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破格提拔為教授
㈠ 寧鉑的人物事件
中國30年前曾經出現第一位神童,名叫寧鉑,年僅13歲獲准破格進入大學就讀,是全中國第一個被公認的天才神童,但是寧鉑最後卻選擇了出家修行。
前中國副總理方毅眉頭深鎖,和他較量圍棋的正是當時轟動全中國大陸的天才神童寧鉑,因為一封推薦信,1977年當年才13歲的寧鉑成為中國第一位破格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不過擁有詩詞、醫學、圍棋等多項專長的寧鉑,當時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樣,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最愛的天文學系,反而被安排就讀理論物理,身心無法調適,這對寧鉑的未來產生了極大影響。
寧鉑說:「並不是『神童』(身份)害了我,這一點的話,我做為過去的經驗,不管是怎麼樣,做為我人生經歷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這點給我的體會很多,使我認識了很多東西。」 雖說不後悔進入少年班當天才神童,但之後的寧鉑卻有三次報考研究生,三次都因為各種理由退出,甚至連考場大門都沒踏進。神童的大帽子讓寧鉑恐懼失敗。寧鉑同學周逸峰說:「進少年班,在當時來看是一件很榮耀的事,一個人在這種榮譽感之後,如果用得好是一種動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種壓力。」太多掌聲、太早承受壓力。
寧鉑最後一次出現在鏡頭前是1998年參加電視節目錄影,2003年寧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出家當和尚,在世人的期許當中銷聲匿跡。
「中國第一神童」
1965年,寧鉑降生在江西贛州市一個普通家庭。寧鉑在1978年被中國媒體廣泛報道,稱這個沒上過幼兒園的孩子,很早就表現出一些天賦:2歲半時會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時能數100個數,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 5歲,他在贛州提前進了供電局子弟小學,沒多久隨父母下放,去了於都縣梓山公社河坑大隊第4生產隊。那是「文革」歲月。在采訪中了解到,寧鉑當時沒學可上,在家待著「亂翻書,翻大人的書」。他翻閱中醫書,很快就會開葯方;翻看圍棋書,沒多久就能與大人對弈,還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詩宋詞,即能吟詩作對,時年9歲。父親寧恩漸逐漸意識到兒子智力超常。還有一個有待確認的說法:寧鉑六七歲時生過一場大病,吃過一些滋補品,據說營養補劑促他早熟,他在11歲就進入青春期。他顯得比同齡孩子「沉靜、坐得住,自控能力強,學習更自覺」,另一方面,他確實較早對異性產生興趣。一位培養了近20位「少年班」大學生的退休教師說,寧鉑的基礎其實打得並不扎實。
中國科技大學破格錄取他為大學生,並為此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 1979年,少年班學員開始選系,寧鉑說科大沒有他喜歡的系,要求調到南京大學學天文,但被學校拒絕,他只好選了理論物理作為專業,但把愛好轉向了星象學、宗教和氣功。
1982年寧鉑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在19歲時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助教。
1998年,寧鉑參加中國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的拍攝,在電視上猛烈抨擊神童教育。2003年,寧鉑出家。
寧鉑與少年班
1976年「文革」結束前,李政道教授給中科院寫信,要求快速恢復發展科技、教育,得到當時兼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贊同。
1977年10月末,寧鉑父親寧恩漸的朋友、江西冶金學院教師倪霖,給方毅副總理寫了一封10頁長信,舉薦天才少年寧鉑。11月3日,方毅副總理將此信轉給當時的中科院下屬單位中國科技大學,上有批示:「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為一句口號,少年班的氣候初步形成。
信寄出10天後,中科大兩位老師抵達江西,到寧鉑就讀的贛州八中面試。考的是數學,同時參加的還有兩位早慧少年,寧鉑得了67分,排名第二,第一名80多分,第三名64分。寧鉑90年代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如果當時抽考物理他肯定最差。他不明白比他分別大幾個月和1歲的兩位同學為什麼沒被錄取。
1978年初,寧鉑受到方毅副總理接見,兩局對弈,寧鉑全勝。當年最吸引讀者的新聞之一,就是江西「神童」寧鉑的傳奇,配有他與方毅副總理下圍棋的照片。
1984年,鄧小平接見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談及前3屆少年班學生的優異表現:70%讀了研究生,其中有16歲就獲博士學位的。丁肇中贊嘆道:「這在國外是少見的。」
「破格提拔」在1984年下半年面積擴大:從中科大一所高校擴展到13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華、華中工學院、吉林大學等等。與之配套,全國省級重點中學開始為少年班輸送優秀學生,當時比較突出的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天津耀華中學、沈陽育才中學、無錫天一中學。後來逐級向下,觸角伸至小學。
於是,掛著紅領巾的小學生跟中學生一起競賽,個子短小的中學生跟大學生進一個課堂成為美談,輿論異口同聲,社會積極響應,恨不得家家出個神童。
「仔細想想,這種『不拘一格降人才』跟當年的『大幹快上』、『放衛星』、『三年趕英超美』有相通之處,跟現在有些人抱怨的『這國家跟打了雞血似的』也是有血緣關系的。直到這幾年科學發展觀提出來之後,平衡、理性才納入國家和人們思考的范圍。但是在當時,輿論是一邊倒的,就算基層教師發現了一些類似『拔苗助長』的問題,提出過一些質疑,也被大環境的聲音淹沒了。」一位當年給少年班學生開過小灶的中學物理老師說。
