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講院
1. 求清華大學12月講座信息
2009-12-11 19:30 黨的思想路線與黨的建設 劉敬東 三教2102
2009-12-11 14:00 清華大學科學社會學與政策學沙龍第59期:A New Approach t... J. Scott Haug... 新齋335
2009-12-11 10:00 清華大學科學社會學與政策學沙龍第60期:中國的戰略方向選擇 薛理泰研究員 清華大學新齋335
2009-12-10 19:20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八)——文學與藝術第十一講:崑曲面... 白先勇 西階教室(大禮堂西側)
2009-12-10 15:20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八)——文學與藝術第十講:當代先鋒... 唐曉渡 六教6C300教室
2009-12-10 14:30 關於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幾點思考 楊瑞森 教授 新齋335
2009-12-10 14:00 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銀行業的發展 張衢 經濟管理學院國際報告廳
2009-12-10 13:30 弘揚黨的優良作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孫茂新 三教2102
2009-12-09 19:30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詮釋學之路 林子淳 研究員 人文學院 新齋353學術報告廳
2009-12-07 19:20 傳媒文化研究系列講座( 7號-11號每晚7點20分) 劉康 新聞傳播學院院館宏盟樓204
2009-12-07 19:00 大國學視野下的東西方對話 黃保羅教授(Pa... 六教6A215
2009-12-06 19:3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在學習型政黨的地位和作用 吳倬 三教2301
2009-12-04 15:15 清華海外名師講堂第六十二講:全球化時代中的日本與中國 緒方貞子 主樓接待廳
2009-12-03 15:20 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八)——文學與藝術第九講:我所理解... 劉震雲 六教6C300教室
2009-12-03 14:00 Free Will and Quantum Mechanics(科技哲學講座) Prof. Mel Ste... 六教6A207
2009-12-02 09:50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路線的幾個問題 陳占安 5教5104
管理類:
2009-12-13 14:00 氣候變化與跨部門合作——訪美紀實談 黃浩明、殷麗海、...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伍舜...
2009-12-09 19:30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詮釋學之路 林子淳 研究員 人文學院 新齋353學術報告廳
2009-12-07 19:20 傳媒文化研究系列講座( 7號-11號每晚7點20分) 劉康 新聞傳播學院院館宏盟樓204
2009-12-07 19:00 大國學視野下的東西方對話 黃保羅教授(Pa... 六教6A215
2009-12-03 14:00 Free Will and Quantum Mechanics(科技哲學講座) Prof. Mel Ste... 六教6A207
2009-12-10 19:00 長安講壇總第164期--當前主要的結構問題及其調整 夏斌 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
2009-12-10 14:00 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銀行業的發展 張衢 經濟管理學院國際報告廳
2009-12-09 19:30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詮釋學之路 林子淳 研究員 人文學院 新齋353學術報告廳
2009-12-09 19:00 中國管理哲學 吳進安教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舜德樓...
2009-12-07 19:20 傳媒文化研究系列講座( 7號-11號每晚7點20分) 劉康 新聞傳播學院院館宏盟樓204
2009-12-07 19:00 大國學視野下的東西方對話 黃保羅教授(Pa... 六教6A215
2009-12-03 14:00 Free Will and Quantum Mechanics(科技哲學講座) Prof. Mel Ste... 六教6A207
2009-12-03 13:30 Dynamic Pricing with Restocking Opportunities Dr. Xiaowei Xu Lecture bldg. #3 (第三教...
2009-12-10 19:00 長安講壇總第164期--當前主要的結構問題及其調整 夏斌 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
2009-12-10 15:00 金融危機中的風險管理——新巴塞爾協議和信用風險 馬志偉 梁曉鍾 新齋353會議室
2009-12-10 14:00 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銀行業的發展 張衢 經濟管理學院國際報告廳
2009-12-09 19:30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詮釋學之路 林子淳 研究員 人文學院 新齋353學術報告廳
2009-12-07 19:20 傳媒文化研究系列講座( 7號-11號每晚7點20分) 劉康 新聞傳播學院院館宏盟樓204
2009-12-07 19:00 大國學視野下的東西方對話 黃保羅教授(Pa... 六教6A215
2009-12-03 14:00 Free Will and Quantum Mechanics(科技哲學講座) Prof. Mel Ste... 六教6A207
2009-12-03 13:30 Dynamic Pricing with Restocking Opportunities Dr. Xiaowei Xu Lecture bldg. #3 (第三教...
