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程林教授
『壹』 山東大學所有教授名單
學校博士生導師 名單,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頁查找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傅有德 劉陸鵬 何中華 高鑒國 林聚任 陳堅 劉傑 劉新利 王新春 顏炳罡 劉大鈞 林忠軍 宋全成 謝文郁 王善波 苗潤田 艾里克 劉玉建 李培林
經濟學院
於良春 臧旭恆 孫曰瑤 侯風雲 張東輝 劉國亮 范愛軍 孔慶峰 張宏 劉慶林 樊麗明 李齊雲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鳳鳴 曹廷求 任燕燕 陳蔚 林平 白景明 劉尚希 戚聿東 張昕竹
經濟研究院
黃少安 盛洪 王新軍 陳昆亭 孫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軍 王天義 史鶴齡 李銳
法學院
范進學 齊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硯濤 馮殿美 周長軍 於改之 劉保玉 王麗萍 徐顯明 郝鐵川 梁慧星
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玉安 崔桂田 王學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興 郇慶治 楊魯慧 臧秀玲 曹現強 趙明義 孔令棟 張錫恩 包心鑒 邢占軍 葛 荃 張 銘 張全新 朱 鋒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田建國 周向軍 孫熙國 徐艷玲 費利群 徐國亮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曾繁仁 譚好哲 陳炎 王汶成 儀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楊端志 張樹錚 唐子恆 楊振蘭 王平 李劍鋒 王小舒 廖群 孫之梅 黃萬華 張華 鄭春 張學軍 賀立華 劉方政 張志慶 袁世碩 周來祥 劉培
國際教育學院
寧繼鳴
文史哲研究院
杜澤遜 馮春田 馬來平 王承略 王學典 徐傳武 葉濤 鄭傑文 張富祥 傅永軍 龐朴 張士閃
外國語學院
苗興偉 劉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叢亞平 高文漢 張德祿 李銘敬 李德鳳
藝術學院
潘魯生
歷史文化學院
王育濟 於化民 張書學 張金龍 晁中辰 胡新生 欒豐實 譚世寶 顧鑾齋 方輝 曾振宇 陳尚勝 於海廣 劉玉峰 劉平 徐暢 胡衛清 趙興勝 姜生 李文海 馬新 齊濤 江奔東 劉鳳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榮 錢乘旦 張海鵬
數學學院
劉建亞 儀洪勛 史玉明 張順華 楊連中 彭實戈 芮洪興 羊丹平 王小雲 展濤 吳臻 陳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趙衛東 劉桂真 李國君 任秀敏 韋忠禮 司建國 欒貽會 吳建良 魏剛 黃華林 劉華文 葉揚波
物理學院
林兆軍 戴瑛 馮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傑 梁作堂 劉德勝 劉向東 馬瑾 司宗國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顏世申 張家良 張學堯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鄭雨軍 陳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張 澤 李衛 強 游 王占國 張瑞勤 宋愛民 焦 軍 孫振東 王萌 康仕壽
化學與化工學院
馮聖玉 譚業邦 魯在君 劉成卜 步宇翔 張冬菊 苑世領 王建武 郝愛友 趙寶祥 李曉燕 孫宏建 馬厚義 張樹永 楊延釗 焦秀玲 陳代榮 陳曉 侯萬國 徐桂英 孫德軍 鄭利強 沈強 郝京誠 黃錫榮 金文睿 張長橋 曹成波 李希友 馬晨 占金華 劉永軍 姜瑋 馬玉道 丁軼 孫道峰 錢逸泰 王琪瓏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鳳 佟振合 黃崇祺 閆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學學院
曲音波 陳冠軍 夏光敏 張玉忠 王金星 趙小凡 李越中 楊愛芳 白增亮 孔健 向鳳寧 鮑曉明 肖敏 許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馬翠卿 張舉仁 林建強 侯丙凱 谷立川 申玉龍 馮力駿 劉相國 陳靠山 祁慶生 張玉臻 王鵬 張新時 盧雪梅 劉巍峰 黃峰 趙建 陳秀蘭 高建剛 張先恩 雷 鳴 石德利 孔祥復 龐秀華 方詡 張偉 徐志剛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袁東風 趙聖之 李康 王洪君 張行愚 王青圃 劉琚 江銘炎 周衛東 孔繁敏 曹葉文 李桂秋 盧霏 連潔 常軍 卓壯 金國藩 薛其坤 張小民 劉允才 曹志剛 楊義先
晶體材料研究所
陶緒堂 徐現剛 黃柏標 趙顯 許心光 張懷金 胡小波 劉宏 崔得良 郝霄鵬 王聖來 孫洵 於曉強 何京良 蔣民華 王繼揚 許東 劉鐸 夏盛清 夏海兵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崔兆傑 高寶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欽艷 張建 劉汝濤 王睿 裴海燕 張 波
環境研究院
王文興 張慶竹 江桂斌 王韜
管理學院
徐向藝 楊蕙馨 王興元 胡正明 趙炳新 潘愛玲 陳志軍 丁榮貴 戚桂傑 溫德成 張體勤 張玉明 謝永珍 李海艦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傳忠 閔光輝 李勝利 關小軍 於化順 季忠 朱波 呂宇鵬 張玉軍 孫康寧 尹龍衛 趙士貴 王成國 武傳松 李亞江 孫勝 王廣春 王作成 田學雷 邊秀房 劉相法 王偉民 趙國群 鄒增大 李木森 范潤華 張建新 李輝 管延錦 朱瑞富 耿浩然 許斌 鹿曉陽 張希華 劉久榮
機械工程學院
艾興 張建華 黃傳真 鄧建新 王勇 張承瑞 馮顯英 宋現春 趙軍 李劍峰 張進生 周以齊 路長厚 周慎傑 王威強 葛培琪 董玉平 張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劉戰強 孫傑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許崇海 趙正旭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國祥 路春美 孫奉仲 杜廣生 韓吉田 程林 田茂誠 馬春元 潘繼紅 陳寶明 欒濤 張樹生 過增元 秦裕琨 陶文銓 王立秋 許明田 鄒勇
電氣工程學院
陳青 高厚磊 韓學山 李慶民 梁軍 劉玉田 劉志珍 譚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遠 徐衍亮 薛禹勝 張文 趙建國 劉淑琴 唐任遠 陳通文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劉伯強 魏守水 楊立才 劉常春 常發亮 劉允剛 李貽斌 隋青美 賈磊 張承慧 張光先 張慶范 張承進 王玉振 孫同景 劉樹堂 李歧強 田國會 張煥水 孟慶虎 吳耀華 俞夢孫 付敏躍 鄒難 陳冬岩 宋沐民
土建與水利學院
