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城生活老師
『壹』 王志雲的人物事跡
在當知青的幾年中,王博士積極參加生產隊勞動,工餘一直認真自學英語。同時,他還在農村開展科技活動。一次王博士回上海帶回一支農作物增長素「九二0」試管,他們知青組就用這只試管作母本,買來有關設備,成功地培育生產出「九二0」成品,用「九二0」產品噴灑蔬菜等農作物,使農作物增產豐收。此項科技活動開展非常成功,在全縣產生了很好影響,王博士被選為代表出席了貴州省科技活動積極分子大會。
1973年9月,王志雲考入貴州大學外語系學習。大學里,他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在同年級100名學生中,他的學習成績是最拔尖的,年年都是三好生,他的學習和為人都深受同學贊賞和老師愛戴。1976年7月畢業,本屆有兩名優秀學生留校,一名王志雲,一名李炳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大學校園,貴大和國外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起來,全省出國機會增多,然而高層外語人才缺乏,這中現象嚴重影響了貴州對外的交流、合作、發展,為了解決貴州經濟發展中的這一迫切問題,在省教委指導下,王志雲等在貴大外語系成立了貴州省第一個外語培訓中心,將大學傳統的基礎知識教育改為教學與社會不同需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堅持了長達四年的努力後,貴大為我省有關單位、部門、產業、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又有較高外語水平的經貿和科研人才。這一舉措,打破了當時我省出國學習指標多,但外語水平合格人才少的僵局,為我省優勢產品、工藝產品、民族文化走出貴州,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王博士始終堅持孜孜不倦的學習鑽研精神,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提高教學水平。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他盼望有朝一日能赴英國深造。
二、十年赴英留學讀博深造
1990年,王博士終於得到一個赴英學習的機會,組織派遣他赴英作訪問學者。從19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愛爾蘭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學習、講學,並在該院獲碩士學位。1996年4月,王志雲轉入阿爾蘭特大學(Erlster University)學習,攻讀博士學位。
在英生活10年,是王博士學識重大突破和人生成熟的一段重要歲月,剛去英國,生活消費高,靠國家津貼支撐生活,費用已覺緊張。轉入攻讀學位後,全靠勤工儉學生活就更難了。如果當時王志雲棄學找份工作,過日子當然不成問題,但他一心要學有所成,不獲得博士學位不罷休,於是他又和夫人刑小敏商量,叫她也去了英國,並且由夫人打工,支持王博士完成學業,其夫人刑小敏難能可貴,居然離開國內舒適的省級工作單位,夫妻雙雙在英勤工儉學長達八年,使王博士終於修成正果。這實在是我省教育事業中的一則佳話。2000年通過論文答辯,王志雲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王志雲在英講學、學習期間,其為人、品格、學識均受到學友和教師的稱贊,特別是他的博士學位導師(Pritchart)普里查德女士,對他更是大加贊賞,評價他是中國學生中學習最勤奮、學得最扎實的學者。
王博士英學習期間,在努力學好各科必修課的同時,還努力開展一些教學科研活動,他經常深入一些中小學開展調研,特別喜歡到華人學生較集中的中小學調研考察,他觀察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外語發音、語法、詞彙、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應,調研這些社會因素對語言學習輸入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還特別注意調研觀察了華人子弟學習英語對漢語母語的心理變化。對這些研究,王博士和英國學者進行了交流。這方面的語言教學科研情況,國外研究已取得較高成就,但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王博士深知這方面的成果對今後的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於是決定把自己在國外的研究成果帶回國內,經過整理加工完成了《語言輸入和第二語習得》這本專著,並於2002年6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國內在這些方面研究還未廣泛開展,王博士在回國後算是先驅者,2003年4月王博士被邀請出席在廣州召開這一科研領域的首屆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作了重點專題發言。
當王志雲在英國學有所成,獲博士學位後,擔任了Erlster University大學大量碩士生的教學任務,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國內已在轟轟烈烈開展西部大開發活動,貴大不失時機地向他發出回校召喚,在這期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名牌大學、科研單位也都紛紛邀他到該校或單位工作,並給較高待遇條件。同時英方也竭力挽留他留校教學,因為王博士在中國留學生影響較大。但他把上述關系一律封存,義無反顧重返貴大,他要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發光發熱。
三、貴大外語教學在他們手中升華
離別10年,王博士又回到母校。
回到貴大,回到貴大外語系,他覺得母校比想像的變化要小,其教學設備、條件、環境還是老樣子,而教師中相當一批有才華的人卻在前幾年離開了學校,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看著母校這個情況,與自己考察過的國內幾所名牌大學相比,相差甚大,學校條件雖差,卻不能動搖王博士回校施展抱負的意志。
