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
❶ 闄曡タ縐戞妧澶у︾殑甯堣祫鍔涢噺鎬庝箞鏍
闄曡タ縐戞妧澶у︼紙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錛岀畝縐伴檿縐戝ぇ錛夛紝鏄涓鍥借タ閮ㄥ湴鍖轟互杞誨伐涓虹壒鑹茬殑澶氱戞уぇ瀛︼紝鏄鍥藉垛滀腑瑗塊儴楂樻牎鍩虹鑳藉姏寤鴻懼伐紼嬧濆緩璁鵑珮鏍★紝闄曡タ鐪佲滈噸鐐瑰緩璁劇殑楂樻按騫沖ぇ瀛︹濃滃浗鍐呬竴嫻佸ぇ瀛﹀緩璁鵑珮鏍♀濄傞檿瑗跨戞妧澶у︽埅鑷2023騫3鏈堬紝瀛︽牎鏈変笓浠繪暀甯1500浣欎漢錛岀渷綰ф暀瀛﹀悕甯25浜猴紝鎷ユ湁 鈥滄澃闈掆濃滀紭闈掆濃滅櫨鍗冧竾浜烘墠宸ョ▼鈥濈瓑鍥藉躲佺渷綰у悇綾諱漢鎵嶇櫨浣欎漢錛涙湁鍥藉剁駭鏁欏﹀洟闃1涓銆佸浗瀹剁駭鉶氭嫙鏁欑爺瀹1涓銆佺渷綰ф暀瀛﹀洟闃29涓銆佺渷綰ц劇▼鎬濇斂紺鴻寖璇劇▼鍜屾暀瀛﹀洟闃3涓銆
鍥藉剁駭鏁欏﹀洟闃燂細鐨闈╁伐紼嬪浗瀹剁駭鏁欏﹀洟闃燂紙椹寤轟腑錛
鐪佺駭鏁欏﹀洟闃燂紙鍒椾婦13涓錛夛細鏉愭枡鎴愬瀷鍙婃帶鍒跺伐紼嬩笓涓氭暀瀛﹀洟闃燂紙鍏氭柊瀹夛級銆佺氦緇翠笌鐢熺墿璐ㄨ祫婧愭暀瀛﹀洟闃燂紙寰愭案寤猴級銆佺數宸ョ數瀛愭暀瀛﹀洟闃燂紙鍏氬畯紺撅級銆佸ぇ瀛﹁嫳璇鏁欏﹀洟闃燂紙鍚村疂鎯狅級銆佹棤鏈洪潪閲戝睘鏉愭枡宸ョ▼鏁欏﹀洟闃燂紙榛勫墤閿嬶級銆佹満姊板熀紜璇劇▼鏁欏﹀洟闃燂紙閮戠敳綰錛夈佸井鐢熺墿瀛︽暀瀛﹀洟闃燂紙鍚曞槈鏋ワ級銆佹暟鎺ф妧鏈鏁欏﹀洟闃燂紙鏂囨鍏達級銆佸熀紜鍔涘︽暀瀛﹀洟闃燂紙寮犲姛瀛︼級銆佹湁鏈哄寲瀛︾郴鍒楄劇▼鏁欏﹀洟闃燂紙鏉庡皬鐟烇級絳
濂藉鉤鍙幫紝濂借佸笀鍦ㄩ檿縐戝ぇ絳変綘錛
❷ 陝西科技大學師資力量強
陝西科技大學是一所由中央與地方共建、以輕工為特色的多學科性大學。學校現有兩個校區,總面積2003畝,其中西安校區佔地面積1590畝,是學校的主校區,用於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咸陽校區佔地面積413畝,用於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繼續教育。
歷史沿革與發展變遷 學校創辦於1958年,時名為北京輕工業學院,隸屬於國家輕工業部,是新中國第一所輕工高等學校。1970年遷至陝西咸陽,改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院校之一。1998年學校劃轉到陝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體制。2002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陝西科技大學,是西部地區唯一以輕工為特色的高等學校。
基礎設施與辦學條件 學校建築面積64.65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30.37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14.08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3.46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116.47萬冊,電子圖書45萬冊(種),另有共享圖書40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1.08億元,校園網建設水平高,運行良好。
師資隊伍與數量結構 學校有專任教師917人,其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504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4.96%。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315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35%。學校有雙聘院士1人(周廉院士,學校名譽校長,現任國際材料聯合會主席),全國優秀教師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教育部高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委員、陝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陝西省「三五」人才、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優秀教師、陝西省「三八」紅旗手等53人。
學科專業與辦學規模 學校現設有造紙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外國語與傳播學院、理學院、職業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等12個學院和體育教學部、研究生部。學校目前共有44個本科招生專業,涉及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醫學等7大門類。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0個。截至2006年6月底,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386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2755人,碩士生、博士生849人。學校各類學生摺合在校生人數16184人。
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 學校擁有陝西省名牌專業7個,陝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管理的專業4個。1999~2005年共獲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9項,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學校建成陝西省精品課程1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近三年承擔陝西省教改項目9項。