李術才 張強勇 李樹忱 曹升樂 王有志 姚占勇 陳衛忠 顧金才 唐春安 朱維申 鄔愛清 周學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龔斌 賈智平 李慶忠 李學慶 馬軍 孟祥旭 屠長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張彩明 朱大銘 王新軍 尹義龍 秦學英 王魯生 沙行勉 禹曉輝 彭京亮
體育學院
張瑞林
醫學院
龔瑤琴 劉奇跡 劉樹偉 李振中 張利寧 馬春紅 苑輝卿 賈繼輝 劉傳勇 潘芳 陳曉陽 侯桂華 張岫美 郭瑞臣 趙家軍 何深一 周庚寅 張運 張薇 張梅 黎莉 安豐雙 季曉平 陳麗 侯明 李延青 李興福 肖偉 曲迅 王傳新 遲兆富 程玉峰 胡立寬 胡三元 徐忠華 趙斌 柳澄 劉作勤 張源潮 劉子棟 汪運山 田興松 盧志明 郝愛軍 趙蔚明 陳哲宇 李新鋼 龐琦 朱長軍 李建峰 劉秀華 高成江 陳有海 鍾世鎮 王錫崗 韓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順 王向東 鞠秀麗 孫若鵬 張文同 潘新良 許安廷 孔北華 劉培淑 王波 楊興升 陳玉國 岳壽偉 高海青 於金貴 李春陽 馬立憲 王凱 閻明 董亮 卜培莉 張銘湘 鍾敬泉 曹義海 康維強 王興利 紀春岩 陳春燕 孫秀蓮 焉傳祝 李建民 聶林 徐祗順 史本康 陳雨信 牛軍 徐克森 楊其峰 董家鴻 馬榕 劉玉光 朱樹干 畢研文 吳樹明 田輝 魏奉才 吳欣怡 韓建奎 劉韶平 李淑玲 張繼東 趙玉霞 侯應龍 邢啟崇 閆素華 段瑞生 李傑 關廣聚 畢建忠 趙升田 余之剛 蔡景龍 李桂梅 王玉林 孫玉萍 王海波 陳子江 溫澤清 趙躍然 傅志儉 林殿傑 秦成勇 張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訊波 呂家駒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鄒承偉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劉奇 王錫明 武樂斌 賈堂宏 於金明 洪濤 馮健全 吳榮德 周東生 盧永田 榮海欽 王濱 魏光偉 王月蘭 鄭成雲 劉慶偉 彭志海 劉傳聚 王榮 蔣凡
公共衛生學院
趙仲堂 姜寶法 王志玉 謝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張傑 曹務春 王濟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國棟 徐凌忠
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孟慶躍 尹愛田 王健
口腔醫學院
楊丕山 王春玲 姜廣水 徐欣
護理學院
婁鳳蘭 徐大為 王 辰
葯學院
劉新泳 婁紅祥 曲顯俊 田志剛 王鳳山 徐文方 張彩 張建 張慶柱 趙桂森 張典瑞 方浩 凌沛學 劉珂 王炳和 張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軍 陳金釗 董學立 汪全勝 葛荃 付文忠 仵從巨 張紅軍 賴曉平 王冰 祝茜 張銘 羅潤東 綦建剛 孫基林 陳耀 董恩清 韓聖浩 呂鐵良 夏利東 顏毅華 趙剛 趙永恆 鄭衛民 薛安克 仝興華 吳佩林 李波
『貳』 王桂琴的山東大學教授
職稱:教授 碩士生導師
出生年月:1959年9月
籍貫:山東昌邑
學歷:
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文內化學院容 中國近現代史專業
任職簡歷:
曾任山東大學出版社發行部主任
現任山東大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主講研究生課程:出版發行研究,轉型期的大學出版發行業
專業特長及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文化產業管理,出版研究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近代中國社會的巨變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與升華》,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與教育對策研究》子課題 2006.10-2010.10
主要著作:
《卷簾天自高·編輯是書評隊伍中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青島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論文:
1.《讀<趙儷生史學論著自選集>》,載《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 《論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形成》,載《山東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3.《一部慧眼獨具的當代史學思想史——<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編輯手記》,載《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第2期。
4. 《田昌五與中國歷史學新體系》,載《山東大學學報》2003年第7期。
5.《 趙儷生先生和他的學術成就》,載《文史哲》2003年第9期。
『叄』 報考山東大學「傳熱強化理論與技術」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程林 1983年起來在山東大學、自東南大學歷獲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1992年任山東大學講師、1993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Email:[email protected]
田茂誠。1982.7-1986.7 山東工業大學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專業讀大學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6.7-1989.7 攻讀山東工業大學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 1989 年 7 月留校任教; 1995.3 - 1999.3 攻讀東南大學熱能工 程專業 博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9 年 11 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Email:[email protected]
『肆』 山東大學文學類知名教授有哪些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什麼/
http://www.lit.s.e.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55
『伍』 暗物質的研究歷史
21世紀初科學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人類已知的物質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還是個謎。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有84.5%是由暗物質構成,但一直未能證明其存在。 已有不少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是以「暗物質」的方式隱藏著。天文學家們稱,根據當前一些統計資料顯示,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暗物質很可能佔有宇宙所有物質總量的95%,而人類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不到10%。
