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質結構所博士導師
⑴ 福州大學出過哪些名人
1、魏可鎂
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催化劑工程技術專家。福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吳新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家,1966年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畢業。
3、林惠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專家,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4、洪茂椿
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1978年畢業於福州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5、盧嘉錫
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州大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福州大學副校長,是福大的創始人。
6、付賢智
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學校長。
7、林金明
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8、何志毅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助理,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兼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福州大學客座教授,福大77級校友。
9、黃明東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
10、陳文哲
廈門理工學院院長,82級校友,201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
11、王欽敏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畢業於福州大學地礦工程專業,曾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州大學副校長等職務。
12、陳希
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曾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歷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副部長、遼寧省委副書記。
13、梁綺萍
福建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四屆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第八屆福建省人大常委。
14、雷春美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委統戰部部長。
15、郭振家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新聞出版局局長。
16、葉雙瑜
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省直機關工委書記。曾任福州大學黨委書記、福建省副省長。
17、李祖可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18、何明華
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
19、陳濤
共青團福建省委副書記。
20、郭廷標
遼寧省原政協主席、黨組書記,遼寧省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省人大副主任。
21、梁建勇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22、黃維禮
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
23、謝蘭捷
福建省交通廳廳長,1975年畢業於福州大學土建系工民建專業。
24、鄭松岩
曾任中共福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現任福建省省長助理。
25、陳為民
中共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26、饒南湖
雲南省玉溪市市長。
27、陳景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地質采礦工程系。
28、羅映南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教授級高工。
29、陳新楚
福大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軟體百強企業第24名)董事長,福大最慷慨的校友。
30、胡鋼
新大陸集團董事長兼總裁,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電氣系。
31、洪志銘
廣州石油化工總廠廠長。
32、王昆東
廈工集團董事長。
33、林雲
拓福集團董事長。
34、鄭振欣
福建紫金建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35、黃其森
泰禾集團董事長。
36、李躍民
福建中煙工業公司副總經理,歷任龍岩卷煙廠廠長。
37、塗揚舉
國電新疆黨組書記、副總經理。
38、陳聰聰
香港綠洲行董事長。
39、周振鶴
中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1963畢業於福州大學礦治系。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讀研究生,師從譚其驤院士。1983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為中國首批兩名文科博士之一。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⑵ 你好,能推薦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幾個化學相關比較好的博導嗎最好加上他們各自的研究方向。
- 一、吳新濤,男,1939年4月出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結構化學》(英文版)主編,中國科協和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晶體學會榮譽副理事長,福建省科協主席。
- 研究方向:
1.納米團簇的設計合成、結構調控及其性能研究
2.半導體或熒光性質的納米復合材料
3.納米分子磁性吸附分離材料 - 無機功能材料
- 納米材料
- 配位聚合物
- 無機-有機雜化材料的制備、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和應用研究
- 新材料與器件研究
二、 洪茂椿,男,博士,中科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三、姚元根 男,1962年7月出生。
,《結構化學》常務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重要生物過程中的結構化學問題(金屬簇物對氮等小分子的成鍵和活化機理);無機-有機雜化分子樹型催化劑的研究。
⑶ 梁敬魁的人物簡介
梁敬魁,晶體結構化學家。1931年4月28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祖輩在福建閩侯務農,父親18歲時到福州電力公司當工人,家境清貧。1949年前,梁敬魁所以能繼續學習,靠的是父親所在的福州電力公司工會給學習成績優秀的子弟以獎學金。