2003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全國性科技競賽活動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省級獎項71項。學生獲授權專利23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
建校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6萬多人。畢業生中不僅有為國家科學技術做出重要貢獻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也有德才兼備的省部級領導。既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的廠長、經理,也有勤勤懇懇、精通業務的技術骨幹,他們在各個行業,特別是在輕工領域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 學校現有皮革化學與工程、制漿造紙工程、應用化學、機械設計及理論、材料學、包裝工程等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陝西省造紙技術及特種紙品開發重點實驗室、陝西省輕化工助劑重點實驗室、制漿造紙工程實驗室、輕工機械CAD/CAM工程研究中心、皮革工程實驗室、應用化學專業實驗室、商檢紙張紙漿檢測重點實驗室、陝西省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中葯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輕工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中心、陝西省平板顯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陝西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等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004、2006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我校「輕工技術與工程」學科、「林業工程」學科均排名第5位,躋身全國一流學科行列。2007年4 月,陝西省政府決定在我校成立「陝西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這是繼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之後,省政府批准在高校成立的又一個省級研究院。
學校科研工作成績顯著,獲得國家級獎勵14項,省部級獎勵100項,廳局級獎勵132項,其中「六五」、「七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承擔國家級項目37項,其中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32項,「 十五」國家攻關和重大科技專項4項;承擔了800多項橫向科研項目。學校獲得授權專利192項,其中發明專利36項。共出版各類著作和教材399部,被「 四大檢索」收錄論文306篇。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技術轉讓實際收入排名中,學校排名全國高校第47位、陝西高校第2位。2005年授權專利數排名全國高校第49位、陝西高校第3位。
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 學校重視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已與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喬治亞、韓國、越南等國家的25所高校、研究所以及企業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在聯合培養學生、引進外籍教師、互派訪問學者、科研協作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多次舉辦了各類國際學術會議。
近五十年的風雨歲月,陝西科技大學歷經了「三次創業、二次搬遷、一次劃轉」的奮斗與輝煌。一代代陝科大人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形成了 「紮根西部、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動力轉化為優質育人資源」、「立足輕工,服務社會,注重實踐,不斷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特色,初步形成了以工學為主、輕工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格局,為我國輕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❸ 董文賓(陝西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陝西科技大學是原來的西北輕工業學院
現在的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原來的食品系
❹ 陝西科技大學最牛教授
馬建中。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州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❺ 微生物 牛人 幫忙!!!
