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教授譚汝為
⑴ 譚汝為的人物簡介
譚汝為,男,漢族來,1945年1月生於天津源,原籍廣東新會。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修辭語用學、漢語詞彙學、民俗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及天津方言與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任教育部漢語能力測試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另任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修辭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閱讀與鑒賞研究會會長、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天津市修辭語用研究會會長、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天津市地名研究會顧問等學術職務。曾任天津市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第四屆、第五屆)。
⑵ 譚汝為的介紹
譚汝為,男,漢族,1945年1月生於天津,原籍廣東新會。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內,碩士研究生導師,容主要從事漢語修辭語用學、漢語詞彙學、民俗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及天津方言與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目前已出版著作17部,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曾任天津市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⑶ 天津師范大學的對外漢語碩士實力如何
師大漢院抄的導師主要有孟國(對襲外漢語教學法方向)、譚汝為(修辭學方向,現在韓國)、胡津齡(古代漢語方向)、鍾英華(漢院院長,現漢語音學方向)、王臨惠(漢院副院長,方言方向)
學費每年6000
研究生院地址:天津市西青區賓水西道延長線天津師范大學主校區社科中心(應該在3樓)。
⑷ 譚汝為的學術成果
公開出版著作 :
《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人間詞話·人間詞校注》 王國維著,譚汝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詞語修辭與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詩歌修辭句法與鑒賞》 澳門:澳門語言學會,2003
《漢語語義學講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漢語與中國民俗》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民俗文化語匯通論》 主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震驚海內外的學界打假大案始末》 馬慶株,劉樹功,譚汝為合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語文現代化論叢 》 副主編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這是天津話(天津電視台公共頻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天津地名故事》 譚汝為,劉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1世紀對外漢語教材:綜合教程6》 譚汝為,吳春相合編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詞典》 主編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研究與調查》 馬慶株,譚汝為,曾曉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天津方言與津沽文化》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
核心期刊論文 :
通感散論——兼向周振甫先生請教 文藝理論研究,1982(1).
六言絕句散論——兼談詩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興衰 天津社會科學,1983(6)
意象組合漫說——談古典詩歌一種特殊的句式 天津師大學報,1984(5)
古典詩歌特殊的押韻形式舉隅 語文教學通訊,1985(6)
試論「似不通」的修辭方式 天津社會科學,1986(5)
詞曲鼎足對簡論 天津師大學報,1986(4)
詞序變化與修辭 邏輯與語言學習 1986(6)
論韻文三字相疊的修辭方式 當代修辭學,1987(3)
勇於開拓 饒有新意——李凱源《高等應用寫作教程》讀後 天津社會科學,1988(6)
古詩句法例論 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9(3)
論古詩詞的「句中頂真」 當代修辭學,1992(5)
連珠合璧 相映成趣——論「同異」格在古典詩歌中的運用 當代修辭學,1993(4)
「A不如B」與「AB不如」——論古典詩歌兩種比較句式的異同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古典詩歌「問答體」句法研究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古詩總分結構修辭初探 修辭學習,1994(4)
古典詩歌教學與語言修辭研究的相濟互補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
刊名修辭縱橫談 修辭學習,1995(2)
探隱索微,求真務實——評鄧景濱《語壇爭鳴錄》 語言文字應用,1996(3)
漢語修辭研究動態 理論與現代化,1996(2)
試論雙音節數詞的表數功能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突破藩籬 打通畛域——談古典詩歌教學與語言修辭研究的相濟互補 修辭學習,1996(1)
世界足球勁旅的「綽號」 修辭學習,1996(6)
