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博士服务团
1. 一个铜勺的故事……
前段时间,一封很特别的致谢信火了,字里行间充满斗志和勇气的话语,打动了众多网友。
在看这篇致谢时,团团一方面感动于作者博大的胸怀,生于贫穷,却在经历痛苦之后依然能以“感谢一路上让我生活变得美好或者不那么美好的人和事”的潇洒和释然拥抱生活……
另一方面,这封致谢信上还有一句更加令人深思的话:“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是什么改变了作者拮据而又灰暗的生活?这篇致谢给出了答案——教育。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人生之路如果真的有捷径,那么读书就是最好的一条。
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2020年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从恢复高考至今,成千上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 社会 ,这其中不乏:
一步步实现梦想,从保安逆袭为北大学子的张俊成;
背着疯娘,依然从未放弃人生的刘秀祥;
与生活对抗,艰难求学最终改变命运的中南大学博士刘牡丹;
临近毕业,我们虽然时常调侃“毕业即失业”,但也不得不承认教育确实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
一
在旧中国,劳苦大众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1949 年全国人口中的80%是文盲,在少数民族中文盲率高达95%左右。”过扰核册高的文盲率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党和政府下决心进行大规模扫盲,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其实并不远,也许你我的爷爷、太爷爷就是其中一员。
毛泽东曾把扫除文盲作为对工农劳苦民众普及教育的重要措施,他发出了“一定要消灭文盲”的号召,使得识字教育在工厂、农村和部队广泛开展。
因此,在当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这是1952年的全军运动会赛跑现场,运动员起跑的前提是写字,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就能起跑,这是因为当时运动员的识字水平很低,很多都是文盲,这种文化普及方式是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
1952年8月一队战士在行军过程中,一边走路一边念前面一个人包袱上的注音符号。其中,一名叫祁建华的战士发明了“速成识字法”,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 ”。据1952年《新闻简报》记载:(速成识字法)使文盲在150小时里,会认1500到2000个字。让很多战士、工人,在短时期内脱盲。
当时,全民学习的热情高涨,放牛娃在牛背上学,渔家女在船头学,戏剧演员刚下太还没卸妆就开始学习写字……
“从1949年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高。
当年的扫除文盲奖状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文化普及。1939年4月24日,毛泽东来到延安东关参加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在路上毛泽东笑着问两位小八路:“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知道,您是毛主席!”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说着,毛泽东弯下腰,在自己手心上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怎么写,泽字怎么写,东字怎么写。
二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曾对我国 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科学判断 , 深刻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缓宏的事业。”
1985 年 ,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教育体制改革与同期进行的经济和 科技 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 会后发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确立了 “教育必须为 社会 主义建设服务 , 社会 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的指导思想,将教育改革纳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邓小平在会上讲话
在基础教育方面 , 也改革了管理体制 ,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1985 年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 实行基础教育氏宽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此后,党和政府也在不断 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加大教育扶持力度。
1998年曾有一部名为《背起爸爸上学》的励志电影,讲述了石娃这个山区孩子在逆境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石娃生活在大山里,自幼丧母的他和父亲、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7岁了,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姐姐也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因为家境贫困,父亲不得不用转铜勺的方法,决定这个读书的机会归谁。
铜勺最终指向了石娃,石娃开心不已,却没有看到姐姐落寞与无奈的神情……
一个勺子就能决定命运,在如今看来似乎遥远,但在教育事业并不发达的过去,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
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平。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汲取知识 ,让更多孩子树立志向和梦想,在志向和梦想的指引下实现人生价值。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之下:
铜勺决定命运的年代虽已过去,但教育困境的家庭依然存在。推动教育事业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力的支持,让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
如今,曾经在北大站岗的小伙子已在家乡从教二十余载;
曾经住在猪圈,背着疯娘的刘秀祥也已成为望谟县实验高中校长;
在教育的路上,不仅有他们,更有不忘初心,用生命诠释“教育改变命运”的中共党员;
和一批批支教教师们将青春化作光亮,点亮教育的烛火;
值此五四青年节之际,团团向所有奋斗路上的青年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问候!无论你现在正迷茫、正烦恼还是正困惑,我们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同时也相信教育的力量。
一代的故事已经落幕,另一代的故事已经开始。庆幸的是,那些通过教育从苦难中走出的人们,依然在用自己的那份赤诚将故事传递下来……
参考资料:
国家相册:五十年代扫盲运动的小故事
解放军报:毛泽东到延安参会 告诉小八路“我不叫毛主席”
陈至立.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J].教育研究,1999(09):3-15.
教育部网站: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发布
团团和你一起学党史
1919年5月4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签订对德和约问题。“和会”在帝国主义大国的操纵下,无理拒绝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政府的正当要求,竟然把原来德国在我国山东享有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种无视我国国家主权的做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斥责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编 辑 | 关灵子 校 审 | 刘 青
2. 刘青松教授是哪里人
刘青松教授是湖南溆浦人。
刘青松,男,1964年2月出生,湖南溆浦人。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1983年毕业于怀化师专并留校工作。担任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汉语史等课程的主讲。致力于明代古音学、三峡移民的语言交际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2)中南大学博士服务团扩展阅读:
早年经历
1983年7月毕业于怀化师专并留校工作,1985年9月,入广西师大,攻读汉语史专业硕士学位,师从陈振寰教授,研习汉语音韵学,1988年6月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回怀化师专任教。
1995年9月,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师从鲁国尧教授和李开教授,主攻汉语语音史及中国语言学史,1998年6月毕业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至广西师大中文系任教,12月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6月调至中南大学中文系,2002年9月晋升为教授。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参加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的“博士服务团”,挂职云南省怒江州州长助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赴美国奥本大学访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