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大學堂視頻張教授
㈠ 孩子早教的書哪個牌子最好
其實看著不錯就好了,我給孩子買的點讀筆,每個月給她買本嬰幼兒畫報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㈡ 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出自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意思是——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二、附原文如下:
獄中題壁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版本一)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版本二)
譯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三、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㈢ 中國父母智慧大講堂怎麼樣主要談談工資待遇。。誰在那工作過
這是個騙子集團!整個公司沒有人學歷高的過大專!那老闆姓張,是個東專北人,就是屬抓住了幼兒園沒有國家級教育機構管這個漏洞!他們那課件上說寫的書是p出來的,學歷是假的,通常這群人是在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出沒!自稱自己是老師,博士,教授!講完所謂的講座,最後就是298元的智障動畫光碟一套!如果有醒目的家長問到一些問題,你聽到的回答總是我現在在講,講完你再來問,而等他做完假了又借口要休息跑到那破麵包車里!剩下一些嘍啰在那賣光碟!這就和傳銷差不多!單單學歷上就構成造假罪了!希望有關部門去抓獲他們!他們的老巢在廣州天河上社歷德雅舍D棟1601
㈣ 關於讀書
-
本篇演講只是談談本人對於讀書的意見,並不是要訓勉青年,亦非敢指導青年。所以不敢訓勉青年有兩種理由:第一,因為近來常聽見貪官污吏到學校致訓詞,叫學生須有志操,有氣節,有廉恥;也有賣國官僚到大學演講,勸學生要堅忍卓絕,做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暗諷時事。不幸的是這樣的事如今也一樣發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料想戰國的土豪劣紳亦必好訓勉當時的青年,所以激起孟子這樣不平的話。第二,讀書沒有什麼可以訓勉。世上會讀書的人,都是書拿起來自己會讀。不會讀書的人,亦不會因為指導而變為會讀。譬如數學,出五個問題叫學生去做,會做的人是自己腦里做出來的,並非教員教他做出,不會做的人經教員指導,這一題雖然做出,下一題仍舊非指導不可,數學並不會因此高明起來。我所要講的話於你們本會讀書的人,沒有什麼補助,於你們不會讀書的人,也不會使你們變為善讀書。所以今日談談,亦只是談談而已。
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向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今天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或為做老爺,踢屁股;或為求爵祿,刮地皮;或為做走狗,擬宣言;或為寫訃聞,做賀聯;或為當文牘,抄賬簿;或為做相士,佔八卦;或為做塾師,騙小孩......諸如此類,都是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皆非讀書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錢,上大學,跑百米,拿一塊大銀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為這似乎亦非讀書的本旨。讀書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可惜現在也一樣。
今日所談,亦非指學堂中的讀書,亦非指讀教授所指定的功課,在學校讀書有四不可。(一)所讀非書。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並不是真正的書。今日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然而讀一部小說概論,到底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二)無書可讀。因為圖書館存書不多,可讀的書極有限。(三)不許讀書。因為在課室看書,有犯校規,例所不許。倘是一人自晨至晚上課,則等於自晨至晚被監禁起來,不許讀書。(四)書讀不好。因為處處受訓導處干涉,毛孔骨節,皆不爽快。且學校所教非慎思明辨之學,乃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禮記早已說過。書上怎樣說,你便怎樣答,一字不錯,叫做記問之學。倘是你能猜中教員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樣答出,便得一百分,於是沾沾自喜,自以為西洋歷史你知道一百分,其實西洋歷史你何嘗知道百分之一。學堂所以非注重記問之學不可,是因為便於考試。如拿破崙生卒年月,形容詞共有幾種,這些不必用頭腦,只需強記,然學校考試極其便當,差一年可扣一分;然而事實上與學問無補,你們的教員,也都記不得。要用時自可在網路全書上去查。又如羅馬帝國之亡,三大原因,書上這樣講,你們照樣記,然而事實上問題極復雜。有人說羅馬帝國之亡,是亡於蚊子(傳布寒熱瘧),這是書上所無的。在學校讀過書者,皆當會心而笑。然想到教科書規范頭腦,湮塞性靈,卻又堪哭。
