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交大博士不堪导师

交大博士不堪导师

发布时间: 2025-05-04 08:32:54

① 不堪导师奴役博士溺亡,你被导师“整”过吗

读博这么久以来我没有被导师整过,我导师非常好,处处为学生着想,比如我师兄,正常情况下应该延期一年,但导师亲自帮我师兄调整了论文框架,并和师兄一起熬夜加班加点,两个人愣是三四个月把毕业论文调整过来了,并通过了答辩。

答谢宴的时候,我师兄哭着对我老师说,恩师的恩情如山,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也毕不了业。也对我们几个师弟妹们说他在读博期间老师在学术、生活上的指点。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感谢我导师的,也希望能在他的门下做出更多的成绩,发出更多论文。

② 学术骗钱堪比贩毒

学术造假骗钱黑幕堪比贩毒暴利万倍

学生被导师压迫惨绝人伦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势至”,https://mp.weixin.qq.com/s/Zuche5hQIsRXDWqD0OXKmg)

10月10日,浙大化工博士候京京投钱塘江自杀。前不久,一篇莫纳什博士徐士廉的请辞表又惊现网络,绽人眼球,揭开了博士们痛苦的人生。

请辞表详文如下:

诸位院校领导大鉴:

我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习将于二零壹柒年宏卖三月份开始。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二零壹柒年春季博士开学之时,提前结束我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习和研究工作。谨此向生命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之教诲、谅解和诚意脱帽致谢。

人之去留,外界喜做揣测和议论,以致舛讹,于公于私均非妥善,不如既有其事,明白为好。

以下是对此决定之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之困扰,乃为至今未敢苟同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团队教学之理念,治学之态度,科研之方法和管理之策略。当我对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心及首席科学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团队渐有更深之认知及了解之后,最妥善之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九个月期间,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实验室内和书桌前独自工作,重新开展博士学习和研究工作。

我深携慎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心及其首席科学家王瑞武教授科研团队之不适应,及不愿适应。科学之进步在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做人和做事之根本在于: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我之离去,将减少及避免对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不必要之教育资源浪费。

再次衷心感谢西北工业大学对我的博士录取及信任。我与自己的虚名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万分愧疚。九个月之学习和研究工作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中心与研究工作的感情,恐怕比诸辩绝敬位所能了解之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2018年9月 

涉事西北工业大学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瑞武教授

此幕内情若隐若现。做为青年博士,放着大好前途不顾,毅然决然放弃国内学业,奔赴国外,只为重新开展研究工作,怕“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读完潸然泪下!

九尺之冰,非一日之寒啊……

一、长期以来导师压迫学生惨绝人伦

1.学生小白兔颤抖在恶狼导师的嘴下。学校挑选的学生大多都是年纪轻、善良单纯的小白兔,既没胆量和资源跟导师斗,也没有斗争的社会经验,随导师手心里捏。学生太软弱,为了不影响学业,什么事情都忍气吞声。大领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维持好稳定大局,阿弥陀佛。20年前,北京大学被导师沈阳性侵的女生高岩自杀跳楼,遗书里悲伤的写道: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写的

……

2.跳楼成为学生悲壮的绝命抗争。北大、清华、北航、西交大、西工大、武汉理工等等,这些学校是中国大陆最好的大学了,但导师压迫学生的手段惨绝人伦,学生跳楼事件频出,象北京大学性侵女学生跳楼事件、武汉理工跳楼事件、西安交大硕士跳楼事件、西工大博士跳楼事件、北航事件,等等……天哪,这还是大学嘛?跳了楼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没有跳楼又会怎样的选择呢?和命运妥协,还是和命运对着干?学生们象狗一样的苟活着。

3.无路可逃,连退学都不可能。学生想退学?博士退学必须要上校长例会,同时还要校长例会通过才能退学。进了这个坑,没那么好爬出来。要么博士毕业,要么装在一个盒子里,要么叛逃(档案就别想拿回来了)。从2015至2018年,已经有10多起博士生、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助理请辞事件,还有很多起学生不堪导师压迫凌辱奋然跳楼事件。这里面的压迫和摧残,令人悲哀的想起血汗工厂富士康“十九连跳”!

