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教授龍吟先生
『壹』 小說,書名/冷月孤魂/分上下兩部。有看過這書或知道在哪個網站上有的話告訴我一下,感激不盡!
東方龍吟,本名閆華,別名嚴華,筆名華岩、禾書璧、冷志、龍吟等,江蘇徐州人,1957年10月生,高中畢業後到煤礦挖煤四年。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1981年底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屬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先後師從胡念貽、范寧二位先生,成為國學大師羅根澤和著名學者型詩人聞一多的再傳弟子。夙有創作歷史小說之志,然而兩位業師都告誡他先打好學問功底,生活積累豐厚之後再進行文學創作。研究生畢業後留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在《光明日報》、《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家級刊物上發表過數十篇有影響的研究論文,並於1983年成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卷中最年輕的編寫組成員,出版了四十餘萬字的《宋遼金詩選注》等專著,並參加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和《中國文學作品簡編》等書的撰稿工作。
1986年,龍吟先生被選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任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主辦的中南海業余大學教務長、副校長,被聘為副教授;其間他與著名學者陳晉、廖奔聯袂主編的大型系列叢書《驀然回首》,被權威刊物評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受青年人歡迎的叢書之一,龍吟自己所撰的《凄壯的祭壇——從中國古代改革家的悲劇看傳統文化中銳氣與惰性的對壘及其終結》(署名華岩),對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和年輕人影響很大。在此期間,他所主持編纂的《中國少年網路全書》,曾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新聞出版署優秀圖書等兩項部級大獎。
1990年,龍吟先生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其間擔任過全國性辦公室業務指導刊物《秘書工作》常務副主編,為該刊撰寫了大量的社論、雜文,其采訪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油盡燈未滅》,曾獲全國評比一等獎、《人民日報》頭版選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摘播。他主持翻譯的英文權威工具書《韋氏秘書手冊》,在當代秘書學界廣有影響。此間他為中外名人故事叢書所撰寫的《李大釗》(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一書,得到廣泛好評,成為國家教委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讀物,並有中篇小說《冷月孤魂》(又名《清高的孤魂》,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面世,收到較好的反響。
龍吟先生謹遵師命,40歲後才集中精力進行小說創作。 2000年1月1日,他的「文俠小說」開山之作《智聖東方朔》(三部六卷)由作家出版社以「新千年第一書」的形式出版,中央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以第一時間買斷電視劇改編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評書形式播出,包括《廣州日報》在內的十多家報紙爭相連載;海外多家出版機構紛紛購買版權,其中韓文版(5卷)已於近期正式出版。其後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他的《詩劍龍洲俠》,光明日報出版社和吉林文史出版社連袂推出《萬古風流蘇東坡》,華藝出版社出版了《怪傑徐文長》,均有不俗業績。
