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劉
① 遼寧大學研究生院文藝學導師都有誰啊還有,教研究生現當代文學的老師都有誰
文藝學有崔海峰吧。。。看你擅長哪一科,上遼大官網招生簡章上面找,有要求考試的書目和博士點信息
② 遼寧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耳熟能詳的大家已經說的很多遼,so我來說一下自己身邊的人。
是一個很好看的學姐,就讀於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
我們是在一個關於愛麗絲的展覽碰面的,然後機緣巧合下加了微信。
她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保研到了西南財經大學,同時自己也有很多熱愛的東西,其中最讓我震撼的就是她去考了潛水證並且有了潛水的經歷,除此之外還有過蹦極!我覺得女孩子就應該像她一樣,精緻、優秀、把喜歡的東西做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深度,並且敢於嘗試一些新奇和冒險。大概是閱歷越多然後自己的人生才會更有意義一些吧,我猜測。
我記得我收到遼大錄取通知書告訴他的時候,他還說以後我們就是校友啦。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會偶爾交談,當然基本上都是我有學習方面的問題去討教老師,始終對他保持尊敬。覺得好好哦遇到了這樣的老師。BTW他還說了遼大的食堂是真的真的很好好吃哈哈哈哈哈。
(圖為高中的一節練習題啦,假期回去看望老師的時候旁聽了一節英語課,老師也給我發了一份題重新感受高中英語)
總之覺得他們是在我心中熠熠生輝的校友啦。
③ 遼寧大學文學院的取得成就
201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已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准,遼寧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已獲批准。
文學院剪紙作品《龍騰2012》獲得《遼沈晚報》剪紙大賽特等獎,為搭建學校和社會的溝通平台,提升藝術類學生的專業水平,培養其獨特的審美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文學院組織廣告學學生參加《遼沈晚報》剪紙大賽,其中文學院剪紙作品《龍騰2012》獲得了《遼沈晚報》剪紙大賽特等獎,並被第十二屆全運會組委會收藏。作品構圖為騰飛的巨龍,其神采飛揚、氣韻生動。整幅作品結構宏大,細節精緻,顏色為中國的傳統紅色,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也昭示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龍馬精神。這幅作品是在文學院李芳凝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由廣告學專業吳學行、徐俊傑、梁雪嬌、郭志遠、王岩等同學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合作完成。他們將絕妙的創意、精巧構思、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創作出世界最大的剪紙作品,彰顯了文院學生絕佳的藝術才能,弘揚了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文學院高凱征、王純菲教授喜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10月19日通過官方網站對外發布《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公告》稱,經評審和投票,產生了30篇(部)獲獎作品,其中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各5篇(部),文學翻譯空缺。在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7—2009)獲獎作品名單中,我校文學院高凱征教授(筆名高楠)、王純菲教授所著《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獲得文學理論評論獎,這是繼王向峰教授獲第三次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之後文學院教授再次獲得的殊榮。
《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200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本著作在傳統、市場經濟、大眾文化、新世紀當代傳媒以及意識形態演進的綜合時代背景下,對中國文學跨世紀的文學演變進行系統的理論求解,全面地呈現了世紀之交的文學景觀。④ 遼寧大學文學院
文學院有N多專業
還區分本科,研究生還有博士生
也不知道你問的是那個年級的哪個專業⑤ 關於遼寧大學文學院宋戈教授的書
我也是宋老師的學生,講得真好,但我也不知道老師出了什麼書~
⑥ 遼寧大學文學院的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教抄授襲、副教授3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8名。有遼寧文學學會、遼寧省語言學會、民俗學會等學術機構駐院。
文學院現任主要教授:
教授:高凱征 教授:許志剛 教授:宋玉書 教授:許皓光
教授:趙凌河 教授:胡勝 教授:王春榮 教授:塗光社⑦ 遼寧大學人文學院
一般來說正規一定的有應該參加全國成考的,那種免試入學的要加以小心,我有個朋友就是去那種免試連讀的學校結果學歷國家不成人。
⑧ 遼寧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作為亞澳商來學院的大自一學生,首先要推薦的是王曉紅老師的馬克思主義課。
王曉紅老師1968年出生於遼寧省錦州市,199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系哲學系哲學專業。現擔任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副院長。
⑨ 紅學,研究者,都有誰
紅學家有周汝昌、馮其庸、蔡義江、李希凡、鄧魁英、張俊、呂啟祥、顧平旦、周思源、杜春耕、丁維忠,張慶善、卜鍵、孫玉明、沈治鈞、曹立波等。
周汝昌,我國著名紅學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於天津鹹水沽鎮。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曾就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周汝昌,這位著名的紅學家,似乎從小就與《紅樓夢》有緣,在孩提時,就聽母親講述《紅樓夢》里的故事。在他腦海里,遠遠地出現紅樓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後,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齋詩鈔》,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紅學,一生不醒。這正應了他的《獻芹集》扉頁上的一句話:借玉通靈存翰墨,為芹辛苦見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幾歲,雙耳失聰,後又因用眼過度,兩眼近乎失明,僅靠右眼0。01的視力支撐他治學至今。《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書法藝術》《楊萬里選集》這一部部窮盡畢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造詣,遠非「紅學家」一詞所能概括。今雖已是耄耋之人,思維較先前毫不遜色,每日仍筆不停揮,著書立說。
李希凡,原名李錫范,字疇九。少時發表習作詩文時,摯友譚北生建議按原名的諧音署筆名「李希凡」,他欣然從之。此後參加革命,走上文壇,均以改名行。
1957年1月出版的《紅樓夢評論集》(與藍翎合著),是在《紅樓夢》研究問題大討論中所發表的論文的結集。這些紅學論文,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批評了俞平伯先生研究《紅樓夢》的學術觀點和方法,及以胡適為代表的「新紅學」派主觀唯心主義。並提出了新的見解:《紅樓夢》是一部具有偉大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的現實主義的傑作,「是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
馮其庸,我國著名「紅學」家,曾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紅學會會長等職。長期以來,一直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史、古典小說、戲曲、中國文化史、中國繪畫、書法藝術等。特別是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研究上,有很高的成就。馮其庸先生為推動和發展新時期紅學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間,馮其庸先生還發表了大量紅學著作。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新校注本紅樓夢》、《八家評批紅樓夢》等作品,深得海內外紅學愛好者的好評。⑩ 民俗學導師
