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
❶ 广州医科大学哪个附属医院肾内比较好呢,想考那里的研究生,导师是报名时候选还是复试时选啊,谢谢解答啦
直接去广抄州医科大选择相关招生专业就可以,你看一下这个官网:http://yjs.gzhmu.e.cn/
导师的话选专业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随时看下文都这边的信息更新。。
❷ 徐恩的广州医学院研导
女,抄 现任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袭究所副所长,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内科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神经病学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1997年5月-1999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从事脑血管病研究工作。医德医风良好,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解决疑难问题,尤其在脑血管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造诣更深。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及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获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1998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共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参加脑血管病专著编写两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意教书育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1996年被授予“广州市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❸ 广州医科大学考研历年录取比
广州医学院是A类地区学校,研究生历年录取分数线是与国家线一样的。
2008年295 44 132
2007年295 44 132
由于考试方式改革06年以前的参考价值貌似不大。
“2009年,凡是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一经录取均为公费生。”从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获悉,该院2009年将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约380名,这些同学三年学习期间的两万余元学费将全部由学院“买单”。在此之前,广医早已实现了博士生全公费。
广医研究生处处长刘金保介绍,相对于目前的教学、科研实力,广医对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方面的把关相当严格。“我校有440多个硕士生导师,但我们只允许50%左右的人招收研究生。”硕导为了招到学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参与竞争;连续三年招不到研究生的教师就会被取消硕导资格。“这确保了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
同时,广医规定,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与学位不“挂钩”。硕士生如果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但未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就只能拿到毕业证。什么时候完成了论文任务,才能申请拿学位证。博士生的要求则更为严格。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你可以电话询问广州医学院或去其官方网站查询,毕竟自己亲自确定会更稳妥。
信息来源:广州医学院官网
我校招收公费、定向生、委托培养生:
1.我校各专业及专业方向,原则上均可招收公费生、定向生、委托培养生。
2.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考生,一经录取,均为国家公费生。
3.推荐免试生,一经录取,均为国家公费生。
4.定向生、委托生录取时均须签定有关合同并收取培养费。
❹ 有谁知道广州医学院何建行老师的研究生难考吗一般每年招几个学生啊
附一院的那位? 你考他的研究生要考南方医吧。。。。
❺ 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周英有好多人报么
周英是院长,好像搞心理护理教育方向的,去年复试好像3个本校的只招一个,倒是罗艳华报的人多
❻ 广州医科大学怎么找老师办公室
广州医科大学,可以通过跟学生打听,来找老师办公室
❼ 有没有广州医科大学李新春导师的学生
亲,你好,我就是广州医科大学李新春导师的学生,你也是吗
❽ 我想知道广州医科大学的药学院研究生如何 导师如何还有附属医院的临床药学的就业好不好呢
这个问题建议您直接到那里考察吧
❾ 刘金保的广州医学院教授
刘金保(1965.2-)男,籍贯河南,民盟盟员,学历研究生,医学博士学位,广州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留美回国人员,广州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重点培养对象,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委;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民盟广州市委委员,民盟广州医学院主任委员,广州青年联合会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曾多次获得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州市优秀教师等多项省市院级优秀称号。
刘金保同志一直从事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 20年。198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董传仁教授;1996年攻读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现中山大学),从师于中山大学李树浓教授和广州医学院钟南山院士。主持了国家863专项课题1项,主持或已经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厅级研究项目12项,99年以来获得纵向科研经费接近500万元。参与了美国NIH研究计划1项。在国外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超过30),国际学术会议发表摘要9篇;在国内发表学术论文55篇;参加教材和专著写作7部。获得广州市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1项,广州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2006年获得广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也是广州医学院唯一教师人选。在世界著名Circ Res和JMCC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分别被该杂志进行了评述,评述高度评价了他们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心力衰竭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建立的创新技术被几个国家十几家实验室采用。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