盡管學校條件較差,但此時貴大正孕育著巨大發展,王博士回來,正是發揮其才華,施展其抱負的好機會。他回國前夕,貴大已完成了和農學院等多所院校共同組建新的貴州大學的工作,緊接著貴大又在內部進行重組,新學院相繼成立。2002年月,「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經批准成立,組織上任命王志雲作院長,之前,王志雲的正高職稱也已經解決,省政府撥款修建的博士樓,王志雲夫婦也已入住,這些使他感到組織的溫暖。象他這樣的博士,特別是他這個從中學畢業就從上海到貴當農民,在國外學成後又義無反顧地回貴州工作的博士,貴州黨政領導和貴州人民,是把他們當「國寶」的。因此,組織上一定會制定最佳方案,讓其發揮出最佳人才效應。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王博士任院領導後,他深感責任重大,王志雲決心以實際行動履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努力促進貴大外語學院的發展。王博士採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了師資隊伍建設,抓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改變,抓教學條件的改善。在抓師資隊伍建設的方面已初見成效,2000年王志雲回校時,外語系教師中只有一名碩士研究生,經過選調、培訓等努力,碩士研究生教師已增加到170人,教職工2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8人,講師5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學位,46人具有碩士學位。年輕教師中50%具有碩士學位或為在讀碩士研究生。
二是豐富教學內涵。在認真開辦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陸續增加日、德、法、俄等語種的教學。同時也擴大了學生招生來源,現學生招生來源已擴大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區,招生人數不斷增加。
三是認真抓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經過努力,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已由2000年的每年兩三個,經費數千元增加到每年項目二十多個,科研經費幾十萬元。
四是充分利用與國外的關系,與國外有關地區、國家聯合辦學,現學校已和格林威治、切爾切斯、伯明翰、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簽訂協議,和該地區聯合培養碩士生、學生在貴大外語學院學習一年半後,再到該國學習半年,獲碩士學位,並給予相關資助。
在抓日語教學,促進中日教學交流方面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動。學校爭取到日本政府1000萬日元的資助,爭取了日本政府日語學生頒發獎學金,還爭取每年日方邀請學院師生赴日考察。同時,學校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也在日愈增多,學院正在不斷加強與國外教學與科研的廣泛聯系。
王博士在做好行政領導工作的同時,他還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並帶頭組織科研活動,積極開展各項國際交流活動。在他和貴大外國語學院其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在以從未有過的大手筆,努力譜寫貴大外語教學的新篇章。
『貳』 貴州大學怎麼樣
偏綜合類的園校吧,藝術系還都挺好的,在貴州的話,貴州大學算是最好的學校吧內,但是和那些容985,211的學校是不太能比的。而且藝術系前面有好幾個專業都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專業,身為藝術生還挺驕傲的。
學校裡面的專業特別多,但是特別突出的專業沒幾個,中草葯的資源和培養專業,還有商務英語,這幾個專業都在全國能數得著。
『叄』 貴州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貴大有許多知名教授,他們在貴大也有許多好玩的課。作為一位貴大17級大數據學院的好同學,那我今天就安利幾門不容錯過的課吧。
第一位就是我的大學英語老師沈麟。這名字是不是聽著就挺厲害的hhh。他是我們大英實驗班的英語老師,教了我一年的大學英語,然後就去英國卡迪夫大學留學訪問去了。他上課特別有趣,講解深入淺出,而且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特負責也特好,三觀很正。跟著他學習的這一年,我不僅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更多關於做人的道理。
他在貴大開設了小學期的選修課程,每年的都不一樣,去年好像是英語配音視頻的。據說有一屆的學生的配音的《冰雪奇緣》還去參賽了來著。反正我要吹爆沈老,他的課真的超級好玩,值得一試。(圖中戴墨鏡的就是他啦)
貴大還有許多教授的課值得去學去蹭,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點幫助和方向吧,以上。
『肆』 獨山大學城的大學城正式開園
2013年9月,地處獨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獨山大學城在各方矚目和聲聲祝福中一期竣工並順利實現開園,9月26日下午,貴州省獨山大學城正式開園。大學城從全面動工建設到第一批新生入駐,僅用時172天,創造了「獨山速度」。貴州省政協原副主席吳嘉甫,黔南州四家班子領導龍長春、向紅瓊、雷亞林、魏明祿、向忠雄、丁勻、吳俊、王雯潔,獨山縣四家班子領導潘志立、梁嘉庚、黃永健、劉明等,黔南州11個兄弟縣市相關縣領導,省、州、縣相關部門領導,獨山大學城聯合辦學單位、施工方重慶市五一集團負責人等出席開園儀式。儀式由獨山縣委副書記、縣長梁嘉庚主持。獨山縣委書記潘志立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為實現獨山大學教育零的突破,全面實現獨山「教育強縣夢」,縣委、縣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提出了建設獨山大學城的宏偉構想。大學城於2012年8月奠基,同年10月獲州人民政府批復。儀式中,省教育廳副廳級督學楊勇、獨山大學城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鍾少蘭、重慶市五一集團董事長劉雲,及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獨山校區、黔南師院、貴定師范等聯合辦學單位代表分別作了發言。黔南州委副書記、州長向紅瓊代表州四家班子向獨山大學城開園表示熱烈祝賀。她指出,人才是科學發展之基,教育是持續發展之源,獨山大學城作為我州第一個大學城,為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各要素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對促進我州高等教育發展,深入實施人才強州、科技興州戰略,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她說,當前,獨山大學城還處於大建設階段,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還有待完善,希望入住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克服困難,以主人翁姿態,給予必要的理解和寬容,把獨山當作第二故鄉,把大學城作為實現人生理想的起飛平台,和大學城一起健康成長;希望獨山快馬揚鞭,再接再厲,周密安排工程施工,加快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服務項目,為入住師生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希望有關部門不斷創新大學城運作管理,建立符合大學辦學規律和市場規律的體制機制。她希望,獨山大學城在我州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征程中勇立潮頭、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工業強州、城鎮化帶動主戰略,按照建設「人才高地」、「科創基地」、「生態園地」的目標,在產學研一體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奮發作為,努力成為全州、全省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科技創新的示範區、擴大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最後,吳嘉甫宣布獨山大學城開園,出席領導和嘉賓為獨山大學城及入駐院校揭牌。
