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女大學生說心理學老師強奸她

女大學生說心理學老師強奸她

發布時間: 2025-08-10 05:02:18

Ⅰ 80後性愛觀:不再避「性解放」

筆者曾在拙作《生於1980》後進行過一次「關於80」後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後一代一個明顯的標志,但這代人只剩下的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
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願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 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另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由於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個性的張揚,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人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麼愛的永恆之類的說法。」
很顯然,對於80」後來說,其性愛 觀已然與前幾代人產生巨大的代溝。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團組織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 」、「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學生談的話題是「怎樣處理戀愛 與學習的關系」,到了九十年代末,同居時代到來,大學生向心理學老師討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處理同居中遇到的性問題,媒體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焦點上。筆者曾發表一些文章 ,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幾所大學里講過,曾經席捲歐美地區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性革命」運動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我們的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充而不聞。性,正在解構我們過去的生活和各種關系,也在重建新的人倫。
筆者曾在拙作《生於1980》後進行過一次「關於80」後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後一代一個明顯的標志,但這代人只剩下的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 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願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 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另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由於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個性的張揚,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人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麼愛的永恆之類的說法。」 很顯然,對於80」後來說,其性愛 觀已然與前幾代人產生巨大的代溝。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團組織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 」、「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學生談的話題是「怎樣處理戀愛 與學習的關系」,到了九十年代末,同居時代到來,大學生向心理學老師討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處理同居中遇到的性問題,媒體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焦點上。筆者曾發表一些文章 ,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幾所大學里講過,曾經席捲歐美地區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性革命」運動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我們的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充而不聞。性,正在解構我們過去的生活和各種關系,也在重建新的人倫。 這里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性革命」一詞並非貶義詞,也非褒義詞。它是一場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論基礎。它誕生了二十世紀的顯學之一「性科學」,使人類的性生活從此踏上一條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時走得過了頭。2002年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潘綏銘教授發表了《中國性革命藍皮書》一書,從多方面正式向社會提出和闡述了這一觀點。 潘綏銘教授將中國的「性革命」歸根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是有道理的,但筆者仍然覺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歐美地區爆發的性革命時期,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剛剛進入大學的時期,是他們引發了這場生活中的革命。這些「嬉皮士」被老一輩人唾罵教訓,不屑一顧,被稱為道德敗壞的一代,是不能承擔歷史責任的一代。在那個時期,後現代主義運動開始了,他們「嚎叫」著要主導這個世界,正如今天的80後青年一樣在文壇上與前輩們爭奪著話語權一樣。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個借來的詞,是個舶來品。用它來形容80後這一代准確嗎? 筆者曾在《非常對話》論述過,80」後一代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轍,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物質的迷戀彷彿也大同小異。美國的《時代》周刊將北京少女作家春樹搬上了亞洲版封面,將其與韓寒、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並列為「80後」代表,與美國6這里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性革命」一詞並非貶義詞,也非褒義詞。它是一場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論基礎。它誕生了二十世紀的顯學之一「性科學」,使人類的性生活從此踏上一條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時走得過了頭。2002年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潘綏銘教授發表了《中國性革命藍皮書》一書,從多方面正式向社會提出和闡述了這一觀點。