如今還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
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於山東桓台縣,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病毒學與生物工程專家
1954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實習員, 1958年後任課題組長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助研, 課題組長,
1977年後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後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對中國的植物病毒、類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統的研究, 1983年首次報導了應用衛星RNA防治黃瓜花葉病毒獲得成功。通過衛星RNA生防制劑和包括衛星 RNA 在內的多基因抗病遺傳工程品種, 在田間大面積應用中獲得良好的防病增產效果, 並提出了衛星RNA除抑制病毒復制之外的一種新的抗花葉病機理。他所領導的實驗室在生物工程方面開展了核酶工程、隨機序列多肽庫、抗體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醫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獲得在體內高度抗病毒和類病毒的轉基因作物; 構建了胞內和表位多肽庫並篩選到用於親合層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構建和表達了幾種抗腫瘤的抗體基因; 研製成功數種基因工程葯物; 在幾種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復系, 為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專著五種。
2.張樹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於河北束鹿縣。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1945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理學士;
1945-1946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學醫學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技師;
1954-1957 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1958-現在 歷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酶學研究室副主任等職。
1991-現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現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用紙電泳、酶譜和生長譜法分析比較了當時在酒精工業界有爭議的不同種麴黴澱粉酶系的組成,確定了黑麴黴的優越性。60年代闡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謝途徑,發現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徑。發現並純化了NAP-甘露醇脫氫酶。70年代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等電聚焦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新技術。在紅麴黴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該酶的結晶,並發現該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構象差異,證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現稱為糖型)。80年代從事多種糖苷酶的應用和基礎研究。如細菌(-澱粉酶高產菌株活力在國際上當時領先,果膠酶的應用,右旋糖酐酶已證明有防齲效果,產麥芽四糖的澱粉酶有工業化前景。首次發現了有嚴格底物專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熱菌純化了5種酶。90年代在國內大力倡導糖生物學和糖工程前沿計劃,並建立了糖工程實驗室 。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63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地衣區系與分類研究,同時對世界范圍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先後組織並參加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和中科院聯合資助的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中國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資助的《用地衣進行北京地區大氣質量評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圍石耳科地衣的綜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國家85攻關《南極菲爾德斯半島生態系統的研究》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此外,還對中國地衣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對一些地衣類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漬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當前正在主持並參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資助的中美合作項目《東亞-北美地衣型與非地衣型真菌的間斷分布及其遺傳趨異性研究》。自1990年以來,將注意力逐漸集中於地衣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過PCR技術對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RFLP分析以及對某些疑難種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序列測定,並結合形態學,解剖學,化學與地理學等多性狀的綜合比較進一步闡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屬、種級的分類學綜合概念。
4.鄭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系統真菌學專業
一貫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類 真菌多年。對我國白粉菌目的有關屬種以及全世界范圍內白粉菌目的所有屬的全 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澄清和訂正了許多國際上有爭議的問題, 發表了一個較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屬級分類系統, 受到國際公認。1987年與其他人合作 並主寫了我國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國白粉菌志》。在分類難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將形態特徵結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特性和將無性型特徵結合有性型 特徵並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突破。在醫學毛霉和內生毛霉方面亦注意開展研究。 共著書10本(主作2本), 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全國會議及國際會議論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榮祥 院士 男,漢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 安徽省績溪縣
工作單位及地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關村 100080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電話及傳真 62548243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6.我們學校的院士
李季倫(1925.03.15--),男,河北樂亭人,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國Wisconsin大學生化系進修。1989年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1991年)、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1995年)、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94-1996年)、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91-1995年)和名譽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學報》主編(1991年至今)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長期從事農業微生物的教學和研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譯著8冊,發表文章 一百二十餘篇。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的《微生物學》在我國微生物界有較大影響,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8年)。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問題,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的研究中,證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並提出了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克隆和測序了該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並分析了它們的功能;構建了能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啟動了我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和分類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根瘤菌資源資料庫,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應用研究方面: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可用於促進植物生長)、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於促進牛、羊增重,並首先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可用於預防雞球蟲危害)、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可用於防治動植物的寄生蟲)等農牧用微生物制劑,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等榮譽稱號 ,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7.我們學校的院士
陳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學系。1958年獲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1959年1月回國後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微生物學系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自二十世紀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國根瘤菌資源調查與分類。在她卓越的領導下,組織全國20個單位的微生物學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國32個省(市)700多個縣,不同生態條件下各種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對其中2000株進行過100多項性狀分析;發現一批抗逆性很強的根瘤菌種質資源;發表根瘤菌新屬2個,新種12個,在國際根瘤菌屬、種系統中占很大比重;從分類學角度獲得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關系的新認識;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錄,被引用200多次;培養碩士、博士50多人。她先後獲農業部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農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她的工作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96年當選為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 1998年被邀與美國學者一道撰寫「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內容。現在她正熱心於將優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引入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農林牧業中而努力工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