2004年校方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科大少年班創辦27年來,共招收1134名少年大學生,在已畢業的942人中,85%以上的應屆畢業生考取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300多人獲得博士學位,並涌現出如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被授予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的盧征天、被譽為『納米博士』的秦祿昌、世界上第一位認知學博士張家傑等國際知名的傑出人才,說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中科大的校史陳列室里,已是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位居醒目位置,在幾張有寧鉑等人出現的圖片下方,他們被統稱為「少年班同學」。
寧鉑的同學們
1978年3月,14歲生日還沒過的寧鉑走進中國科技大學校門,成為中國第一批少年大學生中聲名最響的一個。同一批進校的少年大學生還有20人,如謝彥波(入學時僅11歲),申喻(當年的《文匯報》和《解放日報》有這樣的報道:年僅14歲的初中生申喻參加高中數學競賽,提前1小時交卷,卻奪得第一名。科大三年級時,發現並修正了大學線性代數教科書中一類定理證明的錯誤,引起教授和校方重視,此事由新華社報道,並附申喻與教授們手捧書本的照片,後為各地報紙轉載)、謝旻(現執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郭元林(現任清華紫光集團總裁)。 1979年,年僅13歲的張亞勤入校。他後來回憶說,1978年,他在《光明日報》上讀到一篇報告文學,講的是「神童」寧鉑的事跡,看完後他激動了整整一天,整晚睡不著;幾天後,他跳了級;6個月後,他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在科大默默無聞,後來赴美留學,獲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學位,擔任過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如今是微軟全球副總裁。2004年,他與科大校長朱清時一起出現在上海,應對自如,只是早生華發。值得注意的是,1978-1979年,中科大試辦兩屆少年班都採取學校派人親自面試,自出考題、破格錄取的模式,沒有參加高考。到1980年,少年班選拔一律通過高考,然後學校復試篩選。「這等於說,對於那些有天賦、有專長的孩子,最後還是用應試教育這一套,用高考這把尺子去衡量。」那位培養了近20位「少年班」苗子的老教師說。當年所有的大報、雜志上都發表過這樣一張照片:寧鉑在中科大校園葡萄架下讀書。這個葡萄架有段時間成為科大新生和來賓必瞻仰之處。80年代,所有被歸入「少年預備班」或「實驗班」的神童苗子都記熟了寧鉑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此外還有謝彥波、申喻、干政……許多家長也時不時拿一張珍藏的剪報出來嚇唬自家天資平平的孩子:「你看看人家!」 事實上,寧鉑入校後並不愉快。1年後他就告訴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沒有我喜歡的。」當時他被安排攻讀理論物理——中國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而他在贛州八中時就不喜歡物理。汪惠迪打了一份報告,請求按照寧鉑本人的興趣將他轉到南京大學去學天文。「但是科大不願意放走這個名人。」多年以後,退休的汪惠迪告訴記者。從正面理解,科大將寧鉑看成本校的「榮耀」,實際上已經將他當作「棋子」——盡管這些詞語可能有失厚道,或者也有違主事者的初衷。
啟示
從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後離開科大,25年裡寧鉑做過許多次「離開」的掙扎,無一成功。他必須服從人們安排好了的事,父母、師長、學校、國家,滿足媒體圍觀一位神童的嗜好,譬如他的「七步成詩」;他必須壓抑16歲甚至更早即已到來的青春期的騷動,不能說,也無處求教,因為他是寧鉑;他還必須無數次與「分數不理想」的現實搏鬥,他確實聰明過人,但他的分數與神話不符,這讓有些人覺得「寧鉑已經不行了」。
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樣子——在對天文學的求學之路阻斷之後,他轉向了對神秘的「星象學」的研究。有老同學反映,「當時他就神叨叨的。」
1982年,寧鉑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歲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講師」又是一則抓眼球的新聞。同年,他第一次報考研究生,但報名之後就放棄了考試;第二次,他前進了一步,完成了體檢,隨後又放棄了;第三次,他又進一步,領取了准考證,但在走進考場前的一刻退縮了。後來他對別人解釋說,他是想證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樣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師和許多人一致認為:他只是過分地懼怕失敗。如果一個人被反復告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那麼這種選擇屬於正當防衛。事實上,沒有人能夠還原寧鉑當時承受的那種「光榮」之下的壓力。
1998年,寧鉑與程陸華結婚,然後生子、給兒子餵奶、燙尿片、去菜場買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諧,於是他醉心於研究佛學。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學校領回去;一年後,他「成功」遁入空門。在此之前,他引高爾基一句話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來的。」
寧鉑曾經說,自己是時代需求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讀少年班。「我的那些同學,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還有的不怎麼好。」張亞勤認為就為這些當年的神童下定論為時過早。「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大家的標准不一樣。我們這些人才30多歲40出頭,這個年齡很難講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寧鉑以後成為一位高僧呢?」
一個行業的成功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我們不能只用成功來衡量一個人的存在價值,人是否值得存在並不是用多麼成功來決定的。
㈡ 嚴士健的科學成就
創建北師大概率統計教研室
正當嚴士健意氣風發在代數領域里縱橫馳騁之時,1958年「大躍進」的鑼鼓敲響了.「一天勝過二十年」的口號到處可見.北師大數學系的領導也捲入這股潮流,認為代數與數論的研究沒有多少用處,就召嚴回校從事有「實踐」意義的工作.