20世紀30年代,荷蘭天體物理學家奧爾特指出:為了說明恆星的運動,需要假定在太陽附近存在著暗物質;同年代,茨維基從室女星系團諸星系的運動的觀測中,也認為在星系團中存在著大量的暗物質;美國天文學家巴柯的理論分析也表明,在太陽附近,存在著與發光物質幾乎同等數量看不見的物質。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學家扎維奇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不過,扎維奇的結果許多人並不相信。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根據對許多大型天體之間,如星系之間的引力效果的觀測發現,常規物質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引力,因此暗物質的存在理論被廣泛認同。
2006年1月6日報道,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確定了廣泛分布在宇宙間的暗物質的部分物理性質。從事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准備將此項研究結果公開發表。
2006年,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星系團1E 0657-56進行觀測,無意間觀測到星系碰撞的過程,星系團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質與正常物質分開,因此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天文學家推測,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占宇宙25%,暗能量佔70%,通常所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5%。因此,探測和研究暗物質很可能導致物理學界新的革命。
2007年1月,暗物質分布圖終於誕生了!經過4年的努力,70位研究人員繪制出這幅三維的「藍圖」,勾勒出相當於從地球上看,8個月亮並排所覆蓋的天空范圍中暗物質的輪廓。這張圖是通過引力透鏡原理獲得的。馬賽天文物理實驗室的讓-保羅·克乃伯(Jean-Paul Kneib)參加了這張分布圖的繪制工作,他認為這種「麵包丁」的形狀自25億年以來就沒有很大改變,所以我們看到的也就是暗物質的形狀。
2007年5月16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探測到了位於遙遠星系團中呈環狀分布的暗物質 。天文學家們稱,這是迄今為止能證明暗物質存在的最強有力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刊登在上。 研究小組成員、天文學家詹姆斯·傑說,「這是第一次探測到有著獨特結構的暗物質,它的環狀結構與星系團內部星系以及熱氣體的結構截然不同 」。這將有助於天文學家分析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的區別,理解引力作用是如何影響暗物質的 。
2009年12月21日,科學家在Souden煤礦中發現暗物質,這是迄今為止最有力的發現暗物質證據。其他實驗也在探尋來自暗物質的信號,比如地下氙(Lux)實驗。美國費米太空望遠鏡則試圖定位暗物質,尋找其在空間湮沒(暗物質發生碰撞時,兩個粒子將生成可以被探測器接收到的γ射線)的證據,但目前沒有任何發現。
2010年12月12日,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於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揭牌並投入使用,錦屏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達2400米,是當前世界岩石覆蓋最深的實驗室。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潔凈的低輻射研究平台,能夠自主開展像暗物質探測這樣的國際最前沿的基礎研究課題。清華大學實驗組的暗物質探測器已經率先進入實驗室,並啟動探測工作,而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等研究團隊也將進入這里開展暗物質的探測研究。
2011年5月,義大利暗物質探測無果,該研究結果質疑其它發現暗物質的結果。有科學研究表明,大麥哲倫星系(距離銀河系約16萬光年)未被銀河系的引力撕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暗物質的影響,使大麥哲倫星系倖免於難。
至2013年,尋找暗物質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質、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奧秘、結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研究已成為21世紀天文學和物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質是籠罩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現代物理學的最大烏雲,它將預示著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沖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日內瓦時間2013年4月3日下午5點(北京時間2013年4月4日零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日內瓦歐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之後的第一個實驗結果,讓人類在認識暗物質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團隊藉助阿爾法磁譜儀已發現40萬個正電子,這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沖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正電子是反物質,和暗物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阿爾法磁譜儀首批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促進對基礎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新的理解」,「我們期盼更多來自這一項目的令人激動的成果」。該成果有可能證明暗物質確實存在。
2013年4月18日,美國物理學會的科學家報告稱,在實驗中發現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信號強度達到3個西格瑪水平,他們發現暗物質的可能性達到99.8%。