『伍』 馬克儉的個人履歷
馬克儉大半生都在貴州,真可謂有緣更有情。
1933年10月22日,馬克儉出生於湖南嶽陽。少年時逢戰亂顛沛流離,逃難中,馬克儉來到貴州,先到遵義、後到貴陽。恰逢當時的貴陽一中招生,馬克儉便參加考試,隨後在貴陽一中初中部度過了相對平靜的3年時光。初中畢業後,他回到湖南老家。
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年馬克儉從湖南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剛剛建校的貴州工學院任教。就這樣,馬克儉重回貴州並在貴州工學院紮下了根。50年彈指一揮,從貴州工學院到貴州工業大學、貴州大學,馬克儉親歷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貴州50年來的滄桑巨變。
20世紀80年代後期,馬克儉開始在空間結構領域嶄露頭角,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賢的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馬克儉都一一婉言謝絕。離開,會有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多的科研經費,更高的生活待遇,但馬克儉忘不了這片在戰亂時期給予自己3年養育的土地,捨不得自己奉獻了幾十年的大學,更放不下自己在貴州的事業。這片土地欠發達、欠開發,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深深扎入貴州高原,並融為一體。 1976年文革結束,被迫虛度10年光陰的馬克儉既在思考也在徘徊。鄧小平的一句話重新激發了馬克儉胸中的抱負和力量——「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就是說,知識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就應該對國家做貢獻。帶著樸素的想法,馬克儉開始涉足當時國內剛剛起步的空間結構研究領域,並逐步把自己的研究運用於實踐,注重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至今他還感慨地說:「沒有黨中央的撥亂反正,沒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們國家就沒有今天的輝煌。」
人的創造天賦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絢爛燃燒,而迸發出科學之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勞動,再勞動。馬克儉始終堅信,勤奮是成功的秘訣。除了必要的學術活動,他的時間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間結構研究所度過的。研究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來卻不輸給年輕的弟子。兢兢業業的專業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保持著周末加班的習慣,從他那裡,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嚴謹的工作態度。
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某項事業中,就會淡化甚至忘記物質享受,馬克儉就是這樣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幾年,手機也是過時的老款式,吃飯常常是隨便解決,妻子不在家時,自己煮碗面條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別人是為生活而工作,而馬老師是為工作而生活」這是學生對他的評價,也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眾所周知,自然科學研究需要設備和資金,但馬克儉卻很少向國家、向學校要經費,原來他有自己的秘訣,就是產、學、研結合,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成果轉化獲得必要的科研經費。
他的理念是:搞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論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轉化為扎扎實實的生產力,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樂趣。
1985年,馬克儉的成果首次應用於貴陽市花溪區一所療養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從那以後,他的作品一個接一個:東北最大的超市「長春歐亞商場」、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貴陽最高的超高層五星級凱賓斯基酒店、貴陽世貿廣場、大十字環形人行天橋、青海省西寧市勞動大廈、新疆自治區庫爾勒市國際購物中心,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他的創新成果頻頻運用到各地的高樓大廈上。1985-2007年,在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餘個省(區、市),他的新型空間結構體系在實際建築工程中運用達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建設資金上億元。其中,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節省工程投資1310萬元;貴陽世貿廣場獲「中國樓盤創新大獎」、「CIHAF04年度中國最佳寫字樓」等榮譽。
2003年,馬克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在自己醉心的領域里不斷攀登、不斷創新。他相繼發明了「大跨度新型張弦空間桁架結構」、「大跨度短撐桿新型張弦桁架結構」、「大跨度屋面斜拉式雙層預應力平板型網架結構」等6種預應力鋼網格體系,並應用於新型大跨度屋蓋結構中。