今日所談的是自由的看書讀書,無論是在校,離校,做教員,做學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閑必讀書。這種的讀書,所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人之初生,都是好學好問,及其長成,受種種的俗見俗聞所蔽,毛孔骨節,如有一層包膜,失了聰明,逐漸頑腐。讀書便是將此層蔽塞聰明的包膜剝下。能將此層剝下,才是讀書人。點明讀書要能破俗見陋習,復人之靈性。對死讀書本固持陳念之人一段譏諷,令人心驚警惕。蓋我們也未嘗不有鄙俗之時。並且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復萌,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所以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一人在世上,對於學問是這樣的: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自認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大學生自以為心理學他也念過,歷史地理他亦念過,經濟科學也都念過,世界文學藝術聲光化電,他也念過,所以什麼都懂,畢業以後,人家問他國際聯盟在哪裡,他說"我書上未念過",人家又問法西斯蒂在義大利成績如何,他也說"我書上未念過",所以覺得什麼都不懂。到了中年,許多人娶妻生子,造洋樓,有身分,做名流,戴眼鏡,留鬍子,拿洋棍,沾沾自喜,那時他的世界已經固定了:女子放胸是不道德,剪發亦不道德,社會主義就是GCD,讀《馬氏文通》是反動,節制生育是亡種逆天,提倡白話是亡國之先兆,《孝經》是孔子寫的,大禹必有其人,......意見非常之多而且確定不移,所以又是什麼都懂。其實是此種人久不讀書,鄙吝復萌所致。此種人不可與深談。但亦有常讀書的人,老當益壯,其思想每每比青年急進,就是能時時讀書所以心靈不曾化石,變為古董。
讀書的主旨在於排脫俗氣。黃山谷謂人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須知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學府中亦頗多此種人。然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賈則無妨,在讀書人是不合理的。所謂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為並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臉,所以"可憎";脅肩諂笑,面孔漂亮,便是"可愛"。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臉,盡可於跑狗場、跳舞場,及政府衙門中求之。有漂亮臉孔,說漂亮話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讀書與面孔漂亮沒有關系,因為書籍並不是雪花膏,讀了便會增加你的容輝。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專看臉蛋,凡有鵝臉柳眉皓齒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識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專看風韻,笠翁所謂三分容貌有姿態等於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態等於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也有滿臉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廳裝飾甚好,但一與交談,風韻全無,便覺得索然無味。"風韻"二字讀書而來。性靈可決定面目,此處也說的這個道理。黃山谷所謂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讀書人之議論風采說法。若浮生六記的芸,雖非西施面目,並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臉孔雖不漂亮,王國維雖有一條辮子,但是他們是有風韻的,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簡直可認為可愛。亦有漂亮政客,做武人的兔子姨太太,說話雖漂亮,聽了卻令人作嘔三日。