北京時間2014年9月18日,程林教授團隊與丁肇中合作的AMS項目重大成果發布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丁肇中主持的實驗室公布AMS項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丁肇中特委託山東大學程林教授在國內發布有關成果。在已完成的觀測中,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暗物質」星系團,也被稱為「子彈星系團」,距離地球38億光年。通過研究這類星系團,科學家能夠測量出暗物質的不可見影響。子彈星系團是兩個星系團碰撞的產物。其中普通物質——高溫氣體(粉色,X射線波段)——會碰撞、損失能量、運動速度變慢。星系團中的暗物質(藍色,引力透鏡觀測)間相互作用很弱,可以彼此穿過。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神秘的暗物質一直以來都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謎,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探索和爭論。美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項目組科學家研究指出,暗物質或許就存在於地球之上。 暗物質就因為它「模糊、隱晦」的特點而很難發現。事實上,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究竟何為暗物質。由於暗物質既不釋放任何光線,也不反射任何光線,因此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都無法直接探測到它。
科學家們發現螺旋星系NGC 4736的旋轉能完全依靠可見物質的引力來解釋,也就是說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或者暗物質很少。
Abell 2390星系團和暗物質星系團,距離我們約有20億光年遠。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假色照片,而相對應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錢卓拉X射線觀測站所拍攝的X射線影像。雖然哈勃望遠鏡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星系,但在X射線影像里,這些星系的蹤影卻無處可尋,只見到一團溫度有數百萬度,而且會輻射出X射線的熾熱星系團雲氣。除了表面上的差異外,這些觀測其實還含有更重大的謎團呢。因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總質量加上左方雲氣的質量,它們所產生的重力,並不足以讓這團熾熱雲氣乖乖地留在星系團之內。事實上再怎麼細算,這些質量只有「必要質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勃望遠鏡的深場影像里,重力透鏡效應影像也指出造成這些幻像所需要的質量,大於哈勃望遠鏡和錢卓拉觀測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系團內大部分的物質,是連這些靈敏的太空望遠鏡也看不到的「暗物質」。
在大視場望遠鏡所拍攝的天空照片上已發現了暗於14星等,不到半個太陽質量的M型矮星。由於太陽位於銀河系中心平面的附近,從探測到的M型矮星的數目可推算出,它們大概能提供銀河系應有失蹤質量的另一半。且每一顆M型星發光,有幾萬年。所以人們認為銀河系中一定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這些小恆星「燃燒」後的「屍體」,足以提供理論計算所需的全部暗物質。
美國科學家稱,他們通過一種最新的理論研究發現,地球和月球之間其實隱藏著大量神秘的暗物質。這一觀點也許可以用來解釋所謂的「飛行異常」奇怪現象。當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之前、尚在地球周圍不斷加速的過程中,所有飛行器都曾有過奇怪的速率變化過程。而根據已知的萬有引力定律,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飛行異常表明現有物理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存在問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需要修正。當然這只是一種較為激進的看法。
德國慕尼黑大學天文台的約爾格·迪特里希及其研究團隊已探測到一個超星系團的絲狀物中的暗物質成分。這個超星系團名為「阿伯爾222/223」,距地球約27億光年。巨大的絲狀物產生的引力使得從地球發射至遙遠星系的光束發生彎曲。迪特里希的研究團隊利用這種光束,計算出「阿伯爾222/223」超星系團絲狀物的質量並繪制出它的形狀。附近正常物質的熾熱氣體發出的X射線表明,正常物質是該超星系團絲狀物的組成部分,但僅占其質量的10%。其餘部分一定是暗物質。迪特里希說,這表明這些絲狀物是「將宇宙中的星系團連接在一起的暗物質網路的一部分」。
霍普和他的科研組通過對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在兩年多時間里傳回地球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這種高能死亡信號。費米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宇航局的伽馬射線望遠鏡,主要用來掃描銀河的高能活躍區。他們發現,發出信號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質粒子,比質子大約重8到9倍。霍普說:「它比我們大部分人猜測的結果可能更輕一些。迄今為止我們很擅長這方面。不過人們猜測的暗物質粒子的重量范圍不會一成不變。」該科研組在銀河核心處一個直徑100光年的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里發現這些信號。霍普解釋說,他們之所以會關注這個區域,是因為它是暗物質最喜歡的聚集地,銀河這個區域的暗物質密度,是銀河邊緣的10萬倍。簡而言之,銀河核心就是一個暗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經常相撞的地方。 直到1978年才出現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就是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圍內的總質量。這樣計算的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於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
觀測結果和理論分析均表明漩渦星系外圍存在著大質量的暗暈。科學家們藉助強功率天文望遠鏡(包括架設在智利的甚大天文望遠鏡VLT --Very Large Telescope)對距離銀河系不遠的矮星系進行了共達23夜的研究,此後科學家們還通過約7000餘次的計算得出結論稱:在他們所觀測的這些矮星系中,暗物質的含量是其它普通物質的400多倍。此外,這些矮星系中物質 粒子的運動速度可達每秒9公里,其溫度可達10000℃。同時科學家們還觀測到,暗物質與其它普通物質還有著巨大的差異,如:盡管觀測目標的溫度是如此之高,但是這樣的高溫卻不會產生任何輻射。據領導此項研究的傑里-吉爾摩教授認為,暗物質微粒很有可能不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然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一貫認為,暗物質應該是由一些「冷」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的運動速度也不會太高。
