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責任ppt
Ⅰ 大學生責任與擔當
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歷史使命?青年學子為此應該如何奉獻青春與智慧?14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三十多所著名高校的學生代表集聚南開大學泰達學院,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二十多所著名高校的學生代表在泰達學院杏壇參加了首屆全國大學生泰達論壇。
從「公車上書」開始,近百年來,中國大學生一直都擔當著全社會的先鋒角色。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大學校園里發生的一些事情,以及部分大學生存在信仰危機、人文素質下降、荒廢學業等系列不良現象,都是與他們的先鋒角色背道而馳的。現在,整個大學生群體再一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全國大學生泰達論壇是針對在全球化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成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背景下而成立的,旨在感召當代青年大學生弘揚五四精神,重塑大學生的先鋒性。
與會學生代表圍繞「全球化視野下當代大學生先鋒性重塑」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論壇結束後,與會學生代表簽署了《全國大學生泰達宣言》。
宣言提到,當代大學生應當在新時期繼續發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充分展示當代中國大學生的風采,擔當當代青年的先鋒,與全社會一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應當繼續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從政治上保證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應當繼續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為國家和社會的服務技能,從專業能力上保證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全國大學生泰達宣言》,號召全國大學生造就和諧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奉獻青春與智慧。
《宣言》提出,當代大學生應該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宣言》還呼籲,大學生應當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融入到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宣言》倡議青年學子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為全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和諧三者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14日,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泰達論壇在南開大學開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代表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大學生們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自強意識、創新精神不斷增強,但也有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
參考資料:http://www.126blog.com/user1/YICAO/index.html
回答者:匿名 11-9 18:29
14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三十多所著名高校的學生代表集聚南開大學泰達學院,簽署了《全國大學生泰達宣言》:當代大學生應當在新時期繼續發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擔當青年的先鋒,與全社會一道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應當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為國家和社會的服務技能。
號召全國大學生造就和諧的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奉獻青春與智慧。
《宣言》提出,當代大學生應該繼續發揚「五四」精神,正確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宣言》還呼籲,大學生應當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知行統一,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實踐融入到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
《宣言》倡議青年學子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為全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人和諧三者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14日,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泰達論壇在南開大學開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代表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大學生們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自強意識、創新精神不斷增強,但也有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
腐敗,一個社會沉重的話題,一種讓人民群眾恨之入骨的現象。一個個腐敗現象讓我們觸目驚心,多少社會的精英,人民的公僕,在腐敗這個惡魔的引導下,無視人 民,無視社會群體,為了自我利益,不惜犧牲集體利益,結果斷送了自己大好前程,成為了歷史永久的罪人。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接班 人,應該堅決抵制腐敗,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廉潔修身教育意義重大。
廉潔修身,既是大學生的崇高使命,也是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既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政治期待,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希望。大學生生活在這個既有陽光,也有陰暗的多元復雜的社會中,應該保持高尚的道德人格,擔負起歷史的責任,成為社會廉潔修身的良好榜樣。
大學生生活在相對比較純潔的校園中,還沒有過多的涉入社會,也許還沒有什麼權力,沒有什麼可以腐敗的,但是大學生的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會滋生腐敗這顆毒瘤,使大學生有了腐敗的思想,這樣就極有可能在踏上社會以後導致腐敗的悲劇。
為了加強大學生廉潔修身自我教育,大學生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生活在道德規范,紀律規范,法律規范的社會環境中,應該做道德,紀律法 律所允許的事,堅決不做違反各種行為規范的事。做到與同學交往文明禮貌,真誠以待,尊重同學通過勤奮和智慧獲取的各種榮譽,不抄襲同學的作業和著作,尊重 同學的勞動成果,考試不作弊,各種活動中與同學公平競爭,不能像有些同學那樣,為了滿足自我的慾望,不擇手段選擇以犧牲他人利益以達到自我利益的實現。要 杜絕有貪婪,僥幸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無論自己處在何種環境中都不應該喪失良心和做人的准則。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形成良 好的價值觀,人生觀。
作為大學生,要做到廉潔修身,我認為在大學生心中要有一顆博愛的心,去引導自己去愛自己,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人民。
因為有愛,就會像叢飛那樣能夠為他人付出自己的一生,就會像林秀貞那樣去關懷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孤寡老人,就會像社會那一個個「活雷鋒」那樣去關注他人的疾苦和冷暖,如果一個人他都可以為社會付出自己用勞動得來的成果,他有怎麼會用非法的手段去牟取自己不正當的利益呢?