龍吟先生少年時代便喜愛東坡詩詞,大學二年級起便系統閱讀《東坡全集》,研究蘇東坡已達二十多年。然而這么多年來,關於蘇東坡的論文他一篇都沒寫。他認為:不透徹地研究被視為「天書」的《東坡易傳》,就無法把握蘇東坡的哲學思想和他詩詞中撼魂動魄的天人之境,東坡研究也就無從談起。二十年後,他在整理完《東坡易傳》,並為之全面注釋之後,蘇東坡的形象才在他的心中最後定型;於是龍吟先生推出《萬古風流蘇東坡》第一部《人望》、第二部《人倫》、第三部《人傑》(共六卷,全書暫定六部,12卷)。他在書中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全新的可喜可愛、可敬可佩、可悲可憫、可口可樂的曠世文化全才蘇東坡形象,受到中華書局的蘇學研究專家孔凡禮、復旦大學教授王水照、四川大學教授曾棗庄等名家的高度贊賞。已出的部分已多次重印,並已在台灣出版。
龍吟先生多次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生會的邀請,給大學生講演「文俠小說」的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如何弘揚等問題,反響十分強烈,已被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2003年,龍吟應暨南大學文學院之邀,調入暨南大學,在該校中文系國家文科基地講授文學創作課程。
2004年,龍吟先生與廣東省作協簽約,名列南粵八大重點作家之首。
2005年,龍吟先生的長篇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在出版地吉林省榮獲「長白山文學作品一等獎」。
2006年,龍吟先生的長篇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已入圍魯迅文學獎……
《清高的孤魂》
『貳』 <柔福帝姬>出書時對網路版改寫的那幾萬字不太成功,而且錯字連篇嗎
此次出版的是《柔福帝姬》修訂版,作者在網上初稿的基礎上進行了大篇幅修改增刪,改動字數長達7萬字,尤其是對金國部分,增寫了近兩章內容,加寫了被女作家侯虹斌稱為「心如玻璃七竅玲瓏,卻充滿了破壞欲」的寧福帝姬,以及完顏宗雋從弄權到受金主猜忌的內容。
《柔福帝姬》是這兩年紅遍網路的歷史情感小說,作者米蘭lady(天涯ID為Milanlady)這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說根據宋朝真假公主柔福帝姬的歷史疑案展開想像,以北宋靖康年間二帝被擄至金為背景,描述了一個亡國公主的一生,借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這樣一位身份特殊的女人,關照國難家仇對女性身心的摧殘和撕裂,以細膩的筆觸譜寫了湮沒在破碎山河間的一闋悲歌,頗能引人深思。
此小說連載時,在天涯等網路社區有著上千萬點擊率的超高人氣。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東方龍吟看過小說後提筆撰寫了一萬余字的序言,對小說價值給予肯定並向讀者推薦。書中封面及內文插圖則由國內優秀插畫家盧波花近四個月時間精心繪制。
《柔福帝姬》之主旨並非愛情的哀傷,也並非時代的興旺,卻是人生的變遷,它敘述著成長或衰敗的過程,無情或無常之間,又反現出生命的繾綣和永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寫作者的心意在歷史和想像之間,在既定記載和空白懸疑之間,在已逝之物和恆久輪回之間轉換不已。北宋宣和末年到南宋紹興初,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痛史,繁華盛極而時局劇變,天上人間地獄瞬時轉換,山河變色,從民族的命運到個人的榮辱,無不極具戲劇性。現代人穿越那些久遠龐雜的史料,浮想在那個時代里,那些活生生的個人的流離失所和榮辱悲歡,悲憫。原始的歷史記錄或者有技術性的超然,或者利益不同而莫衷一是,在擺脫了歷史考據的束縛後,便是小說的自由。
作者並未迴避靖康之亂的鮮血和狼狽,黍離之感後是人情老易悲如許。《柔福帝姬》有虛構和想像的成分,虛構乃是效忠於文學的真實,效忠於「永恆的現世中」的真實的痛苦和窘迫,虛構盡量在史料記述較為空白處展開。作為故事遠景的人物和事件,多數為對史料的整理轉述,米蘭的新聞工作經歷,使得她具備高效而流暢的概括能力,在保持風格的優雅委婉的同時,疏密有致,細膩和宏闊互相映襯。故事中景的人物,曄曄紫芝般的玉箱、敦厚惘然的高世榮、文采風流的趙楷….都各有幻想和苦衷,各有深沉而復雜的哀樂和悲歡,在這亂世和宿命中掙扎。近景主線中的主角趙構、柔福、完顏宗雋、嬰茀並不一定是歷史上的宋高宗、柔福帝姬、訛魯觀、吳皇後,但他們各自履行了史料記載的對應人物事跡,承載和體現著作者的設計匠心。
