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金融中心孫教授
① 北大,人大,復旦,南開,清華,南大,上財,央財金融專業哪個比較好
總體來說各有千秋,按提問順序簡單說說吧
北大:光華,經院,CCER均開設金融學,理論實踐兼備,集群實力全國無出其右,堪稱國際水平,教材水平也是全國最高
人大:財金學院在全國金融界地位僅次於北大,久負盛名,高考錄取分數線很高,名聲雖不如北大在國際上響亮,但教材編寫水平絕對不弱於北大,這也許要歸功於人大出版社,作為當下絕對熱門專業的絕對熱門高校學生出路毋庸置疑
復旦:地處上海,天然地緣優勢,就業出路極佳,在上海業界早已形成氣候,具有無可撼動之地位,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學生就業出路極佳
南開:南開金融是業界無人不知的品牌,特別是在天津和深圳,南開金融幾乎處於業界壟斷地位,高考錄取分數線極高,和清華總錄控線不相上下,國際金融實力始終處於全國第一,總體實力略強於復旦,處於全國第三,但教材編寫水平一般,全國選用其教材院校不多,天津市要打造成中國北方金融中心,未來出路上佳
清華:經管學院金融屬於後發專業,因此各種排行榜上名次較低,但其高考錄取分數在全國最高證明了其在全國的地位,相關排名具有一定滯後性並無大礙,清華的國際交流能力令其他學校難以望其項背,對出國有更多選擇的同學更適合報考,不過這里錄取的學生很少成績會出各省前十,因此報考不像說著這么容易
南大:南大的優勢在於基礎科學,像金融這樣的前沿學科南大發展相對滯後,不同於上述院校,南大的金融是屬於商學院中的專業,如此設置與國際接軌,但易讓人誤解為理論功底不盡扎實,實則不然,目前在全國業界地位尚有待提高,相比於復旦南開處於中國南北的金融中心,清華北大人大處於首都而言,地緣優勢不大
上財:上財與復旦同處上海,兩校基本壟斷了上海業界人脈資源,兩校金融在全國也是皆舉足輕重,學科實力僅次於復旦,但學生就業出路與復旦高下難分,上財金融類似南開,有很強的品牌效應,應該與其在學界獨樹一幟卓爾不群有關,教材水平很高,上財出版社亦是久負盛名
央財:在學界蔚為大宗,分支極其細致,極盡學科完備之能事,在全國之地位與上財比肩,從其校名中便可悉知其在全國業界的向心力,特別是考研成績全國頂尖,學生出路甚佳,與上財遙向呼應,實為中國金融學科重鎮
② 復旦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陳果,畢竟是網紅。但是聽到關於她負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態度,因為消息這個有可能是加工過度了。對於她的課程我沒聽過,在網上被安利過,可惜真的聽不大下去了,可能覺得有些雞湯吧,我這個人又不大愛喝雞湯。但是有的時候人生艱難,適度喝喝雞湯可以幫你過得舒服些,感覺人生還有希望,那雞湯其實就是還不錯的~
③ 復旦泛海國金與高金區別,復旦泛海國金FMBA的特色是什麼
泛海成績的時間稍微晚一些,但都是非常好的金融項目。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FMBA項目,立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憑借學院世界頂級師資團隊,匯聚金融業界、政府、企業的廣泛專家資源,以及與國際著名院校的深度合作,獨創金融理論學習和社會專業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兼備國際金融視野、精曉國際金融之術,同時深諳中國金融實戰、運籌中國金融之道的,能夠為中國金融事業的崛起和國際金融時代的變革獻計獻力的全球金融領袖。獨創「1+3」課程模式
摒棄傳統「2+2」固有模式,原創全新「1+3」課程模式——第一學期必修課程 + 後三學期選修課程,實現課程組合彈性與課程學習個性的最佳融合,同時為第二學年國際模塊的強化學習提供完美過渡。
融合深度與廣度的課程體系設計
項目課程不再單純追求專業知識的深度,拓展金融知識結構的廣度,特色課程與時俱進,涵蓋金融前沿理論與熱點問題,充分提升方向選修課程的附加價值。
三重專屬校友社會資源
真正打通EMBA,FMBA, DBA和EMF多層項目體系,融匯百年復旦、泛海國金、金融業界,三重專屬校友社會資源,不僅收獲人生摯友良朋,更體悟金融人文之美。
首創「+」價值理念
國際模塊不再局限於海外游學、交換學分等初級模式,更與世界著名院校開展深度合作,充分甄選其最優勢學科,為項目學員創造收獲雙學位或特色方向專業證書的契機,實現真正的「PT+」增值教育。
聯袂學術與實務的頂級師資組合
真頂級師資不僅只是來自世界著名院校的學術教授,更有來自金融業界、政府、企業的專家聯袂登場,升華學術造詣,深耕實務技能。理論知識傳授與行動教學緊密結合,以實現最具實踐價值的教學方法。
④ 發酵床養牛技術復旦大學生命學院孫教授
CCTV科技苑發酵床養牛那個教授?
