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程方教授
⑴ 什麼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為實現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滿足上海乃至全國金融業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迫切需要,依託上海交通大學而創建的一所按照國際一流商學院模式辦學的金融學院,英文名稱為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 (SAIF)。學院以匯聚國際一流師資、培養高端金融人才、構築開放平台、形成頂級智庫作為自己的必達使命。
學院現開設金融MBA(工商管理碩士)、金融學碩士、金融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DP(高端培訓)項目,並將逐步開設金融學博士、DBA (工商管理博士)等項目。學院不僅訓練掌握現代金融理論和技術、通曉中國和國際金融業運作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也著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卓越才能和創新能力的商界領袖。
學院強調專業視角,聘請國際名校一流師資講授與國際名校接軌的現代金融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本土與國際交融。多媒體信息化實驗室建成後將實時接收紐約交易所、倫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和上海證交所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交易數據供學生實盤演練。學院立志於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高端專業品牌,為學員進入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鋪設展現宏圖大略的成功之路。
金融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依靠上海市人民政府和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學的強有力支持,按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模式開展辦學,力求在高端金融人才培養和高層次科學研究等方面都躋身國際一流金融學院行列。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發展歷程
2008年1月:俞正聲(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對《上海交通大學關於創辦中國金融學院的建議》作了重要批示,指出:這是件大事,應以「務期必成」的決心辦好。
2008年11月:上海市「二委一局」向市政府提交《關於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院籌建工作有關情況的報告》,明確市政府在首期六年內,由市財政撥款3.2 億元人民幣,支持金融學院按國際一流學院模式辦學。
2009年2月:屠光紹(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SAIF理事長)主持召開SAIF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學院章程》、《學院規劃》等重要文件,確立了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任命MIT王江教授為首任院長。
2009年4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正式揭牌成立。
200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發文批准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Financial Research,簡稱CAFR),王江教授兼任研究院院長。*
2009年9月:SAIF舉辦了自揭牌以來的首次開學典禮。屠光紹(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SAIF理事長),馬德秀(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出席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65名MBA新生和34名金融學碩士新生入學。*
2010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與SAIF簽署國際交流合作協議,成為SAIF建院以來的第一所國際合作院校。當天,SAIF正式啟用達通廣場作為新的教學和辦公場地。*
2010年6月:SAIF首屆金融 EMBA 開學典禮隆重舉行。屠光紹(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SAIF理事長),馬德秀(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蔣卓慶(時任上海市府副秘書長、財政局局長),方星海(時任市金融辦主任)等出席開學典禮。*
2010年7月:SAIF首屆MBA (2008級) 畢業典禮隆重舉行。薛明揚(時任上海市教委主任),馬德秀(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江院長等出席儀式。首屆53名MBA學員順利畢業。*
2011年12月:通過全球招聘,SAIF全職、全時、特聘教授數量達到35位,他們都來自海外著名商學院,標志著SAIF向國際一流商學院邁進了一大步。*
2012年9月:SAIF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凱瑞商學院聯合推出的「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學位項目」(DBA)舉行首期班開學典禮。這是美國頂尖DBA項目首次進入中國,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以金融和全球化為特色的高端工商管理博士學位項目。*
2012年12月:SAIF金融EMBA 北京首期班開學,SAIF 正式進駐北京,在北京校區隆重舉行了金融EMBA 項目北京首期班、上海五期班開學典禮。*
2013年1月:SAIF校友會正式成立。校友會將致力於促進校友與學院的長久聯系,為校友提供終身學習、交流、共享的平台。*
2014年3月: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和經濟學講席教授、美國金融學會前主席Franklin Allen領銜的六位國際金融領域頂級專家組成的評估委員會,對SAIF進行了國際評估,高度肯定了學院建院五年來的發展成就。*
2014年4月:SAIF舉行建院五周年慶典大會。屠光紹(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SAIF理事長),馬德秀(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SAIF副理事長)出席並致辭,SAIF學術委員會主席、院長王江作院慶報告。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位設置
SAIF在課程體系設計時,非常注重前瞻性和全球視野,致力於整合全球最優質教育資源,打造中國最完整的高端金融教育產品線,全面覆蓋從面向青年英才的金融碩士、金融MBA,到面向中高層管理者的金融EMBA、金融學博士、全球金融DBA、金融高層管理教育EE,使各類精英學員都能通過學習,具備扎實的與國際同步的金融學理論基礎,同時又對國際和中國的金融實踐有深刻理解,以應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瞬息萬變的挑戰。
