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2-18 17:08:30

A. 本人是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有教师资格证,会计证,请问找什么工作合适

可以考招教之类的

B. 青海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民族师范学院2个副厅级建制二级学院和16个教学院系。
教学院系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青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中国史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统计学、化学等
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民俗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 教学成果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学科,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水平女子篮球队连续12年获得CUBA西北赛区冠军,3次CUBA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2次季军,并夺得2010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高水平田径队继李秀春夺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切阳什姐和尹顺金分别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铜牌和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 。
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代文学史
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数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解析几何(藏汉双语)、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教育技术学、心理学、常微分方程、运筹学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等 交流合作 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静宜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布鲁姆斯堡大学、蒙大拿大学、犹他大学、犹他谷大学、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韩国国立顺天大学、日本铃鹿短期大学、马来西亚沙捞越大学、马六甲技术大学、土耳其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 据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特色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所、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所、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明间司法鉴定中心、亚麻籽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普析通用校企联合实验室等23个研究机构 。有11个基础实验室和10个优势特色实验室,其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建有3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心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实验中心、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理化中心、物理实验室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12月,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总量已达925264册(件);古籍线装书3.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2万余册;音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1400件;订购印刷型中文期刊860多种;报纸41种;电子图书57万余册;外文电子期刊400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6400余种;涵盖理、工、文、史、经、哲、法、教育等八个学科17门类。馆藏文献在文史古籍、生地、计算机科学收藏系统完整,具有馆藏特色。馆内藏有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中国西北地方文献丛刊》、《古本小说集成》、《古本小说丛刊》、《万有文库》、《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再造善本》、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等大型文献 。 学报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是青海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和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60年。学报主要反映青海师范大学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择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法律、教育心理以及数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尤为注重选载反映民族地区特色的研究成果 。

C. 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女生住几宿

你真无聊,谁会给你回答。

D. 青海师大应用化学毕业的师哥师姐们,出来后好就业么什么方向好就业谢谢了

我是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06级应用化学毕业的,能找到工作,但不是太好。个人认为大多时候还是在自己了,好多时候会有个体差异的。全国的学校不都是这样吗?重要的是心态!

E. 红学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有哪些

A
艾皓德:Halvor Eifring,University of Oslo,P.O.Box 1030 Blindern,N-0315 Oslo.(挪威奥斯陆大学中文系教授),TEL:+47-22854140

B
白盾(原名吴文慧):245021安徽省黄山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

C
蔡义江:100006北京东皇城根南街84号,TEL:65257173
曹涛:330002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曹惠南:150000哈尔滨市建设街104号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
程景林:245000安徽省屯溪市徽洲师范专科学校
程贤章:510030广州市文德路75号广东省作家协会
崔溶澈: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TEL:+82-2-924-7401
崔炳圭:韩国国立安东大学中文系
陈庆浩:12 Rue Dumas,93800 Epinay Sur Seine,France(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TEL:+33-1-48211482
陈家生:353000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校长),TEL0599)8831029
陈维昭:515063广东省汕头大学文学院,TEL0754)8438136
陈文新:430072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陈毓罴:100035北京西直门南大街20楼104号(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6155920
陈冬季:831100新疆昌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陈永宏:152054黑龙江省绥化市绥化地区教育学院
陈昌娟:300073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陈诏:200001解放日报社文艺部(主编)
陈熙中:100871北京大学中文系,TEL:62885748
陈益源:台湾台北县板桥市中正路375巷17号5楼(台北市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TEL:+886-2-9604972
陈郁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陈永明: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
陈惠琴: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陈可培:410076湖南省长沙交通学院外语系
陈继征:710049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
陈心浩:325003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陈琦:430014武汉图书馆文献部(助理馆员)
陈景河:130012长春市南湖新村63栋101室(吉林省红楼梦学会秘书长),TEL0431)5185304
陈墨: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D
丁三东:430072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丁广惠:150080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丁淦: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丁维忠: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丁乃非:台湾中央大学英美语言学系文系
邸瑞平[女]:200062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邓绍基: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6160163
邓庆佑: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邓遂夫:643000四川省自贡市歌舞剧团艺术室
邓魁英[女]:100088北京北太平庄师大红四楼102(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TEL:62208543
段启明:100037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TEL:68902058
戴胜蓝: 273164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
董文成:110036沈阳市辽宁大学中文系
杜正堂:223001江苏省淮阴师范专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杜薇:471022河南省洛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杜春耕:100015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TEL:64372624
杜景华: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TEL:64634597
杜志军:100083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汉语言文化系
杜桂萍: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文学编辑)