遼寧大學研究民俗學在國內比較著名的。多年來在烏丙安教授的帶領下,取得累累碩果。遼寧大學民俗學現有專人任職導師5名,分別是周福岩、江帆、王巍、吉國秀、隋麗。
烏丙安,中國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筆名烏克,1929年11月3日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人。作為世界級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教授以《民間文學概論》、《民俗學叢話》、《中國民俗學》、《民俗學原理》、《民俗文化新論》、《中國民間信仰》、《神秘的薩滿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義的民俗學專著,為中國與國際民俗學事業和民俗學專業教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代民俗學史冊上,被譽為「我國第二代最富有聲望的民俗學家」。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周福岩教授
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遼寧沈陽人。1995年於遼寧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烏丙安教授。1998年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民俗學博士學位,師從鍾敬文教授。現為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授, 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2008年獲教育部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與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的文化比較、口承文藝美學與民眾社會意識研究。主要學術兼職: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遼寧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
主持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俗與日常生活──關於民俗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1998年以來主持並參與省級科研項目若干。現講授中國民俗學、中國民俗學史、社會學原理與方法、當代西方社會人類學、當代西方社會哲學、符號學、民俗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等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
2002年起連續評為遼寧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2005年獲遼寧大學首批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06年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專著《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為對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3);編著4部;於國家核心學術期刊《民俗研究》、《人文雜志》、《民族文學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文藝理論與批評》等發表論文20餘篇,成果在國內學界產生廣泛影響。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江帆教授
江帆,女,1952年生,遼寧省沈陽市人,現任遼寧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東北區域民族與文化、生態人類學與民俗學、民間文學及傳承人研究。其中,對著名民間故事家譚振山長達二十年的追蹤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近十餘年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學術著作7部,田野采錄作品集2部,參編民間文學教材2部。學術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及省級獎,1995年被授予「遼寧文藝新星」稱號,1999年被遼寧省命名為「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
主要著作有:《生態民俗學》、《滿族生態與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遼北山區生態民俗與可持續發展》、《民間口承敘事論》、《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合著)、《中國民族村寨調查——沈陽錫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主要獲獎有:《民俗學田野作業研究》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二等獎(2001);《生態民俗學》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三等獎(2004);論文《女性的民間信仰與變遷》獲遼寧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9);論文《民間敘事的即時性與創造性》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一等獎(2005)。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吉國秀教授
吉國秀,遼寧清原人。1993年7月畢業於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2001年7月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師從鍾敬文先生和萬建中教授學習民俗學。2004年6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教師。2012年9月,始任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領域:區域民俗學;民俗學方法論反思。
著作:
1.《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路重建:以遼寧省東部山區清原鎮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2.《中國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遼寧大學民俗學導師--隋麗副教授
隋麗,女,漢族,1974年出生,遼寧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教師,講師。1993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997年畢業後留校工作。1999年至2002年在遼寧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考入遼寧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2008年獲文藝學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遼寧大學文學院新聞系任教,2011年調入民俗學教研室。
在學術研究方面,前期一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先後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專著1部:《現代性與生態審美》(學林出版社2009年出版),參編著作4部。代表性的論文有《中國現代文學生態主題的演進與變遷》(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生態審美視域中「征服主題」的差異》(遼寧大學學報, 2008年第5期);《東方意象生態視角的審美特質》(遼寧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女性文學女兒化審美心態的對抗與突圍》(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