金融EMBA
SAIF金融EMBA學位項目是國內同類項目中擁有最強金融師資陣營的,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學巨資打造,旨在成就一批能夠在新的金融環境下,馭領時代的國際金融家。學院秉承理性和建設性的專業態度,建構國際化、高端的EMBA教學體系,包含前沿的金融理論和案例、精選的管理與領導力課程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 (MIT Sloan) 的高級金融和管理短期證書課程。
金融MBA
SAIF金融MBA課程不僅訓練掌握現代金融理論和技術、通曉中國和國際金融業運作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也著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卓越才能和創新能力的商界領袖。SAIF金融MBA課程分為全日制英文和業余制雙語兩種授課方式,學制均為兩年,分為資本市場、公司金融與綜合金融三大培養方向;SAIF金融MBA學員完成學業後除獲得交大「雙證」外,還將獲得課程方向證書。學院強調專業視角,聘請國際名校一流師資講授與國際名校接軌的現代金融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本土與國際交融。
金融學碩士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自2008年起開始招收、培養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簡稱「金融學碩士生」),金融學院立志將該項目打造成為一個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品牌專業項目。金融學碩士項目的目標是訓練和培養掌握現代金融理論方法和技術、通曉中國和國際金融業運作方式和慣例的國際級金融人才。與國內其它金融學碩士項目相比,SAIF金融學碩士項目的特色為:直接引進國際名校的一流師資、全面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設置、國際化和開放式的辦學模式、由模擬實驗室支持的現代化教學方法。SAIF金融學碩士項目的總體課程設置和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充分體現將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的實際狀況密切聯系的基本風格。
金融學博士
SAIF自2010年起招收金融學博士,現有博士生導師11名,皆為國際一流商學院現任講席教授或正教授。他們具有豐富的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教學和研究經驗,能引導學生進行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此外SAIF還有5位在國外名校有終身副教授教職的特聘教授,他們也會參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和指導。
全球金融DBA
由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凱瑞商學院強強聯手推出,這是美國頂尖DBA首次進入中國,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以金融和全球化為特色的專業性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教育項目。項目匯集全球著名的金融和管理學師資,100%擁有歐美著名商學院博士學位和終身教職,超過70%的教授直接用中文授課,超過50%的教授為所在領域的講席教授。完成學業即被授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學位(DBA);兼獲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習證書。
高層管理教育EE
SAIF EE 既擁有學院50餘位深諳國際理論和本土實際的世界級教授陣容,又匯聚了一批有著歐美一流學府博士學位、理論功底深厚且實踐經驗豐富的部委高層與業界領袖。這支涵蓋了政商學領域的卓越教授隊伍,為項目帶來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全面的知識體系、深刻的市場洞察以及強大的實戰經驗。設計了包括頂級管理課程、綜合管理發展課程、金融管理專業課程等三大類別的20項精品課程,為來自各類優秀金融機構的金融家和中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完整、系統、前沿的金融類高層管理教育整合學習計劃。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學術研究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強調以超前性和指導性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在學院剛創建不久便於2009年8月成立了中國金融研究院(CAFR)。CAFR作為一傢具備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端開放研究平台和頂級智庫,旨在運用現代金融經濟理論與實踐經驗,幫助社會各界解決重大金融問題和挑戰,為中國現代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滿足市場和政策需求的創新思路、方案、產品和技術;並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融入SAIF 各項目的課程,提升學員思想力與創新力。
成立五年來,CAFR的研究團隊不僅學術成果突出,還充分發揮了智庫作用,在國際、國家以及地區各層面為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政府等政府部門提供了重要決策建議。同時,CAFR與國內外多個機構建立了深入的合作關系,包括新華社、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政府、歐洲風險管理研究聯盟、IBM和穆迪等等。此外,CAFR還邀請和組織學界、政府和業界的各類高端人士圍繞國際國內的重大經濟和金融問題進行交流,打造了一個高端的交流平台。
學術高地
——全球領先的知識原創能力在學術研究方面,SAIF/CAFR的專家共完成學術論文207篇,在國際學術雜志發表論文119篇,其中,發表於《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三大國際頂級金融期刊的論文達53篇之多(其中以SAIF或CAFR署名的文章數為11篇),已經達到亞洲一流高校的水平。
研究領域
——國際思想對焦中國問題根據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所急需以及CAFR的獨特優勢,CAFR明確了四大核心研究領域:宏觀金融、資本市場、風險分析和資產管理。目前研究團隊已經針對這四大領域開展了多項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宏觀金融研究中心由張春教授和美聯儲亞特蘭大分行資深經濟學家查濤聯合主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hristopher Sims任學術顧問。中心針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動力、貨幣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金融開放的步驟和進程等重要問題,結合理論、立足現實、調整視角進行系統深入研究。
中心聯合美聯儲亞特蘭大分行、加拿大央行、美國西北大學和清華大學2014年3月共同舉辦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周期國際研討會」代表了該領域國際一流水平。