初,「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 」成為青年戀愛 中的神話和准則。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絕路。這個神話來自於文學 作品和一個神話故事 。說的是有關荊棘鳥的故事 。傳說中,荊棘鳥在一生中只愛一次,並為這次愛滴血而死。這個悲劇而凄美的故事 幾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網上,有很多學生都問筆者一個問題:一個人一生中真的只能愛一次嗎?筆者曾無數次地痛斥過這個觀點,然後筆者又常常陷入矛盾。必須要打破它,是因為曾有一些青年為此而喪命。矛盾之處卻在於人類情感 與精神的神聖性會因此而受到侵犯和踐踏。「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 」雖然是禁慾時代的神話,但它至少給戀愛 者一個神聖的約定,從而使戀愛 者的情感 生活和精神生活走向崇高和偉大。如果打破了這個神話,很多人將視愛情 為常物,可能會因此而走向濫情和縱欲主義。這也正是歐美「性革命」走向「性泛濫」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個神話必須要打破,那就是愛情 至上主義。在風行幾個時代的奧斯卡電影《畢業生》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愛情 凌駕於親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顧一切地傷害她們。在那部電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愛 關系,又和女友的母親有性愛 關系。在親情與愛情 發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人是如何處理這一關系的呢?它只是讓他們中間有一個懺悔期,然後就讓愛情 戰勝親情。《畢業生》正是美國「性革命」時期的產物,也是美國人愛情 至上主義風行的產物。這種愛情 至上主義在中國青年中十分風行。我們從很多流行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到。為了愛情 ,人們可以不顧一切地做任何事。在愛情 面前,我們可以原諒任何錯誤。這是一種時代的疾病。潘綏銘教授將中國的「性革命」歸根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是有道理的,但筆者仍然覺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歐美地區爆發的性革命時期,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剛剛進入大學的時期,是他們引發了這場生活中的革命。這些「嬉皮士」被老一輩人唾罵教訓,不屑一顧,被稱為道德敗壞的一代,是不能承擔歷史責任的一代。在那個時期,後現代主義運動開始了,他們「嚎叫」著要主導這個世界,正如今天的80後青年一樣在文壇上與前輩們爭奪著話語權一樣。
筆者曾在拙作《生於1980》後進行過一次「關於80」後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後一代一個明顯的標志,但這代人只剩下的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 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願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 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另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由於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個性的張揚,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人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麼愛的永恆之類的說法。」 很顯然,對於80」後來說,其性愛 觀已然與前幾代人產生巨大的代溝。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團組織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 」、「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學生談的話題是「怎樣處理戀愛 與學習的關系」,到了九十年代末,同居時代到來,大學生向心理學老師討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處理同居中遇到的性問題,媒體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焦點上。筆者曾發表一些文章 ,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幾所大學里講過,曾經席捲歐美地區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性革命」運動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我們的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充而不聞。性,正在解構我們過去的生活和各種關系,也在重建新的人倫。 這里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性革命」一詞並非貶義詞,也非褒義詞。它是一場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論基礎。它誕生了二十世紀的顯學之一「性科學」,使人類的性生活從此踏上一條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時走得過了頭。2002年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潘綏銘教授發表了《中國性革命藍皮書》一書,從多方面正式向社會提出和闡述了這一觀點。 潘綏銘教授將中國的「性革命」歸根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是有道理的,但筆者仍然覺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歐美地區爆發的性革命時期,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剛剛進入大學的時期,是他們引發了這場生活中的革命。這些「嬉皮士」被老一輩人唾罵教訓,不屑一顧,被稱為道德敗壞的一代,是不能承擔歷史責任的一代。在那個時期,後現代主義運動開始了,他們「嚎叫」著要主導這個世界,正如今天的80後青年一樣在文壇上與前輩們爭奪著話語權一樣。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個借來的詞,是個舶來品。用它來形容80後這一代准確嗎? 筆者曾在《非常對話》論述過,80」後一代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轍,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物質的迷戀彷彿也大同小異。美國的《時代》周刊將北京少女作家春樹搬上了亞洲版封面,將其與韓寒、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並列為「80後」代表,與美國6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個借來的詞,是個舶來品。用它來形容80後這一代准確嗎?
筆者曾在《非常對話》論述過,80」後一代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轍,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物質的迷戀彷彿也大同小異。美國的《時代》周刊將北京少女作家春樹搬上了亞洲版封面,將其與韓寒、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並列為「80後」代表,與美國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並論,以「LINGLEI」來稱呼他們。在美國人的眼裡,中國的80後一代正在經歷他們前四十年前的生活。在那時,汽車幫助美國青年逃離父母的監督,今天,網路幫助中國青年過上了另類生活。
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當性革命來到中國的時候,很少有人真正地面對。在中國,一個性學家幾乎等同於一個淫賊,性教育遲遲不能推開,更不要談普及了。據筆者所知,在大學里進行性教育的寥寥無幾,更多的大學並沒有將此重視起來。
與此相聯的一個問題是,80」後一代的性愛 觀也與前幾人不同。筆者在新浪網上有一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欄,來問我問題的大部分是大學生。他們問的問題大部分是有關性愛 的問題。
