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教授
Ⅰ 工程管理学报的编委会
主任委员:
关 柯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经济管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副主任委员:
吴 涛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王要武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刘锦章 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
丁烈云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任 宏 教授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传波 高级工程师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王 瑾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孟均 教授 中南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
王建廷 教授 天津城建学院副院长
王家远 教授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王雪青 教授 天津大学工程管理系主任
方东平 教授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主任
白 勇 副教授 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工程系
申立银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学系
乐 云 教授 同济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主任
孙 明 教授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物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成 虎 教授 东南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所长
刘伊生 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系主任
刘洪玉 教授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
朱益民 助理教授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施工管理系
沈岐平 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副院长
李启明 教授 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系主任
李世蓉 教授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李朝旭 研究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李忠富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营造与房地产系主任
吴建军 高级工程师 武汉建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建国 教授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
陆建忠 高级会计师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经济师
张 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利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哈尔滨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张兴野 研究员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院长
张智慧 教授 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
杨 钧 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工程学院
庞永师 教授 广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罗福周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武永祥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曾赛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主任
Ⅱ 黄洋的趣事
黄洋35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这在大学文科院系中非常罕见。“这个嘛,一是因为我的运气特别好;二来,也是工作需要。”他一再声明。
一边说着,黄洋摸摸板刷头。头发短得不能再短,而且有些秃,这使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老成许多。但他的穿着很年轻:粉红T恤、白色休闲裤。黄洋倚着靠墙的一排书橱,面前,6张办公桌拼成一张长方形的大台子。
他接着说:“当博导不代表我的学问做得比人家好。像我这样年纪的,学问都做得差不多———文科的研究是需要积累的。有的人评上了教授,有的还是副教授,但当了教授的人的学问一定能比副教授好多少?很难讲……我这是工作需要,因为每个博士点必须有3位教授,而且3位教授不能都是60岁以上的,年龄最好能拉开,所以就选中了我这个年轻教授……还有嘛,这可能和我在国外拿的学位有关系。”
黄洋是湖北人,农村孩子。1982年考大学,因为家里穷,填报志愿时便选择经济管理为第一志愿———“经济管理在当时不热门,我觉得自己还是蛮有先见之明的。”但他没被经济管理专业录取,进了第二志愿的历史系。本科毕业,直升研究生。读研究生时,他对希腊史产生了兴趣,硕士尚未毕业,便得到机会去英国留学,后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古典学系,取得了博士学位。
1991年,黄洋回到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那时,人心思动,系里不少老师跳槽,教世界史的老师,也有一些去了国外。问他为什么回国,黄洋很坦率:“我的专业太怪,在那边不好找工作,而且我也没有能力做别的工作。”他说对他触动最大的,是英国一位导师的话———“刚到英国时,我说起我们是国家公派的,必须回国。他听了就说这是应该的,是你们的义务。”
但是黄洋的学生当中,毕业后却极少有从事本行工作的。历史研究的现状,只能说是在维持,“已经跌到底了,要好起来,也很难。”有时候,会有朋友问黄洋,你研究这个有什么用呢?“有什么用?我也回答不上来,我们这个专业不主流,除了传承文化,不能对社会产生什么直接的贡献,唯一的用处是教教学生,偶尔写两篇文章发表一下。都说盛世修典,这几年国家经济好起来了,我们的待遇也会好一点。”黄洋说,在复旦,他肯定不是最年轻的博导:“理科年轻教授很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力非常大。”