1955年7月梁敬魁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隨後被派赴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1956年10月成為蘇聯科學院冶金研究所金屬合金熱化學和晶體化學研究生,受業於庫爾納科夫門下。1960年1月獲蘇聯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晶體學研究室、相圖與相變研究室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物理研究所晶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相圖與相變研究室主任,固體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1983年3月至1987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1987年7月又調回北京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級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1993年12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梁敬魁現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相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X射線衍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晶體學國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X射線衍射分會主任、北京動態與穩態分子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福州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技大學結構分析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物理學報》副主編、《物理化學學報》和《結構化學》編委、《粉末衍射》顧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機材料學科評審組成員。
梁敬魁在大學階段師從著名化學家盧嘉錫,對物理化學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留學蘇聯期間,在庫爾納科夫指導下從事固體材料熱平衡研究。回國初期,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陸學善學部委員(院士)指導下,他在多晶X射線晶體學方面受到嚴格訓練,使他長期在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個學科的交叉領域方面從事研究工作,特別是對無機功能材料(包括高鍀超導材料、電光、非線性光學材料、快離子導體材料、稀土磁性和貯氫材料)的合成、相關系和晶體結構的前沿課題和應用基礎課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梁敬魁在多晶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和點陣常數精確測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在60年代初期,計算機程序在中國尚未在多晶X射線結構分析中得到應用時,他就以其深厚的晶體化學理論知識、精確的實驗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用多晶衍射法成功地測定了一系列金屬合金和無機鹽的晶體結構,發現了一些新的結構類型,並糾正了一些文獻中的錯誤。
80年代,梁敬魁在高鍀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中,根據高鍀氧化物超導體晶胞尺寸a軸與b軸短,c軸長得多的結構特點,提出依據多晶衍射圖譜第一條衍射線面間距值,確定超導體晶體結構類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簡便方法。他還發現了理想化學通式為TlBa2Can-1CunO2n+2.5(n=1,2,3,4…)的鉈系超導體單Tl-O層的新結構類型。指出了Y-Ba-Cu-O體系的超導相屬陽離子分布有序的畸變類鈣鈦礦型結構,Y∶Ba∶Cu的原子比例應為1∶2∶3,推動了早期超導體的合成工作。
梁敬魁在 La-Ba-Cu-O體系中觀察到LaBaCu2O4.5(即所謂La-112相)的基礎上,糾正了國際上報導的認為La-112為獨立相的錯誤,指出並通過實驗證實了它是LaBa2Cu3O7(即La-123相)超導相在富La2O3區域的固溶體,在固溶區內超導轉變溫度隨成分而異。他測定了一系列超導體系的相關系和晶體結構,總結出超導相的結構規律,指出了由於超導相單胞中氧含量的可變性及非等電價離子相互代替的可能性,擴大了探索新材料組分的選擇范圍。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重視和高度評價,有關專家評議指出:所取得的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國際先進的學術水平。
梁敬魁用精確的點陣常數測量和長時間的退火處理,在Cu-Au二元系中觀察到一系列雖經國外多年研究也未發現的一系列新的超結構現象,並從熱力學的觀點加以解釋,豐富了有序化超結構相形成的實驗和理論。他還提出了晶體點陣常數測量精確度為十萬分之三的簡便方法。
梁敬魁系統地測定了大量相圖,並開拓其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從60年代開始,他測定了一系列的Ga合金、稀土合金、碘酸鹽、鈮酸鹽、硼酸鹽以及氧化物體系的相圖,並開展了相圖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研究。70年代末,他通過硼酸鋇相關系的相圖研究,糾正了在硼酸鋇-硼酸鈉體系中具有倍頻效應的物質是「硼酸鋇鈉」的錯誤看法,指出具有倍頻效應的物質是硼酸鋇的低溫相,並依據相圖的研究結果,提出並成功地用熔鹽提拉法在硼酸鋇相變溫度920℃以下,首次生長出了硼酸鋇低溫相單晶體,解決了硼酸鋇低溫相單晶體生長的原理和實踐問題,為以後的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打下了基礎。80年代開始,他在研究相變的過程中發現一系列新相,並從晶體結構和熱力學的角度闡述其機制,加深了對重建型相變的認識。他利用相變的誘導作用,提出制備物相的新方法,用非晶態合成製得在通常條件下難以合成的物相或獲得具有某種性質的亞穩相,例如在常壓下成功地獲得了通常必須在高壓下才能合成的r-LiBO2。
此外,梁敬魁主持並完成了核試驗爆炸瞬時測溫裝置的研究,該裝置在中國第1次地下核爆炸測溫工作中獲得成功,這一測溫方法現仍被採用。
梁敬魁主持獲獎的研究項目有:核試驗瞬時過程測溫裝置的研製,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X射線粉末衍射技術的建立和完善,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碘酸鹽的相圖、結構和相變研究,獲198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鹼與鹼土金屬硼酸鹽體系相圖、相變和相結構的研究,獲1988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液N2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合成、相關系和晶體結構,獲1991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高鍀氧化物超導相的合成、相關系和晶體結構,獲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梁敬魁與他人合作的靜電場作用的a-LiIO3晶體異常現象的研究,獲1979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與他人合作的鈮酸鍶鈉鋰晶體生成、性能及相關系的研究,獲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與他人合作的高鍀氧化物體系超導體的發現,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梁敬魁還培養了大批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簡歷