筆者曾在拙作《生於1980》後進行過一次「關於80」後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後一代一個明顯的標志,但這代人只剩下的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 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願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 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另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由於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個性的張揚,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人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麼愛的永恆之類的說法。」 很顯然,對於80」後來說,其性愛 觀已然與前幾代人產生巨大的代溝。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團組織生活中談論最多的話題是「大學生該不該談戀愛 」、「男女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學生談的話題是「怎樣處理戀愛 與學習的關系」,到了九十年代末,同居時代到來,大學生向心理學老師討教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何處理同居中遇到的性問題,媒體的目光也集中在大學生能否結婚這一焦點上。筆者曾發表一些文章 ,也不止一次地在好幾所大學里講過,曾經席捲歐美地區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性革命」運動已經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我們的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不能對此視若無睹,充而不聞。性,正在解構我們過去的生活和各種關系,也在重建新的人倫。 這里我特別要說明的是,「性革命」一詞並非貶義詞,也非褒義詞。它是一場生活中的革命,有它很深的理論基礎。它誕生了二十世紀的顯學之一「性科學」,使人類的性生活從此踏上一條健康的道路,但它同時走得過了頭。2002年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潘綏銘教授發表了《中國性革命藍皮書》一書,從多方面正式向社會提出和闡述了這一觀點。 潘綏銘教授將中國的「性革命」歸根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許是有道理的,但筆者仍然覺得它是世界性革命浪潮的一次侵淫。人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歐美地區爆發的性革命時期,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剛剛進入大學的時期,是他們引發了這場生活中的革命。這些「嬉皮士」被老一輩人唾罵教訓,不屑一顧,被稱為道德敗壞的一代,是不能承擔歷史責任的一代。在那個時期,後現代主義運動開始了,他們「嚎叫」著要主導這個世界,正如今天的80後青年一樣在文壇上與前輩們爭奪著話語權一樣。 「垮掉的一代」只是一個借來的詞,是個舶來品。用它來形容80後這一代准確嗎? 筆者曾在《非常對話》論述過,80」後一代與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如出一轍,他們對生活的厭倦、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物質的迷戀彷彿也大同小異。美國的《時代》周刊將北京少女作家春樹搬上了亞洲版封面,將其與韓寒、黑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並列為「80後」代表,與美國6 大約十分之一的學生曾問過筆者,是該多談戀愛 ,還是少談戀愛 ?筆者曾就這一問題與中國著名的性社會學家劉達臨先生討論過,他認為,可以多談一些,但不可泛濫。在前幾代人看來,戀愛 的結果應該是婚姻 。也就是說,多談幾次戀愛 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伴侶,為了更好地處理好婚後的感情問題。但筆者在後來的調查中發現,對於80」後一代來說,性愛 觀已發生很大的位移。有部分大學生對筆者講,他們在大學里談戀愛 並非為了結婚,結婚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原因。一個女大學生分析說,現在的學生個性都很強,視戀愛 和同居為兒戲,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由於其成長的背景形成了自私自利和性情多變的個性,在戀愛 中更是視情感 為隨意之物,高興就在一起,不高興馬上就分手,所以戀愛 的頻率很高,而分手的頻率也很高。也就是說,多談戀愛 對於這樣一些青年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他們的生活了。對於這樣一種現象,筆者倒是想規勸他們,應該多一些慎重,多一些珍惜。
20歲左右的青年常常問筆者的一個問題是,到這個年齡了還沒有談過戀愛 ,是不是他們有問題了?這就告訴我們,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幾代人提前了好幾年,幾乎與他們的身體一起在成長。貞潔觀已經在愛情 與婚姻 中沒有意義了,因此,筆者曾在很多文章 中呼籲,應該重新認識他們,重新認識人類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同時,在談及這樣一個話題時,其實是提出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愛情 最適合於婚姻 ?婚姻 是一種生活,是現實生活、精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綜合體,與愛情 生活是有很大差別的。愛情 生活實際上常常是一種虛擬的精神生活,對於戀愛 雙方來說,是最真實的精神生活,但它往往與現實生活對立。在這里,虛與實常常發生位移和對換。在現實的婚姻 生活那裡,單純的愛情 生活是一種虛妄的精神生活;在愛情 生活那裡,現實生活恰恰是很虛無的無意義的人生,而精神生活則是最真實的理想生活。這是人類的悲劇。因此,愛情 與婚姻 常常是敵人。愛情 成了一種精神生活,婚姻 卻成了一種世俗的現實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時又是社會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時過著幾種生活。愛情 成為婚姻 的基礎也就有由而確立。那麼,如何使幾種生活能夠完美地結合起來呢?也就是說,什麼樣的愛情 生活才是婚姻 真正的基礎。
有一個神話在80」後一代被打破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 」成為青年戀愛 中的神話和准則。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絕路。這個神話來自於文學 作品和一個神話故事 。說的是有關荊棘鳥的故事 。傳說中,荊棘鳥在一生中只愛一次,並為這次愛滴血而死。這個悲劇而凄美的故事 幾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網上,有很多學生都問筆者一個問題:一個人一生中真的只能愛一次嗎?筆者曾無數次地痛斥過這個觀點,然後筆者又常常陷入矛盾。必須要打破它,是因為曾有一些青年為此而喪命。矛盾之處卻在於人類情感 與精神的神聖性會因此而受到侵犯和踐踏。「一個人一生中只有一次真正的愛情 」雖然是禁慾時代的神話,但它至少給戀愛 者一個神聖的約定,從而使戀愛 者的情感 生活和精神生活走向崇高和偉大。如果打破了這個神話,很多人將視愛情 為常物,可能會因此而走向濫情和縱欲主義。這也正是歐美「性革命」走向「性泛濫」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個神話必須要打破,那就是愛情 至上主義。在風行幾個時代的奧斯卡電影《畢業生》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愛情 凌駕於親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顧一切地傷害她們。在那部電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愛 關系,又和女友的母親有性愛 關系。在親情與愛情 發生沖突的時候,美國人是如何處理這一關系的呢?它只是讓他們中間有一個懺悔期,然後就讓愛情 戰勝親情。《畢業生》正是美國「性革命」時期的產物,也是美國人愛情 至上主義風行的產物。這種愛情 至上主義在中國青年中十分風行。我們從很多流行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到。為了愛情 ,人們可以不顧一切地做任何事。在愛情 面前,我們可以原諒任何錯誤。這是一種時代的疾病。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206c2f0102e1ev.html) - 80後性愛 觀:不再避鈥溞越夥賠漘徐兆壽_新浪博客

