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授導師 » 弟子規信5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6

弟子規信5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6

發布時間: 2025-09-22 11:43:21

1. 弟子規 前十則是什麼

弟子規前十則:

1、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2、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解釋】《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3、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4、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解釋】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5、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解釋】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在二十四孝故事裡,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

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7、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8、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解釋】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9、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10、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11、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解釋】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准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孝經》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1)弟子規信5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6擴展閱讀:

弟子規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范,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2016年6月

東北林業大學劉經緯教授:

《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2013年6月。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弟子規



2. 弟子規前八句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譯文:《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2)弟子規信5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6擴展閱讀:

一、弟子規介紹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

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准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

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三、文學賞析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四、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弟子規》講的是社會行為規范,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東北林業大學劉經緯教授:《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五、弟子規作用

《弟子規》是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幾句話而開展的,分成「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這七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列舉具體實踐的要點,使人讀了就知道應該如何落實。

例如,在孝的方面,從「父母呼,應勿緩」開始,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應,不能怠慢。從這個小地方,就能看出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如果對父母心存恭敬,父母呼喚的時候,必然是立刻答應;如果還慢吞吞的,不出聲回答,讓父母乾等著急,不知道我們在不在,這就顯示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心不夠,不能體貼父母,這樣我們的孝道就有了缺欠。

現代人教小孩孝道,必須像古人一樣,從生活當中一點一滴教起,從小培養小孩對父母的良好態度,這會影響小孩一輩子。養成對父母孝順恭敬的態度,是讓小孩培福、積福;從小養成這種良好的態度,將來在社會上一定受人尊重與信任。相反的,如果從小就對父母不恭敬,這樣的小孩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將來長大之後,在社會上也很難長久發達。

《孝經》里有幾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意思就是不愛父母,卻愛別人,那是違背德行的,不正常。他不是真的愛你,他是愛你的錢,或者是愛你的權勢。因為對於離他最近的、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他都不能生起感恩的心,那他就不可能真正感恩別人。

連自己父母都不恭敬,卻能恭敬他人,那是違背道理的。他對人的恭敬都是有目的的,不是真心的恭敬,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對你畢恭畢敬;無利可圖的時候,他就完全可以棄你於不顧。所以,忘恩負義的人都是那些不孝的人,這樣的人遲早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唾棄,很難長久輝煌騰達。

有一句諺語說,「諸事不順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業等各方面遭遇到種種障難,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虧失。當你自我反省之後,改正自己的過失,努力盡好對父母的孝道,你的障礙就會隨著消失。

所以《弟子規》一開頭這兩句,「父母呼,應勿緩」的精神,就已經涵蓋了整部的《弟子規》,必須深刻去體會其中的含義,絕對不能輕易看過,而且必須在生活當中落實。對父母心存恭敬的人,對其他人也會心存恭敬;父母呼喚他的時候立刻答應的人,別人呼喚他的時候,他也會立刻答應。

所以這種從小培養出來的恭敬心,會推廣到對待其他一切人。對人有恭敬心的人,自然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緣自然就好。所以一個人的家教會影響他一輩子,而《弟子規》就是最好的家教。

六、弟子規作者簡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游學近二十年。

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

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熱點內容
大學生頂崗實習周志 發布:2025-09-22 12:37:53 瀏覽:489
個人小結大學生300字 發布:2025-09-22 12:23:54 瀏覽:64
大學生用面膜 發布:2025-09-22 12:22:58 瀏覽:639
博士生導師王榮輝 發布:2025-09-22 11:47:37 瀏覽:314
北大醫院內科博士生導師 發布:2025-09-22 11:47:04 瀏覽:858
弟子規信5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6 發布:2025-09-22 11:43:21 瀏覽:90
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坑學生 發布:2025-09-22 11:31:05 瀏覽:682
博士選一個好導師還是一個好學校 發布:2025-09-22 11:23:44 瀏覽:376
江蘇大學2016考研簡章 發布:2025-09-22 11:11:08 瀏覽:993
大學老師留電話號碼 發布:2025-09-22 11:03:41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