當時人們頭腦發熱,學校主要領導聽說數理邏輯對計算機設計有用,要數學系在沒有任何設備及訓練有素人員的情況下,設計製造出每秒百萬次的電子計算機.校主要領導在一次檢查數學系工作中問:「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情況如何?」嚴回答:「據說正在設計每秒百萬次的」,「我們也造百萬次的!」嚴實事求是地回答:「不可能.」這位領導讓秘書「記下來」,成為後來批判他「右」傾保守的根據之一.他同意數學研究與尖端技術聯系,在基礎研究中也要注意應用前景.但他不同意簡單化,一說到數學理論聯系實際,就去搞具體設計或對生產的具體應用.如今要回到系裡,他仍然從數學系的發展出發,多方徵求數學界前輩的意見,結合自己的基礎,確定在師大開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研究.
當時在師大沒有人接觸過現代概率統計,又錯過了1956年在北大、數學所請一批蘇聯、東歐專家舉辦概率統計講習班的學習時機.怎麼辦?就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從格涅堅科的《概率論教程》讀起.什麼是隨機變數?幾個人經過近一星期的琢磨,總算搞懂了這個進入「隨機領域」的重要概念.接著他們組織起討論班,讀克萊姆(H.Cramer)的《統計學的數學方法》.1959年王梓坤建議他們讀洛易甫(M.loève)的《概率論》,這是一本把概率論建立在嚴格的邏輯基礎上、理論體系比較完整的書.沒念多久,又被1960年大搞「高精尖」、「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浪潮沖垮.他也因「右傾保守、專家路線」、「個人主義、白專道路」受到「重點幫助」.
1960年的冬天,整個國家進入了困難時期.為了節省能源,學校縮短晚自習的時間.就在這個時候,困難使得人們頭腦清醒了:要進入一個學科領域,必須把基礎理論搞扎實;要把國家的教育事業搞上去,作為全國高等師范的「帶頭羊」,就必須把學術水平搞上去.他帶頭與四位教師寫出關於加強北師大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術水平的建議書,准備遞交給教育部長楊秀峰.信中提出:剛解放時北師大和國內著名的綜合大學水平相差不多,但師范系統忽視科學研究.綜合大學搞專門化,有利於提高.這樣長此下去對師范系統師資的提高不利,應在師大建立一支有科學研究能力的師資隊伍,應在學生中設立專門化.1961年數學系領導在總結辦系經驗時,基本上接受了這一看法,經討論決定數學系辦起了函數論、環論、數理邏輯、概率論、邊值問題等討論班,同時在學生中開設了這幾個方向的系統選課.這是北師大數學系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嚴士健在這里起到了中堅作用.
在提高師資隊伍,提高北師大數學系學術水平這一思想指導下,嚴士健開設了概率論方向的系統選課.從1961年春到1962年夏一年半的時間里,他一面講課(有時還需一面學習)一面寫講義.就在那困難時期,他完成了60萬字的講義(王雋驤寫了部分內容),帶出了第一批專門化的學生.還讓他們參加了教師舉辦的「馬爾可夫過程討論班」.講義的內容既包括初等概率論、測度與積分、條件概率、概率的極限理論,還包括隨機過程的一般理論、鞅論、平穩過程等等,把測度論與概率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還在後來的專門化課程中繼續使用.它成為80年代初他和王雋驤、劉秀芳合作出版的《概率論基礎》的前身.這本書在80年代被廣泛地用作本科高年級及研究生的教材,還多次作為高等師范院校概率論講習班的基本材料,對提高概率論教學水平和促進80年代初概率論研究起過一定的作用.
嚴士健在講課中重視啟發式教學,思路清晰,很注意讓學生跟著想、跟著做.他不墨守成規.常常在講課的過程中生出一些新的想法來,讓學生和他一道作下去,有時候也會出現作不下去的情況.有人抓住這種小辮子,說他「掛黑板」.其實這也許正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好辦法.
他講起課來常常忘記了時間.上他課的學生都說必須帶個饅頭,否則餓得難以支持.他常常晚下課15—20分鍾,甚至高達45分鍾.有一次下課鈴已經響了,他又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新的題目.正當他興致勃勃准備再講時,班長喊:「起立!」學生們哈哈大笑,造了一個小小的「反」.他也無可奈何,只好下課了.