12月截止目前就這么多,部分是分類就會重復的。12月才剛開始,還會有很多的 。
2. 哪些專家 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過課
鮑鵬山:現為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畢淑敏: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從事醫學工作20年
陳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陳毅明:現任廈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程遂營: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教授、副院長
淳子:上海東方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女作家
丁牧: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丁萬明:河北省委黨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戴錦華: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
董平: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段懷清: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教授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方誌遠: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小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馮光生: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范德偉: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員
高日暉:大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高有鵬: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高長山: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葛劍雄: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韓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韓田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韓秀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郝萬山: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黃鳳春: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總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
胡金兆: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北京市文聯退休編審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級歷史教師
賈英華:中國傳記學會副會長、作家、晚清史研究學者
江英: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正師職,大校軍銜
姜安: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姜鵬: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系教授,知名禮儀與公共關系專家
康爾:南京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慶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昌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李敬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公室副主任
李清泉:國家行政學院培訓中心博士
李任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李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煒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蓉: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李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
李寅: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理事
林岩: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厲華: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後
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心武:當代作家,中國著名作家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士生導師
劉揚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金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
呂立新:書畫鑒定專家
呂玉華: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羅大中:中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葯大學診斷學博士
馬駿: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二戰專家
馬瑞芳: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者,作家
馬茂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
馬未都: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梅毅:中國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梅錚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莫礪鋒: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錢斌: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博士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喬良:軍旅作家,現任空軍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少將,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邱紫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商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蘇升乾: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教授
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丹林:錦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渤海大學特聘教授
孫國亮:龍岩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主任
孫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邵維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教授,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名譽理事
唐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館博士
田凱:河南博物院院長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翔: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教授
王士祥: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樹增:國家一級作家、大校警銜
王雙懷: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
王衛平: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王曉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所所長
王新陸:山東中醫葯大學校長,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
魏新:山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作家、詩人。
翁思再: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文匯新民報業高級記者
吳桐禎: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特級教師
吳建民: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原外交學院院長
徐放鳴:江蘇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徐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楊雨: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瑾: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姚淦銘: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