Ⅱ 「強奸拋屍豬圈」南京20歲女大學生抵抗被掐死,怎麼回事

大學生被強奸時反抗強烈,兇手惱羞成怒就殺了她,然後將她屍體扔在了豬圈。

Ⅲ 心理學案例分析

1、在美國人們為了保護鹿,就殺掉了鹿的天敵──狼。於是鹿的數量劇增。鹿們由於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結果體態變得蠢笨,植物因為鹿群迅速繁殖和踐踏而調零,繼而鹿由於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捕捉而大批死亡。無奈,人們又只有把狼再請進來,鹿們又恢復了蓬勃生機。

試分析引狼捉鹿與「磨難教育」的關系,如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回答要點:根據目前青少年教育現狀,應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磨難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①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③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④發揮榜樣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學生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

2、甲同學表現為興奮,易激動,以奔放不羈為特徵;乙同學表現為抑制,膽小、脆弱、消極、防禦等品質,試分析甲乙二位同學各屬什麼氣質類型,應該怎樣對其教育。

回答要點:①甲屬膽汁質,乙屬抑鬱質。②對甲在方法上,嚴厲批評,觸動其思想,又不激怒他們,以防驕傲反應。表揚時應恰如其分,不可誇張,以防驕傲。教師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學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對乙方法上要突出關懷體貼,柔和細致,具體幫助。多表揚鼓勵,及時肯定其點滴成績和進步。不要公開批評、指責,以增強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消除疑慮,鼓舞勇氣。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區,發現兩個「狼孩」。當她們回到人間時,仍用四肢行走,膝蓋著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強光,深夜嚎叫。其中一個名叫卡瑪拉的女孩大約七、八,其智力僅相當於在人類社會生活中6個月嬰兒的智力水平。這一事例說明了什麼?