二、学术研究作假肆无忌惮、骗取经费胆大包天

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韩春雨题目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Argonaute》的论文,经国外多所研究所的多次重复,结果都不符,在全球引起掀然大波,中国学术界的造假名声畅享世界。

1.审核制度漏洞百出。其实,仔细想想里面有制度问题。在论文审稿中,审稿人不可能重复实验,最多看看,观点好不好,方法对不对;在这过程中,主要是看有多少篇论文,没人会来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所有过程中,没有人会来重复实验,也没人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在发表之前,就算Nature Biotechnology也好象没有重复韩春雨的实验。文章都发了,谁会仔细看数据?就算仔细看了数据,谁会来重复实验?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实验是没有平行实验的。在国外,所有实验在发表之前必须要做至少三个平行实验。如果这个成果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比如韩春雨基因编辑工具NgAgo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不然谁会去重复实验呢?毕竟,做实验是要花钱,花人力的。就算重复实验了,也有可能重复不出来,比如材料不一样。如果多次重复实验不出来,确定是成果有问题,也不可能把杰青的钱收回去呀,不可能把杰青撤销哇,钱都花出去了,花掉的钱如流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这为中国学术作假、骗取经费提供了天然的优良土壤。

2. 学术造假堪比贩毒暴利万倍。怎么诈骗国家科研经费呢?办法太多了,搞个公司走走帐再简单不过了,面子上过得去,谁会认真查?拿到手几千万的科研经费,也不做实验,也不买仪器,钱呢?骗到手再说。想找个名头把钱报账出来,那还不容易。比如生物科研,就写耗材,血清(FCS,NCS),说做完实验,倒下水道了,总不能去下水道里把FCS找回来吧?还比如,找试剂公司做预付款啊,提现都可以,具体就更五花八门了。上亿的资金都能空手套走,何况千万啊。千万可能在屁民眼里很了不得,在现在这个社会行情下,在有资源的人眼里,在学术诈骗的大佬们手里,跟毛毛雨没啥区别。导师造假骗钱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个人的个别现象了,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明目张胆的潜规则了。上海交大陈进买了美国的芯片,贴了自己的标志然后说是自己造的,让国家拨款。这些导师在中国搞科研完全是冲着经费去的,心里面只有钱和荣誉,手段贱得一逼,搞的成果就是写文章,一年到头啥器材没买,啥实验没做,项目结束时写一篇文章,骗几千万上亿,堪比贩毒暴利万倍。至于有没有实用价值,数据是不是捏出来的,谁care?大把毛票到手就好,人傻钱多真是没谁了!很多导师把篡改实验数据美其名曰微调,作假作出了艺术。

3.作假成本低廉毫无风险。作假有没有被发现?有,而且还不少,但是出问题之后,处理是什么样地呢?就算文章被查出有屎,东窗事发的导师们有什么结果吗?能有什么后果呀?就是没有后果哇。看看中国导师们东窗事发之后的下场,可谓犯罪零成本。比如韩春雨,事情过去两年了,依然酒照喝、舞照跳、钱照拿。Tumor Biology被撤稿的中国106篇文章的作者,没有一个人的基金被撤回。tumor biology拔出萝卜带出泥,被撤稿的那帮人,至今依然恬不知耻的上蹦下跳在中国学术界。相比小保方晴子事件的跳楼自杀,中国学术作假的处罚太轻了。中国大学的领导们回扣也收了,钱也花了,谁不想瞒一时算一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私下收回扣了,说不定领导们喝酒,还敬韩春雨一杯,“兄弟,你为我遮挡风雨,辛苦了!”

4.导师反复施压逼迫学生作假。学生们太单纯,导师叫学生造假,学生造不造?学生可以选择不造,但导师会说“不造就自己滚”。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不造,不代表没人造啊。学生敢举报吗?叫学生做证人学生敢吗?导师们强调和谐社会,一个屁学生也敢举报敢做证?亲自做事儿的在体系里都是学生,小兵小虾,位高权重的导师怎么会自己做事儿呢?国家评杰青,从未听导师手下学生的意见,教师人品师德评定学生从未参与过。导师拿到这些经费,除掉自用的,剩下的给孩子出国读书、给老婆买珠宝LV、给大领导们拜节送礼……然后……什么经费都要学生自己掏,学生们厌恶透了,不愿再做其苦力。苦不苦,问问学生伴老虎,半夜三点要给打麻将的导师送点心,清晨六点给导师送早点,下午接导师的孩子放学……博士们不是来作科研的,是来给导师打杂的!