作為女性作者,米蘭對人物情感的設計和把握細膩微妙。但《柔福帝姬》人物間的情感糾葛並不是常見的金風玉露和流水高山。魔鬼梅菲斯特唱道「誰能如願以償,此問傷心難言」,《柔福帝姬》中沒有人的夢想能夠實現、情感獲得歸宿、戀慕保持純粹,沒有人能心心相映,沒有人能獲得平靜和幸福。這宿命來自時代,也來自人心不可逃避的自私、貪婪、虛偽、狂妄、報復心。作者對情感的設計和處理上也有女性的潔凈、剋制和含蓄。趙構和柔福之間貌似兄妹禁忌之愛,實則是彼此把對方當成了幻想中的完美自我,並無真正的理解和共鳴,他們在靖康之亂的浮沉中各自改變,重逢時仍然試圖按當年心中的藍本塑造對方,結果自然是失望和絕望。嬰茀或許因理解而愛上趙構,但她的愛也因為了解的日漸清晰而永遠無法抵達,萌生愛的理解轉為權力博弈中的機謀和利器。宗雋對柔福則無法擺脫「勇猛的異族人」對戰利品的把玩和奴化。時代的變故給予人物清平時代的不可能有的邂逅和際遇,他們彼此的挽留和牽制,宛如天意的嘲諷。
當然《柔福帝姬》的故事架構並非一切為情感而服務,相反,人物的情感生發於更宏闊的時代哀歌,愛和恨並非兒女之情那麼純粹,沒有驚才絕艷的愛情,只有笨拙、荒唐、無告的人生。人物的設計中並無道德判斷的先入為主,也絕非道德虛無的左右逢源,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時代的浪潮中各個生長,呈現著矛盾與和諧,繽紛多態。例如主角柔福,小說以《柔福帝姬》為名,柔福貫穿了故事的主線,是小說中少有的光明人物,乾坤顛倒的國破家亡中,她是始終不泯生命的明亮和熱度,柔福對少年趙構的戀慕是少女對英雄的浪漫理想,不願相信自己的民族已疲蔽到任人宰割,她這理想初始純凈而光明,而靖康之恥的鮮血和死亡浸泡了熱切的向上的生命,熱情和純粹變為高蹈和酷烈,希望以絕望為終結。機心深沉的嬰茀謹慎之後也有直覺的感性,一生的遺憾或就在於毫無差錯;趙構得到時代的眷顧,機遇給予他實現抱負的可能,他攥住了權力,放棄了責任,變成了後人唾棄的懦弱君王。沒有人從故事之初就立志要變成結束時的模樣,讀者盡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知識背景,或欣賞,或鄙夷,只是贊賞中難免帶有哀憫,譴責常伴隨著同情,在命運的「天意從來高難問」之後,是復雜的世間況味。
歷來以靖康之亂為背景的小說並不鮮見,這些小說絕大多數都力圖表述小說作者對那段歷史的解讀,但是《柔福帝姬》特異之處在於,作者之志並非在於解讀歷史,去構築一個想像彌補過的時代模型。容易援例的是黃仁宇同以柔福帝姬為主角的《汴京殘夢》,黃仁宇說明道:小說者fiction也,歷史只注重事實何以如是展開,歷史小說雖不離現實,但是要兼顧應否如是展開。黃仁宇的柔福和米蘭的柔福顯然並非一個人物,而她們也都和歷史上的柔福若即若離,歷史的框架下小說各有懷抱。
『叄』 龍榆生的介紹
龍榆生(1902-1966),抄名沐勛,晚年以字行,號忍寒。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江西萬載,1966年11月18日病逝於上海,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主編過《詞學季刊》。編著有《風雨龍吟室詞》、《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1。
『肆』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的文化傳統編輯
校訓「忠信篤敬」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論語·衛靈公》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
「忠、信、篤、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數千萬曆史文化的積淀,使它們大致具備了以下的意義內涵:
忠:有忠誠、不貳、盡心、無私等意義。
信:有誠實、不欺、道義、真確等意義。
篤:有厚實、真誠、牢固、專一意義。 敬:有恭敬、嚴肅、尊重、謹慎等意義。
這四個字的意義有交叉,也可以組合使用,更可以與別的字組成新的具有道德內涵的詞語,變化很多,富於生成能力。
