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好的孤獨
㈠ 復旦大學陳果說我們都誤會了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孤獨中的「孤」和「獨」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孤獨是一個人,一個人才能稱之為孤獨。乍一聽,總給人一種悲涼、凄慘的感覺。
其實,這種悲涼的感覺是我們對孤獨的誤解。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陳果,對孤獨做出了一種完美的詮釋。她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孤獨不求外物,反求諸己。」
這要怎麼理解呢?
生而為人,雖然我們身在社會中,是群居動物,但是我們又註定是孤獨的。從生到死能夠真正真正陪伴你到最後的是誰,是你,你自己,除你之外沒有人時時刻刻陪著你。造物者這樣的設計,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我們註定是會孤獨的。
但是,孤獨不是凄慘的、悲涼的。相反,孤獨是美麗的、高級的、智慧的。漫漫人生路,我們被周遭的人事物所包圍,從早上睜開眼睛開始,我們開始了我們忙碌的一天,和人打交道、工作、學習、生活,忙忙碌碌。我們和周遭的人的問好、打招呼、聊天、交流,我們了解周遭人的脾氣性格,唯獨缺少了我們自己。
在家裡,你會和伴侶、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溝通、生活。在職場,你會和同事、老闆相處、共事。在閑暇或者難受時,你會找朋友、夥伴的陪伴聊天。在你寶貴的一天里,你把你的時間都分給了周遭的人。可是,你有安安靜靜留下時間給自己獨處嗎?你有真正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嗎?唯一能夠從一而終陪伴你的,你自己,你和他相處過、溝通過、了解過嗎?
世界著名的古希臘神廟,爾斐神廟上刻了兩行字:一行是「認識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過度」。可見,認識你自己是多麼重大的人生課題。那麼,認識你自己最好的途徑是什麼,是獨處,換言之孤獨。
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才會安靜下來,你才會不和除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開始和自己打交道。孤獨的時候,你開始了自己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精神上的自娛自樂。正如陳果說的「孤獨是一人的狂歡,是不求外物,反求諸己。」
孤獨常常是安靜的,因為一人,沒有言語。其實,言語是什麼,它們大多數是無用的。正如默罕穆德的名言:「一天中我們說的話有用的不超過三句」。所以,其實我們真的並不需要那麼多言語,我們更加需要安靜得獨處。
在婚姻里,我們常常說,婚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幸福快樂的。那麼,婚後,他才可能會幸福快樂。單身的時候不幸福,結婚慶搏了,兩個人的時候,也不飢局可能幸福。換言之,你獨處的時候,是幸福的,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也會是幸福的。所以,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相處的好的人,才能和別人相處的好。
人生本質上是一個人孤獨的成長。無論你願不願意,人的一生,從生到死,每天都是一點一點的成長,沒人可以幫你成長,替你成長,只有你自己。你只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有你的學業、你的工作、你的學業、你的病痛、你的生老病死,即使爛差讓有別人的幫助和陪伴,你始終還是要自己去面對,去承擔,去成長。
這樣看來孤獨真的是一個高級美麗的褒義詞,它真的很美好。願每個人都學會享受孤獨,享受獨自一人的狂歡。
㈡ 《好的孤獨》讀後感
在閱讀《好的孤獨》這本書之後,我深刻體會到獨處並不是一種負面的狀態,而是一種體現個人道德堅守和內心底線的生活方式。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讀後感:
1. 復旦大學副教授陳果關於孤獨與寂寞的講座視頻,以其深入淺出的方式,對孤獨有了全新的闡釋。她強調,我們與朋友的關系並非僅僅因為他們的「實用性」,而是出於對友誼本身的價值認同。孤獨與寂寞有所區別,孤獨是一種內在的平和與滿足,而寂寞則常常伴隨著對社交的渴望,但這並不總是帶來真正的滿足。
2. 在陳果博士的《好的孤獨》一書中,夏日的熱浪被清涼的思想所替代。書中對生命中的難題,如孤獨、不安全感、衰老和死亡進行了哲學性的探討,並對道德、人性、感恩、懺悔和好奇心等主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同時,這本書為那些處於人生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哲學上的慰藉,包括改變視角、尋找精神寄託、培養友情和愛情,以及用大愛做小事等方法。
3. 我曾經對「孤獨」這個詞有著強烈的排斥感,它讓我想到了孤立無援和憂郁。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開始改變對孤獨的看法,並學會了享受獨處的寧靜。陳果老師的《好的孤獨》為我開啟了新的思路,她指出人們對於孤獨的恐懼不亞於對死亡的恐懼。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直面孤獨,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選擇逃避或掩飾,那麼我們就能夠成為享受孤獨的思想者。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孤獨是一種高貴而優美的存在。
㈢ 《好的孤獨》讀後感
《好的孤獨》這本書讓我深刻領悟到,獨善其身並非不善,更不是惡,它代表了一個人的道德原則和無可退讓的良心底線。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獨》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好的孤獨》讀後感1:
看過復旦大學副教授陳果關於孤獨和寂寞的上課視頻,我深感這位老師的講解精彩紛呈,她深入剖析了孤獨和寂寞的本質。陳果老師把十年的教學心得整理成書,用哲學的方式告訴我們孤獨的力量。她指出,我們交朋友、需要朋友、愛我們的朋友,並非因為他們「有用」,而是因為友誼本身就是一種奉獻和共享。孤獨和寂寞不同,孤獨的人能獨處,內心平靜而充實;而寂寞的人需要社交,試圖擺脫孤單,但社交並非都帶有價值。
《好的孤獨》讀後感2:
在炎炎夏日,手捧復旦名師、哲學博士陳果的《好的孤獨》,讓我感受到了清涼。這本書闡釋了生命中必然遭遇的困境,如孤獨、不安全感、衰老和死亡等,並從哲學角度分析了道德與人性、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等。同時,它也為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解決辦法,如換一種看法,尋找「精神家族」——友情和愛情,用大愛做小事等。
《好的孤獨》讀後感3:
最初,我對孤獨這個詞很抗拒,因為它讓我聯想到孤單、落寞等消極詞彙。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孤獨有了新的認識,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陳果老師的《好的孤獨》讓我豁然開朗,她指出,人註定要承受屬於自己的一切,對孤獨的恐懼不亞於對死亡的恐懼。如果我們能正視孤獨,承認它的存在,不逃避不掩蓋,那麼我們就已成為享受孤獨的思想者。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孤獨並不可怕,它是一種更高貴優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