⑤ 復旦大學有哪些不錯的專業
我高考完之後,復旦抄老師來我們這宣襲傳招生,我知道的是文科類是經管和新聞的分數線最高,理科類數學和醫學分數線也高,看分數線來判斷的話那這幾個專業都應該是復旦最好的王牌專業了吧。
我認識的經管的同學都很強,屬於那種GPA3.8、3.9幾,又有各種閃閃發光實習經歷、校內各種活動又很活躍有存在感的人,感覺精力都超級旺盛,很是佩服。
新院的我認識的不多,認識幾個學長學姐都屬於那種人群中一眼能看出來的,就氣質很出眾綜合素質很強,感覺就是在哪裡都屬於能發展得很好的那類人,那幾個學長學姐畢業去向也都很好,有一個去美國讀傳播,還有在騰訊阿里工作的。
數學了解不多,可能學霸們都日夜刷題晝伏夜出看不見人吧……醫學專業的因為復旦附屬醫院很多,他們實習也比較方便,而師資力量也是數一數二的。
醫學院同學發的照片……
⑥ 復旦泛海國金FMBA項目在上海屬於什麼水平
屬於頂尖的金融學院,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FanhaiInternational School of Finance, Fudan University,簡稱)是按照國際一流商學院管理模式和標准創辦,專注於高端金融人才教育和金融領域智庫研究的商學院。學院於2016年底成立,2017年6月正式辦學,由全球招募的優秀學者組成核心師資團隊。
學院以「立足國際金融視野、服務國家金融戰略、塑造頂級金融人才、成就頂級金融智庫」為辦學使命,以「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一流、教學項目和高端人才培養一流、智庫研究和社會影響力一流」為辦學目標。力爭將學院建設成為占據全球金融學科制高點,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能夠切實回答並解決金融行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為國家、地方、企業的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獻技獻力的真正國際化的世界頂級金融學院。
學院目前已在全球范圍成功招募組建了一支51人規模,包含21位全職教授、20位特聘教授、9位客座教授、1位兼職教授的國際頂級師資團隊。其中,資深教授全部獲得國際一流商學院終身教職,並且在金融經濟學科各個領域擔任學科帶頭人,博聞古今,學貫中西。來自各大國際組織、政府機關和企業機構高管團隊的實踐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更將身體力行傳授學員金融實務,助力學員知行一體,卓越至善。
⑦ 據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很牛逼,是亞洲的金融中心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僅次於東京的遠東第二大城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上市後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到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在那時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為讓我感佩的是,翻看當時民族企業的廣告創意,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市場經濟一點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當時上海的繁榮與租界有很大的關系,再次就不多作舉例了,你可以搜索一下,從某個層面上說,租界的繁榮在上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至於1樓那位說的上海那時的牛都是靠外國人,這是毫無依據可言的。樓主可以去上海圖書館或者上海檔案館查閱當時的一些史料就明白了。其實上海的租界與《南京條約》簽訂後的開埠是有直接聯系的,而開埠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租界和移民的繁榮,這些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
繼續回1樓,香港如今的繁榮與上海有著非常大的關系。49年解放後,老蔣捲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而從這時開始,上海人開始了移民香港的浪潮。第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執行官董建華、現任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上海青幫掌門人杜月笙、著名女作家張愛玲、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家族、娛樂圈教父邵逸夫、香港娛樂圈阿姐汪明荃、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等人均是上海發家後去香港發展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遠東巴黎」的美譽,也因此經常被報刊雜志特別加上一個「大」字,即「大上海」來形容上海在當時國際舞台上的重要程度。聽我外婆聊過一些往事,據說當年的香港仍處在發展低潮,許多香港有識之士都渴望有朝一日將香港打造成如上海一般繁華,故當地報紙也曾將香港形容為「小上海」 來勉勵公眾。
