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业务培训
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新遴选导师培训会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遴选导师培训会议在顺利召开。黄晓勇教授、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出席会议并讲话,我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新遴选的60多名硕士生导师参加了此次新遴选导师培训会议。会议由院长助理翁建敏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新遴选导师培训会上黄晓勇院长首先致辞。此次导师培训会对于研究生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各教学系老师指导学生的能力、巩固和弘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全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已有名声、地位、美誉度都是十分必要的。他在讲话中对新聘任的导师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鉴于教育部政策所限,故研究生院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所以不能完全满足导师们增加招收研究生的要求,希望各位老师了解我院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及结构并理解;二是希望各位导师在研究工作之外能抽出时间研读研究生院教学管理相关文件,特别是明确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认识自身的责任、使命,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及教学水平,做好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提高教学培养质量;三是希望各位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资深博士生导师代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分别介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孙宪忠教授在会议上做了《关爱也要严要求》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导师既要关爱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应对学生有更多业务指导及传承;他还就目前研究生存在的几个问题暨导师们应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剧锦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过程和方法,指出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对其健康心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论文写作的四个阶段和主要任务做出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主要注意事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新遴选导师培训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五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代表也向参会的导师们详细介绍了各自处室的主要职能和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工作环节。教务处负责人张菀洺教授介绍了教务处的组织结构和职能、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研究生培养流程及主要环节;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闫雷介绍了研究生院的招生和就业情况,并且提出希望导师多提供就业信息及渠道,积极帮助学生更好就业;研究生工作处处长王泳军介绍了研究生工作处职能和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工作,指出导师不仅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业,同时还要关心其心理、生活状况和就业等非常具体的方面;学位办公室主任龚赛红对学位办的相关工作作了简要的介绍,在学科建设、博士生导师遴选、学科建设、优秀博士生论文的选拔和论文抽查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说明;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姜可介绍了部门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及对国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公派出国留学情况,并说明了国际研究生的培养在研究生院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中的意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Ⅱ 如何写【导师带徒培训计划】
身为导师,带领徒弟学习时,不可毫无目标和计划。所以导师带徒培训计划对每一个带徒导师都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看一看汽机的培训计划例文,从而获得一些经验。 导师带徒培训计划步骤一:学习目的。 本次学习培训是为了强化学习,以徒弟自学为主,师傅辅导为次,学习过程中要以本专业现场实际操作基本技能为重点,查阅有关资料,掌握有关汽机操作安全知识,学习其基本工作原理,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提高。同时能在规定时间内经考试考核后具备汽机运行巡检员岗位的资格。 导师带徒培训计划步骤二:学习任务。 强化学习,要求学习汽机各种设备的作用以及相关性能参数和运行中的有关知识,掌握汽机各方面系统的图构。(下面可以列出分阶段或者分时间列出需要掌握的内容,本文就不再列出了)导师带徒培训计划步骤三:学习要求。 制定本导师带徒培训计划,师徒双方应该严格遵守并实施。在学习期间,学徒应该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师傅应该尽其所能,全力辅导。通过一年的时间,徒弟应该能具备汽机运行巡检员岗位所需要的水平。 本文在此只是简单的列出了导师带徒培训计划的大概三个步骤,再往细分,还可以列出具体的方案表格和时间规划阶段。其他工种的培训计划大可按照本文进行编写,在这里希望各位学徒学有所成。
Ⅲ 硕士导师该如何带有想法的研究生
硕士导师在带有想法的研究生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激发兴趣:了解研究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鼓励他们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导师可以与研究生多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热情。
2. 指导选择课题:导师可以与研究生一起讨论潜在的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建议。同时,导师还可以帮助研究生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3. 提供资源支持:导师可以帮助研究生获取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文献、数据、实验设备等。同时,导师还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以扩展视野和掌握最新研究动态。
4. 提供指导和反馈:导师应提供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与研究生每周或每月定期讨论研究进展,并提供反馈意见。导师的指导应兼顾研究生的创新和学术规范,帮助他们提高研究水平。
5. 培养研究能力:导师可以通过培训、讨论和学术合作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提高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导师还应鼓励研究生主动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导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调整指导方法和策略。同时,导师还应尊重研究生的个人意愿和决策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Ⅳ 如何培养一名合格优秀的硕士生的几点思考——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生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班的心得体会
我对这3天培训的总体感受是享受了一场“盛宴”——这是一次知识与信息的饕餮大餐,也是一次学术的豪门聚会。在其后的一周时间里,我尝试慢慢的咀嚼和品味这些美味佳肴,试图从如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一、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如下规定: “第五条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换言之:硕士研究生应该在两者具备之一:1)科学研究能力 包括: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总体研究方案的制定及规划能力;③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资料收集能力;④理论分析能力;⑤结果总结、归纳及论文写作能力;⑥研究成果发表、应用、推广能力;⑦学术交流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 包括:①掌握必需的职业技能。②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硕士生能够理清思路,自己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承担某项工作任务。 二、、对研究生培养具体方法的思考 1)好事要多磨——加强过程管理和关键环节控制 人才的培养同优质产品的生产有相通之处,就是都要经过繁复的“工序”,大约需要10-20道工序。在这些工序中有3-4处关键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几个重要控制点。抓住“关键工序”及“重要控制点”,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这一关一定要把握住,至少改好几遍;很多事是大器晚成,好事多磨;干得时间长一点,干得就会好一点。 有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建立“学生工作状态表”,学生每周填写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交予老师监督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2)处理好几对关系——放养VS圈养、学VS干、砸VS捧放养VS圈养:本科生总体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的圈养方式,比较强调训练和养成,学生天性中闪光的东西、自立的一面容易被抹杀掉,容易屈服于权威,缺乏独立性精神;我主张在研究生阶段,在注重过程管理的同时,适当采用放养方式,要让研究生独立面对和解决一些难题,甚至鼓励其干点出格的事,如挑战权威、常规及成见,鼓励其多犯错误,从错误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VS干:关于学与干有三种关系,一是先学后干,二是边学边干,三是先干后学。过去基本是先学后干,或者是学了不干,没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在研究生阶段主张先干后学或边干边学,一定要鼓励同学自己动手尝试寻找与解决问题,尝试不成功之后,再由导师给予指导。砸VS捧:引导同学做事的策略有砸与捧两种。本科教育习惯于使用“砸”的方式,更多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培养细致、严谨的作风是好的,但对同学的自信不利;研究生阶段应综合运用两者,在创新精神方面多用“捧”,在具体做事方法上可适当运用“砸”的方法。三、关于培养研究生创新性的思考 创新性培养是对我国贯彻“创新型国家”策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一种落实。就我理解创新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独立、独特、独创,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的三个台阶:学士(独立)、硕士(独特)、博士(独创)。 “独立性”是要求同学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但可能是别人已经提出过的,或对前人智慧的一种再阐释或完善; “独特性”要求同学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应该至少有1-2创新点,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通常也可称为“改进型创新”或者“渐进性创新”; “独创性”要求同学能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应该是系统性的创新,即针对某个全新的领域、或者某个理论体系、或者某个方法体系、具有源头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是前人没有涉及的,通常也可称为“源头性创新”或者“颠覆性创新”。 创新的核心是立题,找出合适的命题就完成了创新的一半工作。 总之,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深入思考为培养一名合格优秀的研究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