暗物質研究專家們還表示,宇宙間最小的連續存在的暗物質片段大小也有1000光年,這樣的暗物質片段質量約是太陽的30多倍。科學家們還在此次研究中確定出了暗物質微粒分布的密度,譬如,在地球上每立方厘米的空間如果能夠容納1023個物質粒子,那麼對於暗物質來說這么大的空間只能容納約三分之一的微粒。
宇宙學家表示,他們已經在銀河核心深處發現與暗物質粒子有關的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該地的這種神秘物質相撞在一起產生伽馬射線的次數,比天空中的其他臨近區域更頻繁。費米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克雷格·霍甘並沒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項通過一個簡單粒子模型,把少量與暗物質的證據有關的線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雖然它還沒有充足證據,但它令人興奮,值得我們去追根究底。」暗物質從137億年前開始在龐大的能量膨脹——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形成。能量冷卻後形成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別是4%、23%和73%。
芝加哥大學的宇宙學家邁克爾·特納表示,好消息是幾項有希望的暗物質探測試驗正在進行。相干鍺中微子技術(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測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該探測器近幾年可能已經發現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跡象。特納說:「這十年是暗物質的十年。這個問題即將解決。現在所有這些探測器都在觀測正確方位。」他預測未來數年將會被銘記為「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十年」,而且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WIMP等,暗物質的性質將逐漸呈現在我們面前。
2015年5月13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上,日前成功完成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演化進程。
『陸』 山東大學到底有幾個全職院士啊(381030多個)如題 謝謝了
7為全職院士
師資隊伍:
據2018年8月山大官網信息顯示,山大擁有在職教職工7493人(不含附屬醫院),共有教授1246人,博士生導師897人。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eter Grünberg受聘為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莫言教授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雙聘院士63人,終身教授8人,人文社科一級教授16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教授33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3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0人、講座教授15人、青年項目入選者3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7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2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5人、教學名師5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9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入選者9人、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專家)108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8人。
分別為:
錢逸泰,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與化工學院
王文興,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研究院
佟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與化工學院
張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張運,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院
方家熊,中國工程院院士,光學高等研究中心
彭實戈,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學院
『柒』 山大歷史系八大教授的詳細資料
你可能說的是50年代初山東大學歷史系的「八馬同槽」 吧。
這8位歷史教授:楊向奎、趙儷生、陳同燮、黃雲眉、鄭鶴聲、童書業、張維華、王仲犖。其中,趙儷生、陳同燮、黃雲眉、張維華、鄭鶴聲是1950年後,進入山東大學的。現在,8位著名教授,歷史學家都已經逝世。
「八馬同槽」,是山大歷史系在青島的一個鼎盛時期,但僅僅局限於50年代初期,50年代中期開始,各種運動攪亂了山東大學。
楊向奎,是青島解放後,新成立的21人校務委員會成員之一,8人中,就他1人進入委員會。1950年3月,山大決定:文學系和歷史系合並組成文史系,楊任系主任。文史系裡分為文、史兩個組。1951年3月,楊正式就任山東大學文學院歷史系主任。1952年6月,任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1956年6月調北京工作,離開青島。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室主任,是位歷史學的大家,一代宗師。
楊向奎在青島時,曾任著名刊物《文史哲》的主編。這本刊物1951年5月1日在青島創刊,創刊當年的夏天,陳毅在上海的一次會議上說:「山東大學創辦《文史哲》是開風氣之先,繼續辦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國各大學的重視。」1954年,刊物受到領袖的青睞。
當年在《文史哲》上開展了《紅樓夢》研究的討論。
楊向奎對《紅樓夢》下了工夫,特別是對寧、榮二府的來源,對豐潤和遼東兩個曹氏族譜和宗譜的研究,有很大成果。這可能和楊向奎是豐潤人有關。
1954年,《文史哲》發表李希凡、藍翎關於《紅樓夢》的文章,領袖發表了他的那篇文章,引發了全國文藝界的一些大事。
對於《文史哲》的創刊,不知道為什麼,《青島市志.大事記》中,沒有記載。
那本1954年在青島編輯出版的《文史哲》,青島文史界是否有研究文章呢?
