長江講座教授
『壹』 王靜醫生是鄭州長江的特聘教授嗎
我就機智的打個廣告 不要打我 打也打不到
『貳』 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兼職教授、榮譽教授與一般的教授有什麼區別
一、含義不同
1、特聘教授,是特殊(特別)聘任的教授。
2、客坐教授,是客情聘請的學者,不定期做報告講座等。本人可能不是教授,而是名人、官員、企業家、發明者等兼職。
3、講座教授通常授予全職教學人員中擁有崇高學術地位或重大研究成就的學者。作為榮譽頭銜,講座教授一般可不受授課課時、以及退休年齡的限制,是一所大學中具有較高學術地位的學者。
4、兼職教授,校際間、學校與社會間,互相聘請講課的教授。
5、榮譽教授一般也會授予在學術界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以此來表彰他們的成績。
6、一般教授,是大學聘任的正高級職稱,學術帶頭人等。
二、特點不同
1、特聘教授,是一個榮譽,給予具有特殊學術貢獻或是有專長的學者;其次它具有合約性質,即此職務具有一定期限。授予特聘教授的條件可以是本校既有的教授,也可以是外校或是國際學者。
2、客座教授是一個榮譽稱號,是有義務的,如為學校作報告,或是合作研究等,因此需要資格審批。被聘者可能並不是教授職位,而是名人、官員、企業家、發明者等等。
3、講座教授一般也不需要全職,但對工作量有嚴格的要求。如長江學者要求每年回國全職工作3個月,部分高校要求1或2個月。在這段時間內,講座教授要全職工作。
4、「兼職教授」,在自己學校是專職教授,接受其他學校的聘請,業余時間兼職做其他學校的教授。
兼職教授有責任有義務為其被聘用的學校進行教學及科研活動,同時也收取酬勞。
5、榮譽教授是一種很高的榮譽,授予者和被授予者也沒有合同上的約束。榮譽教授只有名譽沒有義務,只需要「授予」稱號。一所大學授予某人這一稱號以後,理論上,他可以再也不去那所大學。
6、一般教授,負責教學、科研、帶研究生等。
三、作用不同:
1、特聘教授:有合約義務,合作研究或做報告等。
2、客座教授,客座教授是有義務的,客座教授需要不定期的來作報告或搞講座,或者是合作研究,需要資格審批。
3、講座教授不需要全職,每年需要一段時間在大學進行科研或教學等工作。
4、兼職教授,為學校學生授課傳授知識。
5、榮譽教授,表彰學術界做突出貢獻學者的成績。
6、一般教授:既上課、又搞科研、帶研究生,也是學術帶頭人。
『叄』 什麼是講席教授
講席教授就是講座教授。
講座教授是法定大學頒發授予全職教學人員中擁有崇高學術地位或重大研究成就的教席名銜。雖然在各大學規定不同,但作為榮譽性質的名銜,講座教授常可不受一般教授授課時數以及退休年齡的限制,是一所高等大學具有最高學術地位的學者。
講座教授(Chair professor)不同於國外的講席教授(Chair Professor),一般也不需要全職。但對於工作量有嚴格的要求。比如長江學者要求每年全職回國工作3個月,部分高校要求1個月或者2個月。在這段時間內,講座教授要全職工作。
(3)長江講座教授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教授學生。博士就是後來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開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及明、清兩代的府學都設教授。清代末年興辦新學後,大學設正教員、副教員。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教授、助教授。
1917年修正《大學令》,規定大學設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學條例,取消助教授一職。 1927 年國民黨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開始規定大學教員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未變。
『肆』 特聘教授是什麼意思
特聘教授是指特別聘任的教授。這個詞彙有兩層含義,首先它是一個榮譽,給與具有特殊學術貢獻或是專長的學者;其次它具有合約性質,指此一職務的給與具有一定期限。在中國特聘教授的期限一般是五年,授予特聘教授的條件可以是本校既有的教授,也可以是外校或是國際學者。
特聘教授一般具有博士學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自然科學類原則上45周歲以下,人文社會科學類原則上50周歲以下,特別突出和緊缺的人才,年齡可適當放寬。國外應聘者一般應擔任高水平大學助理教授及以上職位或其他相應職位,國內應聘者應擔任教授或相應職位。
(4)長江講座教授擴展閱讀
特聘教授要求勝任核心課程講授任務。學術造詣高深,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突出成就。具有發展潛力,對本學科建設具有創新性構想和戰略性思維,具有帶領本學科在其前沿領域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的能力。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在同一時間內應只有一個全職工作崗位,不得兼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內不得擔任學校領導職務或調離受聘崗位。
人民政協講壇的首批聘任的特聘教授均是在各學術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大部分是全國政協委員,包括厲以寧、馮驥才、朱之鑫、李毅中、賈治邦等。提升政協幹部培訓科學化水平、推動幹部培訓工作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是富有鮮明人民政協特色的幹部培訓授課機制。
『伍』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教師隊伍