嚴士健主張搞科學研究必須有牢靠的基礎,但又不能漫無邊際地補基礎.所以邊讀書、邊教學,在規規矩矩地讀了洛易甫的《概率論》(部分)以後,立即帶領他的隊伍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當時他選了「隨機過程統計」這一方向.先是在過程的等價與奇異問題上,他和李占柄做了些工作,1963年他和劉秀芳合作解決了具連續參數平穩隨機擾動(正譜密度情形)及一般回歸變數的回歸系數的最小方差估計和最小二乘估計的漸近表達式及漸近等效問題.與此問題相應的離散情形已於50年代前期解決.50年代末美國「TAMS」雜志上有一篇討論此問題的文章,但論證錯誤.60年代初國內有人討論一些特殊情形.嚴與劉的結果包括了這些結果,達到了一般情形.這個結果受到科學院應用數學所的一些學者多次稱贊,最近還在《數理統計及其應用在中國》文集中有所反映.後來在他的鼓勵下,王雋驤把這個結果推廣到向量情形.與此同時,汪培庄在馬爾科夫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由他創建的概率統計教研室是由一批年輕人組成的朝氣蓬勃的集體,要求每個人在教學和科學研究上都做出成績.系裡的同事戲稱這個教研室是由「拚命三郎」組成的.他們的討論班寒暑假不停.「文革」前的八名成員中如今已經有七人成為教授,兩人成為博士生導師.
在此期間,他不僅要克服學術上的困難,而且由於左的影響,他還要面對政治上的種種非難.1958、1959、1960和1965年他都曾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文革」受到的沖擊就更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曾灰心過,想「洗手不幹」.但是他還是放不下為發展祖國科學事業貢獻力量的初衷.他在參加燒磚等勞動之餘,補習了有關統計和泛函的知識.當陳木法分配到貴州後,來信希望進修概率論時,他熱心地替他買了一大批廉價但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幫助他制訂計劃,並指導他讀洛易甫的《概率論》,提醒他在掌握了一定基礎知識後應盡快進入科研,支持他在侯振挺指導下開展研究. 「文革」中受到非難的嚴士健沒有被摧垮.還在1975年他就參加了北師大跨系科的量子力學小組,開始學習一些近代物理知識,在討論班上報告了馮·諾伊曼(Von Neumman)的「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部分).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他很快恢復了中斷十年的概率統計「討論班」,一方面學習十年間隨機過程、數理統計在基礎理論方面的新進展,一方面對於世界范圍內的新動向展開了積極的調查研究.
1977年當他聽了一些學者介紹I.Prigogine的非平衡熱力學與耗散結構(非平衡系統)理論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情況後,便和李占柄合作對其中Master方程進行了分析,明確提出了它賴以成立的概率假設,形成了一般的概率模型,並用初等概率方法嚴格地建立了Master方程的數學形式.文章發表後受到美國、西班牙等國學者的重視,這是後來他所領導的學術集體研究反應擴散過程的良好開端.
1978年,他從鍾開萊的講學中了解到蘇聯R.L.Dobrushin應用近代概率論工具研究平衡態統計物理中的重要問題——「相變」,並且這個方向受到國際上概率學界和數學物理學界重視,可是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他覺得有可能與非平衡系統的非平衡相變(分岔)聯系起來,在這個領域內有施展力量的前景,就率先倡導Gibbs隨機場的研究.
1978年,他在學習Gibbs隨機場的同時,繼續進行有關的文獻調研,在調研中發現了T.M.Liggett所寫的介紹無窮粒子系統十年來研究成果的綜合性文章,是Gibbs隨機場的一種動態模型及發展.他連續兩年間在討論班上作了無窮粒子系統的系列報告,這些報告的內容後來逐步整理發展成他所著的《無窮粒子馬爾可夫過程引論》,成為國內學習和研究這一方向的基礎著作.在這個方向上,他還與陳木法、丁萬鼎合作翻譯了《隨機場》.
嚴士健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陳木法,在入學前後,曾和侯振挺一起研究跳過程,並利用抽象場論的思想進行馬氏鏈的可逆性研究;1978年,嚴士健建議他投入到無窮粒子馬爾可夫過程的可逆性研究.於是嚴士健、陳木法、丁萬鼎(安徽師大進修教師)、唐守正一起將上述思想引入到無窮粒子馬爾可夫過程;提出了一般模型;對自旋及排他過程的情形完整地解決了問題,得到了簡潔、實用的可逆性判別條件,在可逆條件下證明了Gibbs隨機場與可逆測度一致.還有一批研究生、進修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85年,蘇聯的R.L.Dobrushin曾對陳木法說:「我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現在由你們解決了.」美國的T.M.Liggett在其專著《相互作用粒子系統》中引證了這方面的工作.1985年,嚴與以上諸位及劉秀芳一起以上述成果獲國家教委首屆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於過程不可逆情形,嚴士健與陳木法證明:在一定條件下必出現環流,而且環流對時間演化來說具有穩定性.這可以認為是發生自組織現象的一種理論說明.加拿大的D.Dowson教授認為這個結果是近年來關於非平衡統計物理少有的好結果;英國的D.G.Kendall認為該結果是「奇妙的」.