1954.6.1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7 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
1955.7-1956.7 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和哲學
1956.9-1960.2 莫斯科蘇聯科學院A.A.Baykov冶金研究所金屬合金晶體化學和熱化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
1960.2. 獲蘇聯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1960.3-1984.1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研究員、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導師、晶體學研究室課題組長、學術秘書、副主任、主任、相圖相變研究室主任
1984.2-1987.7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導師、研究員
1987.8-現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導師、物理所和凝聚態物理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3.11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為院士)
⑷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機構領導
歷任所長姓名 任期 盧嘉錫 1960.2-1984.3(此後任名譽所長) 梁敬魁 1984.7-1987.6 張乾二 1987.6-1992.5 黃錦順 1992.5-2000.6 洪茂椿版 2000.6-2013.9 參考資料: 歷任黨權委書記姓名 任期 周長清 1972.7-1973.6 李慶京 1974.12-1977.10 庄牧 1982.10-1989.11 趙木銓 1989.11-1994.1 林東欽 1994.1-1998.7 黃錦順 1998.8-2000.6 程文旦 2000.6-2009.6(2000.6-2003.3任副書記主持工作 參考資料:
⑸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曹永革怎麼樣
福建工大岩土工程研究所,屬福建工程學院舉辦的高校全資科技型校辦企業。本所前身於93年3月開始在三明市進行基樁靜載試驗,1994年6月通過福建省建委樁基檢測資質考核,獲得樁基檢測資質證書。之後在福州、三明、泉州、莆田、龍岩、寧德等地區開展岩土工程檢測業務,1996年申報福建建專岩土工程研究所,在省建委、省編委、省科委等支持下於1996年11月批准正式成立福建建專岩土工程研究所,進行了法人工商注冊和稅務登記。2002年隨著主管單位合並升格成立「福建工程學院」本科高校,本所的發展又迎來新的機遇。為統一協調「福建工程學院」校辦科技產業的全面發展,2005年3月本所經省教育廳、工商局、建設廳等管理機關批准更稱為:「福建工大岩土工程研究所」。
多年來本所開展了大量的岩土工程檢測、監測和岩土工程試驗。本所技術力量雄厚,具有一批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經驗的教授、高級工程師帶頭,眾多經過多年實踐鍛煉的岩土工程師組成的岩土工程科研、檢測隊伍,還有數量充足的助工、技術員和內務管理人員所組成的企業團隊,依託福建工程學院教育和科研平台,貫徹實踐「產、學、研」結合的辦所宗旨。有能力完成各類地基及樁基靜載試驗、高低應變動測、聲波透射法檢測、鑽芯法檢測和基坑監測以及有關岩土工程的其他檢測和研究工作。
到目前為止完成的檢測工作量已達數千個工程項目。特別是福建工程學院成立以來的近三年,本所業務更有突飛猛進的發展,2003年至今每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以上,檢測、監測、試驗成果得到社會好評,並完成了一批有影響的岩土工程科研成果。
為全面提升我所的綜合實力和學術水平,我們不斷努力提高工作的計劃性、科學性、准確性,重視科研和生產第一線的投入,不斷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健全完善的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本著「精益求精,與時俱進」的精神,堅持「質量第一、人才第一、科學公正、誠信至上」的宗旨,竭誠為社會用戶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努力為實踐高校教育、科研和為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開拓前進。
⑹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資訊。
⑺ 曹榮的個人簡介
1989年、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1996年在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專物及化學科屬技系做博士後,2000—2002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物質科學國際研究中心聘為日本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高級專家。現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結構化學》編委,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及福州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無機化學基礎研究,開展含硫過渡金屬化學、金屬原子團簇化學、金屬配位聚合物化學及無機納米分子材料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系統地開展了含有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極配體的MO(W)-Cu-S化學物的研究,合成並表徵了二十幾個新型化合物,在國內首先開展95MONMR的研究工作。
⑻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簡稱福建物構所(FJIRSMCAS)。研究所由盧嘉錫院士回創建於1960年;1961年調整合並為理答化研究所;1962年改名為華東物質結構研究所,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1973年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1研究所以結構化學和光電材料優勢帶動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裝備製造等相關學科發展。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702人;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3個,福建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福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福建省級技術開發基地1個,福建省級科技創新平台1個;有在學研究生共4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