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嘉里集團國際化歷史講座教授
Ⅰ 香港大學為何向馬雲等3人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為了名氣,,,,,
Ⅱ 關於香港的大學研究生申請的時間要求及流程
申請時間規劃及流程
【2018年】
3-4月:進行語言集中攻關,參加IELTS或TOEFL、GMAT或GRE等語言考試;
5-6月:努力提高GPA,確定推薦人,收集相關申請文書素材;
7-9月:創作申請文書並最終定稿,准備成績單、在讀證明(畢業生則提供畢業證學位證)、實習證明/工作證明等文件;
10-12月:在學校開放申請後,即時完成網申,並向學校寄送申請材料(部分港校只需網申,不用寄送材料),注意必須在申請截止日期前完成所有的工作。
【2019年】
1-3月:獲得學校的面試通知後,准備好面試(也有些學校及專業,甚至在2018年11月就可以有面試通知);
4月:通過面試,等待學校錄取結果;
5-6月:順利拿到offer;
7-8月:辦理簽證手續,學校課程注冊,離境准備工作,獲得簽證,安排住宿、准備行李、訂購機票,赴港留學。
在校生大三開始准備申碩,在職申請人提前一年准備,是比較合理的。為了確保申請的最大成功,學生需要在各個方面來充實自己,但是這個不斷完善申請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某些方面,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完善好。所以建議學生應該給自己留出一個時間段以應變各類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
隨著近年來留學香港不斷升溫,申請港校研究生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有留學香港的意向,那麼應對申請日程早做規劃,預留足夠的時間准備,以增加申請成功的機會。
(2)香港大學嘉里集團國際化歷史講座教授擴展閱讀
香港研究生招生採取免試入學的方式,招生程序與歐美大學類似。學校每年會在官網上公布研究生招生的專業、申請條件和申請程序,符合條件者可向學校提出申請並遞交相關材料。學校各院系的招生委員會根據申請材料對申請者資質進行審核,擇優參加筆試面試,最終確定錄取名單。
能否申請到心儀的學校和專業,一般取決於申請人自身的申請條件和招生當年的錄取比例。申請人自身的申請條件包括學生本科期間的學習成績和排名、本科的學校背景、托福或雅思等語言成績、社會活動經歷、推薦人的權威性及其推薦意見等。
Ⅲ 香港大學出了哪些厲害人物
香港大學從1911年成立至今,歷史可謂十分悠久啦!作為香港的高等學府,自然是出了許許多多的傑出校友。這也是港大成為許多海內外學生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下面就來說說幾位我知道的一些港大名望人士吧!
1. 楊潤雄
他曾創作的《愛在瘟疫蔓延時》相信很多老一輩的人都不陌生!可能一些年輕學生沒有聽過,其實我也是通過一位香港本地的同學推薦後才去了解的。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他,陳偉霆的《尾巴》、王若琪的《左手》、蔡卓妍的《往事並不如煙》都是他的填詞作品!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你,以後有時間再來多補充些回答!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謝謝!)
Ⅳ 【轉】香港大學比清華北大好在哪差在哪
全球大學綜合排名因素: 高質量論文數量(Citation index)。獲得世界獎(諾貝爾獎、Fields Medal、Turing Award。。。)的教授。信譽最高的教授數量(信譽評估是來自被國際期刊引用多次的)。世界最知名的學者中調查排名。學生:教授比例(越低越好)。教授的平均高質量期刊論文發表數量。學生入學時質量;學生畢業率。學校經費(成功申請的國家項目等)。 內地學校大部分都會偏低(除了學生入學質量之外),而港大因為有更多高質量國外吸引回來的教授,而且有比較健康的評估、終身職和退休體系,評估成果會比內地高。 中國內地的高校教育改革必須從教師做起。也就是梅貽琦所說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行政化下和黨團化的清華,缺乏思想自由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功利化氛圍非常嚴重。極差的待遇和體制原因導致老師忙著賺錢;嚴重忽視本科教學質量、學風差;體制等原因無法吸引有實力的年輕研究人員;研究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我對清華大學的感受 1、非常不重視本科生教學。舉個例子吧,我們本科的很多課程的老師上課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有的老師上課時公然宣稱:「我是搞工程的,咱們這個學的差不多就行,教學不是我的事」。大作業都靠前人的版本,大三之後一半的同學都不再自己寫作業了。但是卻沒有辦法,我們學生根本沒法影響系裡的教學安排、教師和教材。就算是系裡老師都了解這種情況,卻一點作為都沒有,老師們沒有動力去改革。 2、功利化思想很重,大學里最崇尚的不是思想自由、不是創新精神、不是獨立思考,而是賺錢多少、以後做官前途好不少。 3、相當一部分教材爛的要死。