隨後,1983年由陳木法建議,嚴與陳合作首次研究了有限維反應擴散過程的存在唯一性、常返性與遍歷性.他們了解到美國學者在無窮粒子系統方面的一些新進展,意識到對他長期關心的非平衡統計物理模型有幫助,就由劉秀芳報告了美國學者關於非緊空間無窮粒子系統的研究工作,部署了新的主攻課題——無窮維反應擴散過程.這是他所領導的集體最先研究的一類新的無窮粒子系統.他的學生陳木法、鄭小谷、唐守正、韓東、馮水、李勇等對無窮維反應擴散過程及非線性Master方程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受到蘇聯的R.L.Doubrushin,美國的T.M.Liggett、R.Durrett,加拿大的D.Dowson,德國的H.Rost等著名學者的重視,有些問題他們也參加進來一起研究.在這一研究方向上,中國目前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他所領導的集體意識到概率與物理的相互滲透、概率與其它數學分支的相互滲透,是當代概率論發展的特點.基於這一考慮並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逐步擴大了研究領域.涉及到的課題有跳過程、定向滲流、隨機分析、隨機分形、分形上的隨機過程、格子分形上Ising模型的相變、Gibbs隨機場的中心極限理論、馬爾科夫鏈及粒子系統的大偏差、粒子系統的流體動力學極限、流形上的擴散過程(包括格子Yang-Mills場的動態化)、經濟的隨機化模型、量子概率等等.在許多前沿課題上,不斷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無窮粒子系統研究受到數學界的重視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持,作為「七五」期間數學重大項目「現代數學中若干基本問題的研究」的子課題「粒子系統與隨機分析」的主要內容之一.1990年,國家為要使數學在21世紀率先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設立了「數學天元基金」,「粒子系統與隨機場」成為天元基金重點項目.嚴士健是這兩個項目的負責人.
十年來,嚴士健領導的學術集體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而且培養了一批具有優良素質的、為發展祖國科學事業奮力拚搏的人才.截至1991年底,他在陳木法、劉秀芳協助指導下,已有10人獲得博士學位,27人獲得碩士學位,其中3人已晉升為正教授(包括1名進修教師).1人已成為博士生指導教師,至少有7人已晉升為副教授.他們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和好評,不少人已成為本單位的學術骨幹.例如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專著三種、獲得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和基金;早在1986年就破格提拔為教授如今已是博士生導師的北師大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陳木法,美、蘇、日、英、德、意、新加坡、加拿大等國的有關大學系科邀請他講學或作學術報告,增強了中國青年數學家的信心;又如獲得博士學位後第二年就破格提拔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的唐守正,如今已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命科學的重大項目「中國主要人工用材林生長模型、經營模型和優化控制」的主持人.在培養高層次學術人才方面,他的貢獻可以說是卓越的.他領導的這個方向已經形成一個老中青結合、團結協作,在教學、科研、學風、品德各方面都過得硬的、受到國內外同行稱贊的學術集體.美國的F.Spitzer教授曾說:「你們有一個很強的集體.」T.M.Liggett教授曾說:「你們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集體.」
嚴士健始終認為良好的學風是一個學術集體能否成長壯大和做出顯著成績的重要保障.他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也得到了集體各成員的共識和一致的努力.
「文革」以後,嚴士健深深意識到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年輕人;要「甘為人梯」,嚴格要求他們,給他們創造機會提高,給他們壓擔子,使他們得到真正的鍛煉.他和他的集體始終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努力.
(1)嚴謹性和民主的學術討論相結合.嚴士健開始在討論班上報告T.M.Liggett的綜合文章時,實際上他是邊學邊講.有很多弄不懂的地方,他都毫不含糊地提出來讓大家討論,請大家幫助解決.這樣既通過集體的力量把內容弄懂了(實際上獲得的更多,有些最早的成果就是這樣產生的),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一種師生平等民主討論的氣氛,使參加者了解進入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的過程.對於重點的文獻應先真正讀懂,進一步讀通,然後才能有所發現.他的前兩批研究生,大都有相當的業務能力,但由於「文革」沒有受到「科班」的嚴格數學訓練.為了幫助補好嚴謹性這一課,嚴士健除了在他們報告時嚴格要求外,對他們寫的文章,仔細地審閱,找出不嚴格的地方.有一次陳木法問他:「為什麼你能找出那麼多錯?」十多年來,他們一貫提倡一絲不苟、老老實實做學問;鼓勵大家對討論班的報告提問題、挑毛病;反對馬虎從事不懂裝懂.因此使學生在嚴格推理和計算上大都受到良好的訓練.
(2)團結協作和發揮青年骨乾的作用.他們這個集體提倡互相協作和支持.例如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有些重點的文章由某一成員詳細報告,這樣就使大家都受益,並能在此基礎上更快地開展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出國訪問學習的成員,回國後在討論班上講新課或詳細報告收獲,使一個人學到的東西成為整個集體的財富,而且報告人也鞏固了他的收獲.由於展開了討論,有很多成果是幾個人共同完成的.還有就是創造各種機會讓年輕人挑重擔.在陳木法做碩士研究生時,考慮到他已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和較強的能力,就讓他帶其他同學做碩士論文;周先銀的科研能力較強,博士畢業才一年多,就讓他幫助指導博士研究生的論文.
(3)盡力給年輕人創造深造的機會.他支持集體的成員出國訪問和開會.特別是對年輕教師更是主動設法幫助他們出去作長期訪問,像陳木法、唐守正、周先銀都是在取得學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由他設法或幫助送出去的.在出去時,還和他們商量學習的重點.陳木法1982年去D.W.Stroock處學習時,他就和陳商量以拓廣知識面為主.同時要求他們考慮回來後如何促進集體的工作.
