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葯大學傷寒老師
① 劉力紅有多少個師父
劉力紅
劉力紅,男,1958年生。漢族,湖南湘鄉人。醫學博士、教授、廣西名中醫。1978~1983年就讀於廣西中醫學院,1983~1986年留本院溫病教研室任教,1986~1989年於成都中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陳治恆教授,1989~1992年於南京中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亦人教授。199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廣西中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從事《傷寒論》教學、臨床、科研至今。曾於本科畢業後隨先師李陽波習醫達七年之久。其中有兩年時間與先師同吃同住,親歷了傳統的師徒生活,於傳統文化的很多領域皆受到較為深廣的熏陶,為今後的研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隨後又隨王慶余及曾邕生等師修習傳統之易道醫學。1997年晉升教授,1999年起擔任中醫臨床基礎學學科帶頭人。2002~2003年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訪問。臨床擅以經方治療內、婦、兒等科疾病,尤於溫熱劑的應用有較深體會。研究方向:經典中醫的理論及臨床研究、中醫的哲學思考。專著《思考中醫》於2003年6月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拜師經歷
劉力紅本科畢業後隨先師李陽波習醫達七年之久。其中有兩年時間與先師同吃同住,親歷了傳統的師徒生活,於傳統文化的很多領域皆受到較為深廣的熏陶,為今後的研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隨後又隨王慶余及曾邕生等師修習傳統之易道醫學。 後來劉力紅遇到了另一位老師――四川成都的曾榮修老前輩。曾老使劉老師在經方的運用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當劉力紅對中醫還有困惑尚未解決時,有幸成為鄧鐵濤老中醫的入室弟子,從鄧老那兒劉老師感受到了他老人家為中醫的拳拳赤子之心,為了中醫,亦要全力為之。 2004年7月初,經鄧老引見,劉力紅到山西靈石縣去拜見了李可老中醫,並有幸成為他的弟子。李老以擅治急危重症聞名,他幾十年的臨床實踐,恰恰證明了對於很多危急重症中醫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李老的經驗從根本上破除了劉力紅以前的陋見,堅定了對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信心,使他親身體驗到對一些危重病人,中醫是能夠發揮作用的。一旦有了這樣的感受,信心自然就會穩固起來。 2006年伊初,劉力紅專程從南寧飛抵成都,登門拜謁「火神派」欽安盧氏醫學第三代傳人――現執教於成都中醫葯大學的「盧火神」崇漢先生,拜仰慕已久的盧老為師。
② 粟龍的介紹
粟龍教授預約方式
③ 廣西中醫葯大學有哪些專業
廣西中醫葯大學開設專業名單:中醫學、針灸推拿、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檢驗、康復治療、護理。
廣西中醫葯大學中醫學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現代中醫學發展和高等中醫教育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學素養、扎實的西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葯學及預防醫學相關知識,具有較強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中醫學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葯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
發展前景:早年的中醫都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授下來的,好多都是中醫世家。真正以學校教育方式傳授則是在解放後才開始,開辦學校都是中專性質。直到1962年,我國才有了中醫學第一批本科生畢業。至今,「中醫學院」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每年本科畢業生達上萬人。近兩年發展更快,你稍不留神,「中醫學院」就已經更名為 「中醫葯大學」了。
廣西中醫葯大學專業設置
學校有14個學院:基礎醫學院、葯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壯醫葯學院、瑤醫葯學院、研究生學院(研究生處)、骨傷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瑞康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個獨立學院:賽恩斯新醫葯學院;設有3個教學部:外語部、體育部、信息網路中心;[2] 10所附屬醫院(其中2所直屬附屬醫院);有24個普通本科專業。
④ 中醫抗癌臨證新識作者簡介
王三虎,男,1957年7月出生於陝西省合陽縣,自14歲起便投身醫學領域。他擁有豐富的學歷背景,先後從陝西省渭南中醫學校、南京中醫學院和第四軍醫大學畢業,主修傷寒專業,並獲得了碩士學位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的醫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過第四軍醫大學的教授,腫瘤研究所副所長,以及西安市中醫醫院的首席中醫腫瘤專家。
目前,王三虎在廣西柳州市中醫院擔任腫瘤科主任醫師和教授,同時兼任柳州市中醫腫瘤研究所所長。他在學術界也享有盛譽,是廣西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的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在中華醫學會醫史分會中擔任副主任委員,在中華中醫葯學會腫瘤分會中則是委員,同時在廣西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分會中擔任副主任委員。他還是《中華中西醫雜志》的常務編委,積極參與和推動醫學研究。
王三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術的繼承與創新,他的臨床研究中提出了多個獨特的抗癌理論,如「燥濕相混致癌論」、「寒熱膠結致癌論」、「人參抗癌論」、「把根留住抗癌論」以及「肺癌可從肺痿論治」。他的學術貢獻豐富,至今已發表論文160篇,對中醫抗癌領域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