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士導師
『壹』 關於聯系博士導師~
剛剛發信都是這樣,回信也就是對你特別的了解了以後才回一封,說按照安排去考試。最後可能還會送你課本挽留。面試完了你也不感興趣了。
『貳』 中國現在有幾個博士生導師
一大堆~~~
『叄』 沒有科研項目博士生導師可以招收新的博士生嗎
原則上是不可以的。但是,這要分情況,比如導師就今年沒拿到科研項目,但以前的科研項目和經費還有,那當然還可以繼續招生。
如果他手上沒有任何科研項目和經費,那基本上是不允許招生的。
『肆』 大學里的講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怎樣的資格
1、按照我國現行的專抄業技術資格(職稱)體系,講師、教授都是高校教師職稱類別的名字,代表著該教師的從業資歷和教研水平,並享有不同級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其中助教是初級職稱、講師是中級職稱、副教授是副高級職稱、教授是正高級職稱,與企業中的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還有中小學里的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教授級高級教師(教授級僅在部分地區試點開放)相對應。一般要求有一定從業資歷、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方可評到職稱,而現行的職稱制度通常是終身有效的,退休後也可以按照相應的職稱等級享受待遇;
2、博士生導師是一個職位,即指導博士生學習研究並完成畢業論文的崗位,一般要求教授級職稱的高校教師才能擔任該職位。所以,能夠擁有博士生導師本身也代表著一種榮譽;
3、在國外,並沒有「職稱」的概念。講師、教授之類只是代表任教的職位,由高校根據你的實際水平來予以聘任,一旦解聘則不能再稱作該身份(除帶有榮譽性質的「終身教授」以外)。隨著我國在高校內開始推廣「以聘代評」的體制,帶有終身性質的職稱也在漸漸轉變、與國際接軌。
『伍』 如何查新聘任的博士生導師
大學招生網站上可以查
『陸』 如果博士的導師換了單位,可以去導師的新單位去跟著他繼續做博士後嗎
博士跟博士後不能讀同一個專業,要讀的話你得換個專業,其實這個很簡單,大多數人都是找個熟人做為合作導師,掛在合作導師那裡,其實還是干自己以前領域的東西
『柒』 世界上第一位博士的導師是什麼學位
其實即使到現在,能指導博士做研究的也不必須自己有博士學位。中國的體系裡面有博士生導師這個位置(中國開始設置博士生導師這個位置的時候,並沒有要求博導自身擁有博士學位,這個要求是後來增加的,導致當時很多大學教授去補博士學位),在西方體系裡面基本上是沒有的。在外面,在有博士授予權的系所,基本上只要你有正式的學術位置,都可以指導博士。只不過一般來講沒有博士學位很難拿到這樣的研究位置。博士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程度上是科研合作關系,學生比導師水平高的雖然不多見,但是也有不少的,至少,導師與學生各有所長的情況還是不難見到的。歷史上博士這個稱呼,最早只是一個教師資格證書。Doctor這個詞本身來自拉丁語,就是教授的意思。在基督教早期教會時期,這個詞指的是那些有能力解讀聖經的人,也就是現在的神父之類的位置。後來,天主教開始設置考試,考試通過的,就會頒發這么一個教師資格證書licentia docendi。到13世紀,教皇把授予這個稱號的權利給了巴黎大學,授予范圍也擴大到了非神職的領域,成為了一個教師執照,licentia ubiquie docendi。這個時候這個證書才進入大學領域。一個新教師在可以自己教課之前,是需要跟著一個導師學習一些年頭的,這大約就是現代的導師制的直接源頭,雖然師傅帶徒弟的傳授方式歷史實在太悠久了。出師之後,通過資格考試,才能取得教授大學的資格,所以這個執照就要比學士學位高上一級。在很長時間里,碩士和博士的稱呼是混用的,後來逐漸演變,博士成了更高一級的證書。在二十世紀以前,博士學位是個非常罕見的東西。比如英國體系,博士學位擁有者需要是在相關領域的佼佼者,這樣授予就非常謹慎,人數也非常稀少,當時很多在大學教書的都拿不到這個學位的。後來德國體系要求取得大學講師資格的都要做研究型的博士論文,這個傳統普及之後,博士數量才開始增加,自然地位也逐漸降低,現在成了拿到大學位置的一個基本條件。特別是最近十幾二十年,有些太多了的感覺。
採納哦
『捌』 為什麼有的人自己不是博士,卻當了博士生導師
我國有很多博士生導師沒有博士學位,這很正常,因為他們求學時沒有博士學位的設置;但不正常的是,甚至有的博士生導師又去讀一個博士,這只能說明這些要求他們讀博士的人,可能是他們自己也可能是另外的人,沒有能力從學術的角度評判他們的水平。博士生導師,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應當同時是該學科最有學術水平的一群人,同時也是最懂得學科發展的。他們當年,應當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這樣的學術地位。而這樣的人,應當是支撐學科的棟梁之材——換句話,這樣的人存在,以他們的學術道德約束,才有了學科發展的具體途徑,而不是外行領導內行弄出一堆學術垃圾。從客觀的現實,學術垃圾太多就表明學科發展畸形繁榮實質無序。
客觀的一個原因是——文化大革命阻礙了新中國建成自己的學術體系,在文革之後的不到十年間,有不少學科都有了自己的首位博士,這些博士可惜並沒有能力挑起大梁。他們的學術能力並不比文革前的學者們強。剛建國那會兒,中科院院士那水準,至少都是響當當有自己實在的東西,那裡邊有的人是博士,也有很多人不必是博士。現在呢,既然沒有實實在在地去做,哪裡有實在的成果拿出來?當然就是這個名校博士的名頭最能唬人了。你不用急,用不了多久,別說博士生導師了,就是一個助教講師,一個三等大學的輔導員,都能是博士,至於水平,能力,效果,糊弄人罷了。
補充剛看到的一段話:
王以銘在美國研修一年半就提前回國了,他感到國內有太多的事情等著他做。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銘提及,是否考慮在這里拿個博士學位回去?王以銘笑著對丁先生說,年過四十就不必「浪費」寶貴時光念學位了,如果給我機會,我不是花時間拿博士學位的問題,而是指導博士生的問題。至於美國,我還會來的。就這樣,他成為52人團隊中最早完成預定學業後歸國的。
『玖』 博士導師 區別
博士提問真復有意思,邏制輯性真強啊!既然3的副導是1的一導,也是2的副導,說明3大於1,和2齊平。假設B導大於外導。那麼3介於2與1之間。所以不會對畢業有影響,含金量沒有什麼影響。假如外導有人脈,有潛力,你多了一條路。作為外導學生,多年之後說不定還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