回答要點:人的心理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在發生發展的。具有作為心理源的客觀現實和作為反映器官的人腦,三者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正常的心理。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人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點是:情緒發生慢,心理平衡,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愛思考,喜獨居,內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轉移,做事心細,認真、仔細、謹慎,習慣做熟悉的工作,適應新環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據上述特徵,判斷該生氣質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該生抑鬱氣質類型。要多給預翔、幫助、鼓勵,避免在公開場合批評、指責、培養其敏銳、機智、自信等良好品質,防止與克服、怯懦、膽小、多疑、孤獨等消極品質。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因吸煙而死亡。目前在大學校園里,也有相當一批學生吸煙。據一項調查,抽煙的比例高達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趨勢。結合你自己對周圍的觀察,加以分析,請說出吸煙大學生們種種心態?

回答要點:①從眾心理;②消愁心理;③交往心理;④虛榮心理;⑤好奇心理;⑥娛樂消遣心理等等。

6、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他從小學每個年級中抽出部分學生,進行所謂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試,學生名單交給任課教師。實際上,羅森塔爾並末做任何真正實際的測驗,只是隨意抽取部分學生的名字,在這些學生中,有的是教師意料到的,有的卻不然。過了一學期後重測,發現那些隨意抽出的學生各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進步,成績明顯提高。上面這一事例,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受到哪些啟發?

回答要點:「羅森塔爾效應」,即「教師期望效應」。教師只要對學生充滿信心與深情。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抱有極大的期望去教育學生,學生感受到這種期望,並轉化成一定動力,那麼學生在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一定會取得迅速發展。

7、某初中班有兩位同學,甲常常表現為:溫柔、合順,對事物觀察敏銳,反映敏感,體驗深刻,想像豐富,在活動中不敢表現自己,做事小心謹慎,缺少省略,課堂表現很守紀律。而乙生表現為:動作迅速,精力充沛,熱情洋溢,愛發脾氣,情緒產生快而強,難以自製,理解問題常比別人快,活潑直率,粗心大意,堅持已見。根據上述特徵,判斷甲、乙兩位同學的氣質類型,並分析兩種氣質類型積極與消極因素,而後提出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1)甲屬於抑制質氣質類型;乙屬於膽汁質氣質類型。對甲的教育:發物其細心、敏銳、思想深刻,多給予翔、鼓勵、少批評、指責,引導積極參加活動,降低或調查。要求:克服遲緩、憂悶;增強自信、尊、培養活潑,開朗,勇於進取。對乙的教育:發物熱情、坦率、剛強、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養意志力、自控力、冷靜、心細等品質。教育時,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產生對立情緒。

8、根據《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夫子與學生公西華正在座談,子路來向孔子請教「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嗎:」孔子答:「有父兄在,為什麼急於行動呢?」一會兒,冉由也來請教同樣的問題,孔子說:「聽到了就馬上行動!」公西華不明白教師為什麼對同一個問題給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釋說:「子路總是好勝,我是有意讓他遇事後退一步,冉由畏縮,我是有意鼓勵他遇事極力向前。」孔夫子向學生施教的心理依據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回答要點:(1)學生個性心理面貌存在著差異;(2)只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9、電影《青松嶺》有這樣的情節:車夫錢廣每次到下坡轉彎處的一棵大樹旁就使勁抽打轅馬,馬便狂奔跑起來。後來,車夫換成了萬大叔,當他趕車行至大樹旁時,並未抽打轅馬,馬卻也狂奔起來,差點兒出了危險。轅馬狂奔是什麼心理現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要點:(1)轅馬狂奔屬於條件反射;(2)是經過多次強化而形成的。

10、全班同學聽一位教師講課,各人的理解、收獲和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為什麼?