「忠、信、篤、敬」四字,除了繼承其原有積極的道德含義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過時的內容,還應該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內容。 暨南大學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在標志的設計上,字母「JNU」構成一艘中國特點的帆船。「船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為文化交流的橋梁」,船體厚實,富有文化承載力度,線條連接充滿動感,體現暨大的薪火相傳、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同時也寓意暨南大學揚起風帆,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意念;同時標志的視覺中心是圖案化壽字文「南」字,傳神地反映中華傳統的文化。
標志將字母和中文有機結合,認讀性強,見解鮮明,線條流暢,氣運平衡。標准色採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顏色:藍綠色,寓意暨南大學歷經百年,依然蓬勃煥發著茂盛的生命力;整體更和諧統一沉穩大氣,吻合暨南大學忠信篤敬,悠久歷史、學術嚴謹活潑的風格。 暨大第一首校歌是該校創辦時的校歌,發表於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鑒》,歌詞強調「誓為祖國強海權」,「喚起僑魂風雲變」。第二首校歌未見在學校的刊物發表過。據老校友回憶,學校曾採用《孔子頌》作校歌。其內容是提倡尊師重教。第三首校歌發表於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鑒》。其內
容是宣揚民族精神和僑校的歷史使命。第四首校歌發表於1948年暨南大學《畢業紀念冊》。其主題是:「要把光榮的民族文化,廣播到海外!」
第五首是在1986年暨南大學80周年校慶之前,歌詞追溯學校幾度遷移,歷經「鍾山、黃浦、建陽、白雲」,「我們是來自五洲的炎黃子孫……尋根啊,根在中華……任重道遠,發揚光大民族魂」。這第六首校歌注重對新世紀暨南精神的提煉,不但將「忠、信、篤、敬」的校訓寫入歌中,同時也將暨南大學的僑校特色等巧妙地貫穿在歌詞中。
校歌(合唱版):龍吟詞,相西源曲
揚子滔滔連珠江,暨南教澤播八方
百年滄桑千里路,一朝涅盤出鳳凰
言忠信,根在中華
行篤敬,走遍萬邦
四海關愛,暖流盪漾
五洲學子,匯聚一堂
劍鋒礪就,桃李芬芳
德潤寰宇,輝映炎黃。 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國際文化聚暨南是暨南大學的傳統活動項目之一。2002年舉辦第一屆。每年的國際文化聚暨南都是彰顯暨大作為「華僑最高學府」特色的櫥窗,藉由此窗口突顯暨大「僑校+名校」的特色。
國際文化聚暨南不只是短期的活動噱頭,它是一直以來,暨大僑校特色的表現,多元文化在校園中結合的展示,是團結廣大師生們的象徵,是各民族傳統與文化的融合,是校內的內招生與外招生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來自世界各地的暨南學子真正體驗到校內多元文化的風采。[47]
一年一度的「國際文化聚暨南」學生活動興起於學生創意的活動,立志於讓在校就讀的多國學子展示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當然,各國美食是其中吸引人的部分。學生們把他們的建陽籃球場裝飾成集現代與古典於一身的「飛機場」。數架「飛機」帶領參觀者游覽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領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風情。有靜態的各國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介紹展板,有活躍的游戲和現場表演,有最直接的味覺刺激,也有深厚的文化感染。 1978年暨南大學復辦之後,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也帶來了各地的美食習慣。國內各個地方的地方菜,香港、澳門的粵菜系,還有東南亞各國的菜式,在暨大學子中得到了自發的「融合」。這是全校性的美食節日——
在美食節上,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僑眷、僑生帶來自己精心製作的、具有僑居國特色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各式各樣的菜色一字排開,配上製作人自己構思的菜名,匯成別具一格的、具有濃郁國際特色的自助大餐,給多姿多彩的暨南園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伍』 《柔福帝姬》的結局怎麼樣悲的還是喜的