三、人才逃离如角马大军汹涌澎湃

1.中国科研有名无实令人耻笑。在这样疯狂作假、套取经费、假大空的环境下,说到底,中国绝大部分科研都是裤裆里面拉二胡,瞎鸡吧扯蛋,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就看会不会吹牛逼了。象手机智能芯片,研究这么多年了,出不来,被美国将了一军,华为、中兴差点休克。这个圈子里,胡乱瞎搞,虚假的东西太多太多,导师压迫学生,学术作假,套取经费,多亏了那些努力向上的学子们啊,耽误了学生一辈子,也误了国家千秋啊。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混过的,都知道现在的中国科研是怎么回事。所以即使现在的中国发明专利全球第一,也没个卵用,忽悠外行人罢了。

2.国外学术界严厉打击科研作假。与中国学术界疯狂作假、套取资金不同,欧美学术界有着维护行业规范、打击科研作假、严厉处罚违法人员的良好氛围。审核制度执行的严密、到位、认真,要质疑某篇文章,直接给国外期刊主编发封电子邮件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都会有人去安排。对本专业可疑的结果进行核验是国外学术从业人员的职业义务之一。国际学术界非常愿意花力气维护行业规范。虽然欧美无法完全杜绝科研作假的个例,但作假一旦被发现,处罚极其严厉,这个作假人员的人生几乎完全毁了。

3.中国浮躁的学术界已经留不住真正致志于科研的人才了。北大、清华、北航、西交大、西工大、武汉理工等等,这些大学可谓中国人才出口的重点基地,只要是硕博连读,在读博士或者是刚刚考入的准博士,一只脚已经跨入了世界100强大学的大门了。近几年来,已经有很多博士放弃了国内博士学位,远离国内学术界的乌烟瘴气,叛逃到了世界100强大学,重新开始博士学习了。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势至”

https://mp.weixin.qq.com/s/Zuche5hQIsRXDWqD0OXKmg

感谢众多朋友提供的信息!

③ 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手头上还有一份重要不紧急的工作没做完,却怎么也做不下去。于是收拾了东西,比平时要早的停止了加班。回家的路上,你想到自己来到了一个网评发展度前十的城市,做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自己的家境虽不算优渥但也绝谈不上糟糕,父母无需刻意牵挂,也有三五好友可以随时谈心,但却隐隐的觉得不幸福不快乐。

这种不幸福不是因为眼前工作没做完,也不是最近一天两天才出现。

你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囚笼之中,隐约觉得——

这种不幸福叫做不自由。

其实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1.你缺乏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阿德勒一语道破天机。

2018年1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因不堪导师折磨跳楼自杀。

无独有偶,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导师奴役而溺亡。

类似的悲剧层出不穷。

在大家口诛笔伐现在大学乱象,导师腐坏,为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我更是慨叹这些人不敢与导师撕破脸皮的软弱。

他们并没有被导师囚禁,绑架,仅仅是导师的喜爱和开心,斥责和威胁,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舒服住了手脚,也像一块黑布蒙上了眼睛。

你肯定会说与导师撕破脸皮毕业怎么办?

我会说与毕业相比,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重要。

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被导师讨厌的勇气。

讨厌这个词很讨厌,直觉上,没有人想成为被人讨厌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想成为被所有人喜欢,被所有人点赞的人。于是,这个妄念就扼杀了你的自由。只为了得到那句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你还不错”,就成为了受人驱使的囚徒。

但是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你可以举得出历史上很多受人尊敬的人物,但你不敢说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没有让任何一个人讨厌。

困惑时就想想荣格和阿德勒,因为觉得弗洛伊德把什么行为都归为性与童年那一套不对,那即使曾经是最得意的弟子,最亲密的伙伴,即使要被咒骂,被他人误解,那也要去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人生很短,需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你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随便翻一页,就可能过去了1000年。而你的寿命还不到这页字的十分之一。

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除了有生命危险,还可能损害爱与幸福。

《奇葩说》里陈铭在一次谈拒绝的辩题里说道,“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婆说,你看我对你多好,从来不对你发脾气,你看我多爱你”。他的老婆听了很不以为然,回答说“你对别人发过脾气吗?你对谁都没发过脾气,怎么就得出你爱我了?”他一时语塞,从此决心不做老好人。突然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自由了很多,然后和自己爱人或朋友的关系更好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一箭锥心,猛然醒悟。什么叫不舍爱与自由,从心出发,主动选择,喜欢的就倾泻而出,不喜欢的就毫不贪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离不开手机,有统计说每天的屏幕点亮时长平均为5h。也就是说,我们都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手机,包括与亲人朋友的聚餐。我们在朋友圈和各种社交APP中不断的对比和集赞,而讽刺的是,有一份研究表明,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越长,人们反而会越空虚失落和不幸福。

道理很简单:被人际关系绑架,让渡了自我,让渡了时间,也就让渡了自由。而获得了什么呢?似乎是nothing。收入-成本=-成本,不幸福也就不奇怪了

2.你缺乏讨厌自己的勇气

讨厌自己?

