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教授李白堅
❶ 李白堅快樂作文模式的主要特點
李白堅是上海大學的寫作教授,但他卻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小學快樂作文教學方法。這種作文教學方法以學生快樂寫作為原則,以 前 作文教學理念為宗旨,藉助學生喜愛的游戲等教學形式引導學生觀察、體驗之後寫出發自學生內心的原汁原味的作文。快樂作文的特色在於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及寓教於樂的教學形式,它使小學生不僅把寫作文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並且在寫作文過程中,還能使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白堅快樂作文及案例(上)【小學作文教學】
李白堅快樂作文及案例
李白堅,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會副會長。近年來,為探索中小學作文教學改革,他親自給中小學生上課。他大膽將游戲模式和最新教育觀念運 用於此,創立了一套切合「素質教育」,開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和理論,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幾年來,他出版了總結寫作教學的理論著作《走向素質教 育》和課外讀物《快樂大作文》(小學)、《作文不用怕》(小學)、《趣味作文》(初中),《創新大作文》(高中)、《大鼻子李教授和他的快樂作文課堂》以 及教師用書《大作文——寫作教學的新觀念與新方法》等,並出版了一套由李白堅教授首創並主持的與《快樂大作文》同名文字讀物配套光碟《快樂大作文》(8 片),最近,又推出了最新的《快樂大作文》(小學)系列教學軟體(包括教師版和學生版),使得李教授新的作文教學理念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得到更充分 的實現。
他潛心鑽研作文教學理論,業余時間到中小學教授作文,創造了一種作文教學新模式
載入全文
❷ 李白堅的教學模式流程有哪些
習作課是個老大難問題。教師沒法教,學生沒法學。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教師和學生。近些年來,上海大學李白堅教授堅持深入教學一線,親自執教兒童習作,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樂作文教法和學法。特別是他摸索總結出的「作文學案」,不僅較好地解決了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如何寫的問題,非常值得向廣大師生推薦。
談談用「學案」教學
李白堅
當拿到一篇課文,或者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時,我們總是想:「這個東西,我怎麼教啊?」
為了把「這個東西」教好,我們就得開始備課——看參考書,上網查資料,研究課文和題目,開動腦筋寫「教案」。
有了「教案」,就像有了工作計劃、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課時,只要根據「教案」去講、去練,就大體不會發生錯誤並能出現一定的效果了。
當我們拿到課文或者作文題目時,一般不去想:「這個東西,孩子們怎麼學啊?」似乎學生怎樣學,不是我們老師的事,怎樣講授,才是我們老師的事。然而只注重教,不注學,實際上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教學」二字,各佔二分之一啊!
如果說,准備怎麼教時,我們要寫「教案」,那麼為學生准備怎麼學時,是否可以寫點「學案」給他們看呢?答案是肯定的。
寫「學案」和寫「教案」有所不同,寫「教案」是站在教師講授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寫「學案」,則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問題。
如果說「教案」是老師上課前制定的具體教學計劃,那麼「學案」,就是老師根據「教案」設定的目標、要求、程序、內容、方法、重點、注釋、背景以及本來准備口頭講授的內容,轉而用學生便於接受的口吻重新排列組合後寫給學生上課時閱讀的綜合文字指引,是學生自學的案頭文字。