葉廣芩: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於賡哲: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於濤: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主任、博士
於鍾華: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書法學碩士
喻大華: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袁騰飛: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北京市高級教師
曾國平:重慶大學貿易及法律學院院長
曾仕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
張一清: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大千:腦科醫學專家,中西醫結合內科教授
張宏傑: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作家
張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員
張望朝:現為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少泉: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中國地震局研究物理所研究員
張志君:中國教育電視台研究員、研究室主任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趙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
趙世民:中央音樂學院教師
趙曉嵐: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英健:河北遵化市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
趙玉平: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學博士、心理學博士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嶺:87版電視劇《紅樓夢》編劇、紅學家
周汝昌: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
周文順:鄭州大學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朱翔非: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北京四中校長助理[1]
翟雙慶: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
3. 跪求清華大學教授名單
你去清華主頁上的「院系設置」里的「師資隊伍」里,都能看到。
4. 清華大學教師名單
吳良鏞 建築學院教授
張維 工程力學系教授
陶葆楷
土木系教授
蔡方蔭
土木工程系教授
蔣廷黻
歷史系教授
葉企孫
物理系教授
梁啟超
國學院導師
李學勤
歷史系教授
吳仲華
動力工程系教授
章名濤
電機系教授
顧毓
電機系教授
王秀
吳有訓
物理系教授
馬約翰
體育部教授
王國維
國學院導師
徐葆耕
中文系教授
張仃
美術學院教授
趙訪熊
數學系教授
施嘉煬
土木系教授
潘光旦
社會學系教授
張奚若
政治學系教授
陳寅恪
國學院導師
姚期智
高等研究院教授
常迵
電機系教授
黃文熙
水利系教授
薩本棟
物理系教授
陳岱孫
經濟系教授
劉仙洲
機械繫教授
李強
社會學系教授
吳冠中
美術學院教授
華羅庚
數學系教授
庄前鼎
機械繫教授
俞平伯
國文系教授
劉文典
中文系教授
趙元任
國學院導師
格非
中文系教授
汪家鼎
化工系教授
鍾士模
電機工程系教授
王士倬
航空工程組教授
吳宓
國學院系主任
施一公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童詩白
自動化系教授
梁思成
建築系教授
熊慶來
算學系教授
張光斗
水利系教授
孟昭英
物理系教授
黃子卿
化學系教授
金岳霖
哲學系教授
李濟
國學院系講師
5.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厲害的老師有哪幾個類似閻學通老師這樣的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現在有8名教授,你說的閻教授是其中一位,其他7名教授中,學術實力比內較強的有:容
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孫哲, 現為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曾任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何茂春,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6. 劉國忠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男,漢族,1969年生於福建省政和縣。1987至1994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習,先後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 1994-199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史及國際漢學等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
著作(包括譯著):
《〈五行大義〉研究》(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代帛書》,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余嘉錫、楊樹達卷》(合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國際漢學著作提要》(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合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光明之城》(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選輯·隋唐至清卷》,任該書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主要論文:
《中村璋八與〈五行大義〉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2期;
《評兩部〈緯書集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3期;
《漢學概說》,《人民政協報》1997年3月24日;
《國內對漢學的研究情況梗概》,《人民政協報》1997年3月24日;
《四十五年前的一部漢學史》,收入《清華漢學研究》第2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中村璋八漢學研究評述》,收入《國際漢學漫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李學勤學術研究評述》,《美術觀察》1997年第6期;
《杜德橋與〈李娃傳〉研究》,《書品》1999年第1期;
《試論十二生肖與三十六禽》,《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唐五代韻書集存·輯逸〉補遺》,收入《清華漢學研究》第3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古代文明的重新評價——記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文物天地》2001年第1期;
《馬王堆帛書〈刑德〉乙篇再探》,收入《新古典新義》一書,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出版;
《史源學的理論與實踐》,收入《百年情結》一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學勤先生與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的建設》,《追尋遠古文明的足跡》,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上下求索,尋證古史》,《好書》2002年第4期
《重寫中國學術史是時候了》(與李學勤先生合寫),《社會科學報》2003年2月13日
《評簡帛數術文獻探論》,《中國學術》2003年第4輯
《隋唐時期數術文化研究》,韓國高等教育財團提交工作報告,2004年;
《帛書〈式法〉「徙」篇試論》,收入《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國古代數術研究綜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越絕書·記軍氣〉篇試論》(與李學勤先生合寫),收入《海峽兩岸越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李學勤先生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邯鄲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評中村璋八先生的漢學研究》(日文),《中村璋八先生傘壽記念文集》,汲古書院,2006年;
《從侯馬盟書談盟誓活動的數術內容》,《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4期;
《〈五行精紀〉與〈三命通會〉》,收入《華學》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7.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名單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有:王思敬、盧強、劉濤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於上海,祖籍安徽,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與岩石力學專家。
2、盧強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華大學電機系本科和研究生畢業。1985年至1986年美國ColoradoStateUniversity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課並科研。