在這之後的另一波移民潮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益於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國門打開的同時也讓國人進一步領略到了香港高速發展的魅力所在,而上海則因受困於「文革」等客觀因素,和香港的差距在六七十年代加速拉大,昔日有著「遠東巴黎」美譽的「大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能面對香港已如磐石般穩固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望塵莫及。
再補充一篇轉的文章,供各位參考:
中央政府於3月25日透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對全世界宣布:當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會議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距離北京對外正式宣布建設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央政府於4月8日授權新華社發文,宣布將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列為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
香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當晚即透過媒體為港人打氣,稱其相信中央政府另有打算,香港也會積極准備,希望成為內地以外首個配合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地區。曾特首的此番及時回應在香港市民看來意在向中央討政策,力求保住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現實,如今的上海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依然無法同香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被譽為「遠東巴黎」的全盛時代,這其中有主觀因素,比如近幾年人才外流的嚴重性已經達到了幾乎無可救葯的地步。在上海著名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內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最優秀的畢業生去了美國,第二等的去了香港,哪也去不了的留在大學讀研,然後教書。
客觀上來講,中國央行和外匯監管部門對人民幣兌換的嚴格管控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夢想更像是一句高喊的口號,至少目前看來沒有太大實際用途,就連前些日子載我去中環開會的香港的士司機都知道,哪天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哪天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正是基於這個最根本的判斷,不少經濟學家在獲悉中國國務院有關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議通過之後紛紛興奮地提出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結論: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2020年之前有戲!
⑧ 本人復旦大學力學專業博士生,明年畢業,因工作不好找,像考本校金融專業碩士,上海是金融中心
我本科也力學的,當年也有留下來讀碩、博的同學,他們也今年畢業。
像你這樣,假如願意的話內,安心待在容學校或者研究機構吧,也沒什麼不好;公務員基本不用考慮了吧,你應該不適合,而且到了博士在考公務員,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青春啊;念到博士,專業方向已經很窄了,想去公司拼搏也只能找一些有實力、也重視研發的大單位,這種單位基本也就是國有重工企業了。
現在換金融專業,有點晚了。另外,力學和你想換的新專業沒什麼交叉,跨度太大,在新領域里不太可能成什麼大的氣候。
總的來說,不是大家都去工作,所以你也找工作;不是說待在學校就不如在外面累死累活的人風光。適合你的,或者客觀條件決定需要你優先考慮的,才是重要的。
⑨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與經濟學院的區別
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
管理學研究的是在現有經濟運行條件內下,如容何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經濟學往往從政府層面來研究政府如何克制企業壟斷、提升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主要是解釋問題的因果邏輯,為政府提供製定政策改善社會福利提供依據。
管理學是研究企業如何提升自身戰略壟斷力即核心競爭力,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藝術,提供打擊競爭對手贏得顧客的手段。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就像企業與政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