愛自己就是愛自己的名譽,關愛自己的行為舉止,只有愛自己了才不會去做違反行為規范的事,愛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關注他人的疾苦,愛集體,愛社會,愛人民 就是要愛護集體的利益,擁護集體人民的利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行為方針。為了觸動同學們博愛的心,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獻愛心,送溫暖的活動。大 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較好,也許未能親切的感受到社會的疾苦,因此可以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可以去山區看望那些貧困的孩子,幫助他們學習,可以去醫院看望那些 與病魔抗掙的病人,多去參加志願者活動,當社會上有災難時主動參加到抗災的行列中,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就可能明白這個社會需要太多的關懷,我 們的生活其實已經很幸福,從而也許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良知和觸動大學生那顆博愛的心,才能更好的有利於大學生的廉潔修身。
社會充滿誘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當努力之後慾望無法實現時,人就容易走進誘惑的「搖籃」。為了能剋制誘惑,加強克制能力,大學生必須加強自身的約束力, 然而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人的約束力不是無限的,因此大學生應該加強自身修養。古人雲:一個人有才無德是社會的危險品,大學生也應該算是一個有「才」的人 吧,如果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就極易成為社會的危險品,從而危害社會危害人民,而思想道德修養課是培養大學生良好思想的一種較有效的途徑,通過學習學 生能知榮譽,明恥辱。
廉潔修身不是一句口頭禪,不僅應從思想上重視,而且更應在行動上踐行,也許有些大學生出身在富裕的家庭,生活上無須約束自己的消費,一度趕時髦,搞享受, 大學簡直就是天堂,是一個享受的地方,這也許沒有錯,因為你花費的都是你自己的錢,盡管如此,但是這是一種極其不好的現象,這是一種浪費的現象,由於你這 種習慣的存在,如果你以後一旦成為有權的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就極易滋生腐敗,大學生也應該從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做好大事,也 只有不斷的做好小事,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達到真正的廉潔修身,正所謂一個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廉潔修身不是一件短期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廉潔修身是純潔社會風氣,創建良好與和諧社會的良好策略,大學生擁有光明的前程,充滿美好的希望,擔當未來的期待,有責任有義務追求真善美,為了陽光燦爛的明天,讓我們共同孕育陽光的心靈,建設陽光的社會,讓每一個大學生都參與到加強廉潔修身的世紀浪
Ⅱ 求幾個有關責任的PPT
勵志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班會主題:
如何背著「殼」前行
活動目標:
1、正確認識自己所背負的壓力,初步形成主動磨練自己的意識。
2、樹立自強進取的信念和信心,培養勇於承受壓力的能力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活動重難點:
讓學生初步形成主動磨練自己的意識,培養勇於承受壓力的能力。
主題闡釋:
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升學壓力、家長期望、自我期望等各方面壓力紛紛壓到學生的心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壓力,並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力成為現代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課前准備: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和《蝸牛》。製作課件。並提前將班會主題告知學生,要求學生對「如何對待壓力」先做一定思考。
班會過程:
一、導入通過埃及的一個古老的傳說引入:
有一個故事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上去。另外一種動物就是蝸牛。
蝸牛到達金字塔頂,主觀上是憑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客觀上應歸功於它厚重的殼。正是這看上去又笨又拙、有些負重的殼,讓小小蝸牛得以到達金字塔頂。在登頂過程中,蝸牛的殼和鷹的翅膀,起的是同樣的作用。
可是生活中,大多數人只羨慕鷹的翅膀,很少在意蝸牛的殼。就像我們羨慕別人能有某種天賦或特長而獲得某些成就,卻整天埋怨我們身上要背負太沉重的「殼」一樣。
二、提出問題:
那麼我們身上背負的「殼」到底是什麼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稍作歸納。這「殼」能夠擱下嗎?(明確:人要生存就必然擔負著許多責任和壓力。)
三、討論:
我們要如何背著「殼」前行呢?
