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往何处去
① 90后大学生何去何从1000字论文
类似于检讨书、观后感、作文什么的
都需要你自己来写
老师给你的任务不是让你练字
是让你通过你的写达到深刻的目的
好好反思好好的写,不要找别人帮你
② 90后大学生都做什么工作,现在大学生就业非常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大学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甚至是读中学的时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在入学前(高中时期)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做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2、“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大学生走上了社会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有文凭没水平、有学历没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3、大学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5、“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也将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就业难也已经凸显。
6、大学生所学知识失去了时效性或不能在企业中转化。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况且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与职位的需要。我国大学生一般岗位适应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需2—3个月。
很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7、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既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8、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9、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还是相当严重,造成广大毕业生想往大机关、大事业单位、国企、等一些好的单位挤、都想往大都市里走。一些偏远的、艰苦的、小的单位、行业没有人愿意去,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10、一方面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每一个单位、企业,他们的人员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型,他们分别由基础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决策者组成,越到上层,人员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竞争性大,那就业的压力也就相当大。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超过22%,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就业观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栋梁之才,要在社会上谋求最好的职位,那就业也就相当困难了。
③ 90后大学生毕业如何适应社会
90后男孩小力(化名)从小成绩优异,班里排名从来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学轻松考上了一本,读的是当下热门的金融专业,可以说是学霸无疑了。
但就是这个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在毕业找工作时却栽了跟头,漂亮的简历为他争取到不少面试的机会,但奇怪的是,每到这一关他就被无情地刷了下来。他又转而去考公务员,笔试成绩排名第一,可经过面试就变成了垫底。
无独有偶,晓彤(化名)也是个优秀的女孩子,她漂亮,懂生活,有不错的工作,也有关系较好的闺蜜,但同样是到了30岁仍然孤身一人。她拒绝了身边所有示好的男性,一旦有人传达出喜欢他的意思,她甚至做出划清界限的举动。她也被迫去相过亲,但她对此十分反感,男方找话题,询问她的工作和个人情况,都被她认为是盘问,当商品一样衡量。
原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晓彤,从小被妈妈灌输了“不要搭理男孩子,男孩子会欺负你”,“只要用心读书,其他都不重要”的意识,这直接导致她从小就刻意避免与男性接触,即便她已经到了应该接触的年龄。
专家建议:
“其实他们的表现,都是社交障碍。而究其根源,都来自成长的环境。”罗红媛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她做情感咨询工作已有8个年头,她接触过的类似案例在宁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将孩子辛苦养大,培育成才,明明到了该“摘果子”的时候,却不得不咽下现实带来的苦果。“很多家长只知道要赚钱,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保障,他们最看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进入社会后,人际交往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罗红媛认为,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诞生于关系之中,所有的心理困惑背后多数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而问题的源头在于家庭系统内部,源于家庭特有的情绪气氛,源于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
④ 作为90后的大学生该如何去生存,对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建议你去看看《90后大学生往何处去》这本书,相信对你的求职择业有帮助,里面提供的出路,破除了狭隘的专业求职观。条条大路通罗马,书还指出了如何走向罗马
⑤ 90后大学生大学毕业去干啥
看你喜欢了,其实什么职业都可以。无论什么职业,只要你足够优秀大都可以有个好前途。如果你是本科,我还是建议你读读研究生,毕竟现在,本科生满大街都是。
⑥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政策没用,就是瞎逼逼,现在根本就不缺人,很难进,耗半年才面试,没工资一直挺,进了工资也不高2000左右
⑦ 大学生初入职场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大学生初入职场应该保持平和心态。成也好,不成也罢。就等于给自己一次学习的机会。
⑧ 当代大学生该何去何从一个普通本科,普通大学的研究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迷茫
在当今社会学历已经是很普遍的存在 但是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学历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向往以版及追求 当代大学生权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盲目焦躁 毕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这个很正常但是需要自己静下来好好想想社会只会留下有用的人 适者生存 其实就是很残酷
⑨ 大学往何处去:一位大学生眼中的大学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大学往何处去:一位大学生眼中的大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专点击免费下载:属
内容预览:
大学往何处去:一位大学生眼中的大学
按:王家曦同学是东北一所普通高校的工科大三学生,不时在网上和我讨论日本文化、村上文学及教育改革等问题。这篇文章是在看了我的博文《世界大学50强:清华为何第49》之后写给我的。其中表达的感受、见识和忧患意识令我深受感染,也发人深省。作为二十刚刚出头的大学生,十分难能可贵。所以,在征得家曦同意之后,将其文章挂在这里。期待网友一起关注和思考。文章题目是我加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趋同化日益明显,长期以来,“没有特点成了中国大学的最大特点”,虽然不无调侃意味,但却道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大学不仅和整个社会需求脱节,其自身的承载力也越发不能与大学的社会角色和公众的价值预期相适应,您身在重点院校,还深为大学官僚化所苦,在我这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当中就更是行政压倒一切,我想这种情况应当是政治权利绑架学术自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谈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