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時康教授
『壹』 廈門大學擬錄取名單
廈門大學擬錄取名單如下:
1.政府管理學院 第一:劉美含 第二:郭紀 第三:劉玥。
2.法學院 第一:康乃心 第二:李媛心 第三:湯鴻宇。
3.教育學 第一:張馨予 第二:於新茹 第三:萬麗。
14.馬克思主義鋒嫌敬學院 第一:苑金陳 第二:丁璞北 第三:王詩姣。
15.腦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第一:楊媛媛 第二:郭常楠 第三:朱褘婧。
16.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 第一:佘祿平 第二:李銀慎嘉傑 第三:厲昌鳳。
17.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第一:苗賀鵑 第二:趙貽婷 第三:徐彭睿。
18.地理科學學院 第一:盧冠宇 第二:張偉睿 第三:羅欣鵬。
19.心理學院 第一:樸素瑩 第二:馬超 第三:閻琳琳。
20.國際商學院 第一:侯瑩瑩 第二:郭璐者扒 第三:周芙冉。
21.影視藝術學院 第一:侯睿潔 第二:郭成 第三:蘇哲。
22.國際教育學院 第一:韓金洋 第二:張可佳 第三:呂越同。
『貳』 廈門大學經歷了幾個階段啊
廈門大學經私立廈門大學、國立廈門大學、廈門大學三個階段,具體歷史發展如下:
一、私立廈門大學
1919年8月,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
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范(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陸續增設工學、新聞、法學、醫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到民國19年(1930年)擴充為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21個系。
民國25年合並為文、理、商3個學院、9個系。學生由開始時的136人發展到300多人。
二、國立廈門大學
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
1937年9月4日,由於日軍侵犯廈門,學校遷鼓浪嶼。
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1946年6月1日,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長汀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長薩本棟在美國逝世,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廈門大學校內。
三、廈門大學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於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
1951年,原省立福建農學院並入廈大,改成廈門大學農學院,原私立福建大學的政治、法律、經濟三系並入廈大。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大調整。1952年院系調整前,廈門大學擁有7個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後的廈門大學只保留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並在52年之後陸續又有院系調出。
1958年7月,廈門大學下放歸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經中央批准,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1966~1970年,廈門大學停止招生5年。
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時有9個系,除保留1966年的8個系外,福建師范學院教育系遷回廈大開辦。
1972年,廈門大學水產相關系調入廈門水產學院。
1981年11月26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6年9月12日,舉辦試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大會。
1995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
1996年,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
2001年2月,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一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12月,首批獲准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4年,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廈門大學被增列為中管高校。
2005年底,廈門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
2006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111計劃」)首批立項名單;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10年,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國家」珠峰計劃)。
2012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廈門市政府在北京簽署《重點共建協議》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廈門大學。
2012年,學校成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分校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佔地900畝,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於2016年正式辦學。
2012年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3年6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7月,入選首批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10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月,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簽署共建廈門大學醫學院協議。
2014年,學校牽頭的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4月6日,學校整合航空系、機電工程系和自動化系等學科組建成立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2017年1月,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8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准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廈門大學位列其中。8月,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正式批復。
2019年3月,學校整合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組建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9月,廈門大學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2)廈門大學時康教授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3月,廈門大學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9個學院和15個研究院。
一、人文與藝術學部(文學部)
1、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2、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傳播學系。
3、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歐洲語言文學系、日本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
4、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音樂系、設計系。
5、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華文系。
6、廈門大學國際學院
二、社會科學學部(社科學部)