3、劉濤雄,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主要研究興趣為大數據經濟分析、宏觀與產業經濟、新政治經濟學等。
4、朱邦芬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1981-2000年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7)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講院擴展閱讀
學校有教師348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4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81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648人。
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7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2人入選青年學者,239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52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8.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簡介
清華大學正在朝著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在清內華大容學的總體發展中,提出了加速發展文科的指導思想,文科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簡稱人文社科學院,是清華大學1993年至2012年間一個學院,清華原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已於2012年10月撤銷,分拆為人文學院與社會科學學院 。
9. 清華大學老師講的好嗎
這是個奇怪的問題,如果講的不好,誰還去這個學校。
清華大學老師,相對其它學校,一定是有特別長處,不然沒有立足之地的。
10.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機構設置
中國語言文學系 創建於1926年。至1952年,先後執教於中文系的著名學者有陳寅恪、趙元任、楊樹達、聞一多、朱自清、劉文典、俞平伯、浦江清、王瑤、王力、呂叔湘等,倡導和建立了包括戲曲史學、文學人類學、詩史互證之學在內的一系列新的學科方向,被公認為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祥地。
1952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停辦,師生分別轉入北京大學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學術單位。
1985年中文系復建,重視師資隊伍、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有教師24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7名,有博士學位者15名,22名教師有國外長期學習、任教或合作研究的經歷,是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國際化的師資隊伍。2006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7年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設立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學共6個博士及碩士學位授予點,「語言學研究中心」、「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跨語際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學術研究中心。承擔多項國家、部委重要研究項目,出版和發表多種高水平學術著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中文系重視人才培養,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學術範式,本科生注重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中西融合優勢的人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致力於培養扎實寬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中文系積極開展留學生人才培養,留學生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對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文化有較系統完整的了解,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的理解、研究中國語言文學及文化的能力。同時,每年接收來自各國多所高校的交換生。
中文系重視開展學術交流,每年都有多位教授出國講學、訪學,亦有多位國內知名學者和海外名校教授應邀來系從事各種學術活動。
現任系主任劉石教授,副主任張美蘭教授、劉穎副教授,黨支部書記王中忱教授。 歷史學是清華大學歷史最悠久、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開設有中國史、西洋史等課程,1926年正式成立歷史系。著名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等都先後在歷史系執教,並形成了中西交融、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史學人才。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歷史系並入北京大學等校。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清華大學逐步恢復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人文學科。1985年,清華大學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1993年,歷史系恢復建制;2001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入清華,藝術史學科也成為清華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歷史系與思想文化研究所合並,成立了新的歷史系。清華歷史學科依託清華大學良好的學術環境,已經形成了以歷史系為中心,多學科密切合作,名家匯集,梯隊合理,優勢集中,特色明顯,圖書資料積累量大,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學術格局。
歷史系下設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禮學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2008年,歷史系還與化學系、圖書館等單位合作,成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從事清華簡等出土文獻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工作。2011年,以該中心為主建立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獲批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歷史系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0餘人,另有兼職教授多人;專任教授中有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歷史教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級學會會長、副會長等。歷史系可以招收中國史、世界史兩個一級學科各相關領域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外國留學生,並設有中國史和世界史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現任系主任劉北成教授,副主任劉國忠教授、彭剛教授,黨支部書記張勇教授。 清華大學外文系 始建於1926年,初名西洋文學系,後改為外國語文學系;在建系早期的名師中,有首任系主任王文顯,他早年負笈英倫,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和文學研究,所著英文劇作在國內外上演均獲得熱烈反響;有開中國比較文學之先河的吳宓,「新批評」理論的大師瑞恰茲等,當時半數教授均為外籍教員。
在名師的引領下,清華外文系陸續培養出曹禺、李健吾、張駿祥等戲劇大師,享有「戲劇家的搖籃」之美譽;此外,文化昆侖錢鍾書、學界泰斗季羨林,查良錚(穆旦)、楊絳、趙蘿蕤、田德望、曹葆華、李賦寧、王佐良、許國璋、英若誠、許淵沖、宗璞、資中筠、胡壯麟等都是清華外文系的驕傲。
1952年院系調整,外國語文學系並入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為培養外語師資和外事翻譯,清華大學曾分別於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語、日語和德語專業本科生。
1983年復建外語系。現設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等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英語、日語和英語雙學位三個本科專業。面向全校開設英、日、德、俄、法等語種的公共外語課程。20餘年來,外語系在學科發展、學術研究、教學改革和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對外合作交流、教學輔助基本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和長足進步。在兩次(2004年和2008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系均名列第五,2008年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北京市重點學科評審中被評為重點學科,2008年英語專業被評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更名為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外文系。曾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在讀各類學生804人;其中,國際留學生411人。培養出鄧亞萍、李昕晢、焦三牛這樣備受矚目的優秀人才。