回答要點:雖然同聽一位教師的課,各人的理解、收獲和體會不會一樣。因為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的、能動的反映,每個人的個體經歷、知識經驗、個性特徵等不一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客觀事物會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是一個人對同一個客觀事物在不同時間、地點,不同條件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映。

11、某初中班,有一名女同學,她在集體中不合群,大家做游戲時,她卻一個人獨居;她動作遲緩,不敢大聲說話,人多場合更甚;她愛好不多,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她感情內向,好哭、膽小;她很聽話,從沒違犯紀律。判斷該生的氣質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點:此同學為抑鬱質氣質類型。教育過程中應發展其認真、心細等特點;克服其遲緩、好哭等特點,培養其膽大、機敏、靈活、勇敢等特點。

12、我們在學習時聽聽音樂,或室內有鍾表滴答聲會讓我們集中注意,絕對隔音,不僅無關的聲音不能從外面傳入,而且室內產生的任何聲音不能從外面傳入,而且室內產生的任何聲音也會被吸收,人在這樣的環境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而且會逐漸地進入睡眠狀態,這是為什麼?(用注意的有關原理解釋)

答案要點:避免干擾有助於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學習效率。某些微弱的刺激附加刺激不僅不會干擾人的有意注意,而且會加強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加強提高了神經興奮水平,太安靜的環境降低意志努力的程度,因而降低神經興奮的水平,反而容易進入睡眠狀態,正如俄國生理學家謝切若夫說過:「絕對的死氣沉沉的寂靜並不能提高,而且會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

13、「放鬆而不放縱,忙碌而不盲目」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狀態,如果用來形容注意狀態它應該屬於那一類?

答案要點:是有意後注意狀態,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狀態上是無意注意的輕松,目的上象有意注意的明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14、請分析以下現象的原因:A、閉著眼睛傾聽更清晰;B尖銳的聲音會使人起雞皮疙瘩並產生冷覺;C、.調產生溫暖的感覺,綠色產生清涼的感覺。

答案要點:感覺的相互作用。

15、在軍事上,為避免敵人發現目標,要對物體進行偽裝。二戰期間,為保衛莫斯科,在城市上空和四周放起了成千上萬的彩色氣球;戰車和軍營用綠色帳篷和綠色樹枝遮掩。用知覺的原理解釋。

答案要點:知覺選擇的對象和背景區別越小越能區分,越相似越難區分。

16、小明是個聰明性急的孩子,他每次背課文如果剛好讀十遍的時候就可以背過,可他到老師跟前就背不過了,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對小明?

答案要點:過度學習的原理解釋,學習程度應該是剛好掌握程度的50﹪才能達到熟練程度。可以要小明再讀5遍就可以熟練了。

17、原蘇聯心理學家查包洛賽茲做了一個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叫一組學生用一個裝好的圓規畫畫,用後把圓規拆散,交給另一組學生,讓他們把它裝配起來。這些工作完成後,出其不意地叫兩組學生盡量准確地畫出他們剛才用過的圓規。結果使用裝好的圓規的一組學生畫得不準確,漏畫了許多重要零件;使用由零件裝配成圓規的第二組學生,畫得比較正確。為什麼親自裝配圓規的一組畫得更正確?

答案要點:在教學過程中把識記的對象作為活動的對象或活動的結果,有多種感官的參與,能使學生積極參加活動,記憶效果明顯地提高。

18、瓦特由壺蓋被開水蒸汽頂起的事例發明了蒸汽機。魯班受茅草能割破手指的啟發,發明了鋸子,上海鐵路醫院眼科醫生受汽車駕駛盤的啟發,研製了人工角膜。以上發明是不是採用了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答案要點:原型啟發

19、在體育課上有些學生膽小,不敢做一些危險性的動作。這時教師讓某個膽大的學生先作示範,膽小的學生看到該動作他人能做,膽子也大起來,認為自己也能做,也大膽做起來。

答案要點:通過觀察模仿可以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獲得的行為。

20、德尼斯等人在孤兒院做過研究,發現留在孤兒院的兒童智力發展慢、智商平均只有53,而被領養的兒童智商發展快,平均智商達到80,特別是年齡很小時被領養的兒童,他們的智商可達到100。分析產生以上差異的原因。

答案要點:環境教育和愛的作用

21、當我們欣賞中國水墨畫時依然會把墨畫的荷花和荷葉知覺為水紅和墨綠,黑白電視和黑白電影依然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知覺的恆常性

22、我們剛進入冬天的時候覺得穿毛衣和棉衣很累贅,過一個月就不覺得重了;同一口是井水,你冬天覺得它很溫暖,夏天覺得很清涼,其實溫度沒有變,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感覺適應,感覺對比

23、學習了舞蹈的人學花樣滑冰比學田徑的人要快;學習了短跑的人跳遠成績更好;學會騎自行車的人學摩托車很快,這是為什麼?

