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王建新教授
㈠ 最近西北大學王建新有什麼演講
2008年6月26日,西北大學考古學家王建新教授前來我校,在文史樓學術報告廳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理論新穎、內容豐富的講座:《東天山地區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兼談我國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建設》。
㈡ 王建新的簡介
主任醫師,女,教授,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現每周二、三上午出診固生堂中醫南山分院,每回周三、日下午出診答固生堂柱子領分院。現深圳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四十餘年,在對 不孕不育的治療中,讓無數的患者成功懷孕,廣大患者譽稱「送子觀音」。
㈢ 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都有那些
好了真的想不起來了 都是考古的 還有文保和文博的我就不大清楚了 不過王建新好像轉文化遺產了
㈣ 西域三十六國
關於「西域三十六國」的「西域」和「三十六國」
一、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西域」一詞,似可理解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其當時是指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
「廣義」是指除狹義以外的、包括亞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況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後各國之間吞並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當時烏孫不屬於西域范圍內)。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來後,按董琬的理解,他將「西域」分為「四域」:
一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
二域:「自蔥嶺以西、河曲以東」;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間,水澤以南」
(後三域均為現帕米爾高原以西以東)(見《北史.西域傳》)。
到這時,中亞許多地區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圍。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見陳誠《西域蕃國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時期撰修的《西域圖志》中,對「西域」的范圍做了解釋:「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至喀爾喀(今蒙古國)、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蕃藏,輪廣二萬余里」。乾隆時,「西域」已被稱做「新疆」;嘉慶時,「新疆」一詞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慶大清一統志》就只稱「新疆」不稱「西域」。《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說「新疆」(即「西域」)的范圍是:「東至喀爾喀、瀚海及甘肅界,西至右哈薩克及蔥嶺界,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廣輪二萬余里......」。這便一目瞭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
光緒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道;民國時期的1916年,將伊塔道改為伊犁、塔城兩道;1919年將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歸新疆省,設阿山道;1920年增設焉耆、和闐兩道;此時,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後改為八個行政區,1934年設哈密行政區,1942年增設莎車行政區,1943年行政區改為專區;解放前,新疆共有79個縣;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現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2個地級市以及5個自治州、7個地區的87個縣市。
二、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至於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現在的地方,按歷史資料,大致應是:
(一)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部分。是當時烏孫國的屬地,但絕大部分被沙俄侵佔;
(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四)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
(六)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現在的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有別),現僅存樓蘭遺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玄奘取經曾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36國中最小的國。
(九)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南;
(十)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上述四國全部在今和田地區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淹沒)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尚有漢時皮山古城廢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
(十七)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於闐吞並;
(十八)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