没错。就是讨厌自己。过度的讨厌自己容易自暴自弃,确实不可取。但是适度的讨厌自己,是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来自心底的呐喊,是别那么轻易放过自己。

人是得好好爱自己,不过爱得无底线了,就成了溺爱。

你本来打算假期要读书,结果在浑浑噩噩中假期就结束了。你有点后悔,但转念一想,反正是假期嘛,之前那么累,休息一下也无妨。你没敢讨厌自己。

你本来打算第二天要早起晨跑,因为近期走形的身材已经把你吓了一跳。但是温暖的被窝实在太诱人了,于是你捏捏自己的肚子,安慰自己说其实还看得过去。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你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分析工具还不错,想周末自学一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手持利剑,削铁如泥,结果赖床刷剧看新闻,时间就过去了。你觉得算了算了,人间不值得,于是决定下周再学,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

结果是什么,18年的flag全部翻倒,整个一年还在原地,19年的flag立得既痛改前非,大彻大悟,却又忐忑不安,力不从心。

有本书叫《巨人的工具》,里面讲的是很多牛人的方法论,其中有个人物叫做杰克·威林克,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对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和制胜策略烂熟于心,且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他就主张——

自由就是自律,绝对的自律带来绝对的自由,要对自己拥有极端所有权。

威林克每天4:45起床,做运动,看书。他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他讨厌浪费时间,被人安排的自己。

你或许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哪天起早了,有充分的时间从容洗漱打扮,思考今天要完成的事项,认真地吃完一顿早餐,出门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看外面的阳光都觉得更闪亮了,整个一天都处在极佳的工作状态。

因为这一天,你没有被事项安排着走,而是主动安排事项。你拥有了对自己的所有权,你获得了自由。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境界的提升不仅仅是岁月的赠予,更是主动不断发现自己,不断面对自己,敢于做真诚真实的自己而被别人讨厌,敢于讨厌自己以不断改变。这样七十才能随心所欲,否则更可能是个庸碌的躯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或许是智慧。然而宝玉不喜欢,就敢大喊“俗气”。

愿你的内心中也住着一个赤诚桀骜的少年,愿你从2019年开始,一路自由。

④ 西交在读博士溺亡,为何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疏导。


据熟悉杨宝德的同学证实,杨宝德和导师的关系,似乎并不像家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据此,1月8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尝试拨打导师周某的手机,但对方并未接听。随后,记者就杨宝德自杀事件通过短信垂询,对方也未予回复。杨宝佳称,目前,杨宝德家属还在与西安交大展开交涉,不过,“校方并不承认自己存在责任,他们认为杨宝德是成年人,有负责自己安全的能力。”杨宝德自杀后,其女友于1月8日以网名“追寻杨宝德”发布长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一文。

总之,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学生是一个特别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的群体,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学生就容易选择走极端的方式轻生。

⑤ 象牙塔之殇,贫穷不是背锅侠

2018年被网友调侃为“大学生自杀年”,年初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自杀溺亡,4月武汉理工学院的陶崇园跳楼身亡,两起事件的矛头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他们的导师,象牙塔丑闻爆出,大家在谴责大学腐败之余,也扼腕两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2018年1月17日中青报就杨宝德事件发表了题为《寒门博士之死》的文章,将人们的眼球引入了寒门子弟艰辛的求学之路,一时之间,贫穷限制了寒门学子的想象力成为了一个灰色主题,各路大V纷纷以此话题写下了诸多爆款。

贫穷,就该被人欺负;

贫穷,就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贫穷,就要背负一身的负累,以至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人感叹:大清朝都灭亡了好多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执着于像科举一样的大学了,试想有哪座山不养人啊?实在没有必要走上不归路啊。

在人们的逻辑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怪圈。

贫穷的大学生,只能看见眼前的诱惑,而失去了向往远方的勇气,于是才会向恶势力低头,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但这哪像大学生,活脱脱的大学校园版杨白劳。

贫穷,己成为大学生自戕或残杀别人的罪恶之源,如杨宝德,如陶崇园,也如马加爵,一切罪恶从贫穷开始。

我们无法考证两个大学生的家庭有多么贫困。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死去的是富家子,人们会是怎样的腔调?也许是抑郁症,也许是失恋,也许是很多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原因。