F
傅述先:台湾中正大学外文系
傅憎享:110031沈阳市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
付丽[女]:150006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富育光:130022长春市吉林省民族研究所
裴晋南: 161006黑龙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
方刚: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冯子礼:210300徐州市邳州市运河镇沿河路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
冯文楼:710062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冯其庸: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G
高国藩:210008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高淮生:221008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高云雷: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高恒文: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高志忠:157421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高钦:158100黑龙江省大庆师范专科学校
高旼喜[女]:韩国翰林大学中国学科(副教授)
关四平: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葛永梅:321004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顾鸣塘:200234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TEL021)64700700
顾平旦: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TEL:64044598
顾建新:221008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文学学院
龚鹏程: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过常宝: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郭小湄[女]:510632广州市暨南大学中文系,TEL:(020)85223356
郭全芝: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郭豫适:200062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英德:100875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帼英:361021福建省厦门市厦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H
黄炽:225002扬州市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黄进德:225002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TEL0514)7365265
黄克:100009北京前海西街17号文化艺术出版社(编审)
黄立新:200434上海逸仙路460弄22号302室(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TEL021)65617603
贺信民:710000西安市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洪涛:香港九龙达之路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讲师)
洪铭水:台北市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TEL:+886-4-3590251
胡文彬:100054北京宣武区里仁街3号院1号楼1门601房(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TEL:63524642
胡文炜:312030浙江省绍兴县柯桥粮管所,TEL0575)4078599
胡邦炜:610073成都市四川省行政学院文秘系(教授),TEL028)7301243
胡小伟:100080北京市海淀区稻香园8号楼705房(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TEL:62551762
胡元翎: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胡万川: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中语文学系(教授)
胡开敏: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
胡绍棠:066004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教授),TEL0335)3038111
胡益民:230039安徽大学中文系
胡经之:518060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
胡晓明:430072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
胡雪冈:325003温州师范学院
胡联浩:510080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科研所(高级工程师)
胡铁岩:310002杭州市清波新村五幢十七号210室
胡传淮:629100四川省蓬溪县政协
惠康佑:215101江苏省苏州市木渎南街89号
霍国玲[女]:100093北京市石景山区永乐小区83楼505号,TEL:68655191
霍松林: 710062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何永康:210097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TEL025)3728818
何旺生:230061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韩进廉:050016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韩文志: 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
韩惠京:韩国Catholic大学中文系(教授)
寒知:430070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赫登云(宛情):110002辽宁省沈阳市抚顺路19号燃料一公司
郝延霖:830046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J
季学原:315211宁波市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季稚跃:200434上海市国权北路8弄16号302
贾穗:215005苏州市文化局
江宝钗[女]:台湾嘉义民雄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助理研究员),TEL:+886-5-2428258
江慰庐:212002江苏省镇江市宝塔路182号201室,TEL0511)5277449
姜志军:150500《呼兰师专学报》编辑部
蒋文钦:325003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纪健生:23500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古籍所
金凡平[女]:325003温州大学管理学院,TEL0577)8314577
金品芳:325028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离休)
金宋平: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汉学部(教授)

K
柯庆明:台湾大学中文系
孔令彬:521040广东省潮州韩山市师范学院中文系
康来新: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