答案要點:技能學習的遷移性

Ⅳ 女研究生遭遇導師性騷擾,怎麼辦求答案

這是著名性學家鄧明昱博士最近遇到的一個真實案例,希望鄧老師的建議能夠給女大學生們一些參考。。。 這是著名性學家鄧明昱博士最近遇到的一個真實案例,希望鄧老師的建議能夠給女大學生們一些參考…… 回中國大陸一個月,奔波在5個省為10多所大學的師生進行專題講座。講座的內容很多,但無外乎是「心理學」和「性學」兩大范疇。很顯然,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性學的興趣都更加濃厚。性學演講的主要題目有「當代性心理咨詢的內容與方法」、「當代性治療技術——心理行為治療」、「美國大學的性學課程——人類性學基礎」、「美國的性教育——全年齡、全方位」等。每次演講後,還安排互動和座談。師生都表示受益匪淺。然而,在一次演講後,一位女研究生小方和我交談,她不知道如何防止導師的性騷擾。她告訴我:「我是今年才入學的研究生。我對我的導師了解甚少,對他的了解大多是從別人口中得知,多數人都說他人品好。所以我很敬仰和信任他。直到前段時間他請我出去吃飯,就我和他兩人。吃完飯後他把我叫到他家做客,因為我很信任老師,所以沒多想。到他家後才發現他家人都不在,他讓我和他坐一起看電視,然後對我動手動腳。我好害怕,嚇得我趕快要求回學校。過了一會他就開車把我送回學校了,途中一直說我長得漂亮,還說將來安排工作的問題。以後還要帶我出來吃飯、唱歌、外出開會等。我一直沉默,沒有回答。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以往開心、無憂的我整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我好害怕,怕我以後的三年怎樣度過?我也不敢告訴父母,怕他們擔心。我才入學兩個月,在這兒也沒有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只好悶在心裡。我感到好無助,對研究生的生活充滿恐懼。我想過要退學,可是我想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可能還會碰到這樣的事,我不想逃避,我想讓自己成熟起來,學會正確處理這樣的事情。我想到的措施是:1、我必須以我的學習為重,好好學習減少私心雜念,要堅強勇敢;2、以後面對導師要大方,不提之前的事,只把他當老師、父親般對待,保持距離;3、堅決不和他單獨在一起。但這點比較麻煩,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做了。我真的願意把我的導師當父親般尊敬,但現在的狀況,又不知道如何才好?我自己沒有社會經驗,我以後怎樣更好的保護好自己,並且不得罪導師?」 以前在中國,我在大學執教多年,也帶過不少研究生,但從未聞之這類事情。聽到小方的傾訴,我感到非常憤慨。研究生導師應該是為人師表,怎麼能這樣對待一個女學生?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美國的大學,只要向有關方面舉報,肇事者就會受到處理,當事人也會被保護。但在中國,如何實現小方的要求——「我以後怎樣更好的保護好自己,並且不得罪導師?」我還真是沒有良策。在其他大學演講和座談時,我有意把這件事提出來,讓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討論。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類事情在中國的大學還不是少數。舉例如下:女研究生小華,在快畢業時遭遇了導師的性騷擾和性侵害。導師威脅她,如果不從,就要告發她的學位論文是抄襲的。因為小華的學位論文中,有一半以上的資料是導師提供的…… 女研究生小文,在研二時遭遇導師的性騷擾。她向學校行政部門舉報,並要求換一位導師。但後來行政部門的答復是「查無實據」,不了了之。導師沒有換,她卻處處受到「刁難」,不得不忍氣吞聲…… 女研究生小琴,從邊遠山區考取研究生到了大城市。對未來一片憧憬的她,入校3個月就遭遇導師的性騷擾。這位導師還是學校的領導。小琴無處求助,被迫退學。一個優秀的山區女孩的事業夢,由此破裂…… 女研究生小潔,在讀研的過程中,她的老師經常利用授課或探討學術問題的機會向她實施性騷擾,在數次婉拒無果的情況下,她終於忍無可忍,向學校領導反映了老師的性騷擾行為。