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抗日重慶大學教授官員長篇小說

抗日重慶大學教授官員長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5-02 23:45:38

㈠ 葉君健的資料

葉君健(1914年-1999年1月5日)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民盟成員。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1938年在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同年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香港主編英文刊物《中國作家》,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師,1944年應聘赴英任中國抗戰情況宣講員,劍橋大學英王學院歐洲文學研究員,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局編譯處處長,《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民盟中央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

經歷

1933年到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課余開始創作。1937年出版用世界語寫作的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大學畢業後赴日本,教授英語、世界語。抗戰開始後在武漢從事抗戰文藝活動。後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國作家》主編,還將當時中國抗戰文學的優秀作品譯成外文在國外發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任教。1944年去英國宣傳中國人民抗日事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歐洲文學,用英文寫成長篇小說《山村》,描寫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山村中的農民帶著陌生和惶惑心理捲入革命浪潮 ,還寫了《它們飛向遠方》和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

1949年秋回國,又投身於宣傳家的事業,在對外文委工作,長期主編英文刊物《中國文學》。50年代起,任《中國文學》(英文版)副主編。70年代後完成長篇《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寫自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運動期間中國社會的大變動,展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階級斗爭的場景。他還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不少作品以外國的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為中國少兒讀者擴展了眼界。他還翻譯出版了《安徒生童話全集》。

小說創作

葉君健是著名的小說家、文學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又是長期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的宣傳家。

1914年,葉君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的一個小山村裡。童年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葉君健考入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從1933年到1936年,他陸續用世界語寫了13篇短篇小說,包括《歲暮》、《王得勝從軍記》等,於1937年結集為《被遺忘的人們》出版,署名馬耳。

這些小說描寫的是舊中國農村鄉鎮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賭博習慣的長工,失業回鄉的店員,到處流浪的江湖藝人等。

葉君健譯作

世界語這種文字,在當時是世界上一些被壓迫的弱小民族文學交流的有效工具。這些弱小國家的知識分子將自己的作品譯為世界語,傳達出自己民族的呼聲。葉君健選擇了世界語作為創作和翻譯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國這個當時被遺忘、被欺凌的民族的聲音,傳達到世界人民中間去。

《被遺忘的人們》在國際世界語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它被國際世界語領導人拉本納稱為「世界語無產階級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期間,葉君健用英語創作了長篇小說《山村》、《他們飛向前方》,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藍藍的低山區》等。其中以《山村》最為著名,它在許多國家多次出版,截至2010年已有近20種文字的譯本。

《山村》所描寫的是葉君健最熟悉的故鄉的生活。它以一個男孩子的口氣,描述了故鄉生活的落後、閉塞,故鄉人民的痛苦掙扎,及大革命浪潮對故鄉的沖擊。整部作品的敘述筆調率真樸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對故鄉土地的真摯感情。

1949年葉君健回到祖國,又投身於宣傳家的事業,在主編外文刊物《中國文學》的同時,他創作了不少散文、中篇小說和大量兒童文學作品。

1973年到1976年,葉君健創作了長篇小說《火花》、《自由》和《曙光》,總稱《土地》三部曲。1983年到1985年,他又創作了長篇小說《曠野》和《遠程》,與他40多年前用英語創作的《山村》一起,總稱為《寂靜的群山》三部曲。這些長篇小說是用中文創作的,它們仍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山村生活為背景。

《土地》三部曲,寫的是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的變化。小說從長江中游一帶破產農民的遭遇寫起一直寫到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去法國當勞工,他們之中的優秀分子,後來成為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

《寂靜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緊接著《土地》三部曲,從大革命寫到長征的開始,它描寫了中國農民怎樣參加武裝革命,並發展為聲勢浩大的紅軍。

從葉君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終把對外宣傳中國革命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始終把中國革命的關鍵問題——農民問題作為自己探討的主要課題,把自己對故鄉、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凝注在筆端,從而為中國20世紀前半葉的農民革命,描繪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兒童文學創作

作為世界知名的小說家和翻譯家,葉君健對我國兒童文學事業的發展也予以極大的關注,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葉君健的兒童文學作品包括:童話、兒時回憶、兒童小說,以及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再創造的希臘神話和歐洲民間故事。童話、兒時回憶和兒童小說,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創作的,主要描寫中外少年兒童的生活,如《小僕人》。而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改寫的希臘神話和歐洲民間故事,則是他在1979年以後創作的,是作者為擴大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所作的成功的嘗試。

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一組故事,基本情節與原來的故事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主題都是新的。如在《潘多拉的匣子》這個故事中,既有對報復心重、與人類為敵的天神宙斯的批判,又有對一心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普羅米修斯的歌頌,還有對因為貪心而違反諾言的埃比米修斯的批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這個故事中,挖掘出了其中蘊涵的對人類社會高度樂觀的精神,並加以強調。

以歐洲民間故事為基礎改寫的故事,被葉君健用來解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如《三個朋友》中,利用三個小偷比賽誰的偷術高這一有趣的情節,反映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商人》、《真假皇帝》等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封建階級的衰落和資產階級的興起。

創作特徵

葉君健的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徵是: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的意境與韻味,以及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

所謂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是指葉君健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表現出了對現實社會關系的深刻理解。他以強烈的責任感投入創作,因此,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翻譯作品和兒童文學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歷史內容,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然而,這些作品絕不是政治說教的宣傳品,而是融匯著政治、歷史、人生哲理和詩情的藝術品。國內外很多作家、評論家都認為,在葉君健的作品中,蘊涵著詩的意境和詩的韻味。