這8名教授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趙儷生,這位「信仰馬克思的自由主義者」。他有跌宕傳奇的一生。
趙教授山東人,原名趙甡,取自《詩.大雅》「甡甡之鹿」。在原籍景德鎮小學畢業後,上世紀20年代隨母親到青島,生活困難,住在西鎮貧民院。在多人的幫助下,到鐵路中學上了6年學。1932年就在《膠濟日報》發表過作品。我不清楚20至40年代西鎮的貧民院中,是否還出過其他的教授,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家」。
他的自傳中有「一二.九的五次遊行,我全參加了,而且掌過門旗;我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民族解放先鋒隊』,還當過清華文學會的主席」等等。
我是從他的自傳,才記住「12.9運動」共遊行5次。
也就在「12.9運動」中,蔣南翔動員他參加組織,他考慮一番,表示想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者。原話好象是「做一個馬爾托夫式的孟什維克」。
他1950年回到青島,到山大任教。
1955年華崗出了問題,又趕上肅反還沒結束,趙儷生被揪了出來,批鬥一番。好在問題得到改正,夏征農來青島,到山大宣布給他平反。但57年的「反右」中,他又倒霉了。
夏征農現在健在,104歲。和趙儷生都曾經是「左聯」成員。前幾年北京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是青島某人的爺爺,不知道真假。這是位老資格,可能是現在唯一健在的「五四運動」參加者,僅有的兩位健在的「南昌起義」參加者(另一位肖克)。他和山東及青島的許多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56年6月,楊向奎調動工作離開青島,由黃雲眉接任山大歷史系主任。
他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學者、教授。
童書業是學究式的教授,和黃雲眉一樣,都是浙江人。青島解放後的1949年下半年,經楊向奎介紹,他從上海來到青島。他的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在青島,一次華崗作報告,討論時對華崗講話中的細節發生爭論,於是請童教授評判,他把報告背了出來。當時醫學院的人沒去聽報告,由童書業去傳達。他不僅完整的復述一遍,就是華崗講話時咳嗽的地方,他也咳一聲。
這位老教授在青島時,多次挨整。
趙儷生曾回憶童書業,大概意思:1948年時,童參加過顧祝同的一次會議,國軍的人員說,打共產黨,一夜可以消滅千把。童回來後曾向一些人說過。經過多人傳播,成為童書業一夜打死過上千共產黨員。他的檔案里就有這樣的揭發材料。所以,50年代中期,他成為山大歷史系三大「反革命」之一。
還有一段:60年代初台灣當局要反攻大陸,叫運動整怕了的童知道後非常緊張。他找到黨支部書記說,國民黨來了肯定要我帶領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敢不帶他們去。現在我就跟你約定好,到時候我就使勁咳嗽,聽到咳嗽聲,你馬上躲起來。
文革中,童教授的一大罪狀,和台灣當局反攻大陸聯繫上了。
以上對童書業的描述,是否有演繹的成分?我就不清楚了。
張維華,山東人,是個有氣節,敢說實話的教授,1952年到青島。
50年代中期,他也是山大歷史系的三大「反革命」之一,而且位於3人之首。
先發到此,有時間再繼續發。
『捌』 暗物質在哪方面對天體系統的影響是最大的
21世紀初科學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人類已知的物質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的能量的5倍以上。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還是個謎。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有84.5%是由暗物質構成,但一直未能證明其存在。 已有不少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是以「暗物質」的方式隱藏著。天文學家們稱,根據當前一些統計資料顯示,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暗物質很可能佔有宇宙所有物質總量的95%,而人類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量的不到10%。
20世紀30年代,荷蘭天體物理學家奧爾特指出:為了說明恆星的運動,需要假定在太陽附近存在著暗物質;同年代,茨維基從室女星系團諸星系的運動的觀測中,也認為在星系團中存在著大量的暗物質;美國天文學家巴柯的理論分析也表明,在太陽附近,存在著與發光物質幾乎同等數量看不見的物質。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學家扎維奇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佔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不過,扎維奇的結果許多人並不相信。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根據對許多大型天體之間,如星系之間的引力效果的觀測發現,常規物質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引力,因此暗物質的存在理論被廣泛認同。
2006年1月6日報道,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確定了廣泛分布在宇宙間的暗物質的部分物理性質。從事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准備將此項研究結果公開發表。
2006年,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星系團1E 0657-56進行觀測,無意間觀測到星系碰撞的過程,星系團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質與正常物質分開,因此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天文學家推測,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占宇宙25%,暗能量佔70%,通常所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5%。因此,探測和研究暗物質很可能導致物理學界新的革命。
2007年1月,暗物質分布圖終於誕生了!經過4年的努力,70位研究人員繪制出這幅三維的「藍圖」,勾勒出相當於從地球上看,8個月亮並排所覆蓋的天空范圍中暗物質的輪廓。這張圖是通過引力透鏡原理獲得的。馬賽天文物理實驗室的讓-保羅·克乃伯(Jean-Paul Kneib)參加了這張分布圖的繪制工作,他認為這種「麵包丁」的形狀自25億年以來就沒有很大改變,所以我們看到的也就是暗物質的形狀。
2007年5月16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志》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探測到了位於遙遠星系團中呈環狀分布的暗物質 。天文學家們稱,這是迄今為止能證明暗物質存在的最強有力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刊登在上。 研究小組成員、天文學家詹姆斯·傑說,「這是第一次探測到有著獨特結構的暗物質,它的環狀結構與星系團內部星系以及熱氣體的結構截然不同 」。這將有助於天文學家分析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的區別,理解引力作用是如何影響暗物質的 。