清華大復學高等研究中心設制教授編制8人,研究員編制10人,副研究員編制10人以及不定數額的訪問學者和訪問教授等流動研究編制。中心現有在編研究人員10人(包括著名華裔應用數學家林家翹先生、朱邦芬教授及翁征宇教授),流動研究人員18名,其中包括9位在站博士後和9名在讀博士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為中心名譽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榮休教授聶華桐先生為中心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文小剛、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壽武、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李東海等5位任職設崗在中心的長江講座教授。此外,清華大學物理系顧秉林,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蘇肇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項武忠,香港科技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項武義,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歐陽鍾燦,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葛墨林等6位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陸』 長江特聘教授陳學新和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劉樹生哪個厲害
兩位都是牛人,這樣比較不合適。
『柒』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30萬年薪嗎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年薪還是非常不錯的。
這也是對他們能力的一種肯定。
『捌』 長江學者的智商是不是都很高
今天,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接過聘書,與其他201位學者一起成為第九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的一員。作為特聘教授,他將在聘期內享受每年10萬元的年薪。
與各地動輒上百萬元的人才計劃相比,張林琦教授拿到的10萬元並不算多。可是在1998年,當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宣布啟動「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並以10萬年薪這個在當年算得上天文數字的薪資聘請教授時,這一「破冰」之舉被媒體稱為「中國教育史上開天闢地頭一回」。此後,高校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並陸續盤活了用人與薪資制度的這潭「死水」,一批批優秀的年輕人沖向前台,充當國家科研「突擊隊」先鋒。
高校教師窮得讓人感到恥辱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張偉平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這位留學法國的博士回到南開大學工作時被定為助教,每個月拿著200多元的工資。到了1998年,已經成為教授的張偉平工資增長到2000來元,一年下來年薪不足3萬元。
這位當時正年輕的教授記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圍的許多同事到菜市場買菜,為了省點錢,還要與小販們討價還價。「為生計所累,我們能花在學問上的時間少了。」他說。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韋鈺也記得,不少高校的年輕教師向她反映:老師太窮了。
一些重點高校的年輕老師出國開會,見到自己的同門師弟師妹,聊天時說起了待遇和科研條件,只能用「窮得有些恥辱了」來形容自己的狀況。讓韋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國內一所重點高校的重點實驗室主任。這個年輕人堅決放棄了海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工作,可是國內高校的待遇實在太低了,忍無可忍的太太與這位年輕的教師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點高校建立了一個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都不錯,校長向韋鈺抱怨:國內高校錢太少了,沒人願意回來。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專任教師40.7萬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4.6%,教師隊伍斷層嚴重,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青黃不接,領軍人才匱乏。
我們這些老高校人為什麼還不如剛回國的小青年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國家拿錢提高高校教師待遇困難重重:人事部門掌管技術職稱評定的結果,評上教授以後,無論貢獻大小,待遇都一樣。而教授終身制又讓不幹活的老師沒有解聘的危險,能乾的老師也沒有權利要求學校改變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年5月的一天,韋鈺與李嘉誠先生一起吃飯。席間,韋鈺談起了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李嘉誠先生立刻表示他願意有所作為。這一年8月4日,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計劃採納了國外講席教授的做法,並且向年輕人傾斜:有博士學位,年紀在45歲以下。
計劃公布以後,一些老教授不服氣,跟校長提:我們在學校服務了這么多年,到頭來還不如新回國的小青年?