這種詩的意境和詩的韻味,與葉君健特有樸素簡潔的語言風格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葉君健在自己的作品中,從不鋪陳曲折離奇的情節,也從不堆砌華麗的辭藻,他總是以樸素的筆調、冷靜的敘述和簡練的勾勒,使作品中的一切能夠樸素自然地展現出來。而正是在這樸素簡潔的勾勒中,讀者可以品味出那種深蘊的詩情。

對外宣傳家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君健停下了自己的小說創作,投身到抗戰的宣傳工作之中。他輾轉於武漢、香港、重慶等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語,作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他在這一時期所翻譯的中國抗戰文學作品,後來被收為英語和世界語兩個集子出版。

1944年,葉君健應英國戰時宣傳部邀請,到英國各地演講,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並重新開始一度中斷了的小說創作。抗戰勝利後,葉君健在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期間,用英語創作了短篇小說集《無知的和被遺忘的》、《藍藍的低山區》,長篇小說《山村》、《他們飛向前方》等。

㈡ 《紅岩》每章內容概括是什麼

如下:

第一章:余新江介紹特務縱火災情,甫志高開設書店開展學運。重慶大學學生追討特務。

第二章:鄭克昌獲得陳松林好感,甫志高指導陳松林工作。陳再入重大認識黎鄭。

第三章:兄妹談心,成瑤被訓斥;往事回憶,成崗管工廠。重回組織,擔任交通員;接受重任,印刷《挺進報》,接替江姐刻寫工作。

第四章:江姐到川北工作,蒲志高送行,華為陪江姐進城,江姐得知丈夫被害,強忍悲痛,找到了游擊隊,見到了華為的母親、華瑩山游擊隊司令雙槍老太婆。

第五章:鄭克昌偽裝積極進步,騙取了甫志高信任,成崗設計新機器更好地印刷《挺進報》。

第六章:「慈居」成為軍統特務的老巢,軍統少將特務頭子徐鵬飛正因與嚴醉的矛盾,不得已同意處決長江兵工總廠縱火特務。

第七章:許雲峰看出了鄭克昌的可疑,安排陳松林撤離,區委會議改期,指示甫志高撤退鄭克昌和魏吉伯抓人失敗,甫志高回家被抓。

第八章:新生市場茶館許雲峰和李敬原交流工作情況,甫志高叛變出賣同志,許雲峰、成崗被捕,李敬原與成瑤談心,安排她做《山城晚報》的記者。

第九章:特務頭子徐鵬飛審訊許雲峰和成崗,威逼利誘,毒刑拷打,都沒有用,最後不得不用假槍斃結束了審訊。

第十章:徐鵬飛大擺慶功宴,毛人鳳宣讀嘉獎令,山城再現《挺進報》。許雲峰識破假宴請,毛人鳳利誘真技窮。

第十一章:補敘劉思楊被捕,渣滓洞敵人用斷水折磨革命者,龍光華抄葉挺的《囚歌》激勵大家意志,老大哥勸大家吃霉臭的米飯,特務屠殺革命者。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在人們的意識深處,說《紅岩》是一部以歷史敘事為目標的「小說」,反倒不如說《紅岩》是一部關於人的信仰的啟示錄更為准確。小說《紅岩》是極嚴格按照當時意識形態規范和已有的文學寫作規范的要求與觀念創作而成的。

㈢ 香山紅葉的作者是誰

香山紅葉的作者是葉君健。

葉君健筆名馬爾,湖北紅安人。1932年考入華中大學,1932年轉入武漢大學攻讀外國文學。畢業後到日本東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語,曾因抗日政治嫌疑被日本當局逮捕。1937年秋被驅逐回國,從事抗戰宣傳。

後到香港主編英文刊物《中國作家》,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前往重慶,任教於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和復旦大學。1944年英國戰時宣傳部邀請赴英演講,宣傳抗戰,戰爭結束後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與著名的布盧姆茨伯里學派的作家們過從密切。

1949年冬回國,在外文局工作,任《中國文學》副主編。他的文學創作開始於大學時代,曾用英文和世界語寫了短篇小說集《被遺忘的人們》和《無知的和被遺忘的》。1947年用英文寫了長篇小說《山村》,描寫早期中國革命如何發芽、發展,直至擴大成為武裝斗爭;另有長篇小說《它們飛向南方》幾與茅盾等合輯的中國作品集《三季》。

此外,他還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安徒生的童話全部由他翻譯出來,受到讀者喜愛。1979—1980年發表長篇小說《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寫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運動爆發這一歷史變革中,長江流域的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反抗和斗爭。他的作品文筆優美,風格清新自然。

熱點內容
14歲上大學重慶 發布:2025-05-03 10:17:03 瀏覽:550
會計專業有哪些大學 發布:2025-05-03 10:09:37 瀏覽:897
莫雷華南師范大學博士後申請 發布:2025-05-03 09:49:47 瀏覽:529
雲娜大學研究生招生簡章 發布:2025-05-03 09:49:37 瀏覽:594
泰安農業大學教授 發布:2025-05-03 09:47:21 瀏覽:459
大學生村官報考研究生 發布:2025-05-03 09:42:16 瀏覽:814
丁字灣大學城 發布:2025-05-03 09:38:53 瀏覽:185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產評估專業 發布:2025-05-03 09:33:39 瀏覽:117
哈爾濱大學城醫院公立 發布:2025-05-03 09:29:20 瀏覽:497
阿城大學城 發布:2025-05-03 09:29:20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