看動畫《蝸牛與黃鸝鳥》聽歌曲,並要求同學們根據動畫中的一些啟示去歸納出自己的答案。
在學生發言後,用幻燈片展現三個小故事,並要求學生在故事中得出啟示:
故事一:
德國法蘭克福的鉗工漢斯?季默,從小便迷上了音樂,他的心中有一個始終不變的奮斗目標——當音樂大師,盡管買不起昂貴的鋼琴,但他能用鋼板製作的模擬黑白鍵盤,練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竟把十指磨出了老繭。
後來,他用作曲掙來的稿費買了架「老爺」鋼琴,有了鋼琴的他如虎添翼,並最後成為好萊塢電影音樂的主創人員。他作曲時走火入魔,時常忘了與戀人的約會,惹得許多女孩「罵」他是「音樂白痴」、「神經病」。
他不論走路或乘地鐵,總忘不了在本子上記下即興的樂句,當作創作新曲的素材。有時他從夢中醒來,打著手電筒寫曲子。漢斯?季默在第67屆奧斯卡頒獎大會上,以聞名於世的《獅子王》榮獲最佳音樂獎。這天,是他的37歲生日。
啟示一:要能背著「殼」前行,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
故事二:
美國偉大的勵志成功大師拿破崙?希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賽爾瑪陪丈夫駐扎在一個沙漠中的陸軍基地里,丈夫經常外出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里,奇熱無比,又沒有人和她聊天,周圍都是不懂英語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
她很難過地寫信對父母說:「一心想回家去……」她的父親給她回了一封信,信中只有兩行字,但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她的心中,並改變了她的生活,這兩行字是什麼呢?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去,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從此,賽爾瑪決定在沙漠中找到自己的星星,她觀看沙漠的日落,尋找到幾萬年前留下的海螺殼。
她和當地人交朋友,互送禮物,她研究沙漠中的植物、動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把原來認為最惡劣的環境,變成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並出版了一本書《快樂的城堡》,她從自己的牢房中望去,終於望到了自己的星星。
啟示二:要能背著「殼」前行,其次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故事三:
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無奈之下,農夫決定把枯井填上。
當泥沙落到驢子的背上時,驢子停止了哀叫,把背上的泥土抖掉,站到了上面。就這樣它居然一步一步的走出了枯井。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被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面去!那原本是埋葬驢子的泥沙,被他抖落到腳下,變成了走出困境的階梯。
啟示三:要能背著「殼」前行,還要有主動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自己的意識。
四、接下來,讓我們念念勵志名言
Ⅲ 青春因責任而美麗班會ppt
我有關於責任的,但我不知道ppt怎麼發給你,你教我吧
Ⅳ 班會主題PPT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擔當有責任的大學生
這個我覺抄得用音樂來引導《我的夢想》開場白比較好,比如你的PPT首頁以一張圖片灌籃高手作為背景,然後上面加上藝術字我的夢想背景音樂以《直到世界的盡頭》,1有些人以前看過灌籃高手的話就會注意到你這PPT,凝聚到他的注意力,並且若同樣因為灌籃高手這動畫而觸動去打籃球的夢想就能引起共鳴。你的開場白的內容就可以以講解自己小時候看這動漫而產生的夢想來開始了你還可以以其他事物去引導你的夢想若我做的話就是這思路
Ⅳ 大學生的責任
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大學生勤工助學現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卻常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筆者認為,以往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從而事倍功半。本文基於「道德本質是實踐的」思想,始終把受教育者當做實施社會責任感的主體,重視在實踐性的德育過程中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勤工助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88年提出,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的,一張是職業的,第三張通行證能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學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庸懶、推脫、違約、注重金錢、不關心他人和集體、自我中心等現象。尤其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求的也越來越高,要求每個公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人類的未來著想,並懂得如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自己服務。以往的責任感教育常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調查研究表明,責任感的教育是為全球人所重視的重要的品質教育,但在我國重視責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點,處在世界各國墊底的位置」。相反卻把「智巧」和「計謀」看做是獲得發展機會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一項德育調查也表明,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心和艱苦奮斗精神滿意程度較低。
經過筆者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隨意取樣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1.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里,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此次問卷調查顯示,「你為什麼要勤工助學?」76.3%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個人的需求」,15.6%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而只有8.1%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培養能力以便將來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學生回答是「會」。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慾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此次有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問卷調查中,對「你畢業後為了什麼而努力?」的問題,有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佔10.5%,盡管大學生兼顧社會和個人,但在兩者之間更偏重於個人。對「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問題,有3%的大學生回答沒有考慮過學習目的。但大學生的學習目的顯示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有13.8%的大學生以獲得一張文憑為主要的學習目的。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更為實際,回答為今後能自食其力,謀求理想職業而學習的為33.3%,回答為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而學習的為23.6%。這證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從單純的一紙文憑轉向校外競爭激烈的實際生活。他們更注重真才實學,更加務實,而表現出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例如,回答為報效祖國和為報恩父母或教師的僅有9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功利傾向還表現在,對將來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能力加倍學習訓練。對不能獲得直接利益的學習則敷衍抑制。有資料顯示,大學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當前最缺乏的是社會責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超出了實際水平。例如對「假如某單位看中你,把一項目交給你負責,你認為自己能勝任嗎」的問題,有64.3%的大學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許」,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一旦觸及到具體問題,又轉化成抱怨環境、無所作為的自卑意識。這些大學生同樣是對自己所負的歷史責任感缺乏正確認識。
4.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繫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幹、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是,只強調個體,並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例如此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考慮擇業的因素時,有62%的大學生考慮「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60%考慮的是「經濟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輕松而穩定」,這表明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的較多,對社會需要方面考慮的較少,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採取迴避、冷漠的態度。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准,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2.獨生子女的優勢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優越,父母對於女的過分溺愛,使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煉。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他們意志顯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麼,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麼,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3.中國教育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而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視似嫌不足。我們過去德育工作的失誤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沒有很好地重視德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一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歡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准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很少要求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責任要求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苛求,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的。在學生應當與可能承擔的責任中,我們習慣於以成人視野中的主流價值取向為標准使強加於學生身上的責任理想化,卻不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人格,全面拒斥著、阻抑著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稱之為「調皮」、「搗亂」、「不聽話」、「別出心裁」等等的行為,結果要麼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要麼是毫無責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責任要求往往導致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感真空狀態。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途徑