L
李艳梅[女]: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中正二路191号(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TEL:+886-3-7667667
李爱冬[女]: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李正中:300191天津市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正西:230061合肥市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
李锦文:417000湖南娄底地委党校(教授)
李庆信:610072成都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李广柏:430079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彦彬:030006太原市山西省石油公司
李田意: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
李福清:淡江大学俄国研究所
李国梁:100050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委书记、黑龙江省红学会理事长),TEL0451)6324791
李厚基: 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春祥: 475000开封市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放: 110031沈阳市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奉佐:112000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红旗街23委文明二号楼一单元131号
李知其:香港九龙邮箱70719号
李忠昌:100031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33号《综合治理大观》杂志社(编审),TEL024)6229204
李岚:222005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中文系(讲师)
李一鹗:102500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对外贸易公司
李致忠:100081北京市海淀区国家图书馆
李虹: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李小龙:710069西北大学5号信箱
李朝正:610064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中文系
黎国器: 海南师专中文系
赖振寅:810008西宁市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赖芳伶: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
赖泽涵: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
赖浩明:412000湖南省株州市七一路市化工局宿舍25-306信箱
梁宗奎:276005山东省临祈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梁归智:116029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国辅: 273164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
吕福田:150080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吕启祥[女]: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廖育廉(笔名王大方):加州大学管理学院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文系
罗凤珠[女]:台湾桃园县中坜市强国路53巷6弄1-1号(台湾元智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中国文学网路系统研究院讲师),TEL:+886-3-4635097
罗德湛:台北市士林区中社路二段45巷4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TEL:+886-2-8411493
罗宪敏:423000湖南省郴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
罗书华:200433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罗耀东:235000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
罗德荣:300071南开大学中文系
林明德: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冠夫:100025北京朝阳区红庙北里1号楼15层1号(100009北京市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
林方直:01002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骅:300073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TEL:(022)27475691
刘梦溪:100027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10000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TEL:64613789
刘吉鹏:276005山东省临祈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刘宏彬:430080武汉市武钢职工大学(副教授),TEL027)6881859
刘相雨:273165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永良:02804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刘上生:410080长沙市岳麓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刘继保:471022河南省洛阳师专中文系(副教授),TEL0379)5512267
刘德鸿:261043山东省淮坊市山东省昌淮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刘世德:100021北京劲松九区902楼606室(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TEL:67755632
刘敬圻:150080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盛昌: 273450山东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刘兴汉: 132013长春市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刘广定:台湾大学化学系
刘竞:410081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雪芹:530006南宁市广西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刘万里:514015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大学中文系
卢兴基: 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陆树仑: 200433复旦大学中文系
鲁德才:300071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隆顺新:064000河北省丰润县政协文史办
逯耀东: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乐于时:110031沈阳市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
雷广平:066311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南戴河首钢长白机械厂(党委书记),TEL0335)4053308
柳正午: 530004广西大学中文系
柳存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F. 青海师范大学教学质量怎么样呢那里的江西人多吗好多人都说没有什么水用哦