60位院士參加「長江學者」第一次初評。會議一開始,韋鈺先給院士們鞠躬。她說:在座的諸位與我們要評出來的年輕學者相比,論貢獻,要大;論水平,要高,論困難也可能不小。可是這次請大家來是為國家選「突擊隊長」。就像一家人,不夠富裕時,得先讓年輕人吃飽,讓他們可以趁年富力強,有創新激情的時候,沖擊國際前沿。
報名者眾。有學校的領導幹部甚至為了申請長江學者,放棄了官位。這一年,經過嚴格評審,71人入圍。
年輕科學家為「發財」才回國的?
有眼紅的人說,這個計劃就是讓一批年輕人發財了。
在北京大學的應聘者中,當年37歲的佘振蘇教授被校方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美國的年薪不少於11萬美元。1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只相當於他當時一個半月的收入。
佘振蘇告訴媒體,年薪10萬元,本來不在考慮之中。吸引他的,主要是多方面的因素:想為國家做點事情。而國內的條件、特別是實驗室建設條件開始漸漸成熟。學問做到一定程度,特別希望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與長江學者的座談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這10萬元錢並不是你們勞動價值的全部體現,僅僅是使各位能夠安心工作而無後顧之憂,讓各位能較體面地生活,能夠集中精力出色地完成突擊隊長的任務。
還是有人不理解。當時南開大學的一位教師找到時任校長的侯自新,對這件事情發表不滿。侯自新對他說:你著什麼急?他們漲了,你還會少嗎?
李嘉誠先生在今天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十周年頒獎典禮上說:「當年,這是一項打破制度局限的創舉。不僅打破了科研人員薪酬結構僵化及平均主義的局限,更能為國家吸引及穩住人才。我們向世界發出了『珍重人才』的強烈信息。」
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年輕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據統計,至今全國共有115所高校聘任了1308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平均年齡42歲,講座教授平均年齡46歲。特聘教授中,9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講座教授全部從海外招聘。通過講座教授崗位的合作,部分高校進一步引進了若干名海外一流大學高端人才。
楊衛對此感慨最深的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年輕人中形成精英的概念。當時的大氛圍是當院士的年輕人很少,但是,長江學者對年輕人來說,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爭取。
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示範和引領下,目前,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許多高等學校相繼實施了一批人才計劃,大力吸引、培養中青年優秀拔尖人才。時至今日,國內高校教師待遇普遍提高,10萬元對於很多長江學者的申請者來說不是一個大數目了。「對很多回國創業的海外學者來說,長江學者是我們回國創業首選途徑。」張林琦說。(本報記者原春琳)
『玖』 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的中心學者
北京大學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資深學者(海外)
季向東教授(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研究領域:QCD,粒子物理
韓濤教授(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粒子物理
何小剛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研究領域:超對稱物理,粒子天文學
袁簡鵬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粒子物理
錢永忠教授(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研究領域:粒子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
邱建偉教授 (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教授)研究領域:QCD
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學者 (PUCHEP Fellow)
畢效軍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研究領域:粒子物理及宇宙學
廖瑋教授(華東理工/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粒子物理
廖益教授(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粒子唯象、場論
陳學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粒子物理及宇宙學
馮太傅教授(大連理工/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領域:量子場論、粒子物理唯象學
張同傑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研究領域:天體物理與宇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