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A. 劉攀的基本信息
劉攀,男,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東南大學青年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回學基金優答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年)。目前擔任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同時兼任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專家委員會交通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交通運輸研究(上海)論壇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委員。
1979年9月16日出生。2000年畢業於東南大學道路與鐵道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在南佛羅里達大學土木工程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07年1月起擔任客座助理教授。自2008年9月起全職回到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工作。
B. 東南大學有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截止至2017年4月,東南大學一共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二十世紀90年代初國家計委批准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長期致力於毫米波頻譜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並以「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博士後流動站,是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單位,2004年獲「教育部創新團隊」稱號,2006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基金。
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是1990年經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委評選,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在東南大學建立的開放性研究機構。並於1995年成功通過國家教委驗收。經過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專門人才的培養方面成績顯著,目前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重點實驗室。
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由我國著名電子學家韋鈺院士於1985年創立。它的前身為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實驗室,1992年實驗室被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博士授名為吳健雄實驗室,同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更名為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年被批准建設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9年通過驗收。實驗室所依託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在最近一次的全國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
C. 武漢大學與東南大學哪個好
東南大學更好。
一、學科實力對比
從學科實力上看,整體上相差不大,但是它們各有側重,各有優勢:
武漢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球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等4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結果為A+,所以相對理科、文史更強些。
東南大學的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結果為A+,所以它的工科實力更強大一些。
二、師資力量對比
武漢大學兩院院士18位、外籍院士3位,「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6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62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東南大學兩院院士12人,外籍院士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47人。
從各類人類的數量上看,院士數(包括外籍)等東南大學基本上都是比武漢大學要弱一點。
三、2018年錄取分數對比
從以上這11個省份的錄取分數來看,2018年武漢大學的錄取分數要比東南大學高出10分左右,看來在考生心目中,還是武漢大學的櫻花更漂亮一些了。
四、2018年本科就業質量對比
從畢業人數上看,東南大學規模是要比武漢大學小多了,武漢大學總體共有13195人,而東南大學則只有7943人,幾乎只有武漢大學的一半。
深造率上武漢大學也是超過東南大學,不管是國內升學還是出境留學,各方面數據都是超過了東南大學。
D.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屬於江寧區哪個街道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屬於江寧區秣陵街道。
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是東南大學的新校址,坐落於南京市江寧開發區,於2006年9月投入使用。九龍湖校區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其中李文正圖書館是齊康老師主持設計的、全校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建築,已投入使用。
2006年夏季起,東南大學主教學區遷至九龍湖校區,由此掀開東南大學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九龍湖校區坐落在江寧開發區南部,蘇源大道以東、雙龍大道以西、東南大學路以北、吉印大道以南的范圍內,總積 3752.35畝。
(4)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擴展閱讀: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成立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國立東南大學交通運輸系及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組、五十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組、1987年成立的運輸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運輸工程系。
交通學院現設有八個系、八個研究所、三個研究中心及兩個產業機構,擁有「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
以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與土木學院共建)、九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十三個碩士點,其中,「道路與鐵道工程」和「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兩個學科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設有七個本科專業。
交通學院是東南大學「重中之重」高峰學科建設單位,擁有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分中心、新型道路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現代城市智能交通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ITS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管理」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城市智能交通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交通規劃與管理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城市地下工程與環境安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道路基礎設施長效服役於安全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級道路交通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東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智能網聯交通聯合研究院等研究教學基地。
學院以「211工程」、「985工程」為契機,形成了以交通運輸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為核心,以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道路與鐵道工程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為龍頭,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點、岩土工程江蘇省重點學科。
橋梁與隧道工程博士點學科為支撐,交通測繪與信息技術、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港口航道工程學科為生長點的學科布局,成為國內交通類學院學科設置齊全,優勢突出的學科群。
E. 東南大學的校址在哪裡
1、地址:南京市江寧區東南大學路2號
2、東南大學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3、目前,學校擁有60個本科專業,206個碩士點,9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10個江蘇省重點學科(其中1個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22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5)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擴展閱讀:
東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建築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
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不分設二級學科)
藝術學,熱能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結構工程
截至2018年5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
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占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
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F. 東南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是誰
徐康寧,男,經濟學博士,東南大學特聘教授、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出生,江蘇句容人,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江蘇省政府「333人才工程」重點培養對象。歷任東南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院長。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投資學會副會長、南京市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兼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宿遷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同時擔任多家大型企業和股份公司的顧問或獨立董事。
長期從事國際貿易、產業分工及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完成"企業集團跨國經營研究"、"台資企業管理模式研究"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一批省、市政府和大型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其中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型企業跨國經營研究"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評估為優秀項目。主持的軟科學招標項目的研究成果"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環境與競爭力比較研究",2001年10月在國務院主辦的《經濟日報》發表後,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許多研究成果為政府部門所採納。出版了《文明與繁榮》、《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現代企業競爭戰略》、《產業聚集形成的源泉》等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中國軟科學》等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論文,其中有的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個人的研究成果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人民日報》理論徵文一等獎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產業聚集、城市經濟和競爭力研究。
目前正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研究」。
G. 東南大學化工學院熊仁根教授 怎麼樣啊
熊老師相當好滴!
