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大學本科 » 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博士

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博士

發布時間: 2024-04-17 21:02:45

1.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待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在最近幾次公布的擬聘用人員公示中,可以看出學校並不以「第一學歷」論英雄。

2022年,學校面向理學類、工學類、人文社科類、藝術類等多學科招聘海內外青年學者、學科骨幹、學科領軍人才和學科傑出人才。且並未規定應聘者的教育經歷。但作為「雙一流」院校,學校還是要求入職人員為較有科研熱情的青年學者。

學校在招崗位信息:

- 崗位類型:特任副教授/特任副研究員。

- 申報條件:年齡不超過32周歲,具備良好的國際交流能力。

- 待遇福利:

1. 年薪24萬元以上,另享受教學津貼、科研績效及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勵等。

2. 聘為特任副教授(特任副研究員)。

3. 學校提供科研啟動經費(理工科類專業20萬元以上,人文社科類專業10萬元以上);安家費15萬元以上。

4. 其他支持:解決子女入學入托。

2. 作者———陳崇希教授簡介

陳崇希 教授,博士生導師,男,1933年10月30日出生,浙江溫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專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地質研究所前所長。

從事滲流理論,地下水數值模擬,地下水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專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等科研項目38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獲獎的有: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發表著作12部,論文100篇。是中國地質大學第一、二期211工程建設「地質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和「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學科群的學術帶頭人及首席科學家。

陳崇希教授主要學術成果簡介如下:

1.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方面

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的評價是水文學與水資源工程等專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外多以地下水補給量為其評價基礎。1966~1978年陳崇希教授論證:「井孔中抽水引起的影響范圍隨時間延續是發展的,因為井孔抽水破壞了原有的水動力平衡。假如沒有因抽水而得到補給量的增加或排泄量的減少,那麼影響范圍將無限制地發展,」此時抽取的全部地下水為儲存量;「只有當地下水抽水得到地下水的補給增量和排泄減量之和等於抽水量時,地下水才能形成穩定井流」。這是評價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的基本准則。2002年美國著名學者Bredehoeft證明的「可持續開采量」評價准則與陳崇希教授1966年論證的結論完全相同。多年來,「地下水的補給增量和排泄減量」的評價准則逐漸得到推崇,尚未見到非議。

2.地下水動力學解析理論方面

(1)1966~1981:糾正了「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的錯誤,恢復裘布依「圓島模型」的原貌。Dupuit模型是地下水穩定井流最基本的模型,20世紀50年代該模型由前蘇聯以「影響半徑」模型傳入我國,作為地下水資源評價的主要基礎沿用了數十年。後來了解到,當時歐美同樣也有將Dupuit模型刻畫為「影響半徑」模型,直至1972年,著名學者Bear J在其名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中也還是如此提法。

1966年,陳崇希教授對「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提出質疑,從理論上證明了該模型不僅在原假定的初始水頭水平、無入滲補給(地下水靜止)條件下不可能形成穩定井流,而且在初始地下水流動(存在補給的徑流場)條件下開采地下水也不都能形成穩定井流。陳崇希先生依據水均衡原理嚴格證明了形成穩定井流的條件。

1974年3月,陳崇希教授又進一步指出:Dupuit穩定井流方程的應用條件應是「園島模型」,而非「影響半徑」模型,Dupuit公式中的「影響半徑」應改為「園島半徑」。這就從理論上糾正了20世紀50年代由國外傳入、在我國影響深遠的「影響半徑模型」的錯誤。

陳崇希教授的科學見解在當時迅速得到響應。1975年,陳崇希先生應邀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以及來自國內各省市的同行闡述對Dupuit穩定井流模型的認識、系統介紹地下水非穩定井流的理論和方法。為此,陳崇希教授撰寫了我國最早的一本系統闡述地下水不穩定井流理論的著作———《地下水不穩定井流計算方法》。