1

刘大睿,来自于云南偏远山区,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为了能上大学,刘大睿去砖厂打工,扛水泥,筹集学费。开学第一天,躺在没有被褥的床板上,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男孩感到自卑,但他己无退路,他思索着他的大学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贫穷,的确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可限制也使人更加单纯。既然我们无法想象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么华丽,那么就干脆不去想,光着脚顶着风雨向前冲就可以了,带着这份冲劲,我们的大学同样精彩。

刘大睿靠着这份执着,战胜了贫穷,也战胜了自我,成为了大学创业者的成功者。回顾自己的大学之路,他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但是我们必须相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出身的人,去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大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是第一要义,但是规划绝不是盲目的,对未来的向往、对财富的追求、对成功的定义等等认知,无时不刻不在掣肘我们的规划。

如果不管不顾的规划,那么人生就像那风筝,好不容易跌跌撞撞的飞上了天,突然间发现线已经不再自己手中,哀叹自己追求的一切竟是海市蜃楼,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绝望。

大学早已不再风平浪静,它就是个浓缩的社会,同样有尔虞我诈的欺压,有你死我活的竞争,有明礁和暗流,有或明或暗的各种规则。正如很多人调侃的那样,“毕业的时候,不知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似乎大学很无奈。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感恩我们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我们不单学会了很多专业技能,更学会很多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些将成为我们将来冲入社会的利器,也是我们的职场法宝。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会用给自己的脑子思考,成功的关键除了心理素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思考方式,一个学习和变化能力强的人会更强,一个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是不会成功的。”

刘大睿从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学会了思考,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最终成就了自我;而反观杨宝德和陶崇园,面对着导师的刁难或者欺凌束手无策,只能做个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消极的抱怨周遭的一切,当郁闷积压到一定程度无法得到宣泄的时候,死就成了唯一的解脱了。

2

电影《无问西东》中,吴岭澜理工科考试失利,校长梅贻琦看过他的成绩之后,问道:“你有如此天资,为什么不去学文科,却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吴岭澜的回答是:“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了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考大学是跟风式努力,考上大学时便选择性失忆,因为他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读大学就是他完成学业的任务。泥沙俱流的大学生活将他冲击的体无完肤,每天无所事事,有时间玩手机,打“农药”,养个青蛙泡个妞,惬意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到了毕业的时候,就开始抱怨学校多么不堪,老师多么不专业,自己多么的不顺利。

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

这样的大学生注定没有完美的未来,大学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成功,充其量只能算完成任务而已,只可以代表你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书。而你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与问题分析能力实则与高中生无异,甚至还不如高中生,那么这样的大学读来何用呢?难怪社会上有诸多“读书无用论”的腔调。

李开复说他的梦想是做个哈佛人,可最终由于英语成绩不理想,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于是他选择了政治科学,因为这样就可以当上议员或者律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枯燥的政治概念让他无所适从,不得已选择了数学,这也是挺不错的专业,结果还是垫了底。他说“当我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非常羡慕他们找到了答案,另一方面我遗憾的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李开复最终选择了在当时并不是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应该说,李开复是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他看到这个社会中有很多投机的因素,诸如学政治将来走向政坛这样的光明大道,可在尝试之后,他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

杨宝德和陶崇园既然都是大学生,如果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处境,果断的抽身而出,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绝不至于无法立足。

可现在看起来,即使他们真的逃出了这个坑,也许在现实社会的漩涡中也会迷失自我,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为他们的确没有想象力,但这个锅绝不该由贫穷来背。

逝者已矣,唯有愿天堂没有贫穷。

⑥ 西安交大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校方怎么回应的

为什么要读博士呢?!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问问自己吧?!

热点内容
清华大学博士调档 发布:2025-05-04 13:16:51 浏览:179
上大学后皮肤变差了 发布:2025-05-04 13:09:09 浏览:127
被焚尸大学生 发布:2025-05-04 12:59:56 浏览:55
大学生炒粉 发布:2025-05-04 12:45:09 浏览:593
不像大学生的大学生 发布:2025-05-04 12:45:00 浏览:502
小攻父母空难小受陪小攻上大学 发布:2025-05-04 12:39:28 浏览:882
厦门大学生补贴 发布:2025-05-04 12:39:23 浏览:90
华中师范大学秦汉史教授 发布:2025-05-04 12:37:46 浏览:144
高职上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吗 发布:2025-05-04 12:37:06 浏览:125
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调查问卷 发布:2025-05-04 12:24:26 浏览: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