(十九)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一帶;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並;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
(二十二)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
(二十三)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二十四)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
(二十五)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
(二十六)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
(三十五)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賓、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小國為西域國家,現在中亞及阿富汗、印度等國境內。
㈤ 王建新的藝術簡介
王建新,1957年出生,山東濟南人,畢業於山東教育學院美術系,現任山東炎黃書畫院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山東濟南炎黃文化藝術培訓學校藝術顧問。美術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美術家協會大型專業美展,並分別獲獎。1995年,《秋雨無聲》獲全國水墨一等獎;1997年,《紅菊》被中共中央辦公廳收藏;2001年,《南國風情》獲山東省跨世紀中國畫精品優秀獎,《秋韻》在《民族百花》獎第五屆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覽中榮獲銅牌獎。2003年,《雙壽》獲「名士杯」全國中國畫精品展銀獎;2004年,入選《山東花鳥畫百家》作品集;2005年,出版《王建新畫集》;2006年,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中國畫精品展中獲優秀獎2009年《洛陽三月》入選中國畫名家作品集《藝術千秋》,《逸則壽》入選中國60周年中國(山東)名人書畫作品。
全國人大常委會,多個國家美術館,藝術館,畫院等收藏並懸掛。作品分別為全國美術期刊《美術》《文化藝術》《中國美術》《國畫家》《中國美術報》刊載並在山東電視台,山東教育電視台,齊魯電視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山東商報、民主與法制雜志等60餘家新聞媒體均有專題報導。
王建新先生大寫意花鳥畫的總體風格,用兩句畫概括比較貼切:「野逸窺徐熙,富貴擬黃家。」更得於希寧先生高度評價曰:「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
㈥ 武漢世達外國語學院怎麼樣
位置很偏,學費很貴,環境很差,學校教師都沒有素質的民辦學校。
㈦ 中南大學王建新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
計算優化演算法及應用: 參數計算理論、網路優化理論(網路擁塞控制、移動自組網路、無線感測器網路)、生物信息學、虛擬實驗環境
㈧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能雙修嗎
一、學校簡介學校概況湖北省世達實用外國語學校,創辦於一九九三年,是省內最早的一所以實用外語為特色的中專學校。武漢大鵬職業技術學校,以培養工科類技能人才著稱。兩校聯合成為全省唯一一所集大、中專學歷教育,高、中級職業教育,以及出國留學外語資格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外國語學校。被省教育廳授予「湖北省職業教育示範單位」稱號。學校實行「專家治校、名師治教、科學管理、誠信辦學」的辦學理念。學校有教授、副教授、專家級領導、教師七人,在專、兼職教師隊伍中,有30%的教師具有高級職稱;有留學回國的博士、碩士、在讀博士多人;有各語種的外籍教師常年任教。學校地處馳名中外的武漢東湖風景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生活設施齊全,設有運動場、餐廳、澡堂、超市等;教學手段先進,設有語音室、網路中心、微機室、視聽室、電教室、形體訓練房、圖書館等;實習器材齊備,擁有機電、數控、模具、汽修實習室及實習工廠等。二、學校特色一、 多專業、多學科協調發展 1、 以外語(含小語種)為主 + 專業(旅遊、經貿、文秘、酒店管理、計算機)。 2、 以專業為主 + 外語(含小語種)(計算機、機電、模具、數控、汽車修理)。二、 多層次相結合 1、 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相結合 學生在校學歷、技能雙修,畢業時獲大、中專畢業證和相關技能的高、中級技術等級證書 2、 中專與大專相結合 我校先後與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聯合開辦高升專、高升本、專升本的****教育班,畢業時由該院校頒發學歷****。三、專家治校,名師執教(圖片)王建新 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日語能力等級考試」資深教師武漢大學十大名師李榮建 武漢大學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知名禮儀專家中國前駐伊拉克大使館政治部副主任林承璋 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英語詞彙學專家游長松 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碩士生導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碩士 Rose·Ong 新加坡著名作家美國《Reader's Digest》亞洲寫作大獎獲得者中村紀子 日本國立正大學文學學士湖北省世達實用外國語學校日語教師 Tay·Henry 美國俄亥俄大學工學碩士湖北省世達實用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 William·Hui 國際資深律師美國加尼福利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碩士四、嚴謹的生活管理學校實行軍事化「三封閉」管理,開學進行1-2周的軍訓,學生學習、休息、運動區域分開;公寓式學生宿舍,男女生分樓、封閉住宿,寢室6-8人一間,並配有全天候的專職管理老師;學校開水爐全天服務;學校生活採用不同標準的刷卡就餐制。五、主要專業介紹及收費專業名稱學制招生計劃學費(元/年)主要課程備注經貿外語三年 360 3120 綜合英語(日語)、聽力、口語、語音、閱讀、語法、經貿英語(日語)、現代禮儀、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計算機等住宿水電費400元/年學生平安保險費 50元/每年外語教育三年 260 3120 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閱讀、英語語法、英語寫作、英語翻譯、英美概況、英語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計算機基礎及應用等公關與文秘三年 280 3120