《柔福帝姬》的來結局是悲劇源:那女主角最後病死了,男主角和別人去美國了。
內容:
臨安皇宮內,在幾句禮節性的淡然寒暄之後,柔福隨趙構步入殿中。
她的步態自小時起就很優美,尤其是如現在這般安靜地移步的時候。趙構注視著她的一舉一動,一個十五歲少女的身影漸漸自記憶深處浮現而出,大袖長裙、褕翟之衣,頭上戴著九翚四鳳冠,微微笑著應父皇的要求以淑女之姿翩翩地走著,有步步生蓮之美態。
但,當柔福邁過門檻進殿時,他注意到她探出羅裙的足。這不是他印象中柔福的纖纖金蓮。他立即想起了一事。在迎柔福歸來前,他曾命以前認識柔福的內侍省押班馮益和宗婦吳心兒前往越州驗視,看甄采所發現的這個姑娘是不是真的柔福帝姬。兩人回來說:「眉眼完全一樣,只是略瘦弱了些,問汴京宮中舊事也答得無一錯誤,不過雙足比以前大了許多。」
『陸』 暨南大學的文化傳統
校訓 校訓「忠信篤敬」四個字的出處十分古老。《論語·衛靈公》記載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是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敦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虛偽,行為輕浮狂妄,就是在本鄉本土,難道行得通嗎?」其內容包括了「言」和「行」兩個方面,也就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內容。
「忠、信、篤、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觀念,數千萬曆史文化的積淀,使它們大致具備了以下的意義內涵:
忠:有忠誠、不貳、盡心、無私等意義。
信:有誠實、不欺、道義、真確等意義。
篤:有厚實、真誠、牢固、專一意義。
敬:有恭敬、嚴肅、尊重、謹慎等意義。
這四個字的意義有交叉,也可以組合使用,更可以與別的字組成新的具有道德內涵的詞語,變化很多,富於生成能力。
「忠、信、篤、敬」四字,除了繼承其原有積極的道德含義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過時的內容,還應該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內容。 校徽 暨南大學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在標志的設計上,字母「JNU」構成一艘中國特點的帆船。「船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也為文化交流的橋梁」,船體厚實,富有文化承載力度,線條連接充滿動感,體現暨大的薪火相傳、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同時也寓意暨南大學揚起風帆,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意念;同時標志的視覺中心是圖案化壽字文「南」字,傳神地反映中華傳統的文化。
標志將字母和中文有機結合,認讀性強,見解鮮明,線條流暢,氣運平衡。標准色採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顏色:藍綠色,寓意暨南大學歷經百年,依然蓬勃煥發著茂盛的生命力;整體更和諧統一沉穩大氣,吻合暨南大學忠信篤敬,悠久歷史、學術嚴謹活潑的風格。 校歌 暨大第一首校歌是該校創辦時的校歌,發表於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鑒》,歌詞強調「誓為祖國強海權」,「喚起僑魂風雲變」。第二首校歌未見在學校的刊物發表過。據老校友回憶,學校曾採用《孔子頌》作校歌。其內容是提倡尊師重教。第三首校歌發表於1929年出版的《暨南年鑒》。其內容是宣揚民族精神和僑校的歷史使命。第四首校歌發表於1948年暨南大學《畢業紀念冊》。其主題是:「要把光榮的民族文化,廣播到海外!」
第五首是在1986年暨南大學80周年校慶之前,歌詞追溯學校幾度遷移,歷經「鍾山、黃浦、建陽、白雲」,「我們是來自五洲的炎黃子孫……尋根啊,根在中華……任重道遠,發揚光大民族魂」。這第六首校歌注重對新世紀暨南精神的提煉,不但將「忠、信、篤、敬」的校訓寫入歌中,同時也將暨南大學的僑校特色等巧妙地貫穿在歌詞中。
校歌(合唱版):龍吟詞,相西源曲
揚子滔滔連珠江,暨南教澤播八方
百年滄桑千里路,一朝涅盤出鳳凰
言忠信,根在中華
行篤敬,走遍萬邦
四海關愛,暖流盪漾
五洲學子,匯聚一堂
劍鋒礪就,桃李芬芳
德潤寰宇,輝映炎黃 暨南精神 忠信篤敬
知行合一
自強不息
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