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講教育孩子
❶ 清華大學劉瑜教授「點醒」學生,教育目的是為了分層,你認同嗎
教育專業領域的原創作品版權歸屬於作者。
重視勉勵教育,飽覽志向人生。
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對症下葯」,因而,教師和家長需求針對學生的不同特色,打開不同的教育引導辦法,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更加更加充沛的打開動力。
❷ 該「管」還是該「放」,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教育孩子
她蔽猛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而她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她們,一個是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一個是華坪女中的老校長張桂梅。
她們,不僅僅是她們,也撕裂著我們的家長:為人父母,我們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
管得多了,是專制,是控制,是裹挾,是 情感 綁架,是過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施虐,最終招來叛逆和控訴。
管得少了,是敷衍,是無為,是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是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輸在一條條起跑線上,難免在比較中重返焦慮。
對孩子進行教育,究竟是該「嚴加管教」,還是「大膽放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對這個問題有他獨到的寬喚見解。有一次,他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對於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麼呢?學習不好,品德不好,沒有禮貌……這都要管。什麼要放呢?吃苦耐勞的事,經風雨見世面的事,要放手讓孩子去干。」他的見解很有道理。
一、教育孩子,家長該管
有管有教有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變成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你可以溺愛你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與其等待孩子將來被 社會 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就正確教育孩子。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必須先殺出重圍,找到立足之地,才能談自我和尊嚴。當然,每個孩子的尊嚴和夢想,都是難得可貴的。但現實的殘酷在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須先用實力讓別人看見你,你的個性和熱愛,才有施展的空間和餘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窮孩子的自我和熱愛,都是歷經一路艱苦跋涉,才能走向開闊之地的重建和重塑。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沒有這種歷練,註定是要吃更多的苦。
必須死磕,必須硬扛,必須壓抑自我,必須放棄快樂,必須用不留退路的決絕和果斷,向著那個叫高考和大學的龍門,用勁兒一跳,奮力一躍。不能有半點的鬆弛,不可有半點的懷疑,不許有半點的懈怠,不該有半點的偷懶,因為這是唯一改命的機會,也背負著一個家幾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奮斗,考上大學,來到城市,才能擺脫父輩的貧窮和愚昧,才能穿越風雨和疼痛,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艱難的普通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必心懷遠見,必高瞻遠矚,必能一切從孩子更長遠的未來出發。教育孩子,家長該管。
二、教育孩子,家長要管得早
年少時放羊孩子,成年後就很難控制孩子。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是垃圾。」李教授舉了個例子:「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這父親只能滿足他兒子的要求,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 游戲 ,什麼耐克鞋、自行車......,總而言之他父親也沒辦法,最後問我怎麼辦,我說晚了,你現在不給也不行了,那你就給吧!他說給不起怎麼辦呢?我說那你就熬吧。」
孩子3 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慎並凱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在這個階段,父母要給孩子心裡埋下規矩的種子,小到做錯了事需要道歉,制定的規則需要去執行;大到遵守 社會 規則,堅守道德和意義的約定。只有在孩子叛逆期來臨之前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之心,孩子才會從感情上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育。然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決定,相信孩子有能力進行選擇和決策。
父母給孩子多少規矩,孩子就給父母多少未來。智慧的父母,是在該管的時候毫不手軟,不該管的時候灑脫放手。
三、教育孩子,家長的管教應有方
面對孩子出現問題到底該不該管?答案是:不是單純的管,也不是單純的不管,而是科學有效地管。
1、教會孩子獨立
對家長來說,如果可能,肯定是希望能夠陪伴孩子到永遠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孩子終將要學會獨立去面對世界,適應 社會 。所以家長不要太過於溺愛孩子,要適當地撒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哪怕孩子受傷了,失敗了,遇到困難了,這些都不可怕,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而父母,就是推動孩子勇往直前的動力。
2、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其實往往體現了我們的生活態度,更會決定我們人生的高度。對孩子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不管是生活方面,還是學習方面。比如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房間和書桌,養成自律的性格;孩子放學就主動做作業,養成不拖拉的好習慣;孩子喜歡閱讀,開拓眼界,還能提升氣質。
這些好的習慣是可以伴隨孩子一生的珍貴禮物,能夠使孩子受益終身,家長不能忽略。
3、計較孩子的學習成績
成績是通往各條大路的敲門磚。不管孩子學什麼,將來都要通過學習才可以達到目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和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計較成績。因為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且孩子本身的定力也不足。孩子一旦因為自己的失誤走錯一步,那時我們再和孩子計較就已經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努力,這就是父母計較成績的原因。
總之,家長對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管」,該放的一定要「放」;同樣,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放」,該管的一定要「管」。要有「管」有「放」,「管放結合」。這才符合教育的辯證法。
作為平凡人家的父母,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
我們沒有那麼多平台和資源,但該陪伴時,絕不偷懶;該引領時,絕不推責;該奮力一舉時,絕不錯失機會。
而作為普通人家的孩子,少年們也早晚會懂得: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學習也從來不是輕松的,你想要得到更多尊重,創造更多價值,獲得更多自由,就要在一路跋涉中,走向更高平台,碰撞更大自我。
❸ cetv1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習慣與方法
鄭日昌教授主講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節目深受好評,它結合教育性和觀賞性,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節目內容涵蓋四個關鍵方面:
首先,節目探討了孩子學習與多種因素的關聯,幫助家長和教育者理解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關鍵要素。
其次,針對孩子學習馬虎、效率低下的問題,節目提供了糾正方法和提高學習效率的策略,旨在培養孩子專注、高效的學習習慣。
第三部分講解了如何在考試中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提供應試技巧和心理輔導,幫助孩子在緊張的考試環境中保持最佳狀態。
最後,節目邀請了考入北大和清華大學的優秀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經歷和方法,為觀眾提供了實際案例和寶貴經驗,激勵和指導學生和家長。
❹ 北大教授劉雲杉:減負捆住公立學校手腳,卻還是要面對選拔考試,你怎麼看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關於教育的一個演講火了。這讓人想起之前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的一個專訪。可見大佬們對目前的教育現狀,都頗有微詞。
區別是劉瑜從個體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劉雲杉從系統的角度看待教育問題。從這一點上來看,劉雲杉更勝一籌。
事實上,只有不減負,才能真正保證教育資源的相對公平。目前教育的現狀,當前學生的惡劣競爭環境,北大教授看到了,清華的教授也看到了,可他們卻都無可奈何。
於是清華的教授說:安於現狀做個普通人吧。北大的教授講:人各安其安。這不得不說是看到了症結卻不得不對現實妥協的做法。
教改的根本應該在於普遍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范圍,能覆蓋到選拔考試的大部分內容。這樣孩子們才不用到處在外面找食來填飽肚子。
❺ 清華教授稱內卷是教育的篩選功能,內卷有哪些利弊
我認為他說的內卷是教育的篩選功能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這么多的人,每個小孩他的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模式都有略微的不同,有的小孩就是不適合學習,有的小孩興趣點就在學習上,所以每個小孩都不同,而通過內卷的教育就可以篩選出適應這種學習方式的孩子,內卷的有利之處是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認真的學習,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弊端是會讓一些孩子的興趣在學習中慢慢的消逝,阻礙他們以後的發展。
當然內卷的弊端是很多家庭從小就逼著孩子學習,可能根本不會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有的孩子學習成績雖然不好,但是其他方面有著非常優秀的才能,那麼對於這些孩子,讓他們在興趣點萌發的時期去瘋狂學習的話,就會阻礙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可能一開始是對這個有興趣的,然後被學習壓迫了之後就不再去想這些課外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