㈨ 何為現代農業播綠「一帶一路」
「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其巨著《資治通鑒》中,用生動的筆觸寫盡盛唐時期絲路之上的蔥蘢。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萬里絲路這條古時東西方農業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現代農業交流而再度繁盛。
據介紹,在這座園區內,由中國育種專家研製的冬小麥5號品種走出國門,很快適應了哈薩克乾旱半乾旱氣候,畝產較當地品種增產82.28%,極具推廣價值,受到當地農民和企業的歡迎。馬靜說,這個月,中方的種植人員將再次赴哈開展春播,從提高品質著手,進一步篩選出適合當地的高產優質品種。
產自西域,植於中原,如今惠澤沿線國家。小麥的幾番進出,見證了東西方農業交往的千年「農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王建新說,小麥這種原產於西亞的高產量農作物,正是由絲綢之路傳入,後經本土演變,成為北方主要農作物,並最終形成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格局,孕育出北方人喜食麵食的飲食文化。
昔日往來絲路的聲聲駝鈴猶在耳畔,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又為絲路沿線國家間的農業合作賦予了更多現代意味。2016年7月以來,乘坐著「鋼鐵駝隊」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的4600噸哈薩克優質麵粉陸續運抵西安,進入市場後受到市民熱捧。這也讓有志於從事中哈農業合作的西安愛菊集團堅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該集團董事長賈合義說,哈薩克土地廣袤,種植環境無公害、無污染,糧油產品質量好。目前,企業與哈薩克北哈州政府聯合打造的150萬畝種植基地已經開始播種,帶動了當地5000至1萬戶農民的參與生產。到了秋季,預計將收獲15萬噸菜籽、10萬噸小麥。
遠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陝西樂達草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2萬畝牧草種植基地內,一片鬱郁蔥蔥的繁盛之景。公司董事長邵革說,他們為當地百姓提供種子,企業負責收購和銷售。這既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和稅收,也可將牧草銷往中國市場,可謂是一個「雙贏」局面。
而今,現代農業交往因「一帶一路」倡議而再度繁盛。萬里絲路,綠意漸濃。
一批綠色交往的使者,正在循當代絲路而來。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間實驗室內,25歲的瑪拉提·木拉提漢雙眼緊盯著電子顯微鏡下的澱粉顆粒,仔細將實驗數據記錄在手邊的筆記本上。作為哈薩克農產品深加工科學研究院的年輕研究員,他正在中國進行為期一周的進修。
木拉提漢說,這是他和中國同行共同承擔的一項關於澱粉研究的學術項目。出於對「一帶一路」倡議前景的看好,他計劃在進修結束後,到中國完成為期3年的博士學業。
在現代農業交往的「綠色」之旅中,木拉提漢並不孤單。在楊凌示範區,始於2005年的援外培訓人氣正濃。這項主要面對發展中國家和絲路沿線國家的培訓已舉辦70期,學習內容包括生產環境調控、水土保持與旱作農業、節水灌溉、農業經濟管理等。「經過交流學習,許多絲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展示出深化同中國農業合作的強烈願望。」馬靜說。
「『一帶一路』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和中國西北同屬乾旱半乾旱地區,有類似的科技需求,合作領域廣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這條古時農業交往的紐帶,將會釋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現代農業終將播綠「一帶一路」。
㈩ 王建新的學術交流
2010年5月27日,主持由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新疆屯墾與文化研究院聯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共同舉辦的「人口移動與文化」國際研討會,做題為「移民社區與文化建構——靈明堂拱北研究」的學術報告。
2010年5月7日,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科大衛主持的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開幕式暨「歷史人類學——目標與路徑」學術論壇。
2010年4月28-29日,參加西南民族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宗教、民族與社會研討會」,做題為「中國民族宗教研究與解釋人類學——費孝通、格爾茨學術思想再考」的大會發言。
2010年4月9日,在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做學術講座:再談寫文化。
2010年3月13-14日,參與組織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聯合舉辦的「中國宗教人類學的回顧與前瞻——首屆宗教人類學學術論壇」,做題為「靈明堂拱北調查」的學術報告。
2010年3月8-9日,參加日本名古屋大學「少數群體的現狀與共生話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唐汪川——中國臨夏多民族社區的文化共生」的學術報告。
2010年3月1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做學術講座:文化資源與民族關系——文化融合路徑的人類學考察。
2010年2月25日,參加日本中央大學政策文化綜合研究所項目「歐亞大陸與日本」學術研討會,做題為「中國的『民族走廊』與少數民族宗教研究」的學術報告。
2010年1月9-10日,參加在海南三亞召開的中組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民族學導論》教材編寫」學術研討會,從自身研究和教學實踐出發對導論相關內容的調整及修改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2009年12月28日,在中山大學做學術講座:中國與世界——自他理解的人類學基礎。
2009年12月25-26日,參加中國中東學會2009年年會,做題為「國際問題研究中的社會學人類學思考」的學術報告。