历史系的教师相对清贫,提过工资之后,生活压力小了一些。黄洋坦言,所以会在学校“打擂台”参与竞争评教授,“解决房子问题”是动力之一。
生活上的清贫还好克服,黄洋最怕的,是缺少信息。“希望能每隔一段时间出国一次,在这里教书教了这么长的时间,感觉快被掏空了。学生不断进来,自己的知识却没有更新,有时候心里发怵,就怕对付不了他们。”
研究世界史所需的资料,上海很难找到,北京和东北有一些,黄洋经常得去那里复印。同济大学有一批外国友人捐赠的图书,是使用过的教科书,黄洋经常去淘,偶尔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留学结束,回国时曾带回一些资料,每次去国外开会,也都带回一些,但出去的机会不多,积累的资料不成系统。”
系里也没钱多购置图书。文科里面,历史系可以算是最穷的系之一。1998年底,黄洋向校图书馆打报告,想买一套哈佛大学出版的希腊、罗马文献,一套400多本,开价1万美元。校图书馆批了之后,还得向教育部打报告。打完报告,黄洋去了美国,做访问学者。今年夏天回来,去图书馆问,居然还没买到。报告是批下来了,但图书馆拿不到现金,买书的钱由教育部下属的外文图书进口公司控制,由那里代买之后再交给校图书馆。“我一打听,别的系倒买了一套,是在福州路外文书店订购的,不过要收一些手续费,他们因为用的是自己系里的钱,不用打报告。我只能让学生想办法借来复印———我的研究资料基本上都是复印的。”
教研条件艰苦,黄洋苦中作乐。“读历史还是挺有趣的,教书也好玩。如果学生有兴趣,我就有动力。”几年前,黄洋开了古希腊语课,没想到,居然有七八个学生来上,还有外系的学生。“既然外系都有学生来听,这课,一定是有意义的。”黄洋又开了这门课,学生增加到十几人,“特别有意思。”
不好玩的,是被逼着做论文。“做学问,要慢慢来,有心得才能出论文、出书。硬性生产,肯定不行,肯定会有弄虚作假。”但不合理的,是要求研究生和博士生得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两篇论文,“文科的核心刊物,有时候连老师都发不了文章!至于硕士生,他们就更困难了。要拿学位,各种歪门邪道就出来了。”做了教师也有压力———评岗位津贴、评职称都有这方面的规定。
更不好玩的,是做学问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博导”只是个称谓,没有额外的工资、待遇,一切都和教授一样。但工作量增加了———除了带博士生,黄洋还要带硕士生、上本科生的课。“副教授不能带博士,而历史系有正高职称的老师,年纪都比较大,老先生到60岁就得退休,博导到65岁退休,接班的人越来越少———这挺不合理。应该说,只要升上副教授,都应该有资格带博士。在国外,只要在系里取得一席,都能带博士。”
“你不觉得我很沉闷吗?”黄洋这么回答我“有没有厌倦感”的提问。“是挺沉闷的,整天呆在家里。也玩,玩也就是看看电视,很少到城里去活动。”“做这个,就得吃亏。”黄洋说,学历史的,都挺老实,不太会造声势、做宣传、打名气,学校里基本上听不到历史系的声音。
“毕竟国内的训练和国外不一样”。国内的训练没有国外严格,特别到研究生阶段之后,国外老师讲一两节课就放掉了,开出20多本书籍,让学生自己看。这样的训练非常系统、扎实。国内做不到。不但因为资料不够,学生也不习惯。“还是要先生讲课,学生做笔记,考试才能对付过去。我也开过很多书单,每次学生都会喊受不了。中国史还好一点,世界史更不行了,我开出来的书,学生根本找不到,没法做无米之炊,我也只能不了了之。”
Ⅲ 斯晓夫的个人简介
斯晓夫,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盟泉畈村人,1954年出生在上海市,现为美国籍,博士学位。
斯晓夫教授,美国创业创新管理终身教授,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同济大学全球创新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荷兰劳尔森管理咨询公司资深高级分析师。
Ⅳ 谁给我介绍一下同济大学
坐落在中国上海市,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综合型大学,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同济大学是民国时期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较早的真正意义的综合大学(包含医学院),“同济”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大学。同济大学网站: http://www.tongji.e.cn/ 实用的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 http://tongji.6dxy.com/图为同济大学校徽、校训及校园景色。学校性质: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它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并与德国在德语中的发音Deutsch相似。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解放前,同济大学的工科学生在德国享有和德国大学毕业学生同等的声誉和待遇。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经中央批准恢复对德交流,在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豪校长领导下实行“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从而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1995年实现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并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国务院领导赞为高校体制改革中的"同济模式"。2000年4月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目前是一所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是首批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被列入国家财政立项资助的"211工程"和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地方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Ⅳ 同济大学工商管理考研经验分享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至 2018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考研无非就三部分内容,第一选择自己有 80%考上的学校;第二按部就班的复习,一天也别休息每天都在坚持,心要沉下来;第三放平心态,开开心心的参加考试。考研题并不难,考研的整个过程难就难在坚持两个字,我身边只要是报考符合自己能力的院校,又坚持下来的考生,90%都成功上岸了。所以,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一定坚持到底,做到无愧于心!相信自己努力是会有回报的,坚持就是胜利,祝大家成功上岸,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