2009年12月21日,科學家在Souden煤礦中發現暗物質,這是迄今為止最有力的發現暗物質證據。其他實驗也在探尋來自暗物質的信號,比如地下氙(Lux)實驗。美國費米太空望遠鏡則試圖定位暗物質,尋找其在空間湮沒(暗物質發生碰撞時,兩個粒子將生成可以被探測器接收到的γ射線)的證據,但目前沒有任何發現。
2010年12月12日,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於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揭牌並投入使用,錦屏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達2400米,是當前世界岩石覆蓋最深的實驗室。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一流的潔凈的低輻射研究平台,能夠自主開展像暗物質探測這樣的國際最前沿的基礎研究課題。清華大學實驗組的暗物質探測器已經率先進入實驗室,並啟動探測工作,而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等研究團隊也將進入這里開展暗物質的探測研究。
2011年5月,義大利暗物質探測無果,該研究結果質疑其它發現暗物質的結果。有科學研究表明,大麥哲倫星系(距離銀河系約16萬光年)未被銀河系的引力撕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暗物質的影響,使大麥哲倫星系倖免於難。
至2013年,尋找暗物質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質、探索宇宙起源及演化的奧秘、結合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研究已成為21世紀天文學和物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質是籠罩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現代物理學的最大烏雲,它將預示著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沖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
日內瓦時間2013年4月3日下午5點(北京時間2013年4月4日零點),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日內瓦歐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之後的第一個實驗結果,讓人類在認識暗物質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團隊藉助阿爾法磁譜儀已發現40萬個正電子,這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共同之源,即脈沖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正電子是反物質,和暗物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阿爾法磁譜儀首批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促進對基礎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新的理解」,「我們期盼更多來自這一項目的令人激動的成果」。該成果有可能證明暗物質確實存在。
2013年4月18日,美國物理學會的科學家報告稱,在實驗中發現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的信號強度達到3個西格瑪水平,他們發現暗物質的可能性達到99.8%。
北京時間2014年9月18日,程林教授團隊與丁肇中合作的AMS項目重大成果發布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丁肇中主持的實驗室公布AMS項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丁肇中特委託山東大學程林教授在國內發布有關成果。在已完成的觀測中,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暗物質」星系團,也被稱為「子彈星系團」,距離地球38億光年。通過研究這類星系團,科學家能夠測量出暗物質的不可見影響。子彈星系團是兩個星系團碰撞的產物。其中普通物質——高溫氣體(粉色,X射線波段)——會碰撞、損失能量、運動速度變慢。星系團中的暗物質(藍色,引力透鏡觀測)間相互作用很弱,可以彼此穿過。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神秘的暗物質一直以來都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謎,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探索和爭論。美國「低溫暗物質搜尋計劃」項目組科學家研究指出,暗物質或許就存在於地球之上。 暗物質就因為它「模糊、隱晦」的特點而很難發現。事實上,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究竟何為暗物質。由於暗物質既不釋放任何光線,也不反射任何光線,因此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都無法直接探測到它。
科學家們發現螺旋星系NGC 4736的旋轉能完全依靠可見物質的引力來解釋,也就是說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或者暗物質很少。
Abell 2390星系團和暗物質星系團,距離我們約有20億光年遠。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假色照片,而相對應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錢卓拉X射線觀測站所拍攝的X射線影像。雖然哈勃望遠鏡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星系,但在X射線影像里,這些星系的蹤影卻無處可尋,只見到一團溫度有數百萬度,而且會輻射出X射線的熾熱星系團雲氣。除了表面上的差異外,這些觀測其實還含有更重大的謎團呢。因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總質量加上左方雲氣的質量,它們所產生的重力,並不足以讓這團熾熱雲氣乖乖地留在星系團之內。事實上再怎麼細算,這些質量只有「必要質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勃望遠鏡的深場影像里,重力透鏡效應影像也指出造成這些幻像所需要的質量,大於哈勃望遠鏡和錢卓拉觀測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系團內大部分的物質,是連這些靈敏的太空望遠鏡也看不到的「暗物質」。
在大視場望遠鏡所拍攝的天空照片上已發現了暗於14星等,不到半個太陽質量的M型矮星。由於太陽位於銀河系中心平面的附近,從探測到的M型矮星的數目可推算出,它們大概能提供銀河系應有失蹤質量的另一半。且每一顆M型星發光,有幾萬年。所以人們認為銀河系中一定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這些小恆星「燃燒」後的「屍體」,足以提供理論計算所需的全部暗物質。