此事一被公開,馬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本來,小潔寄予的希望是能夠得到學校領導的幫助,使自己從這種受侵害的遭遇下解脫出來。不料,她將事情反映出來後,她的導師矢口否認,反而說她是誹謗和誣陷。為此,小潔遭到了院方的處分,她的研究生學位證被扣發。沒有拿到學位證還影響了她的畢業分配…… 一些青年教師對我說,在某些地方,導師和女研究生有「親密」關系似乎成了潛規則。如果不從,在撰寫和發表論文、學位答辯等等方面,都會被「穿小鞋」!還有幾位女研究生對我說,幸虧她們的導師是女性,真是老天保佑。我越聽心情越沉重。中國的這些研究生導師怎麼啦?連一點基本的廉恥都不顧了嗎?後來,我收到小方的郵件:「鄧老師,您好!……最近導師又給我打電話讓我去看望他,還要陪他出去應酬,讓我練習飲酒之類,我都婉言了,可是他每打一次電話,我的心裡就好害怕,調整幾天才能緩過來,我覺得學習都受到影響。我有在網上還有在圖書管查一些關於性騷擾的資料,但收獲甚少,針對我個人情況的幾乎沒有。所以非常期望得到您的幫助!最近在同學中間又聽到好多女研究生被導師性騷擾的事情(聽說這是XX地區研究生中的潛規則),但她們都不願公開此事,選擇默默忍受,就是因為怕得罪導師不能畢業。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對於我們這樣在外求學的弱勢學生難道就一直忍耐下去嗎?誰會保護我們?怎麼保護好自己?本來充滿信心和快樂的心態進入研究生生活的我,現在居然有了退學的想法,還沒進入社會的我,有些退縮了,好害怕!社會好復雜,潛規則太多,我真不知何去何從,我好希望能將簡單快樂的我保持下去,不願被社會的大染缸污濁!鄧老師,真是不好意思打攪您了,我知道您的工作很忙,非常感謝您收看我的信件並願意幫助我。看了小方的信我的心裡很難過。為了幫助小方也為了幫助更多遭遇或者可能遭遇性騷擾的女研究生我提出幾點措施;1、在本校找一位可以信賴的女老師向她傾訴自己的遭遇。這不是舉報而是讓第三人知曉。中國的大學里絕大多數都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這個中心的女老師是可以成為一個知曉人的。2、每個女孩遭受性騷擾的情況不一樣。我向她們提供「美國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有關約會暴力的界定與對策」和「美國中學生如何認識和防止性侵害、性攻擊、性暴力和性騷擾」兩份材料進行學習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3、可以委婉地告訴導師這件事情已經有第三人知曉。也可以把上述兩份材料送給導師「學習」。4、可以匿名建立一個博客將性騷擾的情況發布在博客上。並將博客的網址告訴導師請他自愛自尊。這簡單的幾條能否有效希望遭遇導師性騷擾的女研究生隨時反饋給我。讓我們共同來商定更好的措施遏止這種惡性行為。 作者鄧明昱博士鄧明昱博士美國東西方性學研究所所長、國際中華性健康研究會理事長、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副會長世界易學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易學家協會易醫顧問

熱點內容
吉他美國大學 發布:2025-08-11 05:29:21 瀏覽:774
重慶大學城醫院門診時間 發布:2025-08-11 05:24:38 瀏覽:906
浙師大學生 發布:2025-08-11 05:16:28 瀏覽:728
淘寶大學哪裡報名時間 發布:2025-08-11 05:15:50 瀏覽:793
大學教授績效考評細則 發布:2025-08-11 05:09:07 瀏覽:636
西南大學教職工名單 發布:2025-08-11 05:08:35 瀏覽:23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 發布:2025-08-11 04:59:12 瀏覽:776
2017cuba雲南大學名單 發布:2025-08-11 04:59:11 瀏覽:808
碧桂園本科生管培生 發布:2025-08-11 04:58:30 瀏覽:51
經濟心理專業大學排名 發布:2025-08-11 04:42:01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