創新務實,深入淺出——評張煉強新著《修辭》 修辭學習,1997(2)
應該加強清詞話修辭思想研究 修辭學習,1997(4)
因聲起意與流俗詞源 語文建設,1998(1)
古典詩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漫談地名修辭 修辭學習,1998(3)
「流水對」辨誤 古漢語研究,1999(1)
澳門的語言狀況與語言規劃 漢語學習,1999(3)
澳門的語言規劃研究 語文建設,1999(1)
澳門楹聯:中華文化的標志 語文建設,2000(4)
名字的音韻美 語文建設,2000(5)
漢族四字姓名的五種形式 語文建設,2000(10)
淺析廣告與文明 理論與現代化,2000(3)
論漢語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喜新厭舊 舍近求遠——用「以人喻物」為例,論比喻運用的兩條原則 修辭學習, 2000(3)
漢族人名結構系統的民俗文化闡釋 理論與現代化,2001(4)
民俗語言與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5)
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現狀與學科建設問題 理論與現代化,2002(1)
中華菜餚命名藝術談 修辭學習,2002(2)
樓盤命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修辭學習,2004(1)
天津胡同命名理據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天津地名文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南開語言學刊,2005(2)
無厘頭、殺手、麻辣、下課、德比大戰……——若幹流行詞語的語義探幽 修辭學習,2006
(3)
近觀韓國2007年高考命題 語文教學通訊,2007(9)
語言修辭「博客」(四則) 修辭學習,2008(1)
泰山北斗 謙謙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語言學家曹聰孫教授 社會科學論壇,2010(8)
天津方言與地域文化 社會科學論壇,2010(10)
漢族人名里蘊含的文化典故 社會科學論壇,2010(19)
龍蟲並雕 雅俗共賞 追求創意 功在拓荒——追憶李世瑜先生 社會科學論壇,2011(2)
滿目春光來新夏——來新夏教授的人格與文品 社會科學論壇,2012(8)
中小學國學教育漫議 語文建設,2014(1)
漢字簡體和繁體共同傳承文化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
⑸ 譚汝為的學術經歷
1980——1996年,天津紅橋區職工大學任教;
1996—— 至 今,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任教;
1999——2003年,天津市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3——2007年,天津市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主要著述:《古典詩歌的修辭和語言問題》、《詞語修辭與文化》、《民俗文化語匯通論》、《天津方言詞典》、《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方言與津沽文化》等。
譚教授早年主攻漢語修辭學,成果豐碩,得到了徐中玉、胡裕樹、宗廷虎、劉叔新等老一輩語言學家的高度評價;20世紀90年代中期,譚教授開始研究民俗語言,亦取得可喜成果,為學界矚目;2006年退休之後,力辟蹊徑,以」方言詞彙與民俗文化「為學術軸心,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天津方言研究,主編《天津方言詞典》,力促天津方言語音建檔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為名副其實的津沽文化研究領軍人物。
1998年,譚教授應台灣中華修辭學會邀請,與王德春教授、王希傑教授、宗廷虎教授一同出席首次兩岸修辭學高端學術研討會。譚教授多次獲「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特殊貢獻獎」「天津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優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並在《今晚報》《中老年時報》《每日新報》《城市快報》等媒體先後推出「詞義探幽」「天津方言」「天津俏皮話」「天津衛老胡同」「天津地名考」等專欄,發表關於天津城市文化的科普文章數百篇。
⑹ 綠色殯葬有什麼好處
多地勁吹綠色殯葬風,節地生態葬,環保又莊重
●生態葬人數遞增
不僅是北京,在全國各地,綠色生態的殯葬方式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江蘇南京的12位老人在雨花功德園參加生態葬集體簽約儀式。簽約者與園方達成約定,百年後將免費享受由雨花功德園生命禮儀服務中心提供的生態葬一條龍服務。雨花功德園常務副總經理阮鋒說,自從推出牆壁葬等生態葬後,園區就放慢了對傳統墓穴的銷售速度。近年功德園每年銷售的穴位中,傳統墓穴只佔1/3,剩下的則以牆壁葬為主。
「心情是悲痛的,但又是圓滿的。」不久前,山東省濟南市公益節地花壇葬第十一次集體安葬儀式舉行,市民李女士在安葬完母親的骨灰後表示,這種生態安葬方式符合先人「魂歸自然」的遺願。濟南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謝俊利稱,2012年參加公益花壇葬的人數僅有個位數,而現在有近百位。選擇節地生態葬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這說明人們的觀念在進步。
去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推出《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國首個推行綠色殯葬的專門文件。各地積極響應,相繼出台了實施意見和辦法,通過更多惠民殯葬政策,鼓勵城鄉居民選擇節地生態安葬。
●推廣應尊重民意