2007青海师范大学
年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
一、人文学院
(一)民俗学
本硕士点是2003年设立的,2004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现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学、藏族民间文学。
(二)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两个研究方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本硕士点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省级专家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专著7部,参编教材11部、译著9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4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硕士点是2006年设立的,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现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
(四)中国古代文学
本硕士点是2000年设立的,现已招生5届,共31人。培养的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了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现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明清文学、古代文论。
(五)专门史
专门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西北区域史和中国民族史。本学科现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人。学科队伍整齐,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产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六)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一九九四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一)先秦史、(二)秦汉史、(三)魏晋南北朝史、(四)隋唐史、(五)宋元史、(六)明清史。师资队伍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省级专家1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一些学术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多年来,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博士研究生。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
二、法商学院
(一)中国哲学
本硕士点于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现已招生三届,共46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许多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哲学3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20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承担国家级课题、教育部课题6项、省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整体师资力量较强,结构合理,有教授5人,副教授8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2部。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9项。
(四)思想政治教育
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出版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奖10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着重研究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教师教育学院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硕士点是2000年设立的,现已招收五届共48人。本硕士点师资(学术)队伍整体力量较强,已形成梯队。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67项,校级课题7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文章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管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与教学论
本硕士点设立于2006年,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2名,讲师6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9名。近几年来,先后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教育科学》、《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近10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比较教学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人类学、教学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及专题研究等。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本硕士点设立于2006年,2007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目前,学术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的9名。在读博士2名,在读硕士5名。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0项。该专业在民族教育和跨文化心理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四、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基础数学
该硕士点是1995年批准的青海师范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已招收8届研究生,已毕业27人,全部在高校任教,2人获得博士学位。该硕士点现有教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各学科方向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
主要研究方向有图论、半群、概率统计、代数组合与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等。
在图论方向研究领域涉及代数图论与组合优化,已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师资队伍。主要学术带头人刘儒英教授长期从事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独立完成和主持完成了《图的着色与图的谱》、《图的色等价与色唯一》、《图的色性与多项式》、《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且有三项获省部级奖励。在《科学通报》、《Discrete Math》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被《SCI》和《EI》收录多篇。这些成果的核心是首先提出了图的“伴随多项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解决色唯一的两种模式之一,现在,这一理论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近五年来图论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项目四项,被SCI收录的文章十余篇。
近几年来概率统计方向研究十分活跃,在可靠性统计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全国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生的研究成果。
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方向,以代数理论和组合设计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信道编码学和密码学。导师张秉儒教授曾先后参与了青海师大刘儒英教授主持的省专家基金项目《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和北京大学丘维生教授主持的国家博士基金项目《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的研究工作,在《数学学报》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理论计算机主要研究方向为随机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图和超图多项式研究及化学分子图及其应用研究。先后参加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省部级项目, 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图的着色和色多项式》。发表论文20多篇, 其中已有9篇被SCI收录。
该硕士点所依托的数学系有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多媒体教室。本学科中文藏书量2.4万册,外文藏书量1.3万册,本学科中文期刊49种。
五、物理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硕士点于2003年批准设立,硕士点所依托的物理系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19人。先后有六位教师获“省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称号。
该硕士点现有研究方向3个:藏文信息处理、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藏文信息处理在当代语言文字计算机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藏文字语言信息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受到我国及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和潜心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藏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已有30多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操作系统(86年),主持、参与了藏文信息的一项国际标准和六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2002年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方法获得青海科技二等奖,2000年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紫荆花科技成果奖,2004年“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正在进行藏文平台、藏英汉电子字典、网络安全检测等国家项目。
电子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信息的提取、转换和处理,特别是采用微处理器技术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已成为当今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包括音视频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自动控制系统中各种信息的处理等,已成为重要的和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多年来,物理系教师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研制了智能音乐报时器、声控电子乐器、非接触式速度测量仪等,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设计和综合测试优化能力。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方向,是当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热点和发展前景甚为广阔的学科领域。多年来,我系教师在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40余篇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等六部高校教材和著作。,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业已得到实际的应用。
物理系的实验室体系也较为完善,有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此外还有电工技术实验室、多媒体室和藏文信息技术研究所。近几年获省部级及其他科研奖共14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4 项,项目的经费合计250 万元。
六、化学系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等二十多项研究课题。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26篇,其中SCI源刊上发表49篇;获得青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资料室可提供美国化学文摘及无机化学各研究领域的主要期刊。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达800多万元的各类实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
1.无机材料化学 主要进行纳米材料、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功能磁性材料、光电晶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2. 应用稀土化学 主要进行稀土合金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非水体系电化学等应用研究。
3. 生物无机化学 主要进行植物钙调素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反应、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反应、药物分子和有机染料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等研究;金属离子、配合物分别与蛋白质、核酸、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和应用的研究;环境生物化学;藏药生物活性与毒性研究。
4.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和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
七、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该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教师中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另外,还聘请了张国伟院士为兼职教授。该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西部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973”工程子项目1项,国家科委及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地理信息系统、西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表环境演化研究、资源调查与评价等领域中,它以现代空间信息科学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地学分析方法,形成现代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它集遥感应用、空间分析、计算机制图为一体,以空间信息共享、区域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为特色,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遥感信息所具有综合、丰富、宏观、动态、快速、多源的特点,为地球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国土整治、环境监测以及全球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探测手段,成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中实现信息需求多元化、动态性、现势性和准确性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为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评价、管理、定量分析和辅助决策服务。近几年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向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可实现动态监测、模拟分析、提供宏观决策方案,已成为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植物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目前已招收46名学生,毕业10人, 2人考取博士。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植物资源学、植物微生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动植物协同进化、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3项,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1项,青海省级项目6项。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四)生态学
本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1)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制;(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3)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10多项,新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实验室,2005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支助款项以及日元贷款共计1800多万元。该硕士点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八、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本硕士点是青海省唯一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硕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理论的交叉学科,特别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青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等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依托一批国家、省部级项目,与时俱进地进行现代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理论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着力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7仁,副教授31人。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7项。
九、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52篇,出版专著12部、教材13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文学研究、梵藏语法比较研究、藏族语言文字研究。

G. 我是青海师范大学

看你有没有关系!专业是允许的~

H. 青师文艺学

你好,我是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可以告诉我,呵呵!