大部分這種教材都是國內的某某學者編的,看那些的東西,就感覺不是讓人來看的。真感覺這些國內編教材的以前是不是教體育的。 4、上面有人說師資有問題,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應該思考的就是:為什麼只能花那麼多的價錢去買那些成名的年紀大的都做不動研究的教授呢?為什麼對年輕的有實力的世界級的研究人員吸引那麼少呢?歸根結底還是體制問題。學術圈儼然是個官僚圈子,學者有行政職務,年輕人如果僅僅靠自己科研上努力,是基本上沒有出頭之日的,只有抱對大腿、靠對大樹才行,自然就缺少了創新和獨立的精神。這么做哪能做出什麼東西呢? 5、待遇問題。清華信息學院的副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是5000+RMB,這個工資實在是有點少,如果有家室孩子的話,練養家都很困難。老師要生活下去只能去拉公司的項目,為了降低成本,把活放給研究生,每個研究生一個月給300RMB到900RMB不等的工資。可想而知,在這種教授忙於賺錢的情況下,大學怎麼可能在創新研究上有什麼大的突破呢。 6、清華在不斷強調了社會責任感。 在這種環境下,相當一部分課程都靠自學,讓大部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吧。 7、世界三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生。這里有濃厚的競爭氛圍,大部分同學都非常要強,這加強了學風,保證了大部分同學不會沉淪。 清華是國內工科最好的高校,沒有之一,但拿得出手的,只是清華的學生。我07年開始先後混跡微軟和創新工場,據我對身邊清華人的觀察,大部分清華學生還是沒讓人失望的。清華的很多學生牛,基本都是自己聰明和努力的結果,學校提供的資源基本沒幫上過太大的忙。清華本科教育要遠遠好於研究生教育,這個跟本科教育相對簡單,本科畢業時好生源流失都有關系。清華研究生的課程和研究,根本就是上個時代的課題,並且教授們跟產業界脫節的不是一點半點,大部分人忙的就是碼論文評職稱和拉外部項目賺錢。碼出的論文,100%都是垃圾(msra少數還是有用的),而外部項目,很多是爛得一塌糊塗的「國家項目」,對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誤導。我對香港大學的感受我是港大的本科生,在北大交換過一年,在美國一所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交換過,其中我最討厭最不開心的就是港大,雖然有「交換生活等於玩」這樣的因素,但是港大的價值觀等等確實不對我的胃口。 先說好的。 1、港大硬體設施確實比北大好。圖書館,機房,宿舍之類的。我沒有實驗室,這方面沒有發言權。 2、國際交流機會多。每年本科生有兩三百個交流的名額,也有同樣數量的外國人來交換。訪問學者感覺也比北大多。 3、課程很緊,很push,英文教學很鍛煉我們這些大陸過去的學生。沒有國內普遍的「沒課可上」的大四。 4、教學上,比如說商科學生有很多做real case做presentation的機會,訓練出來在找工作的時候還是很有幫助的。工科好像也是很多實驗任務。理科不知道科研機會多不多。 然後是不好的。不一定是跟北大清華比,只是給一些盲目崇拜港大的人看看事物的另一面。 1、國際化是虛的!首先我在數學統計計算機系這種中國人傳統強勢的地方既沒遇到外國老師也沒遇到外國學生。然後外國學生跟香港人跟大陸人根本不會相互有交集。我們過我們的讀書考試圖書館的生活,香港人過他們的住hall社團不上課的生活,外國人過他們的泡吧旅遊不上課的生活。學校卻從來沒有想過用一些措施把這三組學生牽到一起來。我覺得他們只是滿足於國際學生比例這個數字而已。 2、教學也遠不能算完美。我在港大三年唯二的兩門小班教學課就是兩門必修的英語課,所有的專業課都是近百人老師都認不全我們臉的大課。反過來,美國那所文理學院,我那個學期四門課都是小班教學。北大有通選課一百多門公選課一百多門(?),文史哲類的通選課還是很大氣的,而港大隻有通選課幾十門,而且都是「香港的工業遺產」「香港文化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之類小氣而無趣的課。(okay無趣是我的個人感覺,我個人確實對於「羅馬史」「藝術概論」這樣的內容比對香港本地無甚積淀的文化歷史感興趣) 3、港大學生出國留學歷屆的結果不比北大清華好,感覺美國高校其實更認清華北大的本科教育。 4、民主自由是有,但是鑒於獨立思考的缺乏,民主自由反而只帶來混亂。校內長期充斥著本地生對內地學生的排斥和抵觸,區域性狹隘心理和無知以及對現實的選擇性接收跟社會上的平均水平差不多,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大學教育都教到哪去了。民主自由已經淪為有心玩校園政治的那一批學生的工具,他們掌握了輿論,用兩分法簡單的定義民主:不假思索地反政府的就是民主,對政府有一點點同意的就是被洗腦、zhonggong走狗、麻木不仁沒有獨立思考。學生會是跟學校完全獨立的組織,那麼每年學生會在學校裡面烏煙瘴氣的時候學校在干什麼呢?不知道。 5、要說功利,香港的幾所大學只能比清華北大更功利。我在北大一年的感覺是,北大至少沒有由上往下的鼓吹「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不願意循規蹈矩的人也能有土壤。反觀港大,唯一的新生入學教育不是校史不是要有大志,而是怎樣安排career path。如果說北大的校園文化是亂糟糟什麼人物都有,那麼港大則是沒有校園文化。