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青教授
A. 什麼叫「憤青」教授
1.憤青的由來
憤青這個詞,誕生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屬於歷史遺留產物。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鄉運動,導致很多知識青年(所謂的知識青年一般都是高中水平)下放到農村體驗生活。到了80年代,這些已經不再「青」的知識青年因為歷史原因,無法返城,其中相當一部分產生了一種「厭世」情緒。就是認為整個社會傷害了自己,或者自己被社會拋棄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憤青思想。
2、網路上憤青的含義
這個首先要從中國的網路發展說起,早在94年網路初期發展的時候,中國的網路和國外還沒有什麼接觸。此時的網路還可為是純凈的天空,當時有條件上網的都是一些大學院校學生。也有很多是從老BBS轉過來的人群。此時大家討論最多的都是中國的發展和政治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校BBS(校園內部網)都有政治話題。但這時候還沒有憤青的稱謂產生。
直到98年網路普及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逐漸和國外進行的相當的接觸。中國網民首次和國外的反華政治團體接觸(這裡面比較搞笑的是,最開始大家都是在某些色情網站上認識的,比較著名的就是那個taiwankiss網站,到現在還有政治版和色情版,快8年了,一點變化沒有~)。這時候憤青的稱謂便扣在了中國部分網民頭上。因為在這些反華團體看來,凡是為中國進行辯護的都是憤青(這裡面最先引用此稱呼的是89年跑到國外的那些渣滓),凡是說中國好話的都是憤青。此時憤青的稱呼基本針對的是愛國者。這里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反華人士只把憤青稱呼送給那些偏激、罵人的愛國者。而是無論是誰,人手一個:)。道理也很簡單,如果你罵一個反華人士,可用的詞很多,什麼漢奸走狗賣國賊,霉運豬玀等等。而那些被罵慣的霉運只有用「憤青/糞青」來反擊,也算是理盡詞窮的一種正常反應。
3、憤青在網路的發展
到了2002年,隨著中國有錢人的增多和貿易的發展。中國越來越多的充斥著日本的產品。此時中國網民開始有一部分自覺地開始抵制日貨,並在網路上開展普遍的宣傳。其理由也大多是,中日貿易逆差在逐年擴大,如果在如此發展,我們將沒有外匯去購買國外的產品。
而此時憤青的稱呼不幸就落在了這些反對日貨的人身上。只要你反對日貨,你就是憤青。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
現在憤青的含義已經和開始的完全不一樣了。就好像農民被某些自認為清高的人搞成了貶義詞一樣。憤青現在也成為了那些支持日本貨的人手中的武器。誰敢不服,你就是憤青一個。
憤青這個本來是由於社會動盪所產生的特殊群體,經過反華霉運和愛日漢奸的洗禮後,成為了網路上又一大奇景。
B. 楊青青教授基於大數據的傳統戲曲服飾紋樣數字化分析與再設計系統研究特色是什麼
上海戲劇學院楊青青教授基於大數據的傳統戲曲服飾紋樣數字化分析與再設計系統研究回,答通過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譜中的知識體系進行紋樣導航,在實現標准化識別與管理的同時,引導未來的紋樣使用者能夠動態地學習和利用該系統,使之服務於未來的設計。
C. 於青春的個人簡歷:
1963年5月生。
1996年經教育部公派作為政府交流博士研究生到日本京都內大學攻讀博士。
2000年7月畢容業後到日本軟體工程公司任軟體工程師。
2003年2月被水環學院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同年12月被大學正式聘任為教授。
目前職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D. 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藍幼青教授的簡歷
藍幼青,歌劇表演專業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著名聲樂鑒定專家、評論家、歸版國華僑,畢業權於中央音樂學院,國內多家藝術院校客座教授,從教時間達48年。
主要作品:《外國聲樂教材》(上、下冊,譯著)、《歌唱與咬字》、《聲樂教學中的裝飾音的運用》、《聲樂教程》(與汪明潔等合著)等。
多次任四川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答辯委員會主席、教師專業教學論文鑒定委員會委員。
通曉意、德、英、俄、日、印尼等國的專業語音。
希望幫得上忙。
E. 鄭於青 美國奧本大學
去http://www.auburn.e/找找吧!