此後幾年間,陳崇希教授跑遍國內各大城市圖書館、情報所尋找Dupuit的原著,未果。直至1981年,託人從法國巴黎圖書館復印到1863年Dupuit的原著,才見「廬山真面目」。原著所表達的正是陳崇希教授1974年提出的「圓島模型」。陳崇希教授十多年執著追蹤這一問題,不僅糾正了水文地質文獻中長期的誤傳誤用,證明了「影響半徑穩定井流」模型的理論錯誤,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下水開采條件下的質量守衡方程,為正確評價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確定了基本准則。

(2)拓寬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等的應用條件。Theis模型和越流系統的Hantush模型等模型都假定初始水頭水平分布,此條件自然界很難滿足。1975年,陳教授證明Theis降深公式和Hantush降深公式可拓寬用於初始穩定的流場;對於不穩定的初始流場,必需經過天然水頭動態校正之後才能使用。Theis模型要求井徑趨於零,1975年證明:對於實際的有限井徑,只要經過很短的抽水時間即可使用Theis公式。2002和2003年,與研究生合作提出了抽水導致承壓含水層頂板變形的修正Theis井流模型和Hantush井流模型,並得到解析解,從理論上證明該兩模型抽水初期水頭降深偏小的現象。

(3)1966年建立了孔隙介質和裂隙介質滲透系數的水力學模型/方程。該成果揭示了水文地質學最主要參數———滲透系數的物理實質。1972年Bear提出了與陳崇希先生相同的多孔介質滲透系數水力學方程,1967年法國學者Louis也提出了與陳先生類似的裂隙介質水力學模型。

(4)1974年,提出考慮含水層導水系數隨時間變化的地下水承壓-無壓不穩定井流的解析解,與Moench(1972)把熱傳導中導管周圍的凍結或融解問題的解直接移植用於承壓-無壓不穩定井流問題相比,各自有優缺點。2006~2008年又與研究生合作在該領域獲得新成果。

(5)在岩溶泉流量的衰減方面,國際上多用含有衰減系數α的負指數函數進行分析和預測,但該系數一直作為經驗參數來使用。1988年,林敏、陳崇希兩教授合作,獲得層流和紊流狀態衰減系數的水力學方程,揭開了該系數與含水層基本參數之間的關系。

(6)2011年,建立了混合井流的某些基本解析解,獲得若乾重要認識。

(7)把不穩定流解析法與數值法的優勢相結合———提出「數值-解析法」,解決了茅利塔尼亞首都伊迪尼水源地由於含水層存在岩性「天窗」獲得補給造成純解析法預測地下水開采動態的困難(1978~1980),數值模型中邊界處理的困難(如韓城水源地,1989)以及傳統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對抽水井水位的模擬存在明顯的理論缺陷問題(1989)。

3.地下水流數值模擬方面

(1)改進濱海地區含水層系統的模型,提出確定海向邊界的理論和方法。在眾多的濱海地區的數值模型中,國內研究者都把海岸線作為直立邊界;國外大部分同上,個別研究者無依據地取某個延伸距離為其邊界。1986~1988年,陳崇希教授認為絕大多數含水系統向海底延伸,對不同排泄類型概括為「等效排泄邊界」的概念,同時提出運用地下水的潮汐效應信息確定濱海含水層的「等效排泄邊界」和水文地質參數的方法,並分別用於北海市幾個水源地、海南島洋浦港地區的地下水可持續開采量評價和煙台市的海水入侵模型等實例。這一系統而完整的確定海底邊界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立濱海水文地質模型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把傳統的基於線匯的井孔-含水系統模型提升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解決了長期來井孔邊界刻劃的水文地質難題。為解決混合抽水井的模擬問題,陳崇希教授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該模型己成功地解決北海市兩層混合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1992)、鄭州市三層混合抽水試驗確定分層水文地質參數(1995)以及我國西北地區4項地下水混合井開采動態預測(1999~2005)等實例。新模型的提出及混合井實例的應用,為「井孔-含水系統模型」開創了高一級的平台。

1995年,進一步把「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發展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質的地下水「線性非線性流」模型,突破了國外雙重介質模型和線性管流模型的局限性。該模型成功地用於模擬廣西環江岩溶強發育地區十分復雜的泉流量動態。