資本市場 由王江教授發起主持的中國資本市場項目(China Capital Market Project, 簡稱CCMP),通過對中國資本市場原始數據進行深入清洗、挖掘、整理和計算,構建一個面向全球的、研究中國資本市場相關問題最全面、最專業和最權威的金融資料庫(簡稱CCM資料庫),為國內外學術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提供相關數據支持,並為專業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提供主要參考依據。
該項目即將推出研究成果——《中國資本市場年鑒》(China Capital Market Yearbook 2013)。由嚴弘教授主持的「中國銀行間市場研究」,則致力於對債券市場的定價和交易模式進行全面描述和評估。
風險分析CAFR與IBM合作創建了風險分析中心,著力於為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建造世界一流的風險分析平台,並通過應用研究、行業培訓和業務實踐,探求符合中國實際和國際標準的風險管理規范。
該風險分析研究包括由陳宏教授主持的信用評級項目,旨在建立國內具有權威性的全量化信用評級體系。項目組通過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中心的合作,獲得了來自國際最前沿的違約率預測以及信用風險計量體系的技術支持。同時,項目組將通過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開發出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這對各創新融資平台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資產管理目前資產管理領域的重點在於研究和評價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其中,信託研究項目組於2013年底發布的《信託公司兌付風險評價報告》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關注。該成果在國內首創了信託公司兌付風險的評級體系和方法,為研究信託行業的風險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另外,由梁兵教授和嚴弘教授聯合主持的「對沖基金評價體系項目」,應用國際上先進方法,結合中國私募行業的實際情況,正在研究出適合於中國的對沖基金評價體系,以幫助中國對沖基金行業有序健康發展。
高端智庫
——深度解析中國本土金融課題
CAFR研究團隊共完成內外部研究課題30餘項,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為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交通銀行等政府和機構提供了建議和咨詢。
代表性成果包括:
《SDR作為國際貨幣定價基準的可行性研究》
《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評估報告》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結構失衡及其對中國貨幣體系的影響》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動向研究報告》
《人民幣國際化的雙中心戰略》
《國有石油企業的多元化價值評估》
《中石油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策略》
《交通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規劃》
⑵ 程琦程琦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程琦教授,性別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教授在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領域深耕細作,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疾病的人群分布及有關因素的研究。
程教授在學術地位與任職方面,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及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同時兼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臨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上海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和亞太地區多發性硬化研究策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在學術經歷方面,程教授擁有豐富的海外留學和研究經驗,包括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經歷和研究員工作。
近12年來,程教授一直專注於神經流行病學研究,從回顧性研究到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和人群監測。在瑞典、中國哈爾濱和上海地區,程教授組織了格林巴利綜合征、多發性硬化、糖尿病、AD等的流行病學監測網路,研究成果顯著。程教授在國際醫學雜志上發表有關流行病學的英文論文達18篇,填補了國內大規模人群基礎上的流行病學研究空白。其研究成果榮獲2007年度上海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國際合作方面,程教授承擔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課題「中國與瑞典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等項目。此外,程教授自1997年以來在國際醫學雜志上發表了英文論文,為神經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學及多發性硬化的病理機制研究做出了貢獻。
程教授在醫學教育領域也有顯著貢獻,包括撰寫學術論壇文章和參與編寫繼教教材。近年來,程教授發表論文十餘篇,涵蓋了影像科主任醫師的專業方向和技術特長,包括CT診斷、乳腺病變診斷、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應用等。
(2)上海交通大學程方教授擴展閱讀
程琦 為一人名,其中著名人物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琦,女,1980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另一位程琦 男,1963年8月出生,漢族,山西武鄉縣人,1990年7月入黨。中共黎城縣委常委、紀檢書記,
⑶ 畜牧獸醫關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的工作總結有哪些
畜牧獸醫關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工作的工作總結有哪些
第三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名單
姓名 職稱或職務 工作單位
吳孔明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吳孔明:圍繞著Bt水稻究竟能不能吃,農業部委託檢測機構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後證明,它像常規食品一樣安全。
簡光洲:蔣高明准備在《南方周末》上搞個民間綠色提案,就是讓轉基因研究者自己先來試吃,徵集志願者來試吃轉基因產品,這種方法可行嗎?