2009年12月22日,參加2009年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授課大賽決賽評審工作,擔任評審委員。
2009年12月2日,參加2009年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授課大賽復賽評審工作,擔任雙語教學組評審委員。
2009年11月28-29日,參加《開放時代》20周年慶祝會暨第七屆開放時代論壇,做題為「日本的海外研究——思考與借鑒」的學術報告。
2009年11月25-27日,參加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人類學系、歷史學系聯合舉辦的「東亞近代學術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空間」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回族群體建構的多樣途徑——史實與現實再考」的學術報告。
2009年10月27-28日,參加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舉辦的「The First East Asian Anthropologists Academic Seminar: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做題為「Tradi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Eas Asian: Japan, Korea and China」的學術報告。
2009年9月24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做學術講座:中國民族宗教研究的學術架構——民族學人類學的思考。
2009年9月11-13日,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參加由Hang Seng Centre for Cognitive Studies (directed by Stephen Laurence)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culture and the mind: Folk Psychology, Folk Epistemolog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與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幾十位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進行學術交流。
2009年7月27-31日,赴雲南大學參加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分別做「宗教民族志的中國經驗及若干問題探析」(高丙忠分會「用漢語重寫民族志」)、「圖像資料與人類學研究——本土經驗及若干現象初探」(鄧啟耀分會「庄學本攝影百年紀念」)和「Comments on Some Papers on Asian Migrants: Cases and Policy Issues in Vietnam, Korea, Japan and North America」(D.Haines' Session Studies on Asian Migrants)等三個學術報告及評述。
2009年5月22-23日,參加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與中亞跨境民族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一屆西北邊疆跨境民族學術研討會」,做題為「中亞跨境民族群體建構中的中國情結——從哈薩克東幹人說起」的學術報告。
2009年5月18-19日,在新疆塔里木大學做學術講座:民族宗教研究理論與方法、文化人類學與邊疆和諧社會構建。
2009年5月9日,擔任中山大學舉辦的「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華南賽區預賽」評委。
2008年12月12-15日,赴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參加亞洲人類學理論研討會,宣讀論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Cases」。
2008年12月5-6日,參加廣東省民族研究學會年會,宣讀論文:中國民族宗教學的理論建構及拓展。
2008年11月16-19日,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美國人類學大會人類學理論分會,宣讀論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2008年9月5-6日,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加伊斯蘭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Representing Islam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Uyghur Sermon Poems」。
2008年8月30-31日,參加貴州省文物局舉辦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研討會,參與起草「關於文化景觀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意見」。
2008年8月25-26日,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參加該校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聯合舉辦的「文化與認知」研究課題組工作會議,實地觀摩了伊利諾伊大學認知研究專業實驗室及相關試驗過程。
2008年8月19-22日,赴廣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參加「中國民族宗教論壇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宗教文化融合研究理論方法的實踐與拓展。
2008年6月27日,為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物質文化研究暑期田野訓練營學員做學術講座:田野調查理論和方法。
2008年5月27日,在日本慶應大學做學術講座:廣東歸僑移民的過去與現在——以華僑農場為中心。
2008年5月24日,在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做學術講座:霊明堂イスラーム神秘主義教義の文化源流。
2008年3月9-11日,在北京參加「東亞人類學互惠理解高級研討會」(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Reciprocal Understandings in East Asian Anthropology),做題為「中日韓三國人類學的交流互動」的發言。