(4)對一些重點問題要堅韌不拔.他提倡要有敢於盯著硬問題想辦法推進的勇氣和決心.例如自提出反應擴散模型後,嚴士健一直記在心頭,連陳木法出國時,都讓他將這個問題帶上,看看有沒有機會推動它.1983年有限維情形有進展後,就立刻考慮無限維.對於它的分岔問題和多物種情形的存在問題,則是大家輪番上陣,各盡其力,終於一步步取得進展,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嚴士健向青年人提出:在一個問題解決後要進一步深入下去,或找更困難的問題做,要「爬幾個坡」、「上幾個台階」.
(5)注意新動向,力爭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們非常注意在埋頭苦乾的同時,注意國內外有關學術領域的新動向.抓住新的生長點,把科學研究不斷地引向前沿;並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方向和課題,力爭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於嚴士健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卓越貢獻,1989年北京市授予他「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國家教委授予他們(嚴士健、陳木法、劉秀芳)「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授予他「1993年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一等獎」.
北師大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點,1987年被國家教委評為重點學科.應該說,嚴士健領導的學術集體是它的中堅力量. 嚴士健是一位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他能從大局出發積極關心師資培養及科學研究事業,並對他所擔任的工作認真負責.
1952年夏他畢業留校,還沒有報到就和其他兩位青年教師一起被派去清華大學參加俄語突擊班.回校後緊接著就和幾位青年教師一起組織校內教師的俄語突擊試點,並參與輔導.寒假又分文、理科組織了全校教師的俄語突擊,他是理科負責人之一.每次突擊15至20天,結束後像數學這種專業基本上可以看書,對專業詞彙多或語法較復雜的專業也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他和其他組織者認為應該繼續組織學習,鞏固收獲.為此他們積極向學校領導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開始領導是支持的,但一經副校長將此建議提請蘇聯專家表示意見,蘇聯專家不問實際效果,認為俄語是一門科學,對待科學採取突擊學習的方法是違反科學的.因此他們的意見也就擱置了.事實上,他和其他不少教師都是在參加俄語突擊後繼續堅持閱讀和翻譯專業書刊而掌握了這一工具的.
由於他為人坦誠,勇於發表意見,學習成績也較好,1951年當他還是三年級學生的時候,就作為學生代表擔任了系務委員.1952年院系調整後,傅種孫集中了一批研究初等數學和教學法的人才,成立了初等數學和教學法教研室,以加強對中學數學教師的培養和中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嚴士健根據自己大學學習的體驗和所了解的情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同意師范大學數學系應該加強中學數學教師的素質培養和中學數學教學的研究,但是他認為初等數學及中學數學教學法不能與高等數學割裂.所以他當時主張應該將這批人才分到各高等數學教研室,並且要組織高等數學教師關心或參加這項工作.他至今認為高等師范院校數學系應該十分注意提高學術水平、進行數學專題研究,並加強有關中學數學教育的研究.單純強調「面向中學」或「向綜合大學看齊」都是不妥當的.這個問題至今並沒有在實踐中解決.在多數培養中學數學教師的單位,容易忽視學術水平的提高,這對數學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對未來的適應是很不利的.在數學教育方面,他也寫過一些科普文章及算術的理論基礎文章[14-16],作過一些講演.
1982—1988年嚴士健先後擔任數學系主任、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在他任系主任期間提出「人盡其才、各得其所」的辦系方針;對數學學科的專題研究、數學教育的研究、本系、外系教學與教材建設各個方面統籌安排;堅持系領導班子任期制並設法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加強系資料室的建設;創建了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為數學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任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所長期間,狠抓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他認為研究生應該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特別重視研究生公共基礎課的建設,並要求每個研究生至少選修一門與主修方向不同的公共基礎課,提出內容要現代化,不斷更新;在研究生的選拔上提出「知識與能力並重」,對於推薦的免試研究生,提出成績與口試相結合的辦法;為了活躍數學系的學術空氣,一再設法組織系內的定期學術報告會,親自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來系講學;他狠抓重點學科的建設,在他的積極努力爭取之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數學在1987年都被國家教委評為重點學科.
嚴士健十分關注全國師范教育和高等學校的師資提高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在兄弟院校有關教師和領導的支持下,1979—1985年他倡導舉辦了13次師范院校全國性的講習班,他親自參加5次,和劉秀芳等人向400多位教師系統講授了概率論基礎、隨機過程,這對於提高高師概率統計教師的理論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期間,在教委科技司的支持下,他還與王梓坤發起全國高校概率論討論班並親自主持三次,組織了三次隨機場與粒子系統討論會,這些活動對於活躍學術空氣、推動全國概率論方面的科學研究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數學會概率統計學會1980年成立以來,嚴士健擔任了三屆常務理事,並於1986—1990擔任理事長.在任期間除日常學術活動外,參與協助主持南開數學所的1988—1989「概率統計年」.這對於加強與國外概率統計界的交流、培養年輕人都起了良好的作用.1990年他與楊重駿、汪嘉岡合作為美國數學會「當代數學叢書」主編《概率論及其應用在中國》,並與陳木法合作撰寫了其中一篇「跳過程與粒子系統」,將中國概率論的研究成果向世界作了系統綜合介紹.
嚴士健1980—1990年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數學、力學、天文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及概率、統計與運籌學教材編審組副組長;1983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三屆數學評議組成員;1986—1991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二、三屆數學評議組成員;1988—1995年任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純粹與應用數學專著叢書」編委.在這段時間內,他希望能從數學學科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現代化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對數學教育現代化起些促進作用.1992年春,他和教育工作委員會中與中學數學教育有關的委員研究了有關中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問題,提出了「關於中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議」,並寫了幾篇文章[20-26];1988一1990年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數學組成員;1990年至今任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理科數學與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建設組副組長.