至於語言無味(著重"味"字),都全看你所讀是什麼書及讀書的方法。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麼味兒來,都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讀書知味。世上多少強讀人,聽到此語否?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口之於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過後思之,如作一場惡夢。甚且終身視讀書為畏途,提起書名來便頭痛。小時候若非有隨時扔掉不喜之書之權,亦幾乎墮入此道矣!蕭伯納說許多英國人終身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幼年塾師強迫背誦種下的果。許多人離校以後,終身不再看詩,不看歷史,亦是旨趣未到學校迫其必修所致。
所以讀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長出來。其滋長自有滋長的道理,如草木之榮枯,河流之轉向,各有其自然之勢。逆勢必無成就。樹木的南枝遮蔭,自會向北枝發展,否則枯槁以待斃。河流遇了磯石懸崖,也會轉向,不是硬沖,只要順勢流下,總有流入東海之一日。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不得不讀之書。警句。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孔子說五十可以學易,便是說四十五歲時尚不可讀《易經》。劉知幾少讀古文《尚書》,挨打亦讀不來,後聽同學讀《左傳》,甚好之,求授《左傳》,乃易成誦。《莊子》本是必讀之書,然假使讀《莊子》覺得索然無味,只好放棄,過了幾年再讀。對莊子感覺興味,然後讀莊子,對馬克思感覺興味,然後讀馬克思。讀書要等興味來。若有不喜歡之書,擱下幾年,未嘗不變做喜歡,於我心有戚戚焉。
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其景況適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讀名人文章,未見面時,是一種味道,見了面交談之後,再看其相片,或讀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層深切的理會。或是與其人絕交以後,看其照片,讀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所以凡是好書都值得重讀的。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譬如我此時重讀Lamb的論文,比幼時所讀全然不同,幼時雖覺其文章有趣,沒有真正魂靈的接觸,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癰,再去讀范增的傳,始覺趣味。
由是可知讀書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讀者。程子謂《論語》讀者有此等人與彼等人。有讀了全然無事者;亦有讀了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者。所以讀書必以氣質相近,而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一位氣質與你相近的作家,作為老師,這是所謂讀書必須得力一家。若單就讀書,得力一家,失之於簡率。然林語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師法對象,全心投入、氣質浸潤。此即讀書以"情"讀和以"智"讀之區別。不可昏頭昏腦,聽人戲弄,莊子亦好,荀子亦好,蘇東坡亦好,程伊川亦好。一人同時愛庄荀,或同時愛蘇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George Eliot自敘讀盧騷自傳,如觸電一般。尼采師叔本華、蕭伯納師易卜生,雖皆非及門弟子,而思想相承,影響極大。當二子讀叔本華、易卜生時,思想上起了大影響,是其思想萌芽學問生根之始。因為氣質性靈相近,所以樂此不疲,流連忘返,流連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後,如受春風化雨之賜,欣欣向榮,學業大進。