1.根據責任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營造嚴格的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有了這一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的約束,必將使校園中一切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因不可避免的「責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處於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感受到責任的情感態度體驗。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任何脫離這一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都不會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感。
2.要改進教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作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點,權利和責任從來都是統一的,脫離權利的責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從賦予一定的權利人手。具體來說,教育方式要變灌輸式為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想他們之所想,解決他們之所需,注意挖掘他們思想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幫助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管理中,各級管理人員應具有平等意識,不要動輒訓斥,要把盡可能多的參與機會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動意識。總之,在高等學校我們應從各方面努力創造出一種與大學生社會地位相符合的環境機制,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承擔起歷史使命,這樣我們的國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們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3.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個人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去處理各種關系和評價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時所體驗到一種情感,它是道德行為產生的重要助動或激發力量,也是維持人們自覺行為的重要力量,同時還是使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調控直接影響他們的包括責任感在內的各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培養。責任感反映個體的內在傾向,正是個體的情感與責任感的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一般而言,良好的、豐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會有與之相適應的積極的責任感。反之,社會責任感水平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善於運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通過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人格,引導、啟發學生發現和完善自己。同時,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輔導,以利於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
4.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范圍和視野的局限性,一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社會主導的現象、觀念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認識到社會上暫時存在的一些問題產生的條件、原因,黨和國家採取怎樣的措施來限制、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
作者:浙江大學 周芳 金貴興 來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Ⅵ 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
責任就是好好活下去不危害社會,使命也是好好活下去不危害社會
Ⅶ 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例子
顧名思義,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群體,是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代表著最有年輕活力的一族。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對社會的影響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全面競爭空前激烈。而對人才的爭奪則成為競爭制勝的法寶之一。作為現代教育的主體的大學生們受到了來自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肩負著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就是未來和希望。我們素質如何,對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不容小視。
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二十一世紀振興中華使命的群體,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
中國當代大學生不是以個體而存在的,我們是生活在「社會主義」這把保護傘下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我們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國家的榮辱興衰與我們休戚與共,息息相關。因此,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當之無愧成為當代大學生首要的歷史使命。我們應該更多的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尤其是中國在國際上所處的環境,敏銳觀察和判斷國際動向,向著國際上需要的人才戰略目標邁進,從而實現振興中華的理想。
二:用科學技術武裝頭腦
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踏踏實實地打好基礎,積極迎接科技和知識經濟的挑戰。大學生要敢於挑戰時代、挑戰自我,要以強者的姿態於世;要能夠實事求是的工作和學習;少說空話多干實事。
三:積極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投身社會經濟建設。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固步自封就會導致逡巡不前,只有不斷的改革,著眼於歷史的高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才能不斷保持年輕的生命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三千年前,有哲人就說過:「頭腦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種。」人無全才,人人有才。關鍵是怎麼發現這個才。了解自己,發展自己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使命要與21世紀的中國接軌,與充滿競爭與挑戰的世界接軌,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積極提高自我素養,了解國情,增值自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以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神聖使命。
Ⅷ 大學生的責任是什麼
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與社會的日益緊密,大學生勤工助學現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卻常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筆者認為,以往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從而事倍功半。本文基於「道德本質是實踐的」思想,始終把受教育者當做實施社會責任感的主體,重視在實踐性的德育過程中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勤工助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年提出,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的,一張是職業的,第三張通行證能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學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庸懶、推脫、違約、注重金錢、不關心他人和集體、自我中心等現象。尤其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求的也越來越高,要求每個公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人類的未來著想,並懂得如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自己服務。以往的責任感教育常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范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原因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一代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一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