美國科學家稱,他們通過一種最新的理論研究發現,地球和月球之間其實隱藏著大量神秘的暗物質。這一觀點也許可以用來解釋所謂的「飛行異常」奇怪現象。當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之前、尚在地球周圍不斷加速的過程中,所有飛行器都曾有過奇怪的速率變化過程。而根據已知的萬有引力定律,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於是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飛行異常表明現有物理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存在問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需要修正。當然這只是一種較為激進的看法。
德國慕尼黑大學天文台的約爾格·迪特里希及其研究團隊已探測到一個超星系團的絲狀物中的暗物質成分。這個超星系團名為「阿伯爾222/223」,距地球約27億光年。巨大的絲狀物產生的引力使得從地球發射至遙遠星系的光束發生彎曲。迪特里希的研究團隊利用這種光束,計算出「阿伯爾222/223」超星系團絲狀物的質量並繪制出它的形狀。附近正常物質的熾熱氣體發出的X射線表明,正常物質是該超星系團絲狀物的組成部分,但僅占其質量的10%。其餘部分一定是暗物質。迪特里希說,這表明這些絲狀物是「將宇宙中的星系團連接在一起的暗物質網路的一部分」。
霍普和他的科研組通過對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在兩年多時間里傳回地球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這種高能死亡信號。費米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宇航局的伽馬射線望遠鏡,主要用來掃描銀河的高能活躍區。他們發現,發出信號的相撞在一起的暗物質粒子,比質子大約重8到9倍。霍普說:「它比我們大部分人猜測的結果可能更輕一些。迄今為止我們很擅長這方面。不過人們猜測的暗物質粒子的重量范圍不會一成不變。」該科研組在銀河核心處一個直徑100光年的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里發現這些信號。霍普解釋說,他們之所以會關注這個區域,是因為它是暗物質最喜歡的聚集地,銀河這個區域的暗物質密度,是銀河邊緣的10萬倍。簡而言之,銀河核心就是一個暗物質大量聚集在一起,經常相撞的地方。 直到1978年才出現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就是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圍內的總質量。這樣計算的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於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
觀測結果和理論分析均表明漩渦星系外圍存在著大質量的暗暈。科學家們藉助強功率天文望遠鏡(包括架設在智利的甚大天文望遠鏡VLT --Very Large Telescope)對距離銀河系不遠的矮星系進行了共達23夜的研究,此後科學家們還通過約7000餘次的計算得出結論稱:在他們所觀測的這些矮星系中,暗物質的含量是其它普通物質的400多倍。此外,這些矮星系中物質 粒子的運動速度可達每秒9公里,其溫度可達10000℃。同時科學家們還觀測到,暗物質與其它普通物質還有著巨大的差異,如:盡管觀測目標的溫度是如此之高,但是這樣的高溫卻不會產生任何輻射。據領導此項研究的傑里-吉爾摩教授認為,暗物質微粒很有可能不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然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一貫認為,暗物質應該是由一些「冷」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的運動速度也不會太高。
暗物質研究專家們還表示,宇宙間最小的連續存在的暗物質片段大小也有1000光年,這樣的暗物質片段質量約是太陽的30多倍。科學家們還在此次研究中確定出了暗物質微粒分布的密度,譬如,在地球上每立方厘米的空間如果能夠容納1023個物質粒子,那麼對於暗物質來說這么大的空間只能容納約三分之一的微粒。
宇宙學家表示,他們已經在銀河核心深處發現與暗物質粒子有關的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該地的這種神秘物質相撞在一起產生伽馬射線的次數,比天空中的其他臨近區域更頻繁。費米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克雷格·霍甘並沒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項通過一個簡單粒子模型,把少量與暗物質的證據有關的線索拼接在一起的研究。雖然它還沒有充足證據,但它令人興奮,值得我們去追根究底。」暗物質從137億年前開始在龐大的能量膨脹——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形成。能量冷卻後形成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在宇宙中的比例分別是4%、23%和73%。
芝加哥大學的宇宙學家邁克爾·特納表示,好消息是幾項有希望的暗物質探測試驗正在進行。相干鍺中微子技術(CoGeNT)等深埋地下的探測器可助霍普一臂之力。該探測器近幾年可能已經發現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跡象。特納說:「這十年是暗物質的十年。這個問題即將解決。現在所有這些探測器都在觀測正確方位。」他預測未來數年將會被銘記為「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十年」,而且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WIMP等,暗物質的性質將逐漸呈現在我們面前。
2015年5月13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教授張同傑領銜的宇宙中微子數值模擬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上,日前成功完成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演化進程。
『玖』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現任院長,副院長是誰教授名單可否有人提供一下,要最新的資料
學院領導
院 長:李德鳳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信箱:[email protected] 院長辦公室電話:88377766
書 記:鄭倩 信箱:[email protected] 書記辦公室電話:88377862
副院長(以姓氏筆劃為序):
王俊菊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長辦公室電話:88377018
李銘敬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長辦公室電話:88377018
苗興偉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院長辦公室電話:88377018
鄭倩(兼) 信箱:[email protected] 書記辦公室電話:88377862
賈衛國 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副書記:
曾志英 副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辦公室電話:88377149
高弟 副教授 信箱:[email protected] 辦公室電話:88377016
院辦公室主任:
周俊基 信箱:[email protected] 辦公室電話:88377017
『拾』 有知道山東大學醫學院,的麻醉學,以為很有名的教授,大概是叫英式達(發音)。誰能提供一點消息
是位已經退休的老專家,起碼我在那實習的時候沒見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