2007年9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做系列講座:人類學中的民族志研究。
2007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做學術講座:人類學與宗教文化研究。
2007年11月25-26日,參加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中國穆斯林研究國際研討會」,為分會評述員。
2007年11月1-3日,參加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類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道教與南方山地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類型分析法芻議。
2007年5月25日,在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做學術講座:文化研究的認識論與實踐基礎。
2007年3月18日,參與組織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日中人文社會科學學會聯合舉辦的「文化自覺與人文東亞」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從「秋葉原」到「秋葉系」——街景變遷與現代日本亞文化。
2006年12月25日,參加日本岡山大學舉辦的「東方亞洲的文化共生與地域共生」學術研討會,做題為「維吾爾族的地域共生與群體認同——以吐魯番和喀什為例」的大會發言。
2006年12月20日,參加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舉辦的「中東與伊斯蘭研討會」,做題為「新疆維吾爾族的旅遊與聖墓崇拜的諸相——圍繞傳統建構而展開的政治/宗教話語的人類學思考」的大會發言。
2006年12月5日,在日本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做學術講座:中國及其周邊社會的父系親族論——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開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6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亞學會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Society,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Uyghurs in Central Asian and Xinjiang China」,宣讀論文「Islamic Ecation in the Republican Turpan」。
2006年11月10日,在東京大學做學術講座:中國穆斯林社會研究——作為人類學方法的伊斯蘭文化論。
2006年11月5日,參加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會「The Empowerment of Ethnic Minority Wome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為第一分會評議員。
2006年10月6日,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做學術講座:共同的命運、不同的人生——從伊斯蘭知識階層的生活經歷看中國的社會變遷。
2006年6月1-2日,參加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舉辦的「伊犁河流域的人文與水源」國際研討會,做題為「吐魯番的水源與農業生產」的大會發言。
2006年5月13日,在日本愛知大學做學術講座:中國的伊斯蘭文化與儒教文化。
2006年4月6-7日,在廣西民族大學做學術講座:中國穆斯林社會研究——作為人類學方法的伊斯蘭文化論。
2006年3月30日-4月1日,在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做學術講座:日本穆斯林社會與伊斯蘭文化。
2006年2月17-18日,參與組織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田野中的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地域社會。
2005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亞學會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Mazar in Fergana and Xinjiang」,宣讀論文「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int Mausoleums in the Turpan Basi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Uyghur Islam and Folk Beliefs」。
2005年11月23日,參加日本駒澤大學舉辦的「中國穆斯林文化研討會」,做題為「阿圖什和吐魯番的三座聖墓調查」的大會發言。
2005年4月8-17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做系列講座:人類學理論與方法。
2004年11月20日,參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全國民族學會議,做題為「吐魯番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人文環境——綠洲開發的區域性模式研究」的大會發言。
2004年11月9-13日,參加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藏學工作協調會議,介紹了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藏學研究與學術交流情況。
2003年12月25日,參加由廣東省民族研究所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聯合舉辦的「第七屆廣東民族學學術研討會」,做題為「廣州回族的伊斯蘭教育」的大會發言。
2003年12月20-23日,參加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舉辦的「客家文化與全球化」國際研討會,為分會評述員。
2003年3月31日-4月1日,參加日本中亞學會年會,為會議評述員。
2002年12月12日,在日本慶應大學做學術講座:中國伊斯蘭中的親族與地域社會。
2002年8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做學術講座:日本穆斯林社會的形成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