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信5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6
1. 弟子规 前十则是什么
弟子规前十则:
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孝经》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1)弟子规信5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6扩展阅读:
弟子规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2016年6月
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
《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2013年6月。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弟子规
2. 弟子规前八句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2)弟子规信5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6扩展阅读:
一、弟子规介绍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
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三、文学赏析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弟子规》就是其入门读本。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四、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在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中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其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诚敬的态度,形成仁爱的人格。
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弟子规》用这种言语疏导的方法,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同时,又便于儿童通过朗诵背诵就获得道德理论知识,明白人生的道理,对道德产生初步的了解,从而达到道德认识的启蒙作用。
五、弟子规作用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话而开展的,分成“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这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列举具体实践的要点,使人读了就知道应该如何落实。
例如,在孝的方面,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要立刻回应,不能怠慢。从这个小地方,就能看出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如果对父母心存恭敬,父母呼唤的时候,必然是立刻答应;如果还慢吞吞的,不出声回答,让父母干等著急,不知道我们在不在,这就显示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不够,不能体贴父母,这样我们的孝道就有了缺欠。
现代人教小孩孝道,必须像古人一样,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教起,从小培养小孩对父母的良好态度,这会影响小孩一辈子。养成对父母孝顺恭敬的态度,是让小孩培福、积福;从小养成这种良好的态度,将来在社会上一定受人尊重与信任。相反的,如果从小就对父母不恭敬,这样的小孩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将来长大之后,在社会上也很难长久发达。
《孝经》里有几句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就是不爱父母,却爱别人,那是违背德行的,不正常。他不是真的爱你,他是爱你的钱,或者是爱你的权势。因为对于离他最近的、对他恩德最大的父母,他都不能生起感恩的心,那他就不可能真正感恩别人。
连自己父母都不恭敬,却能恭敬他人,那是违背道理的。他对人的恭敬都是有目的的,不是真心的恭敬,有利可图的时候,他对你毕恭毕敬;无利可图的时候,他就完全可以弃你于不顾。所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那些不孝的人,这样的人迟早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唾弃,很难长久辉煌腾达。
有一句谚语说,“诸事不顺因不孝”,如果你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遭遇到种种障难,你要反省自己是否在孝道方面有亏失。当你自我反省之后,改正自己的过失,努力尽好对父母的孝道,你的障碍就会随著消失。
所以《弟子规》一开头这两句,“父母呼,应勿缓”的精神,就已经涵盖了整部的《弟子规》,必须深刻去体会其中的含义,绝对不能轻易看过,而且必须在生活当中落实。对父母心存恭敬的人,对其他人也会心存恭敬;父母呼唤他的时候立刻答应的人,别人呼唤他的时候,他也会立刻答应。
所以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恭敬心,会推广到对待其他一切人。对人有恭敬心的人,自然得到别人的尊敬,人缘自然就好。所以一个人的家教会影响他一辈子,而《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教。
六、弟子规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
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