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Ⅰ 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
你是哪个省的?
各省分数不同。
如江苏省考生2014年分数线
详见: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Ⅱ 苏州大学纳米学院好吗
苏州大学纳米学院是一所很好的学院,师资力量强大,环境优美,苏州大学纳米科学版技术学院是权苏州大学一所以精英化教育为特色的公办学院,学院坐落于风景秀美、设施一流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在师资力量方面,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由世界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教授担任院长,由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滑铁卢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亚瑟•卡堤担任名誉院长。
(2)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纳米产业的需求,依托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等学院(部)雄厚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组建的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院。
学院以李述汤院士为核心,凝聚了一支学术声望高、专业理论水平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精英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39名。在这支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Ⅲ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和南京医科大学哪个好点
南京医科大学好。
1、从师资力量方面分析:
南京医科大学学校校本部有在职教职工1800多人,其中学校编制专任教师945人。有教授218人、副教授280人,有博士生导师752人、硕士生导师23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特聘教授3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并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苏州大学医学部拥有教职工786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322人。其中专职院士2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2、从学科建设方面分析:
南京医科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工程、人文医学、健康政策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学位授权点已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等。
苏州大学医学部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7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8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序列1个。
(3)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南京医科大学的优点:
南京医科大学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共建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设有19个学院(包含康达学院);拥有25所附属医院和50多所教学医院;校本部在职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学校编制专任教师884人,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全国54所参评高校中获评A+等级。2019年,学校获得2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数位居独立设置医科大学第1位。
苏州大学医学部的优点:
苏州大学医学部是苏州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教育管理的实体单位,医学部有5个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和9个研究院所;有在校研究生3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近5000名、外国留学生500余名;有教职工800余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046人等。
Ⅳ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苏州大学的哪个校区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苏州大学北校区。 北区只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回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答、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工科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77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
1997年7月,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原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与原苏州大学工学院合并重组成立新的苏州大学工学院。
(4)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教职工129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在岗正高职22人、副高职37人,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达90%,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6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人;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人才1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及优秀中青年教师7人,学院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等5位知名学者和10多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及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Ⅳ 周国栋的个人简历
教育及工作经历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全职),博士生导师(2006年8月至今) 简要:目前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基础研究和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高性能自适应信息抽取关键技术研究”(#60673041)、“基于 树核函数的弱指导实体间语义关系抽取研究”(#60873150)和技术总负责国家863专题项目 “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2006AA01Z147)。
·副主任科学家博导(2005 年4 月至2006年8月)
科学家博导(2002 年4 月至2005 年3 月)
副科学家(1999 年4 月至2002 年3 月)
简要:1999 年4 月至2002 年3 月,担任一个自然语言理解研究项目“多语种高效率语言分析器” 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了一个可处理英语和中文的高效率语言分析工具包,包括自动分词 (中文)、形态分析(英语)、词法分析、浅层句法分析和深层句法分析,为解决语义关系抽取 准备了必要的前期处理语言分析工具。2002 年4 月至2006年8月,担任一个信息抽取研究项 目“智能多语种信息抽取”的学术带头人,研究和开发一个用于新闻领域的多语种(英语、马 来文和中文)高效率信息抽取工具包,包括命名实体识别、指代消解、语义关系抽取和事件抽 取,对信息抽取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基础研究,并对语义关系抽取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英语的 语义关系抽取研究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3 年4 月至2006年8月,担任一个生物信息学研 究项目“生物医药领域的信息抽取”的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如何把信息抽取工具包应用到生 物医药领域。
·博士后研究员(1998 年1 月至1999 年3 月)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
简要:参加一个名为“噪音环境中的语音命令系统”项目的研究工作。该项目由新加坡国立大 学和新加坡国防部联合立项支持,研究和开发一个能在高噪音环境中工作的语音命令系统。
·博士(1995 年4 月至1997 年12 月)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
简要: 主要研究汉语语音识别中的语言模型问题。
·讲师(1992 年4 月至1995 年3 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计算机系)
简要:主要进行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例如中文自动分词、中文文本的自动分类和摘要。
·硕士(1989 年9 月至1992 年3 月)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计算机系)
简要:主要进行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例如中文自动分词和中文词数据库的研究。
·学士(1985 年9 月至1989 年7 月)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Ⅵ 苏州大学医学院到底怎么样
苏州大学医学院是苏州大学的下设分学部,学校环境优美,现代化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了解该学校:
1、学部设置。学部的设置代表着教学实力,学校有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和9个研究院所。
2、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有教职工840余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080人。“两院”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5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
3、学科建设。学科代表学校的发展。该学部有本科专业15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英文授课精品课程4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4部。
(6)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苏州大学医学院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系统疾病领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
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截止目前,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农学、环境与生态科学共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Ⅶ 苏州大学朱力导师
朱力
【日期:2013-11-30 0:09:54】【人气:605】【关 闭】【打 印】
朱力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医学部。1992年由卫生部郑氏奖学金资助联合培养项目,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UCSF)攻读学位。1999年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汤姆斯杰弗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2-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investigator),2008-2009年任美国拜耳制药公司主管研究员。2009年9月起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PI。朱力教授主要从事血小板生物学、血栓与止血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近期主要贡献是 (1)首先发现血小板表达旗语家族成员SEMA4D,并证明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SEMA4D被金属蛋白酶ADAM17切割酶及其可溶性SEMA4D生成的调控机制;(2)功能上,利用模式动物和血管损伤动物模型,首次证明SEMA4D参与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过程;(3)临床前研究表明SEMA4D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先后在PNAS,Blood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其成果获得美国专利1项,并获得美国心脏学会 (AHA) 科研经费1项,承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项目1项。为《临床研究杂志》(JCI)等国际科学期刊撰写综述3篇,参与《血小板》(Platelets) 第一版、第二版的撰写。应邀参加美国心脏学会和爱尔兰国家卫生研究院科研经费评审工作。现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委、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血液转化医学血栓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等职务,并得到“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1. 巨核细胞分化与血小板生成的调控;
2. 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凝血系统的相互作用;
3.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机制、预防和干预。
E-mail:[email protected]
代表性论文(5篇)
1. WannemacherKM, Zhu L*(co-first andco-correspondent author), Jiang H, Fong KP, Stalker TJ, Lee DY, Tran AN, NeevesK, Maloney S, Kumanogoh A, Kikutani H, Hammer DA, Diamond SL, Brass LF. (2010) Diminishedcontact-dependent reinforcement of Syk activation underlies impaired thrombusgrowth in mice lacking Semaphorin 4D. Blood 116: 5707-5715.