當你每個遇到的人都只跟你談論學習找工作的時候,你堅持並引以為豪的「自我personality」就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最後港大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商學院。理學院畢業典禮請進了投行的同學作為發言的學生代表;社團的唯一目的是往簡歷上寫「我有leadership!」;文理工商畢業生一起擠著爭投行和四大......... 這也正是我最不喜歡港大的原因。大學本是離經叛道、嘗試、接納各方各面的信息並最終養成personality的地方,而不是放棄personality把自己打磨成隨大流的社會機器小螺釘的地方。我相信這也是港大跟世界一流最大的差距。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環境與體制,決定了學術機器的生產效率」。 浙大新校長楊衛在接受《大學周刊》訪問時,對大學發展,談了些相當精闢的看法。他說:「以美國大學為例,它們是三流學校數論文篇數,二流學校數論文的影響因子,一流學校不對論文發表提要求,而頂尖的大學非常強調教學。」 近來清華的百年校慶轟轟烈烈,卻惹來網上的無數叫罵。不能看出,現在社會上對於國內高等教育的反思越來越強烈。在我看來,學校之間的差距在於: 師資力量。大學老師、教授,他們首要的任務就應該是教書,怎麼教好書應該是國內高校老師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肚子里再有墨水,倒不出來,那是沒用的。生源的質量。老師再好,沒有一個肯學,肯鑽研的學生,那同樣是不行的。 科研水平。大學除了教書育人以外,還需要具有高的科研水平。科研不是重復前人的東西,而是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能夠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理念。 辦學模式和理念。一個學校它辦學的目的是什麼,它要培養出的學生是什麼樣的,它的發展方向又是如何,往往決定了這所學校會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會變成怎麼樣的一所大學。清華北大和港大之間的差距,我們完全可以放大到目前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之間的差距來看: 當國內很多學校喊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之類的空洞的口號的時候,國外的學校卻是在教育學生要懂得回報社會。 當國內有些高校的老師為了科研經費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國外的老師們已經在實驗室中開始了各自研究。 當國內有些教授在忙著開公司,賺外快的時候,國外的教授們正在和學生討論專業相關的學術問題。 國內浮躁的學術氛圍加上社會拜金的風氣,很大程度上使得國內的高校逐漸散失了教書育人,科技創新的能力。他們修樓,修路,充人數。盡一起可能,讓自己的外表看起來更光鮮,卻忽略自身精神修養。
Ⅳ 香港大學入學條件有哪些
香港大學入學條件有:
1、高考總分內地應屆高中畢業生申請香港大學,需憑高考成績申請入讀香港的高校,並要求在高考中期間成績良好。一般來說,考生的高考成績至少要達到本科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且不包含各種獎勵政策和加分。
2、面試表現獲得港校錄取通知書,考生還須通過港校面試關。考生僅有數周時間准備港校面試,據歷屆申請港校學生評價,面試環節是內地學生入讀港校的最大難關。
3、港校採用英語為面試語言,考察考生綜合能力,要求考生在溝通表達、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有不俗的表現。在香港大學需付學費每年港幣柒萬元整,住宿費和生活費另外計算。
4、港校要求考生的外語考試語種必須是英語。單就英語來說,以滿分150來計算,考生最低要達到110分,部分專業的要求更高。但是並不是有足夠的分數就能入讀香港大學的,成績只是最低的標准,還要經歷面試才能最終拿到錄取。
(5)香港大學嘉里集團國際化歷史講座教授擴展閱讀:
香港大學的文化歷史:
1、校徽
香港大學的校徽根據英國紋章院的建議訂立,並於1913年5月14日獲得包含校盾和校訓的紋章。早於1912年10月,香港大學已於一封交與紋章院的信件中提及盾形紋章的設計,但設計者已不可考,可能是一位熟悉紋章學的歐洲人。
從紋章的設計可以看出大學奠基者寄予的期望——將其發展成為一所中西合壁的大學;背景的藍、綠色分別代表大學所在的香港島和四麵包環的景緻,現時採用的盾章根據1958年紋章院的繪圖訂立。
2、校訓
校訓為「明德格物」,對應拉丁文為Sapientia Et Virtus。
「明德格物」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意指博大的學問,儒家治學,首重個人德行修為,「明德」就是彰顯德行,先完善內在德智的修養,然後推己及人。
3、紋章
在1981年,香港大學建校70周年時,大學向紋章院申請一個完整的紋章,添加部分包括冠頂及扶持盾牌的獸形,此項申請於1984年獲英國紋章院批准。
紋章里(校徽外)有三頭生物,居頂的是代表英格蘭的小獅子,左面是代表中國的龍,右面是代表英國的獅子,腳踏著的草地代表香港島。三頭生物都系著翡翠項飾,頭盔與綵帶代表勇敢的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