吳孔明:我覺得不可行,也沒有必要。我覺得任何國家都有相應的標准和法規制度。這些都是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的。轉基因安全證書的發放,國家是依法、有序科學地進行。
我們現在不能研究一個新葯,一定要讓研發者自己試吃,吃完之後再去用。你覺得這個可行嗎?因為什麼東西不是說敢不敢吃,它是建立在一個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的。
段武德 高級農藝師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石燕泉 副司長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楊漢春 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黃大昉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
楊曉光 研究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方向東 常務理事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
朱水芳 研究員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
章桂明 研究員 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謝道昕 教授 清華大學
張大兵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於嘉林 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萬建民 教授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沈志成 教授 浙江大學
李新海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賴錦盛 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朱玉賢 教授 北京大學
李付廣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
盧長明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
董英山 研究員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李聰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所
郭安平 研究員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
劉勇 研究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路興波 研究員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賈士榮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
面對源源不斷的反轉基因作物的浪潮,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賈士榮教授認為,到目前為止,凡是經過科學評價和政府部門的嚴格審批獲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全世界數億人食用後至今尚未出現一例轉基因食品中毒或醫療事故。
賈士榮指出,所有上市的轉基因產品都經過了嚴格的審批程序,都是經過8到10年的安全性評定才會推向市場。
賈士榮是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研究員,他的一個轉基因水稻正在參與商業化種植申請。他反駁說:「我想請教那些反對者,他如何回答幾十年以後的事情?科學在現有的水平上認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學是動態的,說不清幾十年後的事情。但如果以後出現了問題,科學會解決它。」
彭於發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盧寶榮 教授 復旦大學
喻大昭 研究員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
王志興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
徐海根 研究員 環保部南京環境研究所
薛勇彪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
林敏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具有兩方面的優勢,打破不同物種間的天然雜交的屏障,由於它的基因操作具有更明確的功能,後代的表現可以准確預期。我這里特別強調,只有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密切地結合,才有可能培育出多抗、優質、高產、高效的新品種,才能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為什麼要做轉基因水稻,因為它具有保證我國的糧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從競爭態勢上來講,我們有豐富的資源,水稻的基礎研究和育種基礎都處於國際先進和領先地位,因此我們使轉基因水稻商品化,既不怕國外公司進來爭奪國內市場,我們還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像轉基因抗蟲棉一樣進入國際市場。美國雖然發展勢頭很強勁,但在水稻這個問題上,不是最強勢的,而歐洲在爭論中還停滯不前。所以,我們現在選擇轉基因水稻,搶占發展的先機和接受制高點,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技術優勢,促進我國民族種業的發展。袁隆平院士曾經提到,如果我們現在不發展分子育種、生物技術育種,短則五年、長則十年,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就要落後國際水平,從這些都可以看到,中國發展轉基因水稻可以推進產業化,不僅從國家需求上是必要的,從戰略上考慮也是迫切的。
依據:林敏: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造福人類
塗長春 研究員 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所
童光志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上海獸醫所
林祥梅 研究員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院
劉娣 教授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李寧 院士 中國農業大學
常智傑 教授 清華大學
蔣思文 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
曹斌雲 教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劉標 副研究員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所
姜平 教授 南京農業大學
孫效文 研究員 中國水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李寧 研究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徐海濱 研究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魏雪濤 副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
陶愛林 教授 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黃昆侖 副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
王靜 研究員 天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李巍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
姚斌 研究員 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
薛長勇 主任醫師 解放軍總醫院
沈連忠 研究員 國家葯物安全評價監測中心
王雪 副研究員 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覃文 教授 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
楊士友 研究員 安徽省葯品審評認證中心
彭少傑 副主任醫師 上海市食品葯品監督所
王熳 高級工程師 河北省葯品審評認證中心
王碩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學
陳功 高級工程師 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
⑷ 給我舉些放棄國外優越待遇回國建設新中國的名人及事跡
楊承宗,放射化學家,1951年秋響應周總理號召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創建新中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室,成功培育了我國第一代放射化學工作者。
羅祖道,1957年回國,歷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力學學會第二屆副理事長。對彈性理論、板殼理論、斷裂力學、復合材料力學有較深研究。
華羅庚,1950年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他潛心為新中國培養數學人才,王元、陸啟鏗、龔升、陳景潤、萬哲先等在他的培養下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錢學森,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
鄧稼先,1950年8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