2003~2005年又將「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用於自流井和水平井,將原模型提高了一個台階。2003年,又向觀測孔水位形成的傳統觀念提出質疑。國外著名學者(Hantush,Бочевер和Neuman等)都認為,常規觀測孔中的水頭降深可視為濾管內各點降深的平均值。然而,陳崇希教授指出:「這些計算觀測孔水位降深的方法是缺乏物理基礎的純數學方法」,並用「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從機理上模擬了觀測孔水位的形成。這一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2004年完成了「滲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擬,以進一步檢驗之。結果表明,數值模擬的水頭、流量動態相當好地再現了物理模擬結果。為此,陳崇希教授從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和「等效滲透系數」的理論,物理模擬的驗證以及不同條件下應用中的進一步檢驗等各環節,前後花去了10多年的時間。

1992年陳教授提出「滲流-管流耦合模型」,克服了傳統基於線匯的井孔-含水系統模型的不實,將井孔的邊界從濾管壁面處移至井口,從而無需人為給定濾管壁面處的邊界條件,只需真實地給定井口處的流量或水頭。該成果將長期以來水文地質界慣用的井孔-含水系統的模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陳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3)「九五」國家科技攻關:發展地下水開采-地面沉降模型(以蘇州地區為例)。土層固結與地下水流如何耦合?陳教授批評了國際上的「分兩步走耦合」的錯誤,提出單步求解方法的理論依據;國際上多採用准三維流模型,陳教授指出「千層餅狀」弱透水層的多層含水系統不宜用准三維流模型(其誤差不是小於5%,而是超過30%),應採用真三維模型;建立了考慮土層固結引起孔隙度、滲透系數和給/儲水系數變化的水流模型;刻畫了地面沉降滯後於地下水開采層水頭動態的普遍規律,也客觀地模擬了蘇州市地面沉降中心與地下水開采漏斗不一致的事實。

(4)2003年提出:「防止模擬失真,提高模擬性是數值模擬的核心」。在數值模擬上,陳崇希教授強調正確分析水文地質條件,研究水流機理和提高模擬技術,完成了30多個實際模擬模型,從科學性和實用性兩方面完善地下水數值模擬技術。2005年與研究生一起,開發了總體上優於MODFLOW的PGMS軟體,該軟體含混合抽水井、常規觀測孔、自流井、水平井、降雨/渠道等入滲補給地下水的滯後性、抽水井中水位、泉流量、地下水的非線性蒸發量、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等模塊。

4.結語

回顧陳崇希教授從業的50年,處處可以感觸到他發現科學問題的敏銳性、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敢於糾正前人錯誤、直面真理的勇氣。陳崇希教授一向推崇學術爭鳴,認為只有積極開展學術爭鳴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科的發展。陳崇希先生始終如一地堅持「求真、求實」的學術思想,鍥而不舍、精益求精地尋求科學問題的解答。他時常教導學生「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要培養發現問題和科學地提出問題的能力」。

陳崇希先生性格開朗、襟懷坦白,他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對工作一絲不苟的科學家風范和對難題的攻關精神都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和工作夥伴。

(摘引自《陳崇希教授的學術思想和成就綜述》(焦赳赳等,2003,略加補充)

熱點內容
南昌大學計算機復試 發布:2024-05-21 07:27:13 瀏覽:936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地址 發布:2024-05-21 07:13:49 瀏覽:667
大學生女漂亮 發布:2024-05-21 07:12:49 瀏覽:839
大連本科自考 發布:2024-05-21 06:42:53 瀏覽:640
東北大學本科第二學位 發布:2024-05-21 06:39:12 瀏覽:490
華東理工大學趙平副教授 發布:2024-05-21 06:31:13 瀏覽:811
大學音樂有哪些專業知識點 發布:2024-05-21 06:19:25 瀏覽:428
大學宿舍不鎖門被盜 發布:2024-05-21 06:14:30 瀏覽:997
中國大學生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4-05-21 05:57:51 瀏覽:25
淫盪女大學生 發布:2024-05-21 05:46:53 瀏覽: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