1983年復系以來,在學校的領導與支持下,外文系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引進工作,先後引進多名學術帶頭人。同時,我系又鼓勵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攻讀博士學位。通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使我系的教師隊伍結構和水平整體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外文系承擔了全校的公共外語教學課程以及部分文化素質選修課程等大量的教學任務,在清華大學的教育教學和學科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外文系現為清華大學38個教學科研實體二級單位之一,下設英語專業本科生教研室、英語專業研究生教研室、日語專業教研室、大學英語基礎課教研室、大學英語選修課教研室、大學英語研究生教研室、德語教研室、俄語教研室、法語教研室等9個實體教學科研單位以及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歐美文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翻譯與跨學科研究中心、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大學外語學習環境研究中心、大學外語測試研究中心、大學英語寫作研究中心等9個虛體研究機構。
在學術研究方面,外文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系教師主持承擔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達4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學研究成果多項,國家精品課兩門。自2001年以來,全系教師每年平均在國內外出版學術專著5部以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篇以上,覆蓋了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影視傳媒研究等學科領域;在國外權威刊物發表的英文論文中,有50餘篇被SSCI和A&HCI收錄,在全國同領域中名列前茅;統計數據表明,我系教授在國內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的影響力連續保持在全國同領域中的前列。
為推進學術研究走向國際前沿,本系不斷擴大同國內外大學的聯系和學術交流,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並聘請他們擔任兼職教授。外文系每年還派遣教師出國進修、講學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我系還是國內外一些重要學術團體的總部或辦公地,如: 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秘書處,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後現代研究中心,中國修辭學會文體學研究會、北京市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會等。此外,我系有多位教授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國際學術團體或學術機構擔任編委、顧問或學會負責人。本系先後與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合作舉辦文學批評、語言學和翻譯研究等方面的高層次學術研討會。
前輩大師確立的貫通中西的學術傳統,是一條奔流的文脈,將一直在清華外文系流傳。
現任系主任劉世生教授,副系主任呂中舌教授、何紅梅教授、張為民教授。系總支書記張文霞教授。 清華大學哲學系始建於1926年,是中國大學最早建立的哲學系之一。著名哲學家金岳霖、馮友蘭、張申府、鄧以蟄、賀麟、沈有鼎、林宰平、潘懷素、張岱年、任華、周輔成等先後任教於此,形成富有原創思想風格的「清華學派」。1952 年院校調整以後,清華大學哲學系並入北京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2000年5月,清華大學哲學系正式復建。
哲學系2003年開始招收哲學專業本科生;擁有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哲學等學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
從復建伊始,經過多年人才引進,哲學系會集了一批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歸國人員,形成了一支高學術水平、高影響力的科研與教學隊伍。任職教師有二十餘人,其中教授 16 人(含外藉教授1人,學部委員1人),副教授5人;哲學系還延聘了多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他們在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邏輯學、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馬克思文獻研究、政治哲學等重要專業領域代表著國內領先水平。
通過組織實施「 三一學術工程 」(「清華哲學研究系列」、「清華哲學教材系列」、「清華哲學翻譯系列」、《清華哲學年鑒》),並集中力量在倫理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面尋求優先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多個專業領域取得了具有海內外學術影響的標志性成果,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精、專、深基礎上重視會通與原創的學術團隊。哲學系今後的建設重點是,在鞏固與擴大原有學科專業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養護原創思想,努力使清華哲學系成為一個醞釀新思想、傳播新思想的思想策源地。
現任系主任盧風教授,副主任黃裕生教授、劉奮榮教授,系黨支部書記鄒廣文教授。 清華大學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成立於1988年,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一批前東歐國家外交官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漢語,揭開了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序幕。美麗壯觀的清華園不僅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鎮,亦是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源地。
配合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作為學校開放式校園和推進國際化的重要窗口,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多年來積極致力於國際漢語推廣,在穩步擴大教學規模、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努力進行學術研究、逐漸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展順利,成就斐然。每年在中心學習的各國語言進修生、普通進修生、交換生等各類學生千餘人,開設有初級、中級、高級漢語和中國文化必修課與選修課程,課程體系較為完備,並注意引導留學生將學習漢語和體認中國結合起來,鼓勵留學生打下扎實的漢語基礎後攻讀學位繼續深造。
中心已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多所大學合作開辦短期漢語學位課程並派遣中方教師前往任教。此外,中心還承擔了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合作開辦商務孔子學院,以及面向港澳地區推廣普通話的教學任務。中心還為清華大學外國留學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了學術級漢語學分必修課。
2010年中心與清華大學中文系合作申獲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現任主任孫明君教授,副主任丁夏教授、董士偉副教授、劉冬副教授。 人文學院培訓中心依託學院完善的學科體系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每年面向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舉辦企業管理、公共管理、國學等研修班。中心的培訓宗旨是通過教師系統性地講解,及時把經濟、社會、科技等理論前沿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參訓學員,把學員們頭腦中原本不成體系的知識點串起來,使政策制訂者和執行者做到境界高、眼界寬、理念新,從而不僅在制訂政策時能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並且制訂出的政策也能夠更具科學性、長效性。
我們的培訓特色是在課程體系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內容,一方面提升學員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引導廣大幹部有意識地親近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從而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時,我院通過培訓工作這個平台,把我院的學生工作、科研工作與之有機地結合起來,與大慶、通遼、漯河等地方政府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了學校與地方的合作,更加凸顯了大學的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