1、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統計系、財政系、金融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2、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系、旅遊與酒店管理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級經理教育中心(EMBA項目)、財務學系、市場學系。
3、廈門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4、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聯合教育中心、物流與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教育中心。
5、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公共管理系、社會學系、公共管理教育中心(MPA中心)。
6、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7、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8、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學公共教學部、教師教育部。
9、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10、廈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1、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
三、自然科學學部(理學部)
1、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系、信息與計算數學系、概率與數理統計系。
2、廈門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部分):物理學系、天文學系。
3、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理學部分):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
四、工程技術學部(工學部)
1、廈門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工學部分):物理學系、天文學系。
2、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學部分):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3、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智能科學與技術系、通信工程系、網路空間安全系。
4、廈門大學軟體學院。
5、廈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材料系。
6、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規劃系。
7、廈門大學能源學院。
8、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飛行器系、動力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儀器與電氣系、自動化系。
9、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電子科學系、電子工程系。
五、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醫學部)
1、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系、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生物醫學科學系、農業生物技術系。
2、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3、廈門大學葯學院:葯學系。
4、廈門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護理學系、眼視光系。
六、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地學部)
1、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海洋化學與地球化學系、物理海洋學系、應用海洋物理與工程系、地質海洋學系。
2、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科學系、生態學系、環境與生態工程系。
『叄』 鄧從豪的人生經歷
鄧從豪1920年10月10日生於江西省臨川縣,1998年1月17日於濟南逝世,生前任山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鄧從豪院士是當代著名化學家,專長量子化學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在配位場理論方法及電子相關理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中外化學家的高度評價。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5部。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鄧從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幼年的他經歷了貧窮的磨練,深受其父優良品格的熏陶,把「奮發向上」、「做一個有益於人類的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鄧從豪天資聰慧,學習特別優秀,193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昌一中,成為當時崇崗鄉唯一的中學生。在校期間,他讀了《牛頓傳》和《居里夫人傳》,受到巨大的震動和啟發,立志攀登科學高峰。1938年他被保送該校高中,學習非常刻苦,放假回家則盡力幫助父親幹活,鄉親們親昵地稱贊他既是「洋學生」,也是「泥腿子」。1941年夏天,鄧從豪千里迢迢步行到廈門大學投考,並以優異成績跨入了這所著名學府。
在廈大求學的四年中,他不僅以優異成績讀完了化學系的全部課程,而且選修了數理系的絕大部分課程。每當回憶起在廈大求學的艱苦歲月,他總要深情地談到兩位物理化學授課老師傅鷹教授(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和蔡啟瑞教授(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廈門大學副校長),他說:「傅老師和蔡老師深入淺出的講學、勤奮刻苦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正是由於兩位老師的教誨,使我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大學畢業後鄧從豪即開始自學量子力學,並選定了量子化學基礎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1945年夏,鄧從豪從廈大畢業,先受聘於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中學,次年秋回到了母校南昌一中,冬季再到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教。因參與學生的愛國運動,1947年他被學校當局解聘,這促使了他北上山東大學任教的決心。在齊魯之邦,他奉獻了畢生精力,為人民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奮鬥了近五十度春秋。
鄧從豪教授是一位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教書育人的導師。50年來,他曾先後在山東大學化學系、物理系和光學系講授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二十餘門大學生和研究生課程,有些課程是在全國首次開設的。