他還是《數學年刊》、《數學物理學報》、《應用數學學報》、《應用概率統計》、《自然科學進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通訊》編委,《蘇聯數學大網路全書》翻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委員會理科組成員,南開數學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此外,還是清華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化工學院、鄭州信息工程學院的兼職教授.
在所有這些社會工作中,公認他熱心服務、辦事公道,能虛心學習同行的優點、充分肯定他人的成績,對年輕人更是熱忱扶植.
(概述圖片 )
㈢ 鄢國森詳細資料大全
鄢國森,教授。重慶市南川區人。1951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學系。1956年加入中國 *** 。歷任四川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校長。專於物理化學、量子化學。參加了唐敖慶主持的「配位場理論方法和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研究工作,集體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定域分子軌道的計算及其套用、分子振動光譜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成果。撰有論文《套用定域分子軌道的可遷性作大分子計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鄢國森
- 出生地 :重慶市南川區
- 出生日期 :1930年1月6日
- 職業 :教授
- 畢業院校 :重慶大學化學系
個人履歷
1930年1月6日 出生於四川省南川縣(現屬重慶市)。 1947-1951年 在重慶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1-1953年 重慶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3-1956年 四川大學化學系助教。 1956-1962年 四川大學化學系講師。 1962-1979年 四川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隱租。 1979年至今 四川大學化學系教授。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 任四川大學校長。 1985年至今 任博士生導師。 1986-1994年 任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1992年至今 任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人物經歷
鄢國森,1930年1月6日出生於四川省南川縣(現屬重慶市)。1947年考入重慶大學化學系,1951年畢業留校任教。1953 年因院系調整到四川大學工作至今。 1957-1959年,蘇聯專家姆·赫·卡拉別捷揚茨來華講學,在四川大學舉辦了化學熱力學講習班,鄢國森參加了該班學習。當時正值中年的專家,勤奮治學、潛心科研,給鄢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有良好的影響。鄢國森在專家的指導下作液體粘度的比較計算研究,證明了同系物的粘度存線上性規律。 1963-1965年,鄢國森參加了高教部委託吉林大學唐敖慶教授主辦的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唐敖慶學識淵博精深,提掖後學,殫思竭慮。討論班學員亦大多學業有成。良師益友,機遇難得。這兩年是鄢國森的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都大有增益的時期。他系統地學習了群論和量子化學的專門課程並從事唐敖慶領導下的集體科研項目——配位場理論研究。鄢國森在該項研究中與張干二一道完成了基礎性工作:旋轉群—點群耦合系數的推算和該系數的對稱性與正交性的論證。1979年,鄢國森還參與了《配位場理論方法》專著的出版定稿工作。配位場理論研究曾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鄢國森 80年代鄢國森主要從事大分子振動光譜的研究,提出了套用模型勢函式以獲得分子各種振動模式的擬合勢,建立了力常數轉換缺備的簡捷計算方法,以及利用力常數可遷性從小分子的光譜性質推求大分子光譜性質的方法。據此研製的一套分子振動光譜全分析程式,對不同類型大分子(包括簇合物、配合物、生物活性分子等)的紅外光譜解析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90年代以來,鄢國森選擇對雷射化學和物理、分子反應動態學、表面吸附與催化,以及統計力學等學科領域都有重要意義和套用的分子振轉高激發態的理論課題開展了系統的研究,目的在於通過精確的計算去分析和預測有關分子的定態和動態性質,揭示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本質。研究方向
物理化學,量子化學,分子光譜 在研科研項目 1.「范德華分子振轉光譜的理論研究」,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9973027), 2000-2002; 2.「分子激發態及相應化學反應的理論研究」,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9892162), 1998-2001。研究成果
隨著實驗技術的快速發展,分子振轉激發灶扮兆態實驗數據的積累正日益增多,如何分析、解釋並預測這些實驗結果,是化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之一。傳統的正則模理論不適合於解決高激發態問題,這是由於振轉高激發態常涉及大振幅運動,微振動近似已非正確。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來,理論化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振轉高激發態的新的理論和方法,雖已取得了某些進展,但仍有一些基本問題亟待解決,如:①哈密頓算符的統一表達式的推求;②分子勢能面的確定;③精確求解分子振轉高激發態的有效方法。鄢國森等的研究使這些問題在三原子分子的場合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對分子振轉高激發態的研究是一大推進,其主要成果為: 1.確定了在一般坐標系下多原子分子振轉哈密頓的統一表達式,從該式出發,容易得到常用坐標系下振轉哈密頓的具體表達式,而不必對每一坐標系進行個別的處理,從而圓滿地解決了分子振轉哈密頓的推導問題,為精確研究多原子分子的振轉高激發態提供了有利條件。 2.建立了一種可以精確解出多原子分子振轉高激發態的能級和波函式的自洽場—組態相互作用(SCF-CI)理論方法。該方法是先用自洽場獲得最佳獨立模基函式,再用組態相互作用精確地得到能級和波函式。例如,對H2O,本方法獲得了J≤20的振轉激發態;對NO2,首次從理論上獲得142個之多收斂的振動激發態。本方法有兩個特點:①計算規模容易控制,且每一步都可最佳化;②適用於復雜的勢能面,由於對激發態勢能面選用單中心基函式(如諧振子或Morse波函式)具有許多不足,而本方法用高精度的數值演算法求解SCF方程來確定基函式的數值解,能很好地反映勢能面的特徵。 3.建立了根據振動高激發態的實驗能級確定多原子分子勢能面的理論方法。其要點為,首先用SCF-CI方法獲得振動高激發態的精確能級,再套用Hellmann-Feynman定理計算出振動能級對勢能參數的微分,最後使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來最佳化勢能參數。利用該方法成功地最佳化了H2O、O3、CO2、SO2、H2Se、NO2和N2O等一系列典型三原子分子的勢能函式,很好地再現了實驗觀測到的振轉高激發態光譜。 4.把建立的研究振轉激發態的自洽場—組態相互作用方法成功地套用於研究A-BC型弱相互作用分子體系的振轉束縛態問題。對Ar-HCl和Ar-N2體系的研究表明,本方法可用較少的組態就能獲得與其他大計算量的方法具有相同精度的結果。此外,還確定了He-LiH,Ne-OCS和He-CO2等一系列典型的范德華分子的分子間作用力和它們的振轉激發態能級和躍遷頻率,精確地再現了實驗觀測到的振轉光譜。 此外,鄢國森值得一提的科研工作還有:①提出了一種分子軌道定域化的最佳方案,即用軌道互斥法以確定成鍵區域,再用集居數法實行定域化。此方案具有簡捷和標准化的優點。②提出了一種確定分子電子激發態的方案,其要點是首先採用逐步改變組態的方法以逼近待定的激發態,然後進行分子構型的最佳化並使用多重組態自洽場或組態混合方法以確定激發態能級。套用它處理H3+,以較小的工作量即取得了與Clementi等用Hylleraas CI所完成的大工作量的最佳值很一致的結果。工作業績