熊仁根教授是我校中青年學術骨幹,2002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4年度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他目前領導了一個由12位博士組成的有序物質科學研究中心,主要在極性化合物的分子電子學方面開展工作,其主要任務和目的是尋找偏光性好,介電性質高,以及壓電和鐵電的單一手性化合物。新開展的磁場下上述性質的變化研究,具體學術成績表現如下:
1、發表論文
近十年來,熊仁根教授參與編寫兩本專著,共發表SCI論文百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0的六十餘篇,包括國際著名的化學雜志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Dalton Trans等。據檢索,被他人引用達千餘次,其中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和Chem. Mater. 等雜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
目前他個人的H-Index>31。(截至2008年3月)
2、 獲獎情況
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9年,排名第一)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年,排名第二)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組裝》(2004年,排名第二)
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5年)
全國優秀博士後 (2005年)
3、學術兼職
《中國科學-化學》 編委
《中國化學》 編委
《中國無機化學》 編委
4、學生培養
一名碩士生獲得江蘇省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一名博士生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並得到中德基金會資助代表中國研究生參加在德國林島舉行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會。
5、 主要科研貢獻
1)組裝並合成了第一個能拆分的光學活性的類沸石:結合超分子組裝和晶體工程原理,自組裝了光學活性的微孔類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的配合物,其拆分率(ee值)達98%以上。該工作被引用一百八十多次。同時以消旋的手性配體通過自我拆分組裝手性的配合物。設計並合成了含有β-氨基酸基團的單一手性配體,應用原位晶體工程原理,同金屬離子組裝了一些手性的配位聚合物或非中心對稱的結構,該自組裝的過程發生了自我拆分現象。
2)烯烴η2-銅的高穩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 的配位作用的烯烴為構築塊同金屬銅(一價)配位,組裝了多種新型的η2-銅的高穩定的超分子聚合物及一般方法難以接近或制備的物相。其中通過氫鍵和π-π相互作用也能穩定烯烴銅化合物。為烯烴通過銅的配位催化的應用,熒光感測、烯烴的分離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廣闊的前景。該部分工作系統全面,不但豐富了結構化學的內容,在尋找該類金屬有機化合物的有效合成途徑和開發其潛在運用價值方面都作了相當出色的工作,被邀在Chem. Soc. Rev. 上發表綜述(2005)。
3)對有機葯物與金屬離子的超分子化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採用一些有機葯物,諸如諾氟沙星,磺胺和來曲唑作為構築塊,組裝了一些有意義的超分子化合物,從結構測定,證明了它們是多聚體結構的事實,為它們的作用機理提供了依據。
4)發現新的類Betti-鹼反應及捕獲Sharpless反應中間體:在合成手性配體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類新的類Betti-鹼反應,在高溫融熔條件下,該反應能一次生成二個手性中心,並且結構為特定的立體定向。該反應產率高且具有普遍性,與金屬離子配位組裝得到了很好的單一手性金屬-有機雜化框架結構(MOF)。另一方面,在諾貝爾獎獲得者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間產物的捕獲和表徵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統化的工作,為開發新穎的MOF找到了新的原位合成途徑,並為該有機化學反應機理提供很好的實驗依據。因此方面系統工作對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突出貢獻,被邀在Chem. Soc. Rev. (2008)發表綜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唑化合物為構築塊所組裝的鐵電與介電的MOF工作發表在J. Am. Chem. Soc.上後,被Science編輯點評並多次引用。
H.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是幾本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是一本院校,其是歸於東南大學一起招生的,並沒有獨立招生。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創建於1988年4月,是原國家教委批準的首批重點大學分校之一,是東南大學和無錫市合作共建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無錫分校位於風景優美的無錫高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內,一期工程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已形成了生活、教學、科研設施配套,本科生與研究生、全日制與在職教育、繼續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辦學體系。
(8)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4月,擁有專任教師27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200餘人,占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3%,正、副高級職稱1900餘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34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028人;
兩院院士1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1人,青年千人計劃2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
學科建設:
2009年,無錫新區政府投資700萬元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嵌入式系統」兩個高水平教學實驗室, 90名集成電路雙證工程碩士研究生入住無錫分校,開創了工程碩士的規模化培養。
為增強無錫分校創新能力,建立起適應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各類創新平台建設有序推進。依託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投資600萬元建設的無錫市生物晶元重點實驗室已建成運行;
圍繞無錫地方集成電路產業需求,獲建設經費3000萬元支持的無錫市科技創新載體「國家專用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中心(無錫)已初步建成。
I. 同濟大學和東南大學哪個更好
同濟大學和東南大學都很好,都是國家重點大學,對比內容如下:
1、師資隊伍
同濟大學:
截至2020年5月,擁有專任教師2803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15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含雙聘),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及美國、德國、瑞典等國科學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0人次。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36人;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6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2人,「青年長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62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
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東南大學:
截至2020年4月,東南大學有專任教師2991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569人,正、副高級職稱教師2021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071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166人。有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國家「萬人計劃」專家37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0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5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2018年,50人次入選2018-2022年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主任委員3人次、副主任委員10人次。
2、院系現狀
同濟大學:
截至2019年5月,同濟大學設有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新生院和29個專業學院,本科招生專業85個。
東南大學:
根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東南大學下設34個院系、83個本科專業。
(9)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擴展閱讀:
同濟大學的學科建設:
截至2020年3月,學校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0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3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4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6個。
學科設置涵蓋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門類。其中,7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7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校一流學科,8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12個一級學科在全國高校學科水平排名進入前2%或A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