2. Zhu L, Stalker TJ,Fong KP, Jiang H, Tran A, Crichton I, Lee EK, Neeves KB, Maloney SF, KikutaniH, Kumanogoh A, Pure E, Diamond SL, Brass LF. (2009) Disruption of sema4Dameliorates platelet hypersensitivity in dyslipidemia and confers protection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rterioscler ThrombVasc Biol 29: 1039-1045.
3. BrassLF, Zhu L, Stalker TJ. (2008)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at the platelet vascularinterface.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8: s43-50.
4. Zhu L, Bergmeier W,Wu J, Jiang H, Stalker TJ, Cieslak M, Fan R, Boumsell L, Kumanogoh A, KikutaniH, Tamagnone L, Wagner DD, Milla ME, Brass LF. (2007) Regulated surfaceexpression and shedding support a al role for semaphorine 4D in plateletresponses to vascular injury. Proc NatlAcad Sci 104: 1621-1626.
5. Zhu L, Zilbering A,Wu XD, Kalyankar M, Joseph JI, Jabbour S, Deeb W, Goldstein BJ. (2001) Use ofan anaerobic environment to preserve the endogenous activity ofprotein-tyrosine phosphatases isolated from intact cells. FASEB J 15: 1637-1639.
Ⅷ 张克勤的主要经历
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12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回位,师从闵乃本答院士和王牧教授。
2000.12-2002.1于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从事表面与外延生长物理研究。2002.8-2009.8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历任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生物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期间2007.11至2008.1在哈佛大学以访问学者进行短期合作研究胶体玻璃化转变及细胞生物力学。2009年7月起,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开展生物纤维及低维复合多功能材料的创新研究。
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Ⅸ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教学资源
《西方社会学》
此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主干课”,由西方古典社会学、现代西方社会学、当代西方社会学三部分组成,分两个学期讲授,共108学时。课程负责人王俊敏,主讲教师王俊敏、高峰、叶继红、李泽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博士3人,硕士1人。
此课程系统介绍自1830年代至今的西方社会学历史和理论,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过程、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以及各家社会学学说与其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好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于2000年本专业招生伊始着手建设,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当时由王卫平教授和高志斌博士主讲。当时的社保系为了开出和上好社保专业的类似主干课,尽力优化教学资源,努力构建教学梯队,实施以老带新、集体备课、示范教学、讲授公开课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2004年,学院引进梁君林副教授来系任专业教师,王卫平教授已于2003年升任院长,高志斌老师也于2006年调离社会学院至文正学院。这样,本课程的教学梯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完善,同时为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加了蒋晨曦副教授作为专业实验和实践的任课老师,由此形成了2012年的师资梯队格局。
先后与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苏州市民政局属下的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苏州市救助管理站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互动关系,套用他们现成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和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为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学生社会保障实务能力的锻炼提供保证。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江苏省精品课程,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基础,苏州大学历史系建系50多年来,《中国古代史》(一、二、三)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基础主干课,长期以来一直由学术造诣深厚的资深教授讲授。先后负责和参与苏大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有著名的历史学家柴德赓教授、纪庸教授、余行迈教授、程德祺教授、吴奈夫教授、田泽滨教授、叶林生教授、张承宗教授等人。2000年余同元教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2007年周书灿教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依托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国学研究所,2007年校特聘教授晁福林先生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入苏大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分别主讲《中国古代史》,大大加强了《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力量。 美国史
《美国史》正在申请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美国史是历史学国别史中重要的课程之一,该校该课程的开设首先由我国著名美国史专家张梦白先生开始,持续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张先生退休以后,就由本课程负责人承担,从90年代开始美国史不仅在历史系开始,还成为全校公选课程,深得学生的好评。
美国史双语教学课程是在美国史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教育部2001年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后,该校积极组织各学科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本人长期承担美国史课程,又在美国高校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美国史的学术研究,且美国史教学内容适合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本课程负责人在02年起开始在美国史课程中试行双语教学,到04年正式挂牌推行双语教学,在近5年中,该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建设逐步成熟和完善。
Ⅹ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是几本
苏州大学都是在本一批招生,与校区没有关系。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739亩,建筑面积166余万平方米。
(10)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扩展阅读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全校教职工5182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487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8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
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9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4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