誰是氣質與你相近的先賢,只有你知道,也無需人家指導,更無人能勉強,你找到這樣一位作家,自會一見如故,蘇東坡初讀莊子,如有胸中久積的話,被他說出,袁中郎夜讀徐文長詩,叫喚起來,叫復讀,讀復叫,便是此理。這與"一見傾心"之性愛同一道理。你遇到這樣作家,自會恨相見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學上的愛人,"文學上的愛人",奇語,但極有道理。讀書若無愛情,如強迫婚姻,終究無效。他自會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樂自為所吸,甚至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亦漸與相似,這樣浸潤其中,自然獲益不少,將來年事漸長,厭此情人,再找別的情人,到了經過兩三個情人,或是四五個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淺,思想已經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東覽西閱,所讀的未必能沁入魂靈深處,便是逢場作戲,逢場作戲,不會有心得,學問不會有成就。
知道情人滋味便知道苦學二字是騙人的話。苦學誤人!警句。只可惜讀教科書,卻非苦學不可。然如能從浸潤各色奇書來長己之才智,未必不能過考卷關。學者每為"苦學"或"困學"二字所誤。讀書成名的人,只有樂,沒有苦。據說古人讀書有追月法、刺股法、又丫頭監讀法。其實都是很笨。讀書無興味,昏昏欲睡,始拿錐子在股上刺一下,這是愚不可當。一人書本擺在面前,有中外賢人向你說極精彩的話,尚且想睡覺,便應當去睡覺,刺股亦無益。叫丫頭陪讀,等打盹時喚醒你,已是下流,亦應去睡覺,不應讀書。而且此法極不衛生,不睡覺,只有讀壞身體,不會讀出書的精彩來。若已讀出書的精彩來,便不想睡覺,故無丫頭喚醒之必要。刻苦耐勞,淬勵奮勉是應該的,但不應視讀書為苦。視讀書為苦,第一著已走了錯路。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汝以為苦,彼卻沉湎以為至樂。比如一人打麻將,或如人挾妓冶遊,流連忘返,寢食俱廢,始讀出書來。以我所知國文好的學生,都是偷看幾百萬言的三國水滸而來,決不是一學年讀五十六頁文選,國文會讀好的。試問在偷讀三國水滸之人,讀書有什麼苦處?何嘗算頁數?好學的人,是書無所不窺,窺就是偷看。於書無所不偷看的人,大概學會成名。
有人讀書必裝腔作勢,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線太弱,這都是讀書未入門路,未覺興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間冷,恐蚊子多,怪稿紙發光,怪馬路上電車聲音太嘈雜,其實都是因為文思不來,寫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讀書,總有種種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知等待到來年。"其實讀書是四季咸宜。古所謂"書淫"之人,無論何時何地可讀書皆手不釋卷,這樣才成讀書人樣子。讀書要為書而讀,不是為讀而讀。顧千里裸體讀經,便是一例,即使暑氣炎熱,至非裸體不可,亦要讀經。歐陽修在馬上廁上皆可做文章,因為文思一來,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凈幾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讀書則澡堂、馬路、洋車上、廁上、圖書館、理發室,皆可讀。而且必辦到洋車上、理發室都必讀書,才可以讀成書。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說回前面論點,最後一點,也即讀書全部之主旨,讀出自己性靈來。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有自己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說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腳踏實地,不可舍己耘人。詩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蘇,或好韓,各人要憑良知,讀其所好,然後所謂好,說得好的道理出來。或竟蘇韓皆不好,亦不必慚愧,亦須說出不好的理由來,或某名人文集,眾人所稱而你獨惡之,則或系汝自己學力見識未到,或果然汝是而人非。學力未到,等過幾年再讀,若學力已到而汝是人非,則將來必發現與汝同情之人。劉知幾少時讀前後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後來偏偏發見張衡、范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雲亦雲,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爛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㈤ ...銘(寫一篇)
修德為先,育人為上,不在於陋室廣廈;
仙山有名,龍水有靈,無關乎高低深淺.
書聲朗朗,墨香縷縷,無小子不重學問;
草色青青,苔痕碧碧,有大儒自然高賢.
絲竹音絕,素琴幽幽心境遠;
案牘老無,金經燦燦天地寬.
南陽茅廬,流芳百世;
