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教授寫潮汕文化書籍
㈠ 《潮汕史》黃挺一書的讀後感
跟崗學習結束在即,李賽娥工作室潮陽一中李賽娥副校長及工作室老師特意請廣東省潮學研究院黃挺教授開設一堂題為《潮汕歷史綱要》的講座課。近兩個小時的講座,雖然報告廳大多坐滿了潮陽一中的學生,但所有聽者都折服於黃教授的細膩闡述中,時間彷彿靜止。尤其黃教授在講述潮汕地理區域,提到汕尾也在潮汕區域地理的范疇內時,讓來自汕尾的我頓生對這堂課的親近和期待。
黃挺教授,祖籍廣東省揭陽市,後隨父母移居汕頭市澄海,1982年畢業於華南師范大學。是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歷史學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中文系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業,現任廣東省潮學研究院副院長,《潮學研究》論文期刊主編。黃挺教授的研究方向為社會史、文化史、區域史,曾主持數個國家級、(廣東)省級重要課題。是潮學主要研究學者之一。
在李賽娥老師簡短精彩的介紹後,黃挺教授把他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向我們做了講述。黃教授的講課語言非常平實,拋出觀點,娓娓道來,步步論證,細微解釋、深入淺出。
黃挺教授的講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兩種地理視角和三個文化元素。黃教授認為潮汕文化是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000年以來,全球化趨勢下,生活在中國的潮汕人及生活在海外的潮汕人,雖生活在不同的空間,是不能完全拋開的。黃教授把潮汕地區放在「中國大陸的潮汕」和「海洋世界的潮汕」兩個視角下,從地理歷史學角度讓我們明晰了大潮汕的地理區域和現實意義,「地理環境造成潮汕文化的地方特點,也使潮汕文化具有了海洋文化的特點。」(黃挺)從而也鑄就了潮汕地區的「民性,勇於冒險、崇尚強力和實惠」(黃挺)的特點。黃教授更強調「『潮汕』是一個研究概念,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地理實體」。黃教師不但治學嚴謹,也不拘泥於自己固有的研究成果,從全球新視角下研究地方歷史文化,從海洋文化的觀念下看待潮汕文化。這種與時代共進,不斷創新的研究精神對我的沖擊很大。對於一個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固化自己的史學思維,「僵而死」。面對中學學生,你的學識、你通過歷史課堂展示給學生的思考、你給你的學生教什麼?這也是來潮陽一中近半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想的最多的。「讓你的學生喜歡上你!讓你的學生喜歡上歷史!」這是工作室全體老師給我們的答案。
黃教授所說的「三個文化元素』是指:潮汕文化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是「土著文化」,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7世紀時,「土著文化」與「漢文化」共生時期,公元8世紀到16世紀的融合時期;16世紀中期開始,開始與「西方文化」有了接觸,18世紀以後真正產生影響。
第二部分:文化歷史視野下潮汕歷史的歷史變遷。黃教授從(一)荒蠻海洋、(二)接觸中國、(三)融入中國、(四)跨出重洋四個方面介紹了潮汕歷史的變遷。陳橋文化、大岔坑—富國墩文化和浮濱文化時期考古遺址和文物印證了公元2世紀前潮汕土著文化的特點;引用張光直先生的論證,提出與現在還使用「南島語」的民族的關系,甚至遠到今紐西蘭毛利人。從秦開始,潮汕地區有了行政建置,漢文化也開始在這里傳播。唐代時,開始潮汕土著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歷程,黃教授引用大量的地方史料,細細講述,引人入勝。公元16世紀到今天,黃教授提出潮汕文化傳統如何悄悄演變問題,聯系現實,指出潮汕文化的新變:「商業、海外移民、現代化」。
海洋文化特性下的開放、冒險、商業特點,與中國儒雅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海濱鄒魯」具有的朴實、重教、包容的特性構成了全部潮汕文化的內涵。聽完黃教授的講座,仍覺意猶未盡,短短的兩小時,黃教授給我們送上了一份潮汕文化的饕餮大餐,令人回味。作為「外來」的潮汕人,只有深入潮汕文化,才能更好的地定位自己,發展自我,與社會共進步。
㈡ 黃挺的人物履歷
1978年5月就讀華南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82年1月畢業。
1982年1月至1992年12月在韓山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工作,1991年12獲得中國古代文學副教授職稱。1992年12月調進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12月獲得歷史學研究員職稱,任中文系「治語方言與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2003年10月調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究所所長,《潮學研究》主編。
㈢ 黃挺的介紹
黃挺,潮學研究院副院長。祖籍廣東省揭陽市。1947年10月出生於潮州市。1951年隨父母移居汕頭市澄海。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歷史學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任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中文系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業,現任廣東省潮學研究院副院長,《潮學研究》論文期刊主編。清穗激黃挺的研究方向為社會史、文化史、區域史,曾主持數個國家級、(廣東)省級重要課題。是潮學主要研究學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史(上冊)》、《中國海外交通史》等,以及近答襪百篇論文著作族鉛,曾獲得社科院優秀論文成果獎、「山花獎」學術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