2007年增選院士的答辯中,當馬克儉完成自我陳述和提問答辯後,一位評委院士走上來與他握手說:「馬老師,你的成果真的是實實在在,扎扎實實,不容易!不容易!」 「我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動腦子,喜歡摸索新的東西。」不斷挑戰傳統觀念、創造全新的空間結構技術已經成為馬克儉的愛好。
對於技術創新,馬克儉有自己的想法:創新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只有結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創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創新。貴州是一個相對貧困落後的省份,在貴州搞建築科學,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
貴州多山區多山地,導致建築工程中的鋼網架結構造價比鋼桁架結構還高;此外工業與公共建築中,18-30米跨度的建築佔大多數。為此,上世紀90年代,他研製開發了「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現澆混凝土空心大板樓蓋結構」等大柱網、大跨度新型鋼筋混凝土空間網格結構;這種新型空間結構,既滿足大開間、大柱網、靈活劃分房間的需要,又實現了安全合理、低造價、低成本目的。在全省推廣使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馬克儉不僅勇於創新,也善於創新。他的設計有三條原則:一是結構受力體系簡潔合理且造價低廉,二是承載方式安全可靠,三要兼顧建築物的美觀大方。前幾年,當他發現湖南省某專利技術的缺點後,通過反復試驗,他提出了相關樓板的精確分析方法——矩形網格板法和實用分析法,並獲得國家專利。該成果應用於「貴陽世貿大廈」,節約工程造價2000萬元。這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既有普通大板結構的建築功能,還有降低屋高的優點,現已通過全國知名專家論證,建議大面積推廣使用。
面對國內外建築業新興科技,馬克儉既注意吸收又不盲從。2003年底,應邀參加四川省重點工程「成都新世紀國際會議中心」大跨度鋼結構工程投標時,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周密論證,放棄了呼聲正高的日本某大學開發的張弦梁結構專利技術,而採用該省省長基金項目「大跨度下弦管內預應力空間管桁架結構」參加競標。國內設計大師、權威專家組成的技術評定組最後評定,馬克儉團隊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舉中標,2005年該工程建成使用。 涉足空間結構領域20多年,馬克儉帶領研究生團隊,撰寫專題研究報告十多本(近110萬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4部,地區規程和國家規程各一冊;先後有30多項科研成果通過設計轉化為實際工程,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通過工程實踐應用實現了產業轉化。以主持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鋼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1996年至2006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及發明專利共計59項,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獎2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香港柏靈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孺子牛金球獎1項,其他獎項合計76項;199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兩次獲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他還培養出30餘名碩士、博士,有的學生已經成長為教授、省管專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
現年74歲的馬克儉精神矍鑠,他仍然親臨施工現場檢查指導,繼續在貴州大學培養研究生,全然不顧自己已超齡服務8年。
近年來,面對貴州省經濟加快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馬克儉又瞄準新的目標,提出「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牆結構」方案,把省內兩大磷礦基地生產磷酸的工業廢渣變廢為寶,使其成為建築工程的主材和輔材,既降低工程造價,又保護青山綠水,契合推進「自主創新」和「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
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為馬克儉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慶祝會發去賀信:「馬克儉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既是馬克儉教授的光榮、貴州大學的光榮,也是全省人民的光榮……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馬克儉教授學習,學習他紮根貴州、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他開拓創新、刻苦攻關的精神,學習他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的精神,為早日改變貴州欠發達、欠開發的面貌貢獻智慧和力量。」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教授在慶祝會上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貴州人民。」
『陸』 劉曉艷是哪個大學的老師
劉曉艷是貴州大學的。
劉曉艷老師不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其最後考上的是貴州大學,這也就是意味著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學歷營銷,最終劉曉艷老師在視頻課上也就此事作出過說明,承認了自己當年考上的是貴州大學。根據她當年的考試年份和清華法律的錄取名單,是沒有劉曉艷的。帶槐
劉曉艷上課喜歡提到的內容
劉曉艷上課很喜歡提到教學內容以外的幾大內容:她和她老公的戀愛史,她女兒學琴的經歷,她的家庭(她大姑那些),她的考研經歷。
其中在她考研經歷這塊,她反復說過當年散行卜她的分數線高於清華多少分,讓人有種她考上了清華的錯覺。但實際上她從來沒有直接沖穗說過自己碩士讀的清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