西蜀雲亭,經歲千年.
遮風足矣,清心古訓;
何陋有之?銘記聖言.
寢室銘
覺不在深,有睡就行。
吃不在多,能胖則靈。
斯是寢室,惟吾閑情。
上網來得快,緋聞搏出名。
潛水游三圈,護甲換不清。
正心得自由、免嫐心。
無書聲之亂耳,有免費之視聽。
雖非大賓館,堪比套房級。
心裡雲:爽個不停。
辦公室銘
事不在多,有做就行。
話不在多,中聽則靈。
斯是辦公室,惟吾得閑情。
公文翻得快,漫畫看得勤。
電話講不完,尋思唱歌去。
可以聊聊天、上網路。
無雜聲之亂耳,有MP3之樂聽。
難比大酒店,可似茶館級。
心裡雲:爽到不行。
工作銘
錢不在多,十萬就行。
事不用少,好混則靈。
斯是涼缺,惟吾開心。
老闆常加薪,上司不點名。
閑閑拿獎金,股票常漲停。
有空常休假,出國四處行。
無塞車來煩心,無加班之勞形。
運若長江水,財比滿天星。
男友銘
個不在高,百八就行。
情不在深,浪漫則靈。
斯是少東,惟吾遣金。
情書寫得精,禮物送得勤。
能唱會彈琴,有車且多金。
可以任差遣、亂使性。
無鼾聲之亂耳;無家事之勞形。
壯勝猛男體、貌比牛郎俊。
完事雲:達令真行。
女友銘
發不在長,馬尾就行。
愛不在濃,溫柔則靈。
斯是小鳥,惟吾是依。
點心做得精、情話說得勤。
能舞會調情、體貼且窩心。
可以腰纖細、掌中輕。
無嘮叨之亂耳;無打掃之勞形。
情似深海雋、貌略天仙遜。
永不雲:今晚不行。
求學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學不在深,作弊則靈。
斯是教室,惟吾閑情。
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
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
可以寫情書,想女人。
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
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
心裡雲:「混張文憑!」
麻雀銘
藝不在精,有錢則靈。
人不在多,四位則行。
斯是清娛,惟麻將經。
斷么斷,聽門前清 。
海底撈月,杠上尋坎心。
可以建精神,活腦筋。
有晝夜之娛遣,無男女之區分
四圈見勝負,得意勿忘形。
賭鬼雲:「何厭之有?」
師徒銘
師不在老,博學則名。
徒不在敏,努力則靈。
斯是教室,唯黃學興。
榕樹映門綠,陽光入窗晴。
談笑皆鴻儒,往來非白丁。
可以彈鋼琴,閱算經。r
無細語之亂耳,無計算之勞形。
彰化進師大,台北上建中。
校長雲:「何差之有?」
考試銘
試不在多,有分則名。
題不在多,有效則靈。
斯是考試,惟我最行。
考卷滿江紅,回家打手心。
考前不努力,考後暗傷心。
可以摔電子琴,罵三字經。
無書生之亂耳,有作弊之勞形。
課前免預習,上課不專心。
老師雲:「何好之有?」
金錢銘
人不在高,有錢則名。
貨不在多,有財則靈。
斯是金庫,惟吾德馨。
存款何其多,鈔票整疊新。
談笑無鴻儒,往來皆白丁。
可以購珠寶,買黃金。
有房地產之煩惱,有炒股票之勞形。
瑞典諾貝爾,台灣王永慶。
守財奴雲:「何窮之有?」
權勢銘
人不在高,有權則名。
錢不在多,有勢則靈。
斯是權勢,明日之星。
平步青雲我慘綠,一落千丈臉色青。
談笑有政要,往來多明星。
可以玩立委,搞政經。
無抗議之亂耳,有保鑣之隨行。
胡搞不夠力,獨裁真正行。
權勢雲:「何懼之有?」
別墅銘
夜不在黑,有蟲則鳴。
聲不在響,有歌則吟。
斯是別墅,無庸德馨。
望眼一片綠,吾人亡以應。
談笑無鴻儒,往來皆白丁。
可以抱月琴,閱樂經。r
有麻將之亂耳,有撲克之勞形。
家貧無睹本,獨居此屋中。
我獨雲:「今生無恨!」
愚公銘
山不必高,有公則平。
海不必深,投土則平。
斯是愚公,惟其心恆。
土石投海多,草色入簾青。
嘲諷有智叟,獻疑有其親。
可以平王屋,除太形。
有遺男之相助,有子孫之共鳴。
冀州王屋山,河陽太形峰。
愚公雲:「何苦不平。」
大款銘
錢不在多,千萬則橫。
車不在好,淩志則騰。
即使光棍,美女緊隨。
鼻孔鑲白金,鈔票糊窗門。
談笑有三陪,往來無窮人。
可以攀權貴,任我評。
無逆言之亂耳,無財稅之勞神。
北方甲乙丙,福建賴昌星。
孔子雲:「何仁之有?」
學生銘
分不在多,六十則興。
讀不用功,能抄則贏。r
日語周公,夜談愛情。
吃穿問父母,出入坐計程。
談笑皆三國,往來一大群。
可以呼友朋,摔酒瓶。
不知牛頓是誰,不知淵明已魂。
天馬行空狀,青春去無影。
孔子雲:「何知之有?」
明星銘
藝不在高,會炒則靈。
臉不漂亮,能媚成名。
上午結婚,下午再婚。
人前做純情,背後鬧緋聞。
談笑皆佩服,往來心不平。
可以亂罵人,耍嬌情。
唱歌不懂樂譜,演戲未聞剪輯。
常年露腰肢,深諧吹和捧。
孔子雲:「何馨之有?」
學術銘
知不在多,能編則神。
文不在高,人雲亦雲。
小學博導,聞所未聞。
剪刀加糨糊,教授即刻成。
談笑皆指教,往來人文輕。
可以扔良心,丟本份。
無鑽研之苦心,無冷靜之思維。
你給我添名,我幫你著文。
孔子雲:「何能之有?」
樂透銘
碼不在多,六個就贏。
簽不用早,有誠則靈。
斯是夢境,唯吾不醒。
牌支算得准,一次六顆星。
頭彩一中後,北銀抱獎金。
可以買別墅,堆黃金。
無鬧鍾之亂耳,無加班之勞形。
晚晚酒店拼,天天自然醒。
吾自雲:有中才行。
㈥ 中國有哪些偉人信靠耶穌
感謝主!