F. 田青的人物簡介
田青,男,1948年生,漢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
長期致力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的研究,積極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因力推「原生態」唱法、主張文化多樣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有較大社會影響,著有《中國宗教音樂》、《凈土天音》、《撿起金葉》、《佛教音樂的華化》等多部著作。
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2013年9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6)於青教授擴展閱讀
上世紀80年代末,首先將中國佛教音樂帶到國際舞台,為促進兩岸和平及國際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因在中央電視台《青歌賽》評委席上批評「罐頭歌手」的《千人一聲》、力主「原生態」唱法、主張文化多樣性而引發中國聲樂界的討論和反思,其音樂批評在我國音樂界有重大影響。
G. 寫吳青教授給我們上的一堂課的閱讀
1.人間的葬禮,天上的婚筵
2。母親是賓心
H. 青年教授崗對外可以稱青年教授嗎
最近有個青年老師,幾乎成了同事們眼中的「祥林嫂」,每天在飯桌傾訴所帶班級學生種種差勁表現。時間一長,人都煩了。青年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反映如此強烈,特別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這是大多數教師似乎「必經」的階段,問題主要不在學生,而在教師。這個時期青年教師急欲樹立自己的權威,而高中階段學生處於青春叛逆期。青年教師本身缺乏權威,權威無從樹立,所以跟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惡性的對立情緒。可以把青年教師這種心理稱之為「暴君」心理,他們想擁有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容不得學生去挑戰自己,他們總是愚蠢化加理想化,認為學生對學習應該抱有極大的熱情,應該好好專心於學校學習,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對學生是懷著美好願望的,他們似乎都應該理所當然的去服從,去接受,甚至是感恩戴德,如果學生稍有忤逆行為,則觸動他或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往往認為學生是欺軟怕硬,欺負她或他是新來的,不把她或他當回事兒,把自己置於「弱者」的地位。結果她或他越是想樹立權威,越想壓制學生,使學生怕她或者他,服從他後她,就越受到學生的反抗和挑戰,最終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年輕教師的進取心受到嚴重受挫,一味責怪現在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更重要的原因,是青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既然是年輕老師,他們自認跟老師之間幾乎不存在什麼代溝,更希望平等朋友般的相處,如果這時候青年教師擺出一副老教師的權威,跟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以長輩的口吻要求或者命令,或者訓斥和教育,只會讓學生大所失望,招來討厭和不滿,和不同程度上的對立。我想優秀的老教師不會採取這種專制的暴君般的想法中國是一個講求權威的社會,統治者對被統治者,長輩對小輩,老師對學生,權威幾乎貫徹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是一個講求個性,追求自我的社會,那註定這個社會是一個叛逆的社會,是一個尋求平等相處,講求民主和理性的社會,而非服從和屈於權威,況且高中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他們的種種叛逆行為,挑戰傳統或者權威,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僅僅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即使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往往也做出有傷老師自尊的叛逆行為。所以從這方面說,叛逆行為並不是挑釁某個老師的權威,針對於某個弱勢的老師,而是其個性發展自然表現。只是受到我們傳統權威的壓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才會變得如此激烈。如果從換位角度考慮,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每一位老師,特別是80年代以後的教師,沒有人敢承認自己一直就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有種種值得我們回憶和引以為榮的美好記憶,都是過去的種種叛逆行為,這或許是我們小小成功的關鍵,我們並沒有成為老師心目「垮掉的一代」,正是老師包容和理解,才使得我們擁有了獨立的思考,個性沒有被完全抹殺掉,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寬容我們的學生,難道我們尊嚴和權威比學生的個性和未來更重要,現在叛逆的學生,或許將來是社會建設的真正人才。不服從權威才是真正獨立的人和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重要特徵。第二我們從目前落後的應試教育制度來看,學生對學習的不感興趣,也是可以以理解的,以考試為導向的枯燥無味的灌輸性教育讓任何有個性的學生反感,不過只是大部分學生容忍性好,有時候自己去聽老教師的課,甚至都枯燥得要睡著了。年輕教師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只有一條那就是讓學生認同你的,知識性加趣味性的課堂教學,讓他們從心底佩服你,這就要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第二,應提倡民主平的等師生關系,而非故意製造某種距離和權威,要保持好這一點,那就是在任何有異議的事情上,要跟同學們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解決,讓他們暢所欲言,通過辯論,讓真理和謬論在較量中勝出,我想大多數學生都是講理的,使得他們真正屈服於你,這樣任何要求執行起來都是很順利,師生的關系也更為和諧,這樣才能真正樹立權威。最後一條似乎很重要,那就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大多數老師理論都知道,但往往表現出來的是「嫌差愛優」,大多數「差生」得不到老師應有的重視,甚至忽視其存在,只能通過這種消極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尋找某種在班級里的位置,大多數的師生關系出現危機都是緣於差生的受到區別待遇而遷恨於老師,其他學生或者社會,造成種種社會悲劇。青年教師要迅速成長起來,必須克服這種弱者加暴君心理,才能跟高中學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I. 著名藝術家教授陳某青叫什麼青的有那幾個
音樂家:賀綠汀《牧童短笛》,冼星海《黃河協奏曲》,陳剛《梁祝》 美術家:版徐悲鴻《愚公權移山》齊白石《蝦趣》,董希文《開國大典》 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關漢卿《竇娥冤》 建築家:梁思成《中國古建築》,貝聿銘「肯尼迪博物館」 文學家:魯迅 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冰心 《繁星》《春水》《小桔燈》《櫻花贊》 朱自清 《蹤跡》《背影》《倫敦雜記》
J. 元青的教授
元青,男,天津市楊柳青人,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梁啟超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文化史、近現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有關近代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專著3部,在《近代史研究》、《南開學報》、《天津社會科學》、《中州學刊》、《廣東社會科學》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為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了「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外交史」、「近代中外文化關系史」、「民國文化交流史專題」等課程。曾於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被韓國延世大學聘為訪問教授前往韓國進行學術研究。主要論著如下:
一、主要著作
1.《梁啟超傳》(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出版
2.《杜威與中國》,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民國卷)》,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二、主要論文
1.《梁啟超中西文化觀的典型意義》,《南開學報》1990年第4期。
2.《梁啟超歐游歸來後的文化思想傾向芻議》,《中州學刊》1993年第3期。
3.《簡議鴉片戰爭前後經世派士人西洋觀變遷的文化局限》,《中州學刊》1994年第3期。
4.《民國時期的留英學生與中英文化交流》,《歷史教學》1997年第6期。
5.《民國時期的中國留德學生與中德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6.《五四時期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歷史教學》1999年第9期。
7.《民國時期的留美生與中美文化交流》,《南開學報》2000年第5期。
8.《杜威中國之行及其影響》,《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9.《五四時期杜威關於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主張評述》,《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10.《梁啟超晚年國民運動觀芻議》,《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11.《中國近代實業教育初探》,《天津師大學報》1986年第2期。
12.《變法維新與文體改革》,《河南師大學報》1986年第2期。
13.《也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之真義》,《貴州文史論叢》1992年第2期
14.《梁啟超的財政生涯述略》,《天津師大學報》1992年第5期。
15.《章太炎與梁啟超》,《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6期。
16.《梁啟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