鄧從豪教授的講課特點是側重推理,邏輯性強,思想嚴密,內容新穎而充實。他記憶力驚人,授課不用講稿,總是適時地介紹國內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使聽課者很快地進入本學科的前沿。有一次他患了病,右肩肘疼痛難忍,但他仍然堅持按時給研究生上課,右手抬不起來就用左手寫,一堂課下來累得臉焦黃,出虛汗。他常說,凡事貴在堅持,要有擇善固執的精神,如果碰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成功不會向你招手。鄧從豪教授治學精神和授課風格影響了一代人,他指導出來的研究生和他的助手也都承襲了這種傳統。因此,由他創建並領導的理論化學研究室,學術思想活躍,民主氣氛濃厚,開課質量高,科研成績大,是毫不奇怪的。鄧從豪教授學風嚴謹,科學思想深邃,研究成果累累。但他更為重視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總是抓住科學前沿的關鍵性問題,力爭取得重大成果。他在各個時期發表的論文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其科學價值及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都為國際國內同行專家所公認。鄧從豪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量子化學家,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從50年代初他就開始了理論化學的研究,並在這一嶄新學科領域里辛勤探索了半個世紀。1963年至1965年,他參加了著名化學家唐敖慶教授主辦的「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這期間,他從事的「配位場理論研究」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70年代末,他所提出的「過渡態和產物態相互作用的矩陣元」被學術界稱為一條新的化學動力學原理。鄧從豪教授在物理學、光學領域也有很深的造詣。1979年他在物理學報上發表的「自發輻射的線寬與原子能級移位」一文為克服光子場發散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電子相關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量子化學理論中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問題之一,80年代以來,鄧從豪教授主要從「選擇相關函數的條件」、「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等不同角度研究電子相關問題,經過近二十年艱苦卓絕的探索,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以超球坐標下的超球諧和廣義拉革爾函數兩個完備基作展開,獲得了對多電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該方法開辟了嚴格求解多體化學體系的新途徑,為精確理解與電子相關有聯系的化學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
鄧從豪教授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項目和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項目,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山東省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6、1988、1990年三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獲得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鄧從豪教授不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從1956年起,他先後擔任過化學系、光學系的主任、副主任,從1980年起,先後擔任過山東大學副校長、校長。作為一名教師,他竭盡全力傳道、授業、解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作為一名行政領導,他高瞻遠矚,駕馭全局,各項工作井然有序、蓬勃發展,他時刻關懷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知人善任、獎罰得當是鄧從豪教授做行政領導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1962年化學系有一位應屆畢業生,聰明勤奮、成績優異,但紀律鬆懈,說話偏激,畢業分配時,某些領導曾提出處分該生,時任化學系副主任的鄧從豪教授則力主教育從嚴,處理從寬,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主張免予處分。在鄧從豪教授的堅持下,這個學生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並於1997年光榮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數次應母校邀請回山東大學講學,每次談起鄧老師給予他的教育和愛護時,都是禁不住淚流滿面,他說,沒有鄧老師的關心愛護就沒有他的今天。
鄧從豪教授十分強調學風、校風和作風建設,在擔任山東大學校長時提出了「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實事求是,銳意創新」的16字方針。他曾多次率山大代表團訪問英、美、日、澳、加等國,考察發達國家的教育與科學研究,建立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他身體力行,不僅自己治學嚴謹,作風正派,還善於傾聽下級、學生和教職工的意見。鄧從豪教授還十分注意培養、獎掖學生和青年教師的自學本領與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他不僅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解答疑難,一絲不苟地為學生和青年教師審閱、修改學術論文,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研究,而且用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資金建立了「青年理論化學研究基金」,獎勵做出優秀研究成果的研究生和青年理論化學工作者。鄧從豪教授歷經磨難。在1959年的那場所謂「反右傾」運動中,他曾被扣上「走白專道路」的帽子,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剝奪了化學系副主任職務。在「文革」動亂中,他又被扣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身心倍受摧殘。但是他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極其困難的情形下進行科學研究,頂著壓力為青年教師開設系統的基礎理論課程。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鄧從豪教授也重新煥發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事業中去。許多跟隨他工作多年的助手和學生發出由衷的感嘆:鄧老師不僅教會我們做學問,而且用實際行動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鄧從豪(1921.10~1998.1.17)男,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原校長。江西省臨川縣人,中共黨員。出生於農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1935年考入南昌一中,1938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高中。1941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45年畢業,先後到廈門集美中學、南昌一中、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教。1948年應聘赴青島任教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58年隨校遷居濟南。在山東大學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光學系主任、化學系主任、副校長,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校長,並一直擔任山東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室主任。他先後為化學系、物理系、光學系講授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物質結構、量子化學、化學動力學、量子力學、激光原理、配位場理論、分子反應動力學、振動耦合理論、電子相關理論等20餘門課程。50年代,在著名化學家唐敖慶的幫助和影響下,開始理論化學的研究工作,1955年發表量子化學方面的首篇論文《鍵函數》。此後40多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化學基礎理論和微觀反應動力學。他鍥而不舍,勇於開拓,相繼在「雙原子分子的勢能函數」、「配位場理論」、「化學反應速率量子理論」、「電子相關理論」等前沿領域進行了研究,在國內外發表160餘篇學術論文,成績卓著,贏得廣泛聲譽。他的「配位場理論研究」成果,1966年被「北京國際暑期物理討論會」評為10項優秀成果獎之一,認為這項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配位場理論,為發展化學工業催化劑和受激發射等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982年該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1987年起連續當選為山東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是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理事,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995年4月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1月17日在濟南病逝。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403~422頁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