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平教授中山大學
A. 有人認識廣州中山醫的王維平教授么
只有去醫院打他了。。
王維平,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工作20多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創傷急救領域為中山醫科大學學科帶頭人。目前任職中山醫科大學黃埔醫院創傷急救中心主任。95年獲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先後已培養創傷急救研究生10多名。
研究方向
致力於嚴重創傷的院前搶救,以及急診科、重症病房診治的臨床研究和相關基礎理論、實驗室研究。 擅長新型醫療器械的發明。
獲獎情況
曾因發明"可調式波浪康復治療床",獲國家級發明獎;
因發明"負壓引流系列裝置",獲北京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
論 著
1.多發性創傷病人外周血中白細胞介素-12水平的動態變化和臨床意義《中國急救醫學》2001年第21卷第6期
2.要重視病史與體檢在急診中的意義 《新醫學》 2000年6月第31卷
3.急診外科診療的程序與方法 《新醫學》 1997年第28卷第4期 醫學本科生急診外科臨床實習教學的研究與改進 《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4.一次性傷口負壓引流瓶的研製與應用 《醫療衛生裝備》 2001年第5期
5.介紹一種可調式多功能波浪床 《中國危重病醫學雜志》 2001年第9期
專 著
《新急診手冊》(實用臨床手冊叢書)特異性感染 編著者
B. 王維平的個人簡歷
1979.9-1983.7
武漢水利水電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工學學士;1996.9-1999.7合肥工業大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專業,工學碩士;2001.9-2004.6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工學博士。
1983.7-1988.3
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助理工程師;1988.4-2005.3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2005.4-至今濟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水資源工程與科學系,教授。
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04年獲山東省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
1992.3-8
義大利國際外國人大學國際水資源研究與文獻中心,水資源管理高級課程班結業;
2003.4-6
英國設菲爾德大學土木工程系地下水保護與恢復研究小組訪問學者;2004.9.12-17赴歐洲,進行城鎮供水與污水處理技術考察與交流;
2005.4.17-5.2
赴德國,進行城市防洪與地下水回灌技術考察和學術研討會;
2007.3.19-21
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濟南大學聯合舉行的中國北方地下水管理培訓;
2008.10.27-31
作為秘書長和會議副主席舉辦了中國-澳大利亞含水層補給管理研討會;
2008-2010
分別赴阿聯酋、泰國、澳大利亞參加國際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
2011.11-2012.4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土地與水阿德萊德分部(CSIRO ,Land and Water Adelaide)訪學;
2013.6.25-7.6
赴南非參加國際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
2013年10.13-15
在北京與清華大學合作組織召開「第八屆國際含水層補給管理研討會」, 擔任大會副主席。
C. 王維平的介紹
王維平,杭來州師范大自學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碩士生導師,院長助理。聲樂教研室主任,男中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浙江省聲樂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杭州市音樂家協會理事。他一直從事的是聲樂教學和研究,不僅在歌唱藝術的追求中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更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耕耘著。他參加過很多大型歌唱晚會,並參與錄制音樂專輯都獲得成功。他所教授的學生多人次獲得全省及全國歌唱比賽大獎;他本人也曾獲「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另有垃圾處理專家、蘭州大學教授等四位同名人物。
D. 王維平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師
1.多發性創傷病人外周血中白細胞介素-12水平的動態變化和臨床意義《中國急專救醫學》2001年第屬21卷第6期
2.要重視病史與體檢在急診中的意義 《新醫學》 2000年6月第31卷
3.急診外科診療的程序與方法 《新醫學》 1997年第28卷第4期 醫學本科生急診外科臨床實習教學的研究與改進 《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4.一次性傷口負壓引流瓶的研製與應用 《醫療衛生裝備》 2001年第5期
5.介紹一種可調式多功能波浪床 《中國危重病醫學雜志》 2001年第9期 《新急診手冊》(實用臨床手冊叢書)特異性感染 編著者
E. 王維平山西的老婆
王維平, 男,漢族,
1957年11月生於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F. 王維平的主要教授課程
水力學基礎、工程水文學、城市水管理(雙語課)、專業英語、水文學原理、氣象學與水文學、計算水文學與水文模擬
G. 找一篇斯坦福大學Dwight w.Allen教授的論文
有份第一無二自己xie的
H. 垃圾七環的解決辦法
「目前我國處理垃圾的政府資源中,95%是用於末端的處理,比如焚燒場和填埋場的建設,但是前端的廢棄、分類、回收、儲運、管理、再利用工作投入卻很少,這部分工作遠遠沒有到位。」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岳經綸說。 「填埋對土地資源破壞太嚴重,相對而言,焚燒可以節省90%土地。」垃圾處理專家王維平在接受「中國網事」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焚燒並不是垃圾處理的上選,但對北京這樣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緊張的城市來說,焚燒的垃圾處理方式還是相對優於填埋。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史博士毛達建議,垃圾處理應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走綜合處理的路線。「同時,政府部門應改變目前對垃圾處理前端資源分配少的現狀,在垃圾分類上面下大工夫,投入資源。」
雖然北京早在多年前便試點推行垃圾分類,但實際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哪個顏色的垃圾箱對應哪一類垃圾沒標明」「用了分類的垃圾箱,可是垃圾車一來還是倒在一起」「找不到扔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不少網民「曬」出了自己想支持環保、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時遇到的尷尬局面。
「上策是不產生垃圾或者少產生垃圾;中策是把垃圾轉化為資源;下策是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爭取100%的無害化處理率。」發帖的網民「安徒生在此」建議。
此外,專家建議,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就應將垃圾的回收與處理納入統籌規劃的范圍,全局考慮垃圾處理問題。
「大家一起創造中國會越來越好的環境吧。當大家一起的時候,總會有些奇跡力量的。」網友「聽見起航」的話,代表了網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