參與的研究項目 「 配位場理論 」 獲 1982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分子振轉高激發態的理論研究 」1999 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迄今 , 與合作者一道 , 編寫專著 3 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 190 篇,被 SCI 收錄 70 余篇。成就榮譽
鄢國森與他的合作者一道,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已發表論文160多篇,參加編寫專著3部。1984年他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1991年起享受 *** 特殊津貼。 鄢國森也熱心於教學及人才培養,先後講授過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熱力學與統計熱力學、物質結構與量子化學以及分子光譜學等十幾門課程。他備課認真,課堂講授注重邏輯推理,化解難點,並介紹學科前沿的研究進展。他認為指點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所以他很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他還教導學生從事科學工作要踏實苦幹,不求虛名。迄今已培養了21名碩士和10名博士,其中在國內工作的,有5名已成教授,3名為博士生導師。經過20年的努力,鄢國森帶領中青年在四川大學建立的理論化學研究組在國內外學術交流中享有聲譽。 相關書籍 1984年4月至1989年3月,鄢國森曾任四川大學校長。當時,國家改革開放已初見成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好時期。在他5年的任期內:四川大學的基本建設有較大的增長,建成了新圖書館和儀器測試中心,興建了文科大樓和經濟學院大樓,以及教職工和學生新宿舍;按需要新增或充實了光電、材料、計算機、生物工程、會計統計、國民經濟管理等科系和成人教育學院;破格提拔培養了一批優秀年輕教師;隨著工作條件的改善,學校的辦學規模和教學、科研水平都大有提高。能為高校的建設貢獻一分力量,鄢國森感到非常光榮和欣慰。 鄢國森為人謙和有禮,淡泊名利。業余愛好閱讀舊體詩詞,欣賞古典音樂和練習書法。他說這樣能領略多彩的生活,平添不少樂趣,也能從前人不朽的華章中感悟到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 (獲獎成果、專著、論文、專利,限 10項) 1.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rovibrational spectra of He-CO2,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8, 109, 10284 . 2. Guosen Yan, Hui Xian, and Daiqian Xie, A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electronic ground state of N2O,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1, 157. 3.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Ne-OCS,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7, 275, 494. 4. Guosen Yan, Hui Xian, Daiqian Xie, An *** ytical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Li2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342. 5. Guosen Yan, Minghui Yang, and Daiqian Xie, Ab initio intermolecula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He-LiH,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0, 554. 6. Guosen Yan, Ying Xue, and Daiqian Xie , Ab initio studies on vibrational spectra of XSO2NCO(X=F,Cl) : the harmonic force fields and frequency assignments, Science in China (B), 1997, 41, 91. 7. Guosen Yan , Junkai Xie, and Daiqian Xi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rovibrational spectrum and the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for the Ar-N2 compl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1996, 41, 1281. 8. Guosen Yan and Daiqian Xie, A generalized rovibrational hamiltonian for triatomic molecul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5, 40, 1469. 9. Guosen Yan, Daiqian Xie, and Anmin Tian, A variational procere for calculation of rovibrational energies of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4, 98, 8870. 10. Guosen Yan, Daiqian Xie, Junkai Xie, and Anmin Tian, Theoretical study of highly excited vibrational states of bent triatomic molecules using transformed intern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3, 97,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