由於「學案」已將課堂教學的技術內涵寫了進去,因此,學生的學習也就從原本運用耳朵感性地聽取老師口語講授,轉化為針對文字本身的理性的「閱讀理解」。而「學案」的文字表達性質,也從比較單純的記敘性文字(如小學《語文》課本中大多數課文),拓展到了以介紹、解說、詮釋等為主要功能的說明性文字了。
說明性文字是更趨向於介紹新事物、說明新問題、詮釋新觀點、導向新知識的文字表達形式,它具有更多的知識性和學科拓展性,就像世界上任何詞典運用的都是說明性文字一樣。讓小學生多多閱讀說明性文字,將是引領孩子們「學會自學」、走向獨立的重要途徑。
而每堂課千字甚至千字以上「學案」的「閱讀理解」,也成倍地加大了文字的攝入量,豐厚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親和力。
迄今為止,文字是信息傳播之最精準、最細微、最清晰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對於事物的概念、判斷和分析,文字將比單一的言語和圖畫具有精確得多的品質。
所以,如果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概念性、關鍵性、背景性、注釋性問題,採用「學案」的文字直接提供學生閱讀,也許會比老師的講述更為清晰而精準。
此外,無論是作文還是閱讀,老師在課堂上都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支架」——就像給學路的孩子以「圈椅」或者給腿腳受傷的人員以「拐棍」——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支撐。正如提供「圈椅」和「拐棍」是為了孩子和傷者自己行走,提供作文和閱讀的「支架」,也是為了他們能夠自學提高。
但是由於作文和閱讀的「支架」多多,學生需求不一,老師很難通過口頭講述讓學生記取。因此,有必要把「支架」以固定的文字形式提交學生,讓他們根據自身的水平「各取所需」,就像看著說明書選擇需要的節目似的,而「學案」,正是最恰當不過的「支架」提供和存在方式。在「學案」中陳列「支架」,成就了「支架」理論之可操作性的現實(以下學案中的「二、觀察與記錄」,就是提供學生寫作參考的「結構支架」)。
既然老師的主要講授內容大多數已經化為文字「學案」,交給學生自行閱讀了,於是,老師原則上就不用進行繁復的口頭講解或者「照本宣科」了,老師要做的只是帶領學生閱讀「學案」並且設定一定的「答疑」程序——學生看不懂或者雖然看懂了卻產生疑問的地方,由老師「答疑」、「解惑」。
如果學生全看懂了,則「惑」也不用解,老師可以「不著一字」,立刻進入練習鞏固階段或者其他學習程序。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課堂教學負擔,可以把由此而儉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身「一桶水」的儲蓄了。
運用「學案」教學,課堂形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信息由老師口頭講授學生被動接收,化作為學生主動認知老師答疑解惑;課堂教學內容由原先的老師做主(想多講點就多講點,想少講點就少講點),變成了由學生做主(信息已經由文字相對固定,由學生想看快點就快點,想看慢點就慢點);信息接收方式從聽覺言語的全盤吸收(懂了也得聽,不懂也來不及想一想),變成為視覺文字的有效攝取(懂了看快點,不懂放慢節奏)。
用「學案」教學後,從學習時間的長短掌控,到學習內容的思考判斷,都把學生推到了主人翁的高度——就像原先靠聽爸爸媽媽講故事的兒童,成長為一個靠自己閱讀故事的孩子一樣。其前後水平的高低優劣,是不難判斷的。
採用「學案」教學,也要注意一些操作問題:
1.你的學生最好具有平時閱讀其他讀物的習慣,而不是除非課本「心不旁騖」。如果學生屬於後者,則在運用「學案」教學時,由於孩子們不習慣於閱讀說明性文字,會「慢熱」一些。但只要堅持一二次,這種情況很快就會過去。
其實孩子們對說明性表達並不陌生,因為他們詢問大人或者老師的任何問題,得到的幾乎都是說明性言語的回答。只是因為突然要他們「閱讀」說明性文字而不是「聽取」說明性言語,一時不大習慣而已。
如果有的學生閱讀說明性文字後,非老師口頭解答不能理解,則正好說明他們只習慣於由聽覺領悟的言語導向,不習慣於視覺文字的「閱讀理解」,而這,則正好證明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欠缺。
2.有些老師運用學案時,還是習慣先「備備課」,把學案中的內容「備」清楚了,講授給學生聽,然後再讓他們閱讀學案,這肯定是一種教學的浪費!
學案就是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閱讀文字,掌握知識遷移的能力,如果先講給他們聽再讓他們讀,還有什麼意義呢?