「悼念親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應革除那些帶有迷信色彩的陳規陋俗,使喪葬禮儀文明、健康、環保。」談及綠色殯葬的推廣,文化學者、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譚汝為如是說。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趙旭東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節地生態安葬具有綠色環保的優勢,在墓地越來越稀缺、昂貴的情況下,選擇生態安葬的人逐漸增多,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不過,許多民眾依然堅持傳統觀念,不願意採用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河北唐山的譚女士對筆者說:「親人去世後還是想要買個墓地,每年全家人一起給長輩掃墓,會有一種歸屬感。」天津市民劉女士則表示,雖然父親主動提出百年後將骨灰撒入大海,但家人並不太贊成,認為這樣很「不孝」。
趙旭東表示:「中國喪葬文化源遠流長,妥善處理逝者是家族團結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象徵。如今,社會環境和殯葬觀念發生了轉變,一些新的葬式葬法和祭掃手段涌現出來。政府在殯葬問題上要順其自然地引導,切不可強制推行。在尊重當地習俗的前提下,給老百姓更多選擇的空間,為綠色殯葬提供更多的方便。」
⑺ 張樹聲的張公祠
祠堂有公祠和家祠之分。所謂公祠,就是由當時朝廷和當地政府所興建的。過去合肥城裡公祠堂很多,李鴻章祠堂、劉銘傳祠堂、張樹聲祠堂等更是顯赫一時。有趣的是這些祠堂供奉的幾乎都是著名的淮軍領袖,其中,張樹聲特別值得一提。
了無蹤影的張公祠堂
古廬州城內的蔡公祠堂、龔家祠堂等,位置還算好找。但張公祠堂具體在哪?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合肥人只說得清在今天的合肥市益民街與桐城路交界一帶。然而,張樹聲第四代子孫張昭先生卻對此了如指掌,他從如今的合肥市婦幼保健院的大門口,指著對面的那一大片場地說,如今的合肥市消防隊和新華書店這一塊,過去都是張公祠堂的地盤。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日本人佔領合肥的時候,張先生還只有兩歲,他哥哥曾經對他說,張公祠堂是沒有大門的,前面是一面照壁,照壁前即如今合肥的益民街,當時是一條河溝,名叫二里河,一直流到九獅橋附近注入金斗河。當年合肥城裡出了幾個漢奸混混,其中,鄧五、鄧六是兄弟倆,抗戰勝利後被以漢奸罪槍斃了。他們把照壁後面馱著石碑的烏龜給砸了,房子也給燒了。到張先生記事的時候,那裡已經是荒草一片。
張先生分析,那個馱著石碑的烏龜,其實應該是在許多名勝古跡都可以看到的贔屓,傳說是龍的第六個兒子,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也叫霸下。
看來,張公祠堂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已經被毀,經過歲月的沖刷,早就盪然無存。在如今合肥市新華書店大院長大的束曉英女士,這位出生於1962年的土生土長的合肥人驚訝地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那裡曾是張公祠堂。她是在那裡出生在那裡成長,記憶中東北方向的地方是父親他們的辦公區,今天的合肥市華侖瑞雅酒店的位置昔日是一排平房,她的家當時就在那裡,後來才搬到南面的二層小樓里的。當時,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小社會,大院里食堂、澡堂應有盡有。聽提到張公祠,她只說知道張樹聲,但不知道張公祠,可能是距離今天的人們太久遠了。
張公祠堂並不止一處
按照合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戴健的說法,清朝淮軍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合肥的大戶人家龔、張、李、段諸姓都有人「加盟」,以後「四大姓」名人輩出聞名遐邇。但在采訪中發現,張樹聲的聲名和其他幾個合肥名人相比似乎不夠響亮,甚至許多人知道張樹聲的後人「張氏四姐妹」,卻鮮有知道張樹聲的。
其實,當年在淮軍將領中,張樹聲的名氣很大,僅次於李鴻章。《辭海》中「淮軍」條目下,一共列了9個將領,李鴻章為首,張樹聲位居第二。安徽省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博士在《張樹聲畫傳·序》里評價說:「他在歷屆任內,均能做到務實勤政,清理訟獄,減輕民負,正己率屬,察吏更嚴,所到之處,群情翕然。」
正因為張樹聲在位的時候,不論是軍事還是行政,都功績顯赫,所以不光是他的家鄉合肥,全國多個地方都曾經建有張公祠。天津地名工作者譚汝為教授曾經撰文介紹天津的張公祠,它位於天津紅橋區博物館街附近,如今有條街還叫張公祠前街。據說天津設立張公祠,主要是紀念張樹聲在直隸總督任上之功績。後張公祠舊址先後改為玻璃儀器倉庫、鋁品廠和煙酒批發部。
張昭先生也介紹說,還不止合肥、天津這兩處,他所知道的廣州、南京等地都曾經建有張公祠堂。上述諸地未能親往考證,但史料記載,張樹聲曾經任過兩廣總督,他逝世之後,朝廷著照總督例賜恤祭葬,靈柩是從廣東黃埔送回合肥西鄉的,如此推理,廣東黃埔建有張公祠也是極有可能的。
⑻ 二十四節氣對當今現代社會還有什麼實際價值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人對於天文、天象的觀察,早在2700多年前,古人通過在地面上立一根版桿來觀察晝夜權長短的變化而確立了晝夜均分的冬至和夏至,「由周到秦,古人將冬至作為歲首,此後很長的歷史時間里,冬至節都是國家重要節日,有著賀歲、祭祀等多種民俗活動。」到了春秋時期,冬至、夏至之外又進一步確認了春分秋分,至此定下了「四季」,到公元前132年的《淮南子》一書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說法,「古巴比倫、瑪雅文化,都有二分二至的節氣劃分,唯有中國細致地分成二十四。」中國古人將太陽一周年的運動軌跡劃分成24個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24個節氣大致對應一年中的12個月,平均每個月對應兩個節氣。古人認為這種變化是一種「氣」,每月的前一個是「節」,叫「節氣」;後一個是「中」,叫「中氣」,所以每年一共有12節和12中。譚汝為教授說,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和月亮盈虧變化,古人逐漸認知並掌握了一年之中時令和氣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進而總結出二十四節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科學、嚴密的歷法文化和氣象文化,以指導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