中國有很多名人、偉人是信耶穌的人,在此簡單列舉一些,如下:
陸徵祥(1871—1949):上海人,中國外交家、政治家,歷任公使、大使,1912年任外交總長,曾參加巴黎和會,最後升任國務總理。原先信基督教,1911年皈依天主教。妻子死後入本篤會,1935年升為神父;1946年升任比利時剛城名譽院長,卒於職上。
馬相伯(1840-1939年):江蘇丹陽人,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出生即受洗為天主教徒。耶穌會神學博士、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作為教育家,馬相伯「毀家興學」,已成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1900年,他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畝田產,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為教會做出了很大貢獻 。
吳經熊(1894—1986):寧波人,中國法學家、著作甚富。先為基督教徒,1939年改入天主教,進教後,歷任立法委員,駐教廷公使,檀香山大學教授等職。著作《愛的科學》,風行各國,又譯《聖詠譯義初稿》和《新經全集》,曾獲「基督教文化獎金」及「和平獎金」。
葉秋原(1908—1948):中國法學家、人類學家、記者,杭州人,曾任立法委員,隨吳經熊入天主教,著有《朝聖行腳》等書,卒於1948年,可惜時年僅四十歲。
蘇雪林(1897—1999年):中國女文學家,安徽太平縣人,1922年留學法國時入天主教。歷任東吳大學、武漢大學文學教授,著作頗多,所著《綠天》、《棘心》等書風靡一時,又譯《一朵小白花》(即《靈心小史》之新譯),散文、雜文尤多。只因她曾撰文攻擊過魯迅、郭沫若等左翼作家及發表過反共言論,因此在大陸不為人所喜。
載克崇:(1907—1964):江蘇人。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代開始創作。1926年與戴望舒創辦《瓔珞》旬刊,後又與施蟄存等合辦《中國文學家》,筆名蘇汶、杜衡,即魯迅所說的「第三種人」。領洗聖名多明我,故自稱戴明我,重譯教宗良十三世的《新事》通諭,改名《社會秩序之重建》。
陳緣督(1902—1967):中國著名國畫家,原名陳煦,字緣督,號梅湖,入教後,聖名路加。曾任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畫導師,開創以國畫筆法畫聖像,款識為「陳路加敬繪」,頗得剛恆毅總主教賞識與推崇。
張善子(1882—1940):中國畫家,原名張澤,四川內江人,為國畫大師張大千之令二兄,專攻畫虎,自號「虎痴」,為近代中國畫虎名手,馳名中外,獲美國福特漢大學名譽博士,並得「畫虎大師」、「世界美術教授」之稱。入教後,兼畫中式聖像。極愛國,曾以畫資捐獻國家以抗日。其母亦為教徒。
孫連仲(1892—1990):中國抗日名將,曾指揮台兒庄戰役等多次著名戰役,給日寇以重創,升二級上將,十一戰區司令。日本投降後,以河北省主席身份代表政府在北平接受侵華日軍投降。1957年一月二十八日與夫人在台北領受天主教的洗禮。
華羅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出生在天主教家庭,從小受洗,信仰一直很虔誠。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 周恩來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原名叫周志榮,小時候因有病到了教會,信了耶穌病好後就改名叫周恩來。從後來周恩來總理給北京天壇醫院一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的信仰:
切願同胞嘗天道,天堂福地無煩惱。 光明天城黃金道,豪華天宮是神造。
奔向天堂榮光照,靠著耶穌真是好。切願同胞走天路,靈魂得救靠耶穌。
門徒暫時雖受苦,堅固聖靈洗罪污。 要上高天一條路,共同禱告求天父。
切願同胞信福音,大家虛盡作天民。 永生福地都有份,多蒙神恩跟耶穌,
敬偎真神只一個,天堂有門也有路。 人人傳道有任務,天使天兵來保護。
早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曾結識了一位法國天主教神父,兩人成為摯友,在其影響下,接受了宗教信仰,在晚年患癌症後,總理曾致電法國天主教神父來京探視,死前神父給授洗加入天主教。
老舍(1899—1966):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語言大師,滿族人。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當「立春」,家裡人為吉利,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慶春」,含有慶祝春天來臨的意思。老舍是他的筆名。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西城護國寺附近小羊圈胡同舒姓的貧寒家庭。老舍於1922年在北京缸瓦市教堂受洗。資料見《金陵神學文選》。