3.根據我們的經驗,從二年級開始,就可以訓練孩子們閱讀學案中的說明文字了。不要怕孩子們讀不懂,不要怕孩子們不會將說明性文字變成為操作實踐,也許第一次不成功,但第二次准行!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提供系列作文學案,供老師們和同學們參考使用。
以「學校游覽」為例,簡說作文學案。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習作一」的要求是:
本組的每一篇課文,都像瑰麗壯美的圖畫,使我們感到大自然是那樣的奇妙。有人曾說,世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是啊,峭壁深淵、怪獸雲海當然神奇,風雨雷電、花鳥蟲魚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稱奇的地方。讓我們交流一下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觀。要講清楚景觀的奇特之處,還可以說說這樣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聽的同學可以提問,可以補充,還可以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
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圍繞自己游覽過或了解到的一些自然景觀,寫一篇習作。
可以寫著名的旅遊景點,也可以寫身邊的景物,寫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點奇特之處,大體按怎樣的順序寫。希望通過你的習作,讀者能夠想像出畫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本次習作要求學生寫「著名的旅遊景點」或「身邊的景物」。
如果要寫「著名旅遊景點」,則學生必須有過游覽「著名旅遊景點」的經歷,沒有這種經歷,是不可能寫出「著名旅遊景點」來的。
但是,對於國內大多數四年級學生來說,這點要求也許較難做到。即使個別學生游覽過「著名旅遊景點」,也是過去的事情。
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不會有意識地為寫文章而在「著名旅遊景點」旅遊時有準備地進行觀察。而單靠學生的回憶來完成「著名旅遊景點」的習作,則由於記憶的忘卻機制,也是比較困難的。
看來課堂作文訓練只有寫「身邊的景物」較為合適。
為了手把手地教會學生攝取生活素材、觀察身邊可視、可聞、可摸、可覺、可感的景物,我們將為學生選取一些現實的、來自他們身邊的景物如校園、上學路上、超市商場、居民小區等作為寫作對象。
由於以上「景點」都是孩子們最熟悉地方,而且都可以採取進一步的采訪、觀察和了解,因此教師只要適當引導,充分調動孩子的五官,進行一次實地考察,即可獲得感性資料,寫出相應的記敘文章。相對說來,運用這樣的題材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我將這次習作課的教學內容設定為——帶領學生在學校「游覽」,寫一篇學校游記,將教學目標確定為——教育學生運用自身的感覺器官觀察、收集和記錄學校的景物,運用收集到的素材即時完成一篇以景物為對象的記敘文。然後精心設計了課堂的操作程序:
①學生閱讀學案;②如有問題,教師進行答疑、解釋;③根據學案,帶領到學校各個「景點」進行有序的「參觀游覽」,記錄下自己看到、聽到和一切感官體驗到的內容,「游覽」順序:校門——教室——操場——校園——辦公室;④回到教室,讓學生完成學案中的「題目與提綱」,也可以直接作文;⑤學生作文;⑥教師請一、二學生上台朗讀自己的文章並進行「朗讀批改」;⑦讓學生互換作文,互相批改。下面是我根據學生情況而設計的學案,使用之後效果非常好。
一
老師對你說
同學們,根據語文課本的要求,我們要寫一篇在有關游覽的記敘文。兩節作文課的時間,不可能上黃山黃河、去長江長城,那就游覽一番我們自己的學校吧!
雖然你幾乎每天都來學校,但是我猜想你並沒有仔細觀察過學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包括正在上課或者活動著的同學們。
所以,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們要帶領大家到學校各處去參觀訪問一番。讓你們在學校里做一次特殊的「游覽」。
請仔細觀察學校里高低錯落的房屋、花草生長的校園、寬廣的操場、熟悉的教室,老師的辦公室以及學校的大門……這一切,都是你們眼中的景物,也都是你作文的好材料啊!
我們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生活素材,作家也寫不出好的文章。那麼生活素材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我們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