I. 青海师大的民族师范学院如何呢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是在一校两部(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师大民族教育部和青海教育学院少数民族师资培训部)基础上组建的副厅级二级学院。学院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现有西宁和海南两个校区。
学院以为青、藏、川、甘、滇五省区培养合格的藏汉双语师资和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为办学宗旨,强调 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 的办学理念,重视德育首位意识,教学中心意识,质量核心意识,技能生存意识,双语特色意识。
目前的办学格局是:海南 校区以专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预科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西宁校区大力发展民族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藏汉双语理科师资教育为优势与特色,重点发展民族本科教育,专科、预科、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民族院校。
全院设藏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计算机系、大专部、预科部等七个教学单位,设院办公室、教学管理处、学工处(团委)和海南校区综合办公室等四个职能处室,开设有藏文、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教育等 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成立了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青海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全院现有教职工210人,西校区现有教职工113名,普通本科生711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教授12人,副教授40人,讲师43人,本科以上学历99人。教师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72篇,取得国家级奖励3项,完成“863”课题两项,已通过鉴定验收,20余年来,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1项,累计自编出版双语教材26部,其中13部教材获省级以上奖励,出版各类论(编译)著61部,其中藏汉双语理科教材15部并获5项省级奖励。
学院占地近 240余亩(含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3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达11.7万余册(其中西校区藏书量3.4万册),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校园网已全面开通,远程教育和网络平台已服务于教学工作。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被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海南州政府评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文明单位”;《中国教育报》、《青海日报》和青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学院的办学情况和教学成果予以数次报道;2002年经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领导小组批准,我院被纳入全国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项目;2003年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第六次协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我院要承担为五省(区)藏区培养、培训教师的任务,学院在全国藏族地区“两基”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4年,已向五省区输送了熟练掌握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师资和其他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5000余人,他们以“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实干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依托青海师范大学办学资源优势和独特的青海地缘文化优势,努力把学院办成国内知名的藏汉双语理科师资教育基地、藏汉文化研究中心和藏文信息处理中心。从 2006年起,逐步扩大招收藏、甘、川、滇籍学生,并逐年增加,到“十一五”计划末,实现在校学生中外省籍学生比例不少于40%,努力实现招生、就业“两头”面向五省(区)藏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暂控制在1000人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结构,争取2006年实现藏语言文学和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并招生,到“十一五”计划末,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相当规模,同时 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为提高藏汉双语各专业学生语文水平,在加大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水平测试的同时,创建“藏语文水平等级考试系统”,按先校内后校外的步骤,逐步把我院建成全国藏文水平等级考试组织学校,从而加大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J. 红学,研究者,都有谁

红学家有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李希凡、邓魁英、张俊、吕启祥、顾平旦、周思源、杜春耕、丁维忠,张庆善、卜键、孙玉明、沈治钧、曹立波等。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李希凡,原名李锡范,字畴九。少时发表习作诗文时,挚友谭北生建议按原名的谐音署笔名“李希凡”,他欣然从之。此后参加革命,走上文坛,均以改名行。
1957年1月出版的《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是在《红楼梦》研究问题大讨论中所发表的论文的结集。这些红学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评了俞平伯先生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及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主观唯心主义。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伟大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

冯其庸,我国著名“红学”家,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等职。长期以来,一直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戏曲、中国文化史、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等。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冯其庸先生为推动和发展新时期红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冯其庸先生还发表了大量红学著作。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校注本红楼梦》、《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作品,深得海内外红学爱好者的好评。

热点内容
沈阳本科生购房与契税 发布:2025-08-17 23:24:14 浏览:71
厦门大学专项计划专业 发布:2025-08-17 23:20:07 浏览:205
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分数线 发布:2025-08-17 23:08:46 浏览:418
本科生论文格式教育学 发布:2025-08-17 23:07:14 浏览:899
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博士 发布:2025-08-17 23:01:24 浏览:337
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教授 发布:2025-08-17 22:26:27 浏览:301
美国大学比较文化硕士项目 发布:2025-08-17 22:24:41 浏览:212
烟台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8-17 22:19:38 浏览:399
南宁铁路局本科生一线员工 发布:2025-08-17 21:53:24 浏览:820
离婚的大学教授再婚的要求 发布:2025-08-17 21:46:41 浏览: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