林語堂(1895—1976):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於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平和)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1895年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他在少年受洗,其妻子廖翠鳳始終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林語堂真正信仰表現在晚年。
謝冰心(1900─1999)享年99歲,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冰心與基督教——析冰心「愛的哲學」的建立》一文指出,冰心在燕大學習時受洗入教。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民主革命家。原名文浚,後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近代中國人《聖經》觀念考述》一文指出,陶行知年輕時就受洗了。1991年10月18日發行的J183《陶行知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郵票,第2枚「求真與做人」郵票上出現了郭沫若的手書「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遺教,鐫刻在南京曉庄勞山之麓「陶行知先生之墓」的墓門上。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生於四川重慶。台港著名作家,文化名人。信奉天主教(有些資料上說其家庭是新教背景,老公是天主教徒)。著有《哭泣的駱駝》《夢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等作品。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中國基督徒的洗禮》一文指出:其為受洗教徒.
鄒韜奮(1895—1944):中國卓越的政論家、出版家,原名鄒恩潤,乳名蔭書,著名的新聞記者,曾用名李晉卿,祖籍江西余江。先後就讀於福州工業大學、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南洋公學中院、南洋公學上院機電工程科、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林默涵同志談話記錄》指出:鄒韜奮開始時思想深度比魯迅差得遠。他當時是基督徒,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家,愛國者。
孫中山(1866-1925)先生最令人感動的,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彌留之時,以堅貞的語氣,對當時圍繞他病榻的家人摯友,所作的遺言,他說:「我是一個基督徒,受上帝之命,來與罪惡之魔宣戰,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在儒釋道各教占壓倒多數的中國,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蟬,不敢公開承認基督,中山先生能始終不渝,見證主道,可見其信仰的真誠與熱烈。
蔣介石(1887-1975)和宋美齡(1897-2003)都是基督徒,
蔣介石歸入了基督教,從此終生不渝,再也沒有改變過信仰。1930年,蔣介石兌現了他求婚時的諾言,受洗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夫婦倆每逢禮拜六,都要到教堂做禮拜。在日記里,蔣介石經常把發生的人生和家庭的喜樂,都歸結為上帝的恩賜。
張學良(1901-2001)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將軍與楊虎城將軍一同發動了舉世聞名的西安事變,迫使一向主張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張學良成為家喻戶曉、童叟皆知的名字。1964年7月,張學良接受洗禮,正式成為基督教組織中的一員,成為天國的子民。1970年,張學良以「曾顯華」的筆名在香港正式公開出版了譯著《相逢在髑髏地》,而「曾顯華」正是從曾約農、董顯光、周聯華三個名字而來的,可見張學良很看重此三人